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筊
掷
道教 |
---|
![]() |
道教主题 |
筊杯的大小一般以手掌能合住为原则,但也有特别制作的大型筊杯,在民间信仰中,特殊尺寸的筊杯也必须请示神明是否合意。大型筊杯一般是放在纸钱上,双手握好纸钱,再将筊杯甩落,这是用在庙方人员求问重要事务时,如庆典日期、作醮事宜等。
在闽南与部分其他华人地区,凡是道教庙宇,在神像前几乎都有一到数对筊杯,佛教寺院也大多有之。中国民间信仰中,许多地区的求签仪式,都需要向神明掷筊确认。「筊杯」简称「杯」,故闽南语中称为「跋杯」/「博杯」(白话字:poa̍h-poe,台罗:pua̍h-pue)[3][4]。然而筊杯并非仅在庙中使用,家中有供神明或祖先神主者,往往也可备有一对筊杯。
说明
下列是阳阴组合的说明:
- 一阳一阴(一平一凸):称之为「圣杯/象杯(台罗:siūnn-pue)」、「允杯(台罗:ún-pue)」表示神明允许、同意,或行事会顺利。但如祈求之事相当慎重,多以连续三次圣杯才算数。
- 两阳面(两平面):称之为「笑杯(台罗:tshiò-pue)」,表示神明一笑、不解,或者考虑中,行事状况不明,可以重新再掷筊请示神明,或再次说清楚自己的祈求。
- 两阴面(两凸面):称之为「阴杯(台罗:im-pue)」、「无杯(台罗:bô-pue)」、「怒杯(台罗:nōo-pue)」、「盖杯(台罗:kah-pue)」,表示神明否定、愤怒,或者不宜行事,可以重新再掷筊请示。
尚有特殊筊型:
- 立筊:一个或两个筊杯直立,依习俗以金纸将之圈住保护[5]。当时,只有掷筊之人才能移动掷筊[6] ,一般人掷筊多半对神明「有所求」,相传若为「无所求」的信徒,为了国运或公益等事项求问,较容易掷出「立筊」,且此现象,会被善信视为神明显灵。
- 同心筊:两筊杯相叠。
- 黏筊:其中一或二个筊杯依附在神桌桌裙、壁纸或拜垫等物体垂直的布面上,亦被信众视为神迹[7] 。
- 隐筊:其中一或二个两筊弹入桌底或不明地方无法得知筊面。
在民间信仰中,掷筊有几个约定俗成的礼仪如下:
注解
- 《 朱子语类》:「伏羲当时画卦,只如掷珓相似……宗忠简欲假神以拒之,曰:「此有崔府君庙甚灵,可以卜珓,仍其庙有马能如何。」……」
- 程大昌《演繁露》:「后世问卜于神,有器名‘杯珓’者,以两蚌壳投空掷地,观其俯仰以断休咎。后人或以竹、或以木,略斲削如蛤形为之。」
台湾语典:「拔环,环为环珓。古者以贝为之,后用木或用竹,状如贝;一阴一阳,掷之以定吉凶。」
《广韵》:「去声、效韵、见母,教:古孝切……珓:杯珓,古者以玉为之。」 - . [2021-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2).
- 刘建仁. . [2023-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5).
- . 自由时报. 2009-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1) (中文(台湾)).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张克帆掷得立筊(之前也得四次圣筊)。
- 三立亲闻:这算同意吗?老翁掷出「黏筊」 庙方人员啧啧称奇
外部链接
- 新浪网观世音灵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以掷筊结果来仿真
- 台南县学甲镇 慈济宫 网路掷杯 - 以掷筊结果来仿真,另有抽签和许愿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