锺馗
源流
其源流由来,说法甚多。有「法器说」、「蕈类说」、「唐玄宗梦仙说」、「唐德宗进士说」等。
法器说
顾炎武「法器说」。锺馗是由逐鬼法器「终葵」的谐音,延伸而来。「终葵」为逐鬼之物,被取为人名作辟邪之用。锺馗形象是自上古傩 ()中的面具形象演变而来。《左传·定公四年》记殷商遗民七族中,有“终葵氏”,终葵即“椎”的反切音,终葵氏即以椎驱鬼之氏族也。后世遂以“终葵”为辟邪之意,逐渐演变为“钟葵”、“钟馗”。[1]
蕈类说
李时珍「蕈类说」,认为锺馗原是一蕈类的名称,因为传说才成为一个神明:李时珍:「《尔雅》云:锺馗,菌名也。《考工记》注云:『终葵』,锥名也。菌似锥形,锥以菌形,故得同称。好事者因作锺馗传,言是未及第进士能啖鬼,遂成故事,不知其讹矣。」[2]
习俗
锺馗的祭典日在端午节,每逢这些节日民间会悬挂锺馗画像。阮元《广陵诗事》称马曰琯、马曰璐兄弟:「每逢午日,堂斋、轩室皆悬钟馗,无一同者,其画手亦皆明以前人,无本朝手笔,可谓钜观。」[4]《燕京岁时记[5]》:「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锺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
明朝则有阴历过年前要挂锺馗像的习俗。明朝史玄《旧京遗事》: 「禁中岁除,各宫门改易春联及安放绢画钟馗神像。」
在闽南以及台湾民间信仰,有「跳锺馗」的仪式。在发生意外之处,或者是节庆、法会上,常会有道士或艺师打扮成锺馗的模样,手持宝剑比划,有驱除邪魔之意。也有不以真人表演,操弄锺馗之悬丝傀儡的。
逸事
动画电影
2017年,天津科瑞杰动漫技术有限公司、广西电影集团、四川知更鸟有限公司、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联合制作的动画电影《钟馗传奇之岁寒三友》上映;由杭州寰耀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行。
视频着力展现的不是钟馗捉鬼的打斗,而是钟馗、柳楷、欧阳先生“画中三友”肝胆相照的友情。
参考文献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锺馗(分类) |
- 顾炎武《日知录》第七辑·终葵
- 《本草纲目·服器·锺馗》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本草纲目·服器·锺馗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刘璋、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斩鬼传
- 阮元:《广陵诗事·卷七》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燕京岁时记·天师符
- 颜祁贞. . 中研院文化资源地理信息系统. 2012-11-14 [2019-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3) (中文(台湾)).
- 沈俊荣. . 《中国报》. 2016-07-11 [2019-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0) (中文(台湾)).
- . 澳门庙宇节庆文化. [2020-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2) (中文(繁体)).
- 跳锺馗——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造像与信仰
在古代,他最经典的形象通常是穿着蓝袍,戴着破帽。文献描写为:「顶破帽,衣蓝袍、束角带」。[1][2]
而今日最常见的形象是:身着朱红色官服,头戴乌纱帽,或仗剑,或持扇,脚踏恶鬼。或有小鬼在旁为其提灯、持印、撑伞、牵马、背葫芦等,俗称「五鬼搬运」,有「运财」的意味,也有人说五个鬼卒,可降伏五瘟神。身边常随一蝙蝠,代表为其侦查邪魔恶鬼,「蝠」也象征「福」,有「赐福」的意味。[3]
- 《事物纪原》
- 《唐逸史》
- 科普在线.端午锺馗降福钱 的存盘,存档日期2014-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