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圈中,,又称中国龙东方龙,是中国神话中国民俗中的传说生物。龙有许多类似动物的形态,有如龟形鱼形,常被描述的是有四足的蛇形。有学者们对中国龙的起源确定了四种可靠的理论:蛇、中华短吻鳄闪电自然崇拜[1]。传统上,龙象征着强大和吉祥的力量,特别是对水、降雨、台风和洪水的控制。许多中国谚语和成语都提到了龙,例如“望子成龙”和“龙马精神”。

分类神话生物
亚分类
国家中国
“龙”字在甲骨文(左上)、金文(右上)、篆书(左中)、繁体(右中)、日本新字体(左下)和简体(右下)中的字样

一些汉字文化圈的国家的文化传统也有龙,如韩国越南日本。清朝的“黄龙旗”影响了许多欧洲国家对东方式龙的印象。而在现代,不丹国旗的白龙是一条典型的东方式龙。[2]

考古发现

于1984年发现的红山文化玉龙,其年代为约5000年前

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国龙形图案来自于约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于1994年发现,位于今内蒙古敖汉,临近辽宁阜新,为龙形堆塑,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全长近二十米,宽近两米,在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其外观为蛇形,也有人认为此龙形堆有疑似现代龙的形象,也有人质疑在考古挖掘过程中未见全龙很难将堆砌的龙形完整保存。1996年,同是8000年前的辽宁葫芦岛市扬家洼遗址发现两条土塑龙[3]

其次是8000-7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发现的龙纹陶罐,刻划着猪头蛇身状的龙纹国案[4]

然后是6500年前的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中于1987年发现的四组区域(组1:北斗龙虎图、组2:龙虎鹿鸟图、组3:骑龙升天图、组4:夏至神祇),在当时被誉为“中华第一龙”[5][6]

在中国南方发现的较早的龙,有距今约5000多年前浦口营盘山遗址的擡头龙和俯首龙、余杭良渚遗址的玉猪龙等等。

三星堆青铜龙,

起源研究

星象说

学者认为6500年前的西水坡龙虎墓与中国四象体系有关,并引用顾炎武语录:“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注 1]’,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注 2]’,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注 3]’,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注 4]’,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7]以及《尚书尧典》和《周易》乾卦对天文的记载,推断早在传说时代时中国人已通过天象观测掌握了四季运作的规律,以确保农业运作不误时[5]

学者李学勤引用大量古代文献,认为古人观星时,将群星分为若干团,并赋于现实事物形象,所以四象是由天象观测发展演变而来,况且西水坡遗址龙虎墓的发现就证明早在传说时代就已有四象的概念[5][8]

天文考古学家冯时比较西水坡遗址的北斗龙虎图与战国时期曾侯乙墓漆箱盖星图,认为其内容完全相同;并根据年代确认和天象推算证明西水坡遗址的北斗龙虎图再现当时的星空,虽然图中北斗与二十八星宿的对应关系比《史记·天官书》简略,不过甲骨文和《尚书·尧典》已经记载有古人观测到二十八星宿的部分星象,足以证明西水坡北斗龙虎图是中国乃至世界目前发现的天文星象图,是中国天文学很早领先世界的重要佐证[5]。并根据甲骨文、金文时期的“龙”字对应,最终引证龙来源于天上的苍龙星象,最初是由二十八星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六宿组成,分别对应苍龙的身体部位[9]

鳄鱼说

四川师范大学龙学家周及俆教授认为古代中国人所见到的龙,可能就是鳄鱼。但最早提出此考证的是中国古史专家卫聚贤,他早在1934年提出此论[10],另有中国大陆祁庆福王明达唐兰等教授支持此论。鳄鱼有27个种,其中只有扬子鳄冬眠,古时候气候温暖,黄河流域到处都是扬子鳄,古人对鳄鱼非常熟悉。从古人对龙的描述来看:龙是卵生的两栖类动物[11],冬眠、前爪有五爪、喜欢潜伏于水中,这都是扬子鳄的特征。只不过鳄不会飞,关键论点有三:

  • 左传》提到虞舜时期,有一些人饲养龙,并有「深山大泽,实生龙蛇」的纪载,可见龙与蛇是不同之物但又常一同出现于沼泽,也是成语「龙蛇杂处」的由来。《国语》和《易》等古籍中的龙描述也极度与鳄鱼相像。
  • 左传》中曾记载郑国淹大水,城门外环河中有龙在打架,所以众人请教子产是否要祭祀的一段问答故事,显见当时所谓的「龙」并不少见。[12]
  • 史记》记载了历史上养龙的“豢龙氏”,因此,龙的原型很可能是动物。
  • 学者周文顺认为中文的「鳄」字最早出现在三世纪末一篇西晋文献《三都赋》中。西晋已是极度晚期,连汉朝和三国时代都已结束,之前的人们不可能对鳄鱼这种动物视而不见且不给予任何名称,唯一解释是之前的时代所称之龙其实就是鳄鱼,西周后北方气候寒化黄河地区沼泽开始消失,鳄鱼迁往南方而消失在中华传统文明区域,众人记忆也开始对鳄鱼模糊,等人口开始往南方扩展时新发现它们并给予了鳄鱼这一名词。任何推翻此一论者必须先解释在三世纪之前的人是如何称呼鳄鱼[13]

