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
文魁星,或称奎星,原指奎宿,后指北斗七星的第一至第四颗星,这四星为斗魁,另三星为斗杓。

道教 |
---|
![]() |
道教主题 |
另一说指魁星是离斗柄最远的星天枢。
魁星之星君(星神)被认为是主宰文运之神,尊称为大魁夫子或大魁星君,又与文昌帝君、朱衣帝君、孚佑帝君、关圣帝君合称「五文昌」,为文人所敬奉。
天文学观点
汉代纬书《春秋运斗枢》指出「魁」即为北斗七星中的第一至四颗星,也称为「斗魁」。《春秋文耀钩》又以:「玉衡属杓,魁为旋玑」,将璇玑释为北斗魁四星,玉衡释作杓三星。[1][2][3]四星之数据列表如下:
星名 | 术数名 | 英文名 | 拜耳恒星 命名法 | 能见度 | 距离 (光年) |
---|---|---|---|---|---|
天枢 | 贪狼 | Dubhe | α UMa | 1.8 | 124 |
天璇 | 巨门 | Merak | β UMa | 2.4 | 79 |
天玑 | 禄存 | Phecda | γ UMa | 2.4 | 84 |
天权 | 文曲 | Megrez | δ UMa | 3.3 | 81 |
也有一说指「魁,斗之首」,认为魁星只是指北斗中的第一颗星天枢。
相关信仰
因为魁星「屈曲相钧,似文本之书」,故魁星之神被认为能主宰文运,尊称「大魁夫子」或「大魁星君」。
此神祇之形象貌似鬼,以脚踢斗。民间的魁星塑像,右脚踩鳌头(象征中第),左脚踢起星斗,手握笔,身体动感十足。[3]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认为此形象是后人改「奎星」为「魁星」后,根据「魁」的字形所创造。[4]
许多地方会建筑文昌阁以祭祀魁星及文昌帝君,此外亦常见于各地的文昌宫、文武庙中,例如台北文昌宫、新庄文昌祠、台中南天宫、高雄文武圣殿等。
大魁星君与文昌帝君、朱衣帝君、孚佑帝君、关圣帝君合称五文昌,为文人所敬奉。[3]
台湾
主祀魁星之处所如下
福建
- 金门县金城镇奎阁(魁星楼)
辨析
文魁星、文曲星、文昌星在民间经常混同,不过在宗教中魁星是鬼面踢斗的大魁星君,文昌星神则为文人打扮的文昌帝君。
天文学上的「文曲」是北魁斗中第四星天权的古名[6](英文名:Megrez δ,大熊座第六十九号星δ星);「文昌」则是三垣二十八宿中紫微垣的一个星官,有星六颗,如半月形(见图片左边),列在北斗魁前(因此有「魁星踢斗」之说),分别象征六个政府部门或官员,分别为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按西方星座的画分,这六星均属大熊座。
文昌二 | 大熊υ | 文昌二 |
文昌三 | 大熊φ | 文昌三 |
文昌四 | 大熊θ | 文昌四 |
文昌五 | 大熊15 | 大熊座15 |
文昌六 | 大熊18 | 大熊座18 |
由此看来,文曲、文昌和魁星实各有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