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支

地支,或称十二支,是中国古代用来计算“时日”的代称或表示“次序”的符号,与天干同属文本计序符号。地支共12个文本:,循环使用。

十二地支太极之雕刻
二十四方表
天干
地支
湿土燥土

地支和十二辰

地支之名来自《白虎通》以天干为主干,地支为枝叶,称「甲乙者,干也;子丑者,枝也」。《白虎通》的说法又来自《淮南子》「数从甲子始,子母相求」、《史记》「十母十二子」,从「母子」之义演变而来[1]。史记的十母就是指十天干,十二子就是指十二地支。

干支最早的名称大概是《吕览》所称的「甲子」[1]。《世本》和里耶秦简中也只取首字称为甲子[2][3]。以甲子称之,或许是因为早时还不存在一个专用名称[1]

十干最初用来纪日,十二地支则是纪[3],古文献中即常以「日」称天干,「辰」称地支[4]。「辰」在古代指日月之会,是每月朔日太阳与月亮会合的方向,由于每月移动一位,一年有十二月,因而也就有十二辰。古代以每月昏时(晚上七点到九点)观察柄所指方向,确定现在所在的月份,称为「斗建」、「月建」(由于岁差造成的偏移,古、今北柄在昏时的指向已经不同)[5][6]

十二辰的起源,郭沫若等认为是古代观察到木星的公转周期大约为十二年(11.862年),以木星来纪年,将之称为“岁星”;后又将这十二部分各别命名,即把木星轨道分为12个部分,以“岁星纪年”,后衍生为“太岁纪年[7][8]。吴宇虹、陈睿宏等认为郭说有误,主张地支十二辰是来自观察北斗七星运行轨迹的序时、月建之法。吴宇虹认为十二辰天区的逆时针排列应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北斗七星的左行轨道而确立,而非木星十二次的右行轨道。陈睿宏指出中国古代的传统思维为天道左旋、地道右转,代表天道的「月建」十二辰和「二十八星宿」,以逆时针左行为主,代表地道的「月厌」十二辰,为顺时针右行[9][10]

将一天用十二辰加以配置形成的计时制度,即是十二时辰,萌生于西汉式占和历算中的「日加」十二辰[5],十二时辰是从十二辰衍生出来的产物。

字义

古人以「万物兴衰、阴阳交替的循环过程」解说这十二个地支字[11]。许慎的《说文解字》用小篆字形解释字源,并杂以阴阳五行之说,今人则从甲骨文金文之字形样貌和构造解释干支各字的本义,不过不少字的本义仍有分歧或未有定论,难以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干支字与序数本不相干,各有其本义。用于表示干支之后,许多天干、地支用字已专指称天干地支,或产生出其他的意思,原先的本义转用其他字表示[1]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子」有两种写法:(一)用表示地支的第一位,即「𢀇」字。(二)用表示后代子孙,即今日的「子」字,地支第六位也是用该字形表示。周初以后,用作地支第一位的「𢀇」多用「子」替代,为免混淆,改用「巳」表示地支的第六位[12]。换言之,地支第一位的「子」,其甲骨文为「」或「」等近似字形。地支第六位的「巳」,甲骨文用「」表示,而不是「」。

地支甲骨
金文楚简
文本
秦隶小篆本义解说略举 [13][14][15][1]地支、次序、等级、五行引申以外的意思万物生发五行五行
方位
五行
季节
星宿
[16]
星宿
方位
月令
季节
音律

(𢀇)




象婴儿之形(说文[17]
籀文作「𢀇」,象囟上有发,臂、胫在几上
  • 人类或动植物的幼体、后代,如幼子
  • 表示直系一等亲男性后代,如父子、母子
  • 对人的称谓:
    • 尊称有学问、德性者,如诸子君子
    • 夫妻间称呼,如外子、内子
    • 辈分小、年纪轻的人,如小子
    • 依性别称呼,如男子、女子
  • 五等爵位的第四等贵族,如子爵
  • 形状小的坚硬物体,如子弹
  • 词缀用,如叶子、样子、两下子
  • 第二人称代词,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 照顾、爱护,如「子庶民,来百工」
孳萌危宿
虚宿
女宿
十一月
复卦
黄钟


象手之形(说文)
--------

象手,指或屈或伸,手之初文(叶玉森
象爪,即古爪字(郭沫若

纽芽中央四季牛宿
斗宿
十二月
临卦
大吕




宀为阴气,令阳气不上出髌于下(说文)
--------

象箭矢(朱芳圃、郭沫若)附加口、臼

  • 恭敬,如寅宾、寅清
  • 一同恭敬之意引申为同事,如同寅
螾螾或
移出于地
箕宿
尾宿
一月
泰卦
太簇
象开门之形(说文)
--------

构形未有定论(汉语多功能字库)
象双刀并立(吴其昌),意为宰杀牲畜
象将牲肉割断为二(白川静
合卪作为凭信,贸之初文(鲁实先[18]