根据动物学家杨钟健以及学者何新在20世纪末公布的研究,认为龙的原型是大型爬行类动物,主要是鳄鱼(水龙)及巨蜥(山龙)。上古三代以前,中国古陆气候暖湿,此两类动物在中国大地多所存在。传说中所谓贪吃的“饕餮”之名,也不过是凶猛鳄类(如鼍龙)的转语[14]

然而化石以及古代文献证据表示大型鳄鱼(如湾鳄马来鳄)在中国的分布仅限于岭南地区,因此黄河长江地区存在大型鳄鱼的可能性很低[15][16]

其他动物说

也有认为龙形象来自于[17][18][19]河马[20](实际上河马是非洲生物,中国历史上从未有河马分布)等生物[21]:2。甚至有人认为中国龙的原型是恐龙,历代发现的“龙骨”实际上是恐龙化石,龙的形象则是古人限于当时的认知程度,以恐龙化石为模板,对恐龙作出的形象重构[22]。马小星认为龙是由原始两栖类演变而来的真实生物。[23]亦有学者以龙之甲骨文本型认为龙或为今之「海马」。

自然现象说

根据台湾科学家于2007年的演讲,认为扬子鳄)都是匐伏于地,不合乎龙会通天的特征,不致成为崇拜对象,提出龙的原型应为龙卷风[24]

演讲指出《说文解字》中记「龙,从肉、飞之形,童省声。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和龙卷风伴随暴雨、闪电、冰雹而造成不同光影色彩,及能大能细的特征对应,出现季节也同为春季秋季(龙卷风季节通常从3月到10月),至于「童省声」发音则为龙卷风沉重的风雷声。另外甲骨文中的「龙」字一律是大首弯尾直立状,与龙卷风的直立弯曲的漏斗状形态相同。[25]

除形态、特征外,也提出《易经》坤卦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和《左传》中「龙斗于郑时门之外洧渊」,是在形容多道龙卷风于平原或水畔互碰,卷起黑黄色的泥土,混着雨一起降下。同时也认为《易经》乾卦中多项引用龙做为比喻的记载[26],都是在影射着龙卷风。

由于中国华北美国中部草原带的纬度,地形环境,气候条件,都非常为类似,古代中国黄河流域可能常有龙卷风发生,古人看见龙卷风而塑造了龙的形象。推测1万年前最近一次冰河期完结后,接着的大暖期持续到距今3000年前,大暖期完结令气候条件改变,使龙卷风绝迹,后代对龙卷风失去认知,龙的来历因而失传了。[27]

而除了龙卷风的说法外,也有龙是来自[28][29]闪电[30]等自然现象的说法[21]:2、3

图腾说

闻一多在其〈伏羲考〉一文认为龙是一种只存在于图腾中的虚拟生物,是由许多图腾融合而成。此外其主干与基本型态是蛇,认为这可能表示当时以蛇图腾最为强大,兼并、同化了其他的图腾[21]:3。图腾融合的猜想没有考古以及史料证据支持。

日本甲骨学家岛邦男根据商代甲骨文卜辞记载,当时方国中,有称为龙的,龙可能最早就是这个方国的图腾,代表该族降生的祖先[31]。但是这个说法只能说明「龙」的应用,还是没有解释来由。

其他

陈授祥认为龙是物候参照动物集合而成,龙角是测定时间的工具「表」[32];尹荣方认为龙来自于,是树神崇拜的曲折反映[33][21]:3、4

文化

神话故事中羲和所拉的马车(杭州满陇桂雨公园)
香港九龙寨城公园十二生肖像之龙

龙在东亚传统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位,对应的地支。在同源的印度生肖中,对应的是那伽龙蛇族。龙与凤凰麒麟一起并称“四瑞兽”,香港渣打银行在1979年起发行的钞票都是以这些瑞兽为题材。(也有许多典籍和史书著作中提到“四瑞兽”分别为:猰貐狻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天文四象

文本中的形象

玉器

龙的形象

龙的形象历来有不同说法,而根据《说文解字》记载,说龙的样子似披鳞的长虫,可明可暗,可大可小,亦可长可短,[34]除说明了是条状披鳞外,其他特征都是不定数的。

至于《广雅·释螭》中则提到龙分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35]。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两角为龙,独角为,无角为,无脚为

