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
盘古是中国神话中开天辟地的创世神,传说死后天地及万物都由其身躯和器官转化而成,也因此,盘古在道教中多受奉祀,有些派系尊称他为元始天王,认为他的灵魂仍能主宰万物。


起源
盘古的传说约起于东汉后期出现,到三国时已广为流传。现存文献中,222年《魏大飨记碑》最早提到盘古:「起尚盘古,罗天⎕焉。」(⎕为虚缺号)[1]东吴韦昭《洞记》提到,盘古传说流传世间:「世俗相传为,盘古一日七十化,覆为天,偃为地, 八万岁乃死」[2]
伏羲、盘瓠说
部分学者认为盘古传说起源于中国本土。炎帝、蚩尤等部落从黄河流域迁徙南方以后,伏羲的传说演变为盘古氏,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当中。范文澜认为盘古的传说,是古代先民吸收了南方少数民族中「盘瓠」或「盘古」传说,加以古代经典中的哲理成分和自己的想像,创造出来的用于填补鸿蒙时代空白的[3]。东汉应劭的《风俗通》最早有盘瓠之说。闻一多《伏羲考》一文考证盘古即匏瓠,即葫芦,「盘」字古义为开端,「古」即葫芦,寓意生命繁衍。有学者亦称盘古氏乃是伏羲的音转[4]。盘古的名字可能源自记载于《搜神记》中的盘瓠。[5]
印度神话说
主流观点认为盘古神话源自印度佛教东传,原型来自古印度创世神话梵摩神创生宇宙的故事。前1500-前1000年间《梨俱吠陀》中创世神灵「阿特曼」创造了初人‧布卢沙(或译普鲁萨),布卢沙被肢解献祭,造出了世界:「月亮由心意产生,太阳由两眼产生,由咀生出天神和火,由呼吸产生了风,由脐生出了太空,由头出现了天,地由两足,四方由耳。这样造出了世界。」[6]布卢沙神话可能通过佛教转述入华。
原人(梵天)诞生于梵卵终其一生(100梵天年,共36,000个梵天日)从身体各部位化生出万物。而盘古生于鸡蛋状的混沌,孕育至一万八千岁开天辟地,再一万八千岁身体各部位化生万物而亡,共36,000年。
吕思勉认为《五运历年记》和《三五历记》为象教东来后,杂糅彼外道之说而成。[7]高木敏雄也在《比较神话学》提出盘古为吠陀神话中原初巨人布卢沙之说。屠孝实提出,盘古传说来源于印度的原初巨人化生万物。[8]盘古与梵古汉语音相近,何新指出《摩奴法典》中的梵天,中文也译作“盘古”。[9]叶舒宪在《中国神话哲学》中赞同了高木敏雄和吕思勉的观点。饶宗颐认为婆罗门经典,虽未译为汉语,然初期来华僧徒,多属婆罗门种姓,通晓吠陀,因此印度神话完全可以通过东渡的僧人转述而为中土人士所知悉。[10]
内容
盘古是天地初开后最初的巨人,其体形随着天地扩张而膨胀,死后躯体分解,变成世间万物。
三国时
三国时传说:「天地浑沌,盘古生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主于天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亦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年,然后天地开辟。盘古龙身人首,……开目成昼,合目成夜,呼为暑,吸为寒,吹气成风云,叱声为雷霆。盘古死,……目为日月,髭为星辰,眉为斗枢,九窍为九州,乳为昆仑,膝为南岳,股为太山,尻为鱼鳖,手为飞鸟,爪为龟龙,骨为金银,发为草木,毫毛为凫鸭,齿为玉石。汗为雨水,大肠为江海,小肠为淮泗,膀胱为百川,面轮为洞庭。」[11]又传言:「盘古一日七十化,覆为天,偃为地,八万岁乃死。」[12]
漫画
- 《春秋战雄》
参考
- 刘屹:《神格与地域:汉唐间道教信仰世界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太一与盘古〉,页7。
- 〈太一与盘古〉,页8引。
- 范文澜《中国通史》
- 袁珂. .
- 台湾盘姓客家人之初探源 Archive.is的存盘,存档日期2012-07-01,国立中央大学客家学院电子报第四十八期.
- 〈太一与盘古〉,页16-17引。
- 《盘古考》吕思勉
- 屠孝实《汉族西来说考证》
- 何新. .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6: 240—249. ISBN 9787800919176.
- 饶宗颐. . 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9: 306. ISBN 9787810363846.
- 唐代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大正新修大藏经》36册),卷42,页320c引东吴徐整《三五历记》,误题「三王历」。又节引于欧阳询:《艺文类聚》(北京:中华书局,1982)卷1,页2。
- 〈太一与盘古〉,页8引东吴韦昭《洞记》。
- 〈太一与盘古〉,页13引任昉(460-508)《述异记》。
- 〈太一与盘古〉,页4-5。饶宗颐:〈盘古图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6年1期,页75-76以为此盘古图于194年由汉末益州太守高眹所画,不确。
- 〈太一与盘古〉,页13引《述异记》。
- 董期张《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