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纲论

玄纲论,由唐代道士吴筠所作,成书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1]。该书分上中下三篇,三十三章,综述道门理论枢要,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据唐礼部侍郎权德舆所撰《宗玄集序》称,吴筠献《玄纲论》三篇,获得唐玄宗的「优诏嘉纳」,并称此论 「总论之妙」。权德舆《吴尊师传》称其「尤为达识之士所称」[2]

全书援引《老子》之自然道义,阐述道教义理和修炼方术及其理论,提出全自身之性是学仙的第一步,以性、形、气、神、道迭次净化[3],达到不死长生的境界,而且「动寂忘而天理自会」。在〈学则有序章〉中,强调「精思」、「至静」,颇似司马承祯「坐忘」、「主静」之说[1]

题解

玄纲,指道门妙理的枢要或纲纪。吴筠《进玄纲论表》云:「重玄深而难赜其奥,三洞秘而罕窥其门,使向风之流浩荡而无据,遂总括枢要,谓之玄纲」。元好问《通真子墓碣铭》:「玄纲力挽孰我先,苦节终志孰我坚」。

内容

全书综述道教理论枢要[4]

上篇《明道德》,九章,阐释「道德」大旨。谓道乃「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德乃「天地所禀,阴阳所资」。又称:「通而生之谓道。畜而成之谓德」,天地人物及灵仙鬼神,皆以道德为生成之大本。人虽本道禀德而生,然性动生情,情反于道。故寿夭生死皆不能自主,若能黜嗜欲,隳聪明,无为无虑,至静虚极,超乎动静,神气形全,则与道为一,超脱生死之累。又称为政之道须「内道德而外仁义。先素朴而后礼智」。

中篇《辩法教》,一十五章,述学道成仙之要旨。谓仙道「皆以至静为宗,精思为用,斋戒为务,慈惠为先」。然后吐纳导引,怡神润骨,以阳炼阴,使阳盛阴消。虽形动不妨心静。虽无为而不可小察。又须积阴功,改阳过。五欲无动乎心,衣食任乎自然,餐吸元和,昼夜不寐,自可得道成仙。

下篇《析凝滞》,九章,解析学道成仙之各种疑难。谓成仙与否,惟在学道能否专精,宿禀仙骨者虽为官治世,亦可成仙。忠孝廉贞,有大功及物者,自得上擢天职。又主张修性与炼形不可偏废。谓独以得性为妙而不知炼形者,「所谓清灵善爽之鬼,何可以高仙为比哉!」。

参见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宗玄先生玄纲论

参考文献

  1. 简明道教辞典. . [2015-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3).
  2. 卿希泰 (编). . [2015-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7).
  3. 《玄纲论》:「故生我者道,灭我者情。苟忘其情,则全乎性,性全则形全,形全则气全,气全则神全,神全则道全,道全则神王,神王则气灵,气灵则形超,形超则性彻,性彻则返覆流通,与道为一。」
  4. 胡孚琛 (编).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340.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