东汉学者王符就认为,龙具有眼、鹿角、嘴、头、腹、掌、爪、鳞、身,九种动物合而为一的形象(也称作九不像)[36],与现今流行的形象已非常接近。然而,又有一称,龙具有「虾眼」、「鹿角」、「牛鼻」、「狗嘴」、「鲇须」、「狮鬃」、「鹰爪」、「鱼鳞」、「蛇身」九种动物所组成。

化龙的过程

其中流传较广的有两则:一种说法是龙原本是地上的蛇,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来吸收天地灵气与日月精华,蛇变为蛟,蛟又经过蜕变最终才成为龙,才具有掌管风雨和飞天的能力,即古代《述异记》中所谓“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又千年为应龙”。

另一种说法是,古时大海有一座门,叫做龙门。这个龙门很大,大到看不到全貌。有一天,一条鲤鱼游到了龙门下被挡住了,鲤鱼就想跳过龙门游到其他地方。经过无数次跳跃,鲤鱼终于跳过了龙门,但此时鲤鱼却变成了另一种形象,长长的身体布满鳞片,头上有两个像鹿角的角,又长出了4条腿,还有着鹰爪,上能通天,下能潜海,又有呼风唤雨的能力。这个传说后来变成的“鲤鱼跃龙门”的故事。

分类

南宋陈容画《九龙图》,现藏于波士顿美术馆
  • 似龙而非龙
    • 烛龙:人面龙身而无足。
    • 螭龙:无角而黄,像龙的猛兽,另有一说为无角的雌龙。
    • 鼇龙:海中大龟,另有一说为鳌鱼,龙头鱼身,鱼跃龙门而来。
  • 龙属近亲
    •  : 一种亲水似蛇的爬虫类。虺蜥二字古相通,进代认为虺是指像蜥蜴的蝾螈或鳄。虺江、淮以南曰蝮,江、淮以北曰虺。虺五百年化为蛟。
    •  : 能吐气,形似大牡蛎,有巨大的文蛤的说法,或是龙的一种。
    • 麒麟:公兽为麒,母兽为麟。
    • 龙马:马身而龙鳞。
    • 蛟龙:有鳞曰蛟龙,栖息在湖渊等聚水处。
  • 龙种
    • 虬龙:有角曰虬龙,一说无角,小型的龙。
    • 蟠龙:无角,指的是伏在地上的龙。
    • 蚑龙:有角,双角为蚑龙。
    • 应龙:有翼曰应龙。
  • 龙的象征
    • 青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四象之一,根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东方的灵兽。
    • 龙王:道教和佛教的神祇。
    • 赤龙:四海龙王之一。
    • 黄龙:在古代有的皇权的象征。
    • 五爪金龙:皇权中只能由皇帝使用。

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生九个儿子,龙生九子说法不一。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九又是贵数。 「龙生九子」较早的说法来自明朝李东阳(1447年-1516年)所撰《怀麓堂集》:「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文学

中国文人都有以龙为题材的诗词,例如:

  • 唐朝李白《短歌行》:「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 五代李煜《忆江南·多少恨》:「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翻译问题

2024年(龙年)开始,中共官方媒体提出中国龙代表好运吉祥,与西方龙负面的形象有别,因此龙的英文应翻译为「loong」而非「dragon」。[37][38][39][40][41][42]

不过,有人指出中共官方媒体作为依据的「Elements of Chinese Grammar」(《中国言法》)一书,并没有把「龙」翻译为「loong」,而是把「龙」注音为「loong」,在解释一栏中,仍是用「dragon」来说明「龙」这个字。而在13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和14世纪初的《鄂多立克东游录》就已将「龙」翻译为「dragon」,鄂多立克在书中将龙标音为「loung」。另外,中国龙并非都友好和善,西方龙也并非都是恶龙。[43]

中国翻译协会中译英研讨会专家研讨会认为应使用“dragon”。中国外文局下属的外文出版社则认为,应坚持使用已经约定俗成的译文“Chinese dragon”,而非外国人看不懂的“loong”[44]

