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陵
张道陵(34年2月22日—156年10月10日),一名张陵[2],字辅汉,东汉沛国丰县(今江苏徐州市丰县)人,被视为正一道的创始者,是五斗米道的创始人。道教徒称他为张道陵天师、张府天师、张天师公、老祖天师、祖天师、正一真人。
| ||
---|---|---|
![]() | ||
字 | 辅汉 | |
出生 | 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 (34年2月22日)[1] 东汉沛人 | |
逝世 | 永寿二年九月初九日 (156年10月10日)[1] 青城山(今四川省都江堰市) | |
居住地 | 先居阳平山,后住鹤鸣山,还到了西城山、葛溃山、秦中山、昌利山、涌泉山、真都山、北平山、青城山 | |
国籍 | 东汉 | |
种族 | 汉族 | |
宗派 | 五斗米道 | |
呼号 | 张天师 | |
修行法门 | 长生之道 | |
教育程度 | 太学 | |
修炼地 | 洛阳北邙山 | |
徒弟与学生 | 300多人 | |
传人 | 张衡 | |
著作 | 道书24篇 《老子想尔注》 |
道教 |
---|
![]() |
道教主题 |
生平
张道陵祖籍江苏丰县,相传为张良八世孙。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34年2月22日)生。少年时就精通《道德经》,曾经在太学学习。汉明帝时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任巴郡江州(今重庆市)令。后来隐居洛阳北邙山,学习长生术,朝廷征为博士官,但是其称病不去。汉和帝时又征为太傅,三诏不就。汉顺帝时,其在鹤鸣山创建五斗米道,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并造道书24篇。永寿二年九月初九日(156年10月10日),在云台山骑虎升天,相传年高123岁,道教称他为「祖天师」或「教主」。
另外据传《老子想尔注》即张道陵所作。其弟子有300多人,并设立二十四治,为后来五斗米道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从张道陵这一脉传承下来的天师道,正是以符箓见长,故世称符箓派,也叫正一派。“正一”之意为以正治邪,以一统万,同时也含不邪、不染的意思。
家族
张道陵临终,将剑印传予其子张衡(称嗣师),张衡传子张鲁(称系师),张鲁是三国时割据汉中的主要势力,在汉中地区实施“政教合一”的统治,推行很多公共福利事业,颇得民心,后来归顺了曹操。
张鲁晚年嘱其子张盛,后来均由后人或族人世袭张天师位。而张家所传的正一派道士,婚娶不出家,其道观,被人称作“子孙庙”。
历朝帝王追加了历代张天师不少“封号”与“赠号”。龙虎山也成为正一天师道的祖庭,历代张天师原居“龙虎山嗣汉天师府”,至今张天师已传至第63代,中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63代天师张恩溥迁往台湾,中华民国五十八年(1969年)12月底病故于台北由其堂侄张源先接任第64代天师。
脚注
- 瞿海源. . 中华民国: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92年4月30日: 第40页-第41页. ISBN 9789570007381 (中文).
正乙派开祖。据台湾道士所传「道教源流」云:汉天师讳道陵,字汉辅,沛丰邑人,留侯子房八代嫡孙大顺之长子。光武建武十年正月望日生,七岁读道德经,五千言二篇,十遍而达其旨。永和四年生辰,获丹书秘诀,遂于鹤鸣山修炼。汉安元年壬午正月望日午时,感金阙后圣玄元道君,即老君下降,以盟成法篆,三五斩邪剑,都功板卷镶授之。遂能服丹载魁罡,立治庭。而后太上授传「三清众经九百三十六卷,符录丹霞秘诀七十二卷,并制顶冠道服等物赐之,。至桓帝永寿年间,屡赐此经并五斗真经。至永泰二年丙申九月九日,居间州云台山,忽太上遣使授此经玉册赐之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天师正一静应显祐真君之号。
- 李膺《益州记》:张陵入鹄鸣山,自称天师。
- 《西游记》第四十二回:妖王伏于地下道:“愚男一则请来奉献唐僧之肉,二来有句话儿上请:我前日闲行,驾祥光,直至九霄空内,忽逢着祖庭道陵张先生。”行者道:“可是做天师的张道陵?”
链接
- 中国道教嗣汉天师府信息网
- 傅飞岚:〈张陵与陵井之传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