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
气功(炁功)是通过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锻炼方法,可达到强身健体、健康身心、抗病减年、开发潜能等目的。
系列条目 |
中医学 |
---|
![]() |
|
中国民间信仰系列 |
中国民间信仰 |
---|
![]() |
此概念发明于1979年7月15日,中国国务院召开的「中国气功汇报会」中,将各种不同来源和原理的传统练养功夫统一称为「气功」。
气功的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动功和静功。动功是指以身体的活动为主的气功,如导引派以动功为主,特点是强调与意气相结合的肢体操作。而静功是指身体不动,只靠意识、呼吸的自我控制来进行的气功。大多气功方法是动静相间的。宗教中,道教的道士常会练习导引、内丹术气功。气功常配合武术或静坐一起练习。
历史
气功发源地是中国。已知与气功一词相关的最早纪录,首见于晋朝许逊着的《灵剑子》描述气术的修练法[1],有关气的概念历史则更为悠久,气功的内容在古代通常分为吐呐、行气、布气、服气、导引、炼丹、修道、坐禅等等。中国古典的气功理论是创建在中医的养身健身理论上的,自上古时代即在流传。原始的气功一部分称为“舞”,如《吕氏春秋》所说的“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春秋战国时期,一部分气功被概括于“导引按跷”之中。中医专着《黄帝内经》记载“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积精全神”、“精神不散”等修炼方法。《老子》中提到“或嘘或吹”的吐纳功法。《庄子》也有“吹嘘呼吸,吐故呐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的记载。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帛书《却谷食气篇》和彩色帛画《导引图》。《却谷食气篇》是介绍呼吸吐呐方法为主的著作。《导引图》堪称最早的气功图谱,其中绘有44幅图像,是古代人们用气功防治疾病的写照。
分类
硬气功
又称排打气功,气功武术的一种。练习者经过长期练习与意念导引,利用本身肉体肌肉与骨骼的力量,配合特定的呼吸方法,形成强固的防御,以抵御外界的攻击。硬气功的练习者,可以意念来强化身体的某一个部份。
气功的要素
调心
“调心”是气功的主要锻炼内容,也是区别于其它体育运动(例如体操)的根本要素。调心的基本内容包括“入静”和“存想”。“存想”就是通过意念想象一个境界,在融入感受这种境界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心性,是强化和调整精神力的一种方式,也是冥想、坐禅、练气前平静心情的一种方法。调心是气功的内核和难点,需要顽强的毅力和长期的锻炼才能成功。
气的概念
本来字义
气本义是指空气,延伸人的呼吸。 广义而言,气是「能量」的统称,中国道家的练气公式「练气化精,练精化炁,练炁化神,练神还虚」即指明气有气、精、炁、神四种层次[2]。
中医的概念
其他
除了生理现象外;也被用来描述情绪现象和意识现象,如正气、邪气等等。关于在气功里「气」的本质,还没有定论。
气功派别
气功在历史上处于民间流传的状态,并形成了医家[4]、儒家[5]、道家[6]、佛家[7]、武家[8]等众多的流派。医家气功强调保健、延年,道家气功讲求性命双修,佛家密宗气功讲求明心见性,武术气功则注重强化肌肉,发劲等技击应用。气功与创建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内观修行有着本质的区别。(待查证,此一依附关系与历史史料发展不符合)
按照气功功法的特点,可以分为导引派、吐纳派、静定派、存想派、周天派五大主要派别。
气功的研究
1955年,刘贵珍的重要著作翻译成日、英、印尼等语种,他的气功概念也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中国大陆引起了第一次全国性气功高潮,陈毅、林伯渠、谢觉哉等领导人也进行了练功或题词。1966年文革开始后,第一次气功热潮突然中止。1976年气功重新获得解放。
王任重在第二次气功浪潮的推动中起了重要作用,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国家安全部等重要部门都对气功进行了研究,新华社在内的众多媒体为气功热潮起到了重要的宣传推动作用。
中国中医研究院在1983年成立了气功研究室,1986年创建了气功学硕士学位。
人类史上最长寿的100人,没有一位是气功修习者,显示无法证明气功比适度的运动与充足的睡眠更有效(未有枚举气功修习者的临床实验研究结果)。
在进行统计分析时还需要考虑各类复杂因素,比如很多人因体弱多病而练习气功,其健康状况在练功前就已不如其他人。气功热伴随着争议,并最终导致其衰退。反对者认为气功热混杂了很多伪科学的内容,宣扬特异功能的气功已经背离传统气功本义。
有效性争议
美国计算生物学家萨尔兹堡认为,批评美国许多医学院出现中西医结合疗法,包括中医、针灸、气功,甚至替代医学都进入了著名的马里兰大学医学院,他批评针灸、气功没有经过科学实证支持,这些中西医结合疗法都是伪科学[9][10]。一本介绍替代疗法的书籍称,许多对气功的研究来自中国大陆,这些研究尚未在西方经过系统性的审查;气功、瑜伽、静坐等东方练习,终极目标带有宗教性,能放松精神等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11][9]一名美国精神科医师称,美国1970年代起掀起了针灸热、1990年代被美国官方认证,但他质疑中医、针灸、气功的疗效,他说有调查没有发现气功师宣称特异功能的证据、质疑中医有副作用。[12]。
参考资料
引用
- 许逊#. [2018-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3).
- <气的原理>页64 湛若水着
- 宗气:积于胸中之气 <气功三百问>页44 林厚省着
- 郭海英中医养生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李翺复性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关尹子文始真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安世高安般守意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陈国璋、中华武术四大派梅花门流传千年的居家养生法
- Beyerstein, B. (PDF). [2018-04-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20).
- Steven Salzberg. . [2018-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7).
- Donal O'Mathuna; Walt Larimore, MD. . Zondervan. 2010-05-11: 249–250. ISBN 978-0-310-86100-3.
- Stephen Barrett, M.D. . [2018-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29).
来源
- 《黄帝内经》
- 《素女经》
- 华陀《五禽戏》
- 葛洪《抱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