上章
上章,道教天师道道士与神灵沟通的主要手段,是天师道最重要的仪式。上章仪式模倣官员向皇帝上呈奏章的制度,道士在冥想中想像召出身中的神灵为随从,一同上升天庭向太上老君递上章本,为信徒陈述忏悔认罪、祈请求福的愿望,请求大道降下「道气」护卫信众。清醒后道士会焚烧章本,让信徒吞服其灰烬。章本行文有一定的格式和范本,相传太上老君曾授予张道陵章本300种,许多在后世失传。信徒请托道士上章,须交付米、油、笔、纸等物资为「章信」。东汉六朝时的上章之法后来演变成斋醮中的其中一道进程,流传至今。

道教 |
---|
![]() |
道教主题 |
动机
上章是天师道与神灵沟通的最重要手段[1]:55。「章」的意思,是给皇帝的奏章,天师道的上章模倣自官员的做法。道士的皇帝,是太清天上的太上老君,而道士就是太上老君的臣下。上章是天师道治病的方法[2]:42、45,也可以处理涉及灾祸、生子、出行、治鬼、度亡、官司、当官、气候、星象等多方面的事情[3]:218,道民遇上灾害疾病,都可找天师道道士,请求上章,乞恩求福[4]:361。
天师道认为,灾厄都由于自己及祖先犯罪而起,信徒如有灾害,要报告天师道道士,然后反省自己的行为,自述所犯的罪,表示悔意。求助者若是坏人,根本没有良心和悔意,道士就不要为他上章[2]:38-39。除了犯罪外,灾害和疾病,也由于精物鬼怪或「鬼气」作祟,须道士上章乞求天官救治,消灾治病[4]:360,祈请天上神明下临人间,解厄救患[5]:336,或请「道气」降下保护。过世亲人在阴间受苦,回来告诉家人[2]:44、37,从墓冢诉说不满和苦痛,把痛苦转嫁给子孙,让家人患病,引致灾厄,也须道士上章[1]:60。
进程
信徒向道士陈述自己的苦况后,道士决定适当的上章仪式及「章信」,信徒然后准备好章信,交予道士[6]:40-41。上章前必须使用历书,为上章选择吉祥或可行的日子。道士也可查阅《千二百官仪》,这是天师道神明及其机构的目录,列出天界各部门的「君」或官将的名字,以及其可以协助拯救的事情。道士从中选择适当的神灵来处理问题[6]:44、49。道士继而撰写章文,结构上,第一部份先写信徒所遇到的灾害,第二部份写灾害形成的原因,例如以前犯下错误、恶鬼闹事等等,第三部份祈求相关的神明降临拯救[2]:42-43。章本上并须写上道士的职属、法位[6]:40。章文措词要朴实,以感动神明,不要太虚浮华丽。道士上章时要穿「法衣」[2]:38-39,进入「静室」中,静室是无窗、门口向东的小室[7]:1。
真正的上章在道士的冥想中完成,步骤始自「发炉」,道士存思太上老君召出道士身中「三五功曹」等许多身神,并请八方正气进入身中,以便所启迅速到达玉帝面前[6]:57、55。道士把章本交给从己身中召出的灵官,称为「操章」[7]:2。从道士身内召来的神灵将护送章本到天门,之后继续跪请其他神灵卫护上章。「发炉」之后是「出官」,道士召出体内身神后,也召请「骑马使者」和众多的下属官吏,组成随从,将章本发送到天庭,并将递送的表文告知玉皇、老君和最初的三位天师。道士与跟从他的神吏游历到天门,朝觐太上老君,是整个上章仪式的高潮[6]:56-57。道士上升太清天,就如其他地方巫师的飞行法[2]:46。上章完毕,身中之官回到道士身中,称「复官」[3]:31。上章后,道士应给所请官吏及身中吏兵「言功」[3]:217,即感激神明的功劳[2]:36。部份不良道士则乘醉奏章[4]:363。
如果灾害不停,一月内最多可以为同一事件上章三次[2]:38。上章后,章本可以焚烧,灰烬可和蜜糖混和制为药丸吞服。如未被烧掉,章本要好好保存,防止玷污损坏,因章本上有神明姓名和真官位号。但章本不会永久保存,会定期焚烧[6]:48、59-60。
章本

章本模倣朝廷奏章的格式,包括「诚惶诚恐」等套语。通常章本先列明道士的法位,然后是开场白[6]:45-46,讲些自己有幸得奉大道,理当拯救生民一类的套话,然后罗列请章人的姓名、籍贯、出生年月日等[3]:218,说明他为谁上章,接着描述有关问题或危机,判断其成因,并全面交代罪过,忏悔生者与亡人所犯下的一切罪行。道士表明他作为上章者的科仪职位,枚举信徒提供的章信,然后召请能解决问题的神灵前来协助,声明愿成酬神,再召请「直使功曹」和「骑置吏」,准备传递章本至天曹。章本用谦卑的套语结束[6]:46-47。
相传张天师当初自太上老君所得,有章本300种,部份后世失传。据南朝时《赤松子章历》所载,除了治病之外,章本有关农业的,有请雨章、请晴章、请雨得水过止雨章、却虫蝗鼠灾食苗章、保蚕章等等;有关日常生活的,如夫妻积病疗治章、断瘟疫章、收除火灾章、保胎章、催生章、保婴章、乞子章等等[4]:360-361。汉代章本,许多在六朝时已失传[2]:31。《赤松子章历》中保存了134个章本的目录,实存66个[3]:25。《元辰章醮立成历》也是六朝时上章科仪手册[5]:336。晚唐杜光庭努力收集章本,编成了《太上宣慈助化章》[2]:30-31。
