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
定义
“神”与“仙”原非同一概念,“神”的概念在远古时就有,“仙”则源于战国时期人们对长生的追求而诞生,受神仙家、方士所推崇,至西汉开始神仙混用,通常被称为神人、仙人、至人、真人等。
道教各门派对神仙的定义都不同。全真道认为“神”与“仙”并不能完全画上等号,全真道祖师吕纯阳曰:「能识人者为神,能自识者为仙。」,就是说能够认知别人修为境界的,可称为神;能够自知自己修为境界的,可以称为仙。神往往是历史人物被神格化而成例如关羽。另有一些是人修炼后得道成仙,比如吕纯阳、黄初平等。
太乙金华宗旨一书认为人内在有「元神」和「识神」二无形之物[1],元神是太虚幻境的一部分一般人较难感悟其存在和功能,识神就是肉体感觉和肉体所带动的七情六欲,多数人一生中困于识神的境界并为了使识神满足而奔忙[2],但其实全无意义。人有时在梦中可以无意识的驱动元神之功能,并启动支配太虚,在那境界里天地万物奥秘和宇宙万事只要一眼就能看遍,然而只要一睡醒就一切遗忘或是只记得不明所以的片段,这就是一般人的生活。但修炼此法者人生最重要之事在于深层感悟并开发元神的功能,而通过内心修炼技巧是可以达到完全压制之后驱除一切识神感受,整个人成为元神所占据的纯阳之体故名为纯阳学,那境界也就是成仙。成仙者也就是能凭意念随意驱动元神从而直接操作宇宙本源的太虚境,完成人所不能及之事,并突破时间通晓过去与未来等。[3][1]
历史上的神仙
早在《山海经》中就已经出现有不死国、不死民、不死山上取食的不死树,以及提炼不死药物的人物巫祝之描述,后来开始出现一些神奇的长寿人物,例如彭祖、赤松子、王子乔、龙吉先生和洪崖先生等。《列仙全传》称“洪崖先生”帝尧时已经有三千岁。至战国时代,长生不死的信仰就广泛流传于社会,并且出现一批专为求仙为职事的方士,史称方仙道,而成为独特的学说,也就是神仙家。《汉书》着录的神仙家著述有十几种,战国时代著名的神仙家有: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等,秦朝有徐福、韩众、侯公、石生、卢生等人活跃于宫庭,汉武帝时神仙家李少君、谬忌、少翁、栾大、公孙卿等受皇帝宠信。
先秦时期对神仙论述较多的是道家,尤其是《道德经》和《庄子》的论述对后来的神仙思想影响巨大。

后来的道教认为,人通过修炼即可以得道成仙。在道家《庄子》一书,描绘的真人可以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有可以遨游苍穹,与天地同寿。这演化为后世道教所描述神仙的基本神通。神仙的神通还包括辟谷服气、寒暑不侵、行及奔马,最高能到形神俱妙,随时随地可以“散而为炁,聚而成形”,天上人间,任意寄居,不受生死的拘束等。
仙人七果位
- 洞宫仙人
- 虚宫地真人
- 九宫真人
- 太清上仙
- 太极真人
- 上清真人
- 玉清圣人 [4]
仙人九品
续道藏搜神记[5]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6] |
墉城集仙录 |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7] | 三洞珠囊[8] | 道教义枢[9] | ||||||
---|---|---|---|---|---|---|---|---|---|---|
仙 | 真 | 圣 | 仙 | 真 | 圣[10] | 仙 | 真 | 圣 | ||
九天真皇 | 上仙·九天真王 | 上仙 | 上真 | 上圣 | 上仙 | 上真 | 上圣 | 上仙 | 上真 | 上圣 |
三天真皇 | 次仙·三天真皇 | 高仙 | 高真 | 高圣 | 高仙 | 高真 | 高圣 | 高仙 | 高真 | 高圣 |
太上真人 | 太上真人 | 大仙 | 大真 | 大圣 | 大仙 | 大真 | 大圣 | 大仙 | 太真 | 大圣 |
飞天真人 | 飞天真人 | 神仙 | 神真 | 神圣 | 玄仙 | 神真 | 神圣 | 神仙 | 神真 | 神圣 |
灵仙 | 灵仙 | 真仙 | 妙真 | 玄圣 | 天仙 | 玄真 | 玄圣 | 玄仙 | 玄真 | 玄圣 |
真人 | 真人 | 飞仙 | 天真 | 仙圣 | 真仙 | 仙真 | 真圣 | 真仙 | 仙真 | 真圣 |
灵人 | 灵人 | 玄仙 | 仙真 | 真圣 | 神仙 | 天真 | 仙圣 | 天仙 | 天真 | 仙圣 |
飞仙 | 飞仙 | 灵仙 | 灵真 | 灵圣 | 灵仙 | 灵真 | 灵圣 | 灵仙 | 灵真 | 灵圣 |
仙人 | 仙人 | 至仙 | 至真 | 至圣 | 至仙 | 至真 | 至圣 | 至仙 | 至真 | 至圣 |
鬼仙
死后成仙,亦指鬼中神仙。[14]
五仙之下一也。阴中超脱,神像不明,鬼关无姓,三山无名。虽不入轮回,又难返蓬瀛,终无所归,止于投胎就舍而已。虽曰仙,其实鬼也。[15]
《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中第一等神仙。[16]
人仙
