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
宋神宗赵
宋神宗 | |||||||||||||
---|---|---|---|---|---|---|---|---|---|---|---|---|---|
![]() 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宋神宗圣孝皇帝肖像 | |||||||||||||
宋朝(北宋)第6位皇帝 | |||||||||||||
统治 | 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18年66天) | ||||||||||||
前任 | 宋英宗赵曙 | ||||||||||||
继任 | 宋哲宗赵煦 | ||||||||||||
出生 | 宋仁宗庆历八年四月十日 1048年5月25日 | ||||||||||||
逝世 | 元丰八年三月初五日 1085年4月1日 (36岁) | ||||||||||||
安葬 | |||||||||||||
| |||||||||||||
政权 | 宋朝(北宋) |
早年
庆历八年(1048年)四月十日,出生在濮安懿王宫邸睦亲宅,宋英宗赵曙和宣仁圣烈皇后高氏所生长子。八月,仁宗赐名为仲针,授太子右率府副率,迁太子右率府率。嘉佑五年(1060年),迁右千牛卫将军。
嘉佑八年(1063年),赵顼与其父王赵曙一起入居庆宁宫。三月二九日,仁宗崩于福宁殿,父赵曙即位。四月,授安州观察使,封光国公、食邑八百户、实封二百户。五月,赵顼受经于东宫。英宗见了他好学到废寝忘食,常派遣内侍去劝他休息。侍讲王陶进入宫内,赵顼率弟弟赵颢向他参拜,可见他对师傅的尊重。九月,授特进、检校太傅、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上柱国、封淮阳郡王,终赐名顼。十二月,出阁。
治平元年(1064年)六月,进封颍王。三年(1066年)三月,纳故尚书省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向敏中曾孙女为夫人。十月,英宗病重,赵顼按照宋仁宗时旧制,请求两日一到迩英阁讲读,以安朝廷百官之心。十二月,册封为皇太子。赵顼为太子时喜读《韩非子》,对法家「富国强兵」之术感兴趣;还读过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赞赏王安石的理财治国思想。四年(1067年)正月八日,英宗崩于福宁殿,神宗即位。
朝政
熙宁变法与新旧党争
神宗即位后,对北宋积贫积弱深感忧心,而他素来都欣赏王安石的才干,故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变法,振兴北宋王朝,是为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
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免役、市易、保甲、方田均税、保马等新法相继出笼。新法几乎涵盖社会的各个方面,惟操之过急,利弊互见。北宋学者陆佃说:“造元丰间,积票塞上,盖数千万石,而四方常平之钱,不可胜计。”当时垦田面积大幅度增加,全国高达7亿亩,城镇商品经济取得了空前发展。但是变法受到守旧派激烈的反对,朝中的司马光、范镇、赵瞻纷纷上书陈述对新法的不满,司马光与吕惠卿为了青苗法在皇帝面前争辩,新法维持了将近二十年,直到司马光尽罢新法为止。此一时期,面临朝廷和后宫的双重阻力,神宗受到的打击可想而知,高太后更是对神宗说:“王安石是在变乱天下呀!”岐王赵颢也从旁劝说神宗应该遵从皇太后的懿旨,神宗心烦意乱,怒斥歧王说:「那你来当皇帝好了。」岐王诚惶诚恐,失声痛哭。
乌台诗案
发生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于当年移知湖州,到任后上表谢恩,朝臣以其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指其「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又以苏轼动辄归咎新法,要求朝廷明正刑赏。御史李定曾因不服母孝,受苏轼讥讽,于此案中也指苏轼有「悛终不悔,其恶已着」、「傲悖之语,日闻中外」、「言伪而辩,行伪而坚」、「怨己不用」等四大可废之罪。
御史舒亶寻摘苏轼诗句,指其心怀不轨,讥讽神宗青苗法、助役法、明法科、兴水利、盐禁等政策。神宗下令拘捕,太常博士皇甫遵奉令前往逮人。苏辙时在商丘已预知消息,托王适协助安置苏轼家属,并上书神宗陈情,愿以官职赎兄长之罪。 苏轼在9月被捕后,写信给苏辙交代身后之事,长子苏迈则随途照顾。押解至太湖,苏轼曾意图自尽,几经挣扎,终未成举。捕至御史台狱下,御史台依平日书信诗文往来,构陷牵连七十余人。
后因太皇太后曹氏、王安礼等人出面力挽,前宰相王安石也说:「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苏轼终免一死,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前往黄州。苏辙被贬江西筠州任酒监,平日与苏轼往来者,如曾巩、李清臣、张方平、黄庭坚、范镇、司马光等29人亦遭处分。张方平、司马光和范镇罚红铜三十斤,其余各罚红铜二十斤。乌台诗案于十二月结束。
