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修静
陆修静(406年—477年3月2日),字元德,谥号简寂先生,吴兴东迁县人[1]:31,南北朝时道士,先后隐居于云梦山、庐山等地,为刘宋皇帝召见和供养,讲经说法,使道教盛极一时。他编纂道经目录《三洞经书目录》及《灵宝经目》,判别当世灵宝经的真伪,订立道经三分的「三洞」架构,是为道教史上最古的道经目录。他苦心研究道教科仪,根据灵宝经内容编订道教的斋仪与传授仪,确立灵宝箓的授箓制度,进程次第皆有所本,成为后世道教科仪的典范。他又尝试改革当时腐败的天师道制度,加强天师道的组织与道民的连系。陆修静与唐代道士张万福、杜光庭并称为「科教三师」,宋代获追封为丹元真人,并受茅山宗尊为第七代宗师。至今道士仍宣称他们所修建的斋仪源出自陆修静。
| ||
---|---|---|
![]() | ||
字 | 元德 | |
号 | 简寂先生 丹元真人 | |
出生 | 406年 | |
逝世 | 477年3月2日 建康崇虚馆 | |
居住地 | 云梦山 庐山 建康 | |
籍贯 | 吴兴东迁县 | |
国籍 | 刘宋 | |
宗派 | 天师道 | |
修炼地 | 云梦山 荆山 庐山 | |
徒弟与学生 | 孙游岳 李果之 梅令文 | |
著作 | 《三洞经书目录》 《灵宝经目》 《陆先生道门科略》 《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 《洞玄灵宝五感文》 |
道教 |
---|
![]() |
道教主题 |
生平
陆修静据称乃东吴陆凯的后人,曾娶妻及出仕,但心怀仙道,学习辟谷,跟妻子分床而睡,后来遗弃妻子儿女,辞去官职,专心求道,先到云梦山隐居[1]:31,并到远方拜访异人,自云得遇仙真,获授经诀,乃隐居于荆山修行。据云他曾到衡山、九嶷山、峨嵋山寻访仙人遗迹,名誉日隆。刘宋元嘉(424-453)末年,陆修静到京师建康买药,获宋文帝召见,在宋文帝前讲道说法,太后王氏礼敬他为师。453年,刘劭作乱,宋文帝被杀,陆修静遂离开建康,到庐山东南瀑布岩下创建道馆栖隐。467年,陆修静获宋明帝诏请入京,起初再三推辞,但见宋明帝志在必得,遂答应出都,暂居于山阳王刘休祐的精舍[1]:32。
尚书令袁粲在佛寺设大会,广邀四方名士出席,陆修静在座上与人议论,解难辩道,令与会众人悦服。宋明帝随即在延贤馆召开大会,御驾亲临,陆修静头戴鹿巾,以示隐士身份,席上解答皇帝与王公的疑问,令人心悦诚服。宋明帝乃在城北天印山创建崇虚馆,让陆修静入住。从此陆修静开讲道家妙理,声名大着,道教盛极一时。陆修静并获赐东晋时杨羲、许翙真人所写的上清经传,能集三洞经书于一身。471年,宋明帝患病,陆修静率弟子修涂炭斋,为国祈福,据云期间有黄气从天而降,是为祥瑞,宋明帝亦旋即病愈[1]:33。同年陆修静上呈《三洞经书目录》。477年,陆修静卒于崇虚馆,年71,还葬于庐山,谥号简寂先生,庐山故居奉诏名为简寂观[1]:34。
陆修静著作甚多,现存于《道藏》的有六种:《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洞玄灵宝五感文》、《陆先生道门科略》、《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太上洞玄灵宝法烛经》[1]:35[2]:182。弟子中以孙游岳和李果之最为著名[3]:25。
道教
经书与符箓
陆修静编纂道教史上最古的道经目录,编成《三洞经书目录》呈献朝廷,著录经书并符图、药方共1228卷[1]:89。他创建道藏分类的「三洞」体系,把早期道教各教派统入统一的传统下。三洞中,「洞真」主要收录上清经,「洞玄」收录灵宝经,「洞神」主要收录三皇文[4]:72-73。陆修静是第一个系统整理灵宝经的宗师,在437年编撰《灵宝经目》[5]:2,对当时流传的灵宝经重新予以定名和分类,摒弃了一些伪造的经典[2]:185,并详细阐述道经「十二部」[3]:20。《灵宝经目》把灵宝经分为「元始系」和「仙公系」两个系统,元始系是元始天尊说教的经典,而仙公系则是葛玄在天台山所授的灵宝经[6]:136。陆修静接受灵宝经的说法,把元始天尊奉为最高神灵,并将《灵宝赤书五篇真文》尊奉为最重要的经典[3]:22。小林正美推断,陆修静可能编纂了十卷左右的灵宝经,王皓月则认为陆修静编纂了《真文赤书》、《人鸟五符》等灵宝经[7]:23-25;吕鹏志驳斥此说,指出陆修静不可能参与灵宝经的篡改或创作[8]:123、135。
陆修静又借鉴天师道的授箓制度,制定和确立了灵宝箓「真文二箓」,选择三种灵宝「天文」作为灵宝箓,以授箓为灵宝传授的最高等级,取代和超越天师道的正一箓。(灵宝箓的特点是篆字体道符,不配神像,正一箓则有图有文,图形大多是普信道符和神像。)[8]:141、143
斋仪

陆修静以科仪方面的贡献最为卓越,继承和弘扬灵宝经提倡的灵宝科仪,以灵宝经为本撰述「斋法仪范」,所撰仪式的每一个环节,都从灵宝经经文找到根据[2]:182-183。陆修静十分重视斋仪与斋功,认为斋仪可以检束身、口、心「三业」,防止人犯罪,他甚至相信,斋仪能祈神赐福,感动天地,招至群神,解除累世之罪,消灾解难,修德去病,达济一切愿望。他把天师道、上清经、灵宝经的斋仪结合起来,编成「九斋十二法」[4]:75。