五仙之下二也。修真之士不悟大道,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术,信心若志,终世不移。五行之气悮交恨合,形质且固,八邪之疫不能为害,多安少病,乃曰人仙。[15]
地仙
方士称住在人间的仙人。[17]
天地之半,神仙之才,不悟大道,止于小成之法。不可见功,唯以长生住世,而不死于人间者也。[15]
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12]
《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中第二等神仙。[16]
神仙
地仙厌居尘世,用功不已,关节相连。抽铅添汞,而金精炼顶,玉液还丹。炼形成气,而五气朝元,三阳聚顶,功满忘形,胎仙自化,阴尽阳纯,身外有身,脱质升仙,超凡入圣,谢绝尘俗,以返三山,乃曰神仙。[15]
《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中第四等神仙。[16]
天仙
神仙厌居三岛而传道人间,道上有功而人间有行,功行满足。受天书以返洞天,是曰天仙。[15]
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举形升虚即所谓白日飞升也。[12]
《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中第五等神仙。[16]
仙官
道教称有尊位的神仙。[19]
天仙若已厌居洞天,可效职以为仙官,下曰水官,中曰地官,上曰天官。于天地有大功,于今古有大行,官官升迁。历任三十六洞天,而返八十一阳天,历任八十一阳天,而返三清虚无自然之界。[15]
散仙
仙人未授仙职者之称,唐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上界真人足官府,岂如散仙鞭笞鸾凤终日相追陪。」[20]
金仙
道教对佛称呼金仙,唐李白《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诗:「朗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王琦注:「金仙,谓佛。」[21]
唐代王悬河的《三洞珠囊》对金仙的描绘:
大觉金仙
宋徽宗时改佛称呼为「大觉金仙」。《宋史•徽宗纪四》:「宣和元年春正月……乙卯,诏:佛改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释道·废佛氏》:「宋宣和中除佛教,改佛为大觉金仙,佛寺为神霄宫,僧加冠簪为德士。其事皆徽宗独断。」
子野曰:金者,万物之宝。煅炼愈刚,旷劫不坏。释称大觉金仙者,即金丹之道也。[22]
小说故事中的神仙
参考文献
- . [2020-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1).
- . [2020-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2).
- . [2020-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8).
- 《七域修真证品图》
- 《万历续道藏·搜神记·东华帝君》
-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东华帝君》
-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下》
- 《三洞珠囊》二十七中法门名数品
- 《道教义枢·位业义》
- 《上清道宝经·师资品》
- 《汉语大词典》第5071页 第4卷 3
- 《抱朴子内篇.论仙》·葛洪
-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
- 《汉语大词典》第17246页 第12卷 445
- 《钟吕传道集·论真仙》
- 问曰:大道之中离几等神仙?解曰:闻《传道集》中有五等神仙。第一不持戒,不断酒肉,不杀生,不思善,为鬼仙之类;第二养真气长命者,为地仙;第三好战争,是剑仙;第四打坐修行者,为神仙;第五孝养师长父母、六度万行方便,救一切众生,断除十恶,不杀生,不食酒肉,‘邪非偷盗出,意同天心,正直无私曲,名曰天仙。
- 《汉语大词典》第2764页 第2卷 1020
- 《汉语大词典》第2495页 第2卷 751
- 《汉语大词典》第1143页 第1卷 1143
- 《汉语大词典》第6929页 第5卷 474
- 《汉语大词典》第16503页 第11卷 1144
- 宋·张伯端《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
外部链接
- 小南一郎:〈神仙思想二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尹翠琪:〈《正统道藏》本《三才定位图》研究──北宋徽宗朝的道教宇宙神谱〉。
- 神仙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