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

洪武1368年1月23日—1398年)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的年号,也是明朝的第一个年号。

洪武
1368年1月23日-1399年2月5日
1402年7月18日-1403年1月22日
政权明朝
君主明太祖朱元璋
历时31年(仅明太祖使用)
35年(明成祖废除建文年号,继续沿用洪武年号)
洪武明朝的位置。

二年正月四日(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1]洪武年间全国没有战乱,社会迅速从元末的战乱中恢复,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快速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形成惯例,皇帝在位时只使用一个年号(明英宗退位后又复辟,有两个年号,其余均使用一个年号),参见一世一元制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日(1398年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驾崩。闰五月十六日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翌年改元建文[2][3]

建文四年六月十八日(1402年7月18日),通过靖难之役篡位即皇帝位的明成祖朱棣废除建文年号,改称洪武三十五年,翌年改元永乐[2][4]夏燮《明通鉴》考异认为从朱棣在建文元年(1399年)北京起兵开始其征伐地区复称洪武年号,靖难之役后下令全国复用洪武年号。[5]

改元

公元纪年对照表

洪武元年2年3年4年5年6年7年8年9年10年
公元 1368年1369年1370年1371年1372年1373年1374年1375年1376年1377年
干支 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
洪武11年12年13年14年15年16年17年18年19年20年
公元 1378年1379年1380年1381年1382年1383年1384年1385年1386年1387年
干支 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
洪武21年22年23年24年25年26年27年28年29年30年
公元 1388年1389年1390年1391年1392年1393年1394年1395年1396年1397年
干支 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
洪武31年32年33年34年35年
公元 1398年1399年1400年1401年1402年
干支 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权年号

参考文献

  1. 《明史》卷二:「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明,建元洪武。」
  2. 李崇智.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年12月: 205. ISBN 978-7-101-02512-5.
  3. 《明史·恭闵帝纪》:「〔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辛卯,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建文元年。」
  4. 《明太宗实录》卷9下:「洪武三十五年夏六月庚午,命五府六部,一应建文中所改易洪武政令格条,悉复旧制,遂仍以洪武纪年,今年称洪武三十五年。」
  5. 夏燮《明通鉴》卷13:「〔建文四年〕秋七月壬午朔,大祀南郊,以太祖配。赦天下。诏:『自今年六月后仍称洪武三十五年,以明年为永乐元年。』〈考异〉:『此语见七月朔诏中。以仍称洪武三十五年之语推之,则革除以后,当以建文元年为洪武三十二年,二年为洪武三十三年,三年为洪武三十四年。当日靖难兵起,纪年之例,一定如此。乃《实录》则直以建文元年、二年、三年为永乐之元、二、三年,及至是年七月,则又改书洪武三十五年,当日史臣之谬戾,已不自顾前后之矛盾雷同矣。附识于此,以证《实录》之诬妄。』」

深入阅读

  • 李崇智.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年12月. ISBN 7101025129.
  • 邓洪波. . 台北: 国立台湾大学东亚经典与文化研究计划. 2005年3月 [2021-11-26]. ISBN 978986000518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8-25).

参见

前一年号:
西吴
元朝至正
明朝年号
1368年-1398年
下一年号:
建文
前一年号:
建文
明朝年号
1402年
下一年号:
永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