陆修静对道教科仪的贡献具体来说有四方面。第一,他编撰灵宝「立成仪」,所谓立成仪,就是列载仪式进程和仪规的现成科仪书,可供道士行仪时直接照本宣科。陆修静将灵宝经中仙真口述的仪式和仪规抽取出来,加以综合整理,编成了可以直接用于仪式活动的立成仪典[2]:183。第二,他给灵宝科仪定名和分类,四、五世纪之交,灵宝经受佛教斋仪影响,发明了六种斋仪,但均未定名,陆修静首次给灵宝斋确定了后世通用的名称:金箓斋、黄箓斋、明真斋、三元斋、八节斋、自然斋。灵宝经的仪式进程分为三个阶段,陆修静确立了三个阶段的名称:宿启、行道、言功,促进了灵宝科仪结构的定型[2]:185-187。第三,他提出有关灵宝斋仪的理论,结合中国古代本有的斋戒与受佛教斋仪影响的灵宝斋,提出斋的目的和方法,并借用佛教的三业说来解释灵宝斋为何要礼拜、诵经和思神[2]:188-189,阐明修斋的意义和作法。第四,他编撰进程详备的灵宝传授仪典,即《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借用或倣效灵宝斋仪各阶段的进程,确立灵宝传授仪的全部过程[2]:190-191。
天师道
陆修静是天师道弟子,认为只有太上老君和「三师」(张陵、张衡、张鲁)才是真正需要尊奉的正神,其他民间神灵都可废弃,禁止尊奉[3]:21。他撰有《陆先生道门科略》,阐述天师道的宗教传统、制度和教义[5]:1,整顿天师道的教义、组织制度和仪式[8]:122,有意改革天师道。陆修静强调「三会日」的重要性,想重建天师道已废弛的三会日制度,要求所有道民在每年的1月7日、7月7日和10月5日参加宗教集会,在聚会中坦白罪过,陈述善行,从道官领受科戒,并报告家庭人口变化[4]:73,以加强信徒与道士的联系。陆修静也强调当时已没有严格运行的「宅录」制度,要求根据天师道既有的规定,道民入道,须把全家男女老少的人数登记于册,通常是在每年的三会日上,申报家中的生死嫁娶以更新记录。据此宅录,道民向道官缴纳「命信」,即敬神的信物,而道官则派守宅之官予以保护。陆修静主张彻底清理更正宅录,强化道教组织[4]:74。
影响与地位
王承文认为陆修静是六朝时期最重要的道教宗师[5]:1,吉冈义丰把他在道教史上的地位,比拟作佛教史上的释道安[7]:19。陆修静与唐代道士张万福、杜光庭并称为「科教三师」[8]:122。宋朝宣和年间(1119-1125),陆修静获封为丹元真人[1]:35。灵宝经外,陆修静也承受和教导上清经传,后来被茅山宗尊为第七代宗师[4]:72。
陆修静对灵宝科仪整理加工,使其成为更加成熟和基本定型的仪式,促使灵宝科仪自南朝以降成为道教仪式的主流。他又是最早使灵宝斋仪进入朝廷的道士[2]:183、192。后世道士祖述陆修静编的斋仪,次第增修,形成《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等更详尽的科仪书[2]:185。陆修静编的科仪书中开始使用的「发炉」和「复炉」两个术语,正是由他首先拟定而为后世道教仪式一直沿用的[8]:133。陆修静以后,醮仪、章仪等其他仪式也借用或倣效灵宝斋仪的进程,道教科仪史上掀起了灵宝化运动[2]:191。至今道士仍声称,他们修建的斋仪是陆修静所传下来的[4]:76。陆修静《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则在道教史上首次确立了灵宝传授仪的全部过程,是第一部进程详备的传授仪典,为后世天师道的授箓仪式所模倣[2]:191、198。书中对灵宝传授仪的三分法(初盟、中盟、大盟)被隋唐及以后的道书沿袭,其传授模式在后世道教一直被遵循,直至近代[8]:136、150。
传说

后世传说慧远居于庐山东林寺时,陆修静曾和儒士陶渊明前往探访他。慧远原本有个规定,送客不越过东林寺前的虎溪,但三人谈话十分投契,慧远送客不知不觉过了虎溪,听到老虎的叫声,三人才醒觉过来,于是大笑而分手。「虎溪三笑」的故事自宋代以来,成为许多画家作画的题材。这个故事象征儒、佛、道三家相处得和谐融洽[9]:57。佛教方面,传说陆修静曾加入慧远的白莲社结社念佛,但此说只是杜撰[10]:22、25。
参考文献
- 陈国符. . 北京: 中华书局. 2014. ISBN 7101005438 (中文(繁体)).
- 吕鹏志.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 ISBN 9787101062830 (中文(繁体)).
- 王承文. . 《宗教学研究》. 2014, 3: 20–32 (中文(简体)).
- 刘笑敢. . 陈静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32547876 (中文(简体)).
- 王承文. . 《宗教学研究》. 2014, 2: 1–10 (中文(简体)).
- 小林正美. . 李庆译.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ISBN 9787220050831 (中文(简体)).
- 王皓月. . 北京: 中华书局. 2017. ISBN 9787101120936 (中文(繁体)).
- 吕鹏志. . 《文史》. 2019, 2: 121–150 (中文(繁体)).
- 陈传席. . 台北: 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9 [2022-03-05]. ISBN 978957138016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5) (中文(繁体)).
- 望月信亨. . 释印海译. 台北: 华宇出版社. 1987. ISBN 9789867512123 (中文(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