注释

  1. 大火星往西移动,故称“流火”,预示天气转凉
  2. 三星 (天文)
  3. 月球毕宿,与降水有关
  4. 指日月在尾宿交会,尾宿在晨光中隐伏不见

参考文献

  1. Meccarelli, Marco. .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21, 16 (1): 123–142 [2022-06-20]. ISSN 1673-3401. doi:10.3868/s020-010-021-0006-6 (不活跃 28 Februar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8).
  2. Xiao, Congrong. (PDF). 1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ontiers in Sociology). 2021: 109-115 [2022-06-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6-28).
  3. . news.sohu.com. 2006-08-05 [2021-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31).
  4. 方酉生. . 中原文物.
  5. 孙德萱 李中义《中华第一龙──濮阳西水坡蚌壳龙虎图案的发现与研究》
  6. . 2019年12月22日 [2021年8月3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8月31日).
  7. 《日知录》卷三十
  8. 李学勤:《西水坡“龙虎墓”与四象的起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88年第5期
  9. 冯时.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11. ISBN 9787500459194.
  10. . [2019-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8-28).
  11. 新浪-论龙
  12. 《左传 昭公十九年》
  13. 河洛文化考.p155,1998.周文顺、徐宁生,五洲传播出版社,ISBN 9787801134400
  14. 何新.龙:神话与真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15. 文焕然、黄祝坚、徐俊傅《历史时期中国马来鳄分布的变迁及其原因的初步研究》1979年
  16. 饶发祥. . 《自然杂志》: 67页-69页.
  17. 徐乃湘、崔岩峋:《说龙》,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
  18. 孙守道、郭大顺:《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文物》1984年06期
  19. 周礼‧夏官‧庾人》:「马八尺以上为龙
  20. 刘城淮:〈略谈龙的始作者和模特儿〉,《学术研究》(云南),1964年三期
  21. 刘志雄、杨静荣. 初版二刷. 台湾商务. 2001-12. ISBN 957-05-1726-3.
  22. 吕熙安:〈论中国龙源于恐龙〉,《学术探索》,2003年12月
  23. 马小星.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8-8. ISBN 9787552023664.
  24. 2007年台湾国科会展望系列演讲第一场-追龙任务。台大演讲网影音纪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2009-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10).行政院国科会与联合报新闻稿
  25. 龙:风中去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0年4月,《科学人》杂志第98期
  26. 易经》乾卦:「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见群龙无首,乘六龙以御天,云从龙,风从虎」
  27. 龙,你会回来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0年5月,《科学人》杂志第99期
  28. 何新:〈龙凤新说〉,《诸神的起源》,三联书局,1986年
  29. 胡昌健:〈论中国龙神的起源〉,《中国文物报》第25期
  30. 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31. 岛邦男着,濮茅左、顾伟良译:《殷墟卜辞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
  32. 陈授祥:《中国的龙》,漓江出版社,1988年
  33. 尹荣方:〈龙为树神说──兼论龙之原型是松〉,《学术月刊》1989年7月号
  34. 说文解字》:「龙,从肉、飞之形,童省声。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35. 广雅·释螭》:“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五角曰螭龙。”
  36.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三:“《尔雅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眼似兔,角似鹿,嘴似牛,头似驼,身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声如戛铜盘。口有须髯,颔有明珠,喉有逆鳞。头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37. Dragon象征恶、丑?中共官媒称「龙」应正名Loong
  38. 龙的英文是「dragon」?大陆要正名为「loong」
  39. 龙年英文要摒用「dragon」?中共官媒称应改用「loong」为何引起讨论
  40. 中共官媒称译「龙」为「loong」龙年英文要摒用Year of dragon改为Year of loong or loan?
  41. 龙的英文怎翻译?Dragon不利国家形象 中共官媒谈论音译Loong
  42. 龙年将至 外国人英语应称loong还是Dragon?
  43. . 上报. 2024年3月3日.
  44. 致读者的回信|关于“龙”的英译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禽虫典·龙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外部链接

维基词典中的词条「」。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分类

参见

  • 心宿二:又称“大火星”,在中国古书所称的“火”星都指心宿二。
  • 三辰:指“日、月、星”,后演变为“日、月、龙”,其中的星或龙指“大火星”。
  • 火历:古中国根据大火星所制定的历法。后因三辰的演变而改为龙历。
  • :中国神话中的另一神兽,凤为雄性,为雌性,合称凤凰
  • 那伽:佛教和印度文化中的似龙似蛇的神兽,汉地翻译为龙,也称那伽龙、神龙(相对于莫呼洛迦地龙)。
  • 莫呼洛迦:佛教和印度文化中的龙神,称为地龙(相对于那伽神龙)。
  • 鲁 (龙):藏族文化中的龙,藏传佛教中和那伽等同起来。
  • 烛龙
  • 龙擡头
  • 鳞虫之长——《说文解字
  • 红龙
  • 蓝龙
  • 龙神
  • 西洋龙:又译德拉贡,有犄角、翅膀、较大的双足,能吐火,在西方文化中为邪恶生物。
  • 天龙座:星座名
  • 中国妖怪列表
  • 神话及传说中的龙列表
  • 名称以「」开头的所有条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