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玄宗
「重玄思想」是以「双遣重玄」注解道教经典,以及《老子(道德经)》和《庄子》的一个学术思潮,并不属于有集团意识的道教教派。
「重玄宗」不存在,此名称在任何道教经典中都没有记载,虽然任继愈《中国道教史》提到:「『重玄派』之名虽不见于道书,『重玄』诸家亦未必有宗教教派意义上的嗣传关系,但『重玄派』作为一个学派,确实是存在的。」但是,若根据学派定义去界定:「是否有与重玄学派同期的另一种学派思想」、「是否有重玄思想家曾自觉的建构出自身的学术主张,并且整理出当时与自身学说相异的思想」、「重玄学派代表人物中是否有明确的师承关系,或是曾集中在某地就某议题进行辩论,抑或是只就某相近的学说或观点问题展开论述」,所得出的结果皆是否定的。所以,学派形式的「重玄派」或「重玄宗」并不存在。
「重玄」一词始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重玄思想「双遣」工夫的文本概念肇始于西晋郭象《庄子.齐物论注》「既遣是非,又遣其遣。遣之又遣之以至于无遣」,然而将其真正作为工夫来用户乃佛教的鸠摩罗什及支遁。另外,将「重玄」当境界用户则以支遁和僧肇为始。而「双遣重玄」完整意义的初始,目前只能将其归于吸收佛学中观「双非双遣」 进而完成于隋代的《太玄真一本际经》。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