因病去世
元丰八年三月初五日(1085年4月1日),宋神宗在福宁殿去世,享年38岁,殡于殿西阶,庙号神宗,群臣上谥号为「英文烈武圣孝皇帝」,十月二十四日,葬于永裕陵。绍圣二年(1095年)九月,加谥为「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崇宁三年(1104年)十一月,改谥为「体天显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政和三年(1113年)十一月,加谥为「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亲族
祖先
先祖 | ||||||||||||||||||||||||||||||||||||||||||||||||||||||||||||||||||||||||||||||||||||||||||||||||||||||||||||||||||||||||||||||||||||||||||||||||||||||||||||||||||||||||||||||||||||||||||||||||||||||||||||||||||||||||||||||||||||||||||||||||||||||||||||||||||||||||||||||||||||||||||||||||||||||||||||||||||||||||||||||||||||||||||||||||||||||||||||||||||||||||||||||||||
---|---|---|---|---|---|---|---|---|---|---|---|---|---|---|---|---|---|---|---|---|---|---|---|---|---|---|---|---|---|---|---|---|---|---|---|---|---|---|---|---|---|---|---|---|---|---|---|---|---|---|---|---|---|---|---|---|---|---|---|---|---|---|---|---|---|---|---|---|---|---|---|---|---|---|---|---|---|---|---|---|---|---|---|---|---|---|---|---|---|---|---|---|---|---|---|---|---|---|---|---|---|---|---|---|---|---|---|---|---|---|---|---|---|---|---|---|---|---|---|---|---|---|---|---|---|---|---|---|---|---|---|---|---|---|---|---|---|---|---|---|---|---|---|---|---|---|---|---|---|---|---|---|---|---|---|---|---|---|---|---|---|---|---|---|---|---|---|---|---|---|---|---|---|---|---|---|---|---|---|---|---|---|---|---|---|---|---|---|---|---|---|---|---|---|---|---|---|---|---|---|---|---|---|---|---|---|---|---|---|---|---|---|---|---|---|---|---|---|---|---|---|---|---|---|---|---|---|---|---|---|---|---|---|---|---|---|---|---|---|---|---|---|---|---|---|---|---|---|---|---|---|---|---|---|---|---|---|---|---|---|---|---|---|---|---|---|---|---|---|---|---|---|---|---|---|---|---|---|---|---|---|---|---|---|---|---|---|---|---|---|---|---|---|---|---|---|---|---|---|---|---|---|---|---|---|---|---|---|---|---|---|---|---|---|---|---|---|---|---|---|---|---|---|---|---|---|---|---|---|---|---|---|---|---|---|---|---|---|---|---|---|---|---|---|---|---|---|---|---|---|---|---|---|---|---|---|---|---|---|---|---|---|---|---|---|---|---|---|---|---|
|
妻妾
评价
正面评价
