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书

善书,意为“劝善书[1]”,是流传于中国民间以劝人为善为宗旨的书籍。

台北佛寺天恩宫中的善书书架(2013年1月摄)

善书种类多不胜数,其神示可能来自神明托梦显灵等,但多由扶乩所成,出自有降神扶乩的结社,并多在善堂发行。而编纂、注解、印刷善书的人另称「善人」。善书多由信徒捐赠和协助出版,并免费赠送。信徒相信,通过赠送善书,可以改善自身运气,积德转运。

善书通常与中国道教或佛教有关,具备三教合一的风格(一贯道的善书则倡五教合一)。主旨通常是宣扬轮回转世、因果报应与传统儒学或宗教价值观,以劝人为善为内核。

流传最广的善书是《太上感应篇》,此书在南宋时推广开来,为后世善书典范,在传统社会几乎无人不晓。在清代,《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及《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合称「三圣经」。其他著名善书,有《了凡四训》、《玉历宝钞》、《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等。著名的善书汇编,有清代刘山英(1733-1806)于1789年编订的《信心应验录》,汇集善书百余种。

佛教道教、一贯道等宗教团体,都有自己印行的善书,一些新兴宗教,也会印行书籍赠送。在台湾与海外华人社区,赠送善书的风气很兴盛,许多庙宇及公开场所,都陈列善书,供免费取阅。

著名语录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2]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三世不需问,静坐尔自知,若问前生事,今日受者是,若问后世事,今日做者是。”

          相关条目

          • 功德:在道教和中国民间信仰中指的是种种善举所积累的德行福报。
          • 因果论:在佛教中论述因缘业报运作规律的学说。
          • 敬惜字纸的劝善书:《文昌帝君惜字律》以及《文昌惜字功过律》、《惜字新编》、《惜字征验录》等。
          • 功过格:中国古代的通俗宗教簿册,用作记录个人每日行为的功与过。
          • 法句经:佛陀所说偈颂的合集,也是传播广泛,相当知名的佛教经典也常被流通为善书。
          • 藏外道书:收集《道藏》未收道教经籍和著述,包括戒律善书类。

          注解

          1. . . 台北市: . 2010-11-25 [2013-01-07].
          2. 语出裴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诸葛亮集》载先主遗诏敕后主曰:“……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参考书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