费用
准备上章时,信徒须提供纸张、钱、米、毛笔等东西给道士,这类物品称「章信」,又称「(贝危)信」。部份章信,道士可以用作生活所需[2]:40。章信项目,包括米、油、素、席、毛笔、墨、纸、银环或金环、香、钱或水果等。文具用于修改「命籍」,油灯用来照亮黑暗,钱和米用来救度亡人。章信多少,视乎信徒的身分,大体分天子、王公和庶民三等。规定章信数量各不相同。天师道号称「神不饮食,师不受钱」,因而要限制上章所收的信物数量,并指定要用于慈善[6]:41-43。章信是道士的重要收入。按规定章信中三成物品归道士个人所有。有些道士增长章本篇幅,又增加章信要求。北魏著名道士寇谦之希望改革天师道,主张毋须每次上章提供大量的纸笔绢素钱米等,只要每年给予定量章信就行了[1]:55。他主张信徒请求上章,只须送上纸30张、笔一枝、墨一挺即可[4]:363。
演变
上章在天师道的仪式中占有内核地位[1]:55,天师道仪式围绕上章而展开[6]:37。天师道相传,汉朝末年,太上老君见社会混乱,把「正一盟威之道」和上章章本传授给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张道陵用上章和符给人治病,后来交付子孙,流传下去。南北朝时,章本趋于浮夸,有的篇幅长达二三十张纸[2]:29、39。章文内容受到后世道教思想新发展的影响,如受东晋时出世的灵宝经与佛教影响,章文中出现因果报应、命运、轮回转生与地狱观念,受唐代出现的新习俗影响,章文中出现城隍信仰、烧纸衣服及纸钱的做法[6]:38、65、39。东晋时,天师道上章仪式与南方道教的祭祀醮仪结合起来,形成「章醮」[3]:112。到宋代,上章不是单独的仪式,而是成为复杂的斋醮中其中一项进程[1]:61。灵宝斋法保留了上章科法,仍有入户、发炉、出官、复官、复炉、出户等步骤,此外吸收了佛教忏仪和诵经仪式[5]:340。现代台湾正一道士所做的「拜表」(拜进章表)由上章发展而来[2]:29。
禁忌
上章要注意许多禁忌。戊辰日与戊戍日不可以上章,这两天太清天神明检查信徒名单,天门锁上,道士没法进去。上章时要注意面向哪一方向。家里有死人,或有母亲刚生孩子,道士都是不洁净的,不能上章[2]:38-40。道士家中有死亡、分娩,要过一定日子才能上章;道士自己有病,也不可以上章[1]:55。建筑动土时也不可上章。书写章本用的小几案的尺寸大小与材料,也有所规定[6]:44、47。
注释
- 丸山宏. 张泽洪译. . 《宗教学研究》. 1992, 1: 53–61 [2016-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中文(简体)).
- 丸山宏. (PDF). 《道教学探索》. 1988, 1: 27–47 [2016-05-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8-20) (中文(繁体)).
- 吕鹏志.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ISBN 9787101062830 (中文(简体)).
- 陈国符. . 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中文(繁体)).
- 黎志添. . 林富士 (编). . 台北: 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0: 333–374 [2017-12-21]. ISBN 978986026473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中文(繁体)).
- 傅飞岚(Franciscus Verellen). . 黎志添 (编). . 吕鹏志译. 香港: 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2003: 37–71. ISBN 9628820842 (中文(繁体)).
- 索安. 吕鹏志译. . 《宗教学研究》. 2006, 4: 1–3、81 [2016-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