- 元朝官修正史《宋史》脱脱等的评价是:“帝天性孝友,其入事两宫,必侍立终日,虽寒暑不变。尝与岐、嘉二王读书东宫,侍讲王陶讲谕经史,辄相率拜之,由是中外翕然称贤。其即位也,小心谦抑,敬畏辅相,求直言,察民隐,恤孤独,养耆老,振匮乏。不治宫室,不事游幸,历精图治,将大有为。未几,王安石入相。安石为人,悻悻自信,知祖宗志吞幽蓟、灵武,而数败兵,帝奋然将雪数世之耻,未有所当,遂以偏见曲学起而乘之。青苗、保甲、均输、市易、水利之法既立,而天下汹汹骚动,恸哭流涕者接踵而至。帝终不觉悟,方断然废逐元老,摈斥谏士,行之不疑。卒致祖宗之良法美意,变坏几尽。自是邪佞日进,人心日离,祸乱日起。惜哉!”[4]
- 重用名将王韶,发动『熙河之役』,率军击溃羌人和西夏的军队,置熙州(今甘肃临洮),收复河、洮、岷、宕、亹五州,对西夏形成包围的之势。熙宁五年(1072年)王韶收复今临洮与临夏,升镇洮军为熙州,设熙河路。王韶为龙图阁待制、熙河路马步军都总管、经略安抚使兼知熙州[5]。熙宁六年(1073年)、夏天率兵攻占武胜城(今甘肃临洮),乘胜追击,进攻河州(今甘肃东乡西南),直捣定羌城 (今甘肃广河)。熙宁七年,收回被吐蕃侵略的二十万平方公里故土,以功迁礼部司郎中、枢密院直学士[6],史称:「宋几振矣!」。熙宁八年(1075年)宋廷在熙州(今甘肃临洮)、河州(今甘肃临夏)、洮州(今甘肃临潭)、岷州(治所今甘肃西和)、永宁寨(今甘肃甘谷)等地设州、买马,进行民族贸易,此举受到了边境各族的热烈欢迎,史载“熙河人情甚喜”[7]。朝廷以王韶为经略安抚使,“通远军自置市易司以来,收本息钱五十七万余缗”[8],吐蕃政权逐渐瓦解,被称为『熙河开边』。
负面评价
- 乌台诗案是宋神宗执政生涯中,最大的政治污点。因苏轼当年移知湖州,到任后上表谢恩,却被宰相王珪等朝臣认为有贬新政与朝廷之意,御史李定和舒亶寻摘苏轼诗句,指其心怀不轨,讥讽神宗青苗法、助役法、明法科、兴水利、盐禁等政策。神宗下令拘捕,太常博士皇甫遵奉令前往逮人。捕至御史台狱下,御史台依平日书信诗文往来,构陷牵连七十余人,引起朝野不小震动。在当时苏轼已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宋朝文坛泰斗,却因为一句诗下狱,让时人议论纷纷,而宰相王珪等朝臣又想置苏轼于死,让时人对朝局颇为不满,其中神宗祖母太皇太后曹氏对此事有所发言,认为苏轼是先帝宋仁宗所选定的太平宰相。而曾任神宗宰相的大臣王安石则向神宗上书,认为:「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神宗迫于压力,在查清苏轼并未有诋毁朝廷之意,将其贬至黄州,但已为神宗的执政留下污点。
- 永乐城之战是宋神宗执政以来,最大规模的征伐行动,也是神宗执政以来,最大的政治挫折。在当时因西夏外戚梁太后与其弟梁乙埋姐弟当权,国势衰落,政治腐败,西夏举国上下怨声载道,民不聊生。梁太后多次出兵攻宋,想提高国内政治威望,却都惨败而归。神宗认为西夏无理,下令攻灭西夏。宋军于元丰四年(1081年)11月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击溃夏军,占领西夏两千多里土地。神宗大喜,命给事中徐禧、鄜延道总管种谔于元丰五年(1082年)9月带兵攻夏,准备一举灭夏。徐禧为了建战功,拒听种谔的建议(种谔反对兴建永乐城),筑永乐城,与种谔发生内哄。由于徐禧好大喜功,听不进谏言,导致宋军内哄,永乐城之战大败,宋军损失二十万军士,徐禧、李舜举、李稷、高永能等人死难,被宋人批评为「永乐之耻」。经过永乐城之战的战败,宋神宗开始悔悟,而不再轻言开战。
衍生文化
历史穿越小说《新宋》主人公石越以及《宰执天下》主人公韩冈均是被安排穿越到到神宗的时代,神宗在两书中均是重要角色。
影视形象
注释
- 《宋会要辑稿·礼五八·历代帝谥》: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初谥英文烈武圣孝。
- 《邵氏闻见录‧卷第五》载,元丰五年噩耗在深夜传回京里的。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百二十·元符三年》仁宗淑妃周氏进贵妃,婕妤张氏进充仪,才人杨氏进美人。英宗才人张氏进婕妤,才人鲍氏进美人,杨氏进婕妤。神宗淑妃邢氏进贵妃,婕妤武氏进昭仪,贤妃宋氏进德妃,婕妤张氏进婉容,婕妤冯氏进修容,才人勾氏进美人,淮阳郡君郭氏进才人。
- . [2011-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28).
- 《宋会要辑稿》蕃夷六
- 《东都事略》卷八十二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1,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十二月丁酉条。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0,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二月庚辰条。
- 《宋论》卷六《神宗一》
宋神宗 出生于:1048年逝世于:1085年 | ||
---|---|---|
统治者头衔 | ||
前任: 宋英宗 赵曙 (父) |
宋朝皇帝 1067年-1085年 |
继任: 宋哲宗 赵煦 (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