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岁纪年

太岁纪年是古人根据虚拟的理想天体太岁在天空运行的纪年方法,由岁星纪年衍生而来。岁星自西向东运行的序次称为十二次,则太岁自东向西运行的序次取用十二辰。将十二辰配以十二地支,每一辰取一个年名,是为岁阴。汉武帝推行太初改历,让岁阴(太岁)都不再响应岁星超,就此奠定了岁阴纪年法的基础[1]。后来将十天干用于太岁纪年,为每干取一个年名,即岁阳。岁阴、岁阳相配纪年,此后演变为干支纪年,组成六十个年名,六十年周而复始。

《吕氏春秋》、《离骚》和《五星占》中出现涒滩、摄提格等,是在表示岁星所在的位置,用的是岁星纪年,而非太岁纪年。在汉武帝太初年前是以岁星所在定岁名,其后则多用太岁所在定岁名[2]

史记·天官书》与《淮南子·天文训》、《尔雅·释天》在「岁阳」有些许不同,兹列表于下:[3]

岁阳
天干
尔雅岁名 阏逢旃蒙柔兆强圉着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
淮南子岁名 阏蓬旃蒙柔兆强圉着雝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
史记岁名 焉逢端蒙彊梧徒维祝犂商横昭阳横艾尚章
岁阴
地支
尔雅岁名 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恊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淮南子岁名 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 /执除大荒落敦䍧协洽涒滩作鄂掩茂大渊献
史记岁名 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芒落/大荒骆敦牂汁洽涒滩/芮汉作噩/作鄂淹茂大渊献

太岁纪年中的岁阴、岁阳组成的年名后世较少使用,偶尔使用往往意在存古,如《资治通鉴》每卷卷首即用岁阴岁阳相配的年名标明本卷记事起讫之年,举例:

  • 资治通鉴》卷153标题是“梁纪九 屠维作噩 一年”,对应的天干地支是己酉年。其年是梁武帝中大通元年(公元529年)。
  • 文天祥有一首诗诗题为《岁祝犂单阏,月赤奋若,日焉逢涒滩,遇异人指示以》,兼具干支计年、计月、计日的用法。
  • 「玄黓」之「玄」字,宋代避讳作「元」,清代避讳缺笔划代之。

大众文化

另见

参考文献

  1. . [2023-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4).
  2. 陈峻志. . 华梵人文学报. 2014 [2023-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8).
  3. 刘洪涛. 2003-2. 古代历法计算法

书籍

  • 张衍田:《中国古代纪时考》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