  • 构件凹凸接合,凹处为铆、卯,如榫卯
  • 榫卯引申出对上、使力,如卯上、卯劲
茂茂或
复冒于地
心宿
房宿
氐宿
二月
大壮
夹钟



乙、匕象草木生,二为上,声(说文)
--------

蚌蛤开壳运动,蜃之初文(顾铁僧
象人推耒,人耕之象形(胡小石
象割草用的农具(郭沫若、裘锡圭
象手振崖石,振之初文(叶玉森)

  • 星空之分界,由北斗指向定位,如十二辰
  • 将一天用十二辰配置的计时制度,如时辰
  • 时日、时光,如诞辰、良辰
  • 指日月星等天体,如三辰、大辰、北辰
  • 水星和太阳距角不过一辰(30度)故名辰星
震动而长中央四季亢宿
角宿
三月
夬卦
姑洗
象蛇虫之形(说文)
--------
象胎儿之形(见说文「包」字、高田忠周
  • 古文或用「巳」(读如已)表示「已」[19][20]
已盛轸宿
翼宿
四月
乾卦
仲吕





象阴气逆阳,冒地而出(说文)
--------

象舂米木,杵的初文(戴侗林义光
象鞭(叶玉森)或索、马辔(郭沫若)

  • 违背、抵触、相遇,通「迕」,如舛午
  • 四处、交错,通「迕」,如旁午
萼布或
阴阳相迕
张宿
星宿
柳宿
五月
姤卦
蕤宾

象树木枝叶重㬪(说文)
  • 表示不、没有的否定词,如未必、尚未
滋味或
幽昧
中央四季鬼宿
井宿
六月
遯卦
林钟



臼为自持之形,表形体收束(说文)
--------

象闪电(见说文「虹」字),电的初文(李孝定)
象束腰大带,绅的初文(鲁实先)[21]

  • 向人陈述、说明、表明。如申述
  • 舒展、延展,通「伸」,如引申、屈申
  • 再、重复,如「且申一战」
身成西参宿
觜宿
西七月
否卦
夷则






象丣(从卯),闭门之形(说文)
--------
象酒之形(饶炯、李孝定)
象酿酒坛子(朱骏声、林义光)
老熟毕宿
昴宿
胃宿
八月
观卦
南吕


戊为土,一为阳气,表阳下入地(说文)
--------
、𬭭一类的兵器(徐灏、叶玉森)
尽灭中央四季娄宿
奎宿
九月
剥卦
无射



二为上,下有一男一女,𠃋象女怀胎(说文)
--------
构形未有定论(汉语多功能字库)
象草根藏地下,荄之初文(叶玉森、林义光)
之形(吴其昌、商承祚袁国华
该阂壁宿
室宿
十月
坤卦
应钟

天干地支纪年时法

地支循环使用,一周期为12个,若与天干配合使用,则以60个为一周期,可用于记录年、月、日、时辰。所谓“生辰八字”即出生时刻时辰干支,共八个字,因以得名。

纪年时,每个地支对应一个属相,也叫生肖。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因此与回归年太阳位置对应,而不是基于月相周期的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许多历书注明某阴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以其中气近似而非全等对应,比如立春代表寅月开始,但正月则被定义为包括中气雨水的农历月份,因此正月初一理论上可能坐落在立春前后的十五天内,即正月不会包含寅月的每一天,相反会经常横跨丑月或卯月;而当出现没有中气的农历月份时,就会设为闰月,虽然被当成是前一个月延续,但闰月往往有近乎对半的日子实际上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月支。

纪时辰时,每个地支对应固定的一段时间(时辰)。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每个时辰都有固定的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即为半夜十一点到一点。以12时辰为1日之纪时法,在《周髀算经》已有雏型[22]干支纪时法之源起年代则未明[23]

地支纪月时对应的节气时间段、中气、近似农历份、近似公历月份、对应的生肖、纪时的时刻(UTC+8)、季节方位等列表如下。

唐十二辰铁鉴图,配有八卦、四象
地支节气段中气近似农历月份近似公历月份生肖时刻(真太阳时)年份除以12的余数
公元前公元后
大雪至小寒前一日冬至十一月12月23时至1时94
小寒至立春前一日大寒十二月1月1时至3时85
立春至惊蛰前一日雨水正月2月3时至5时76
惊蛰至清明前一日春分二月3月5时至7时67
清明至立夏前一日谷雨三月4月7时至9时58
立夏至芒种前一日小满四月5月9时至11时49
芒种至小暑前一日夏至五月6月11时至13时310
小暑至立秋前一日大暑六月7月13时至15时211
立秋至白露前一日处暑七月8月15时至17时10
白露至寒露前一日秋分八月9月17时至19时01
寒露至立冬前一日霜降九月10月19时至21时112
立冬至大雪前一日小雪十月11月21时至23时103

每年都有一个生肖,在该年出生的人就“属”该对应的生肖。人的岁数之12的倍数即为本命年,因为当年的生肖和人的生肖相同。

转换干支/公元纪年对照表

  • 公元纪年天干地支的是减去分别在以六十甲子:纪年以黄帝纪元后创建天干地支为开始,来自约公元前2997年+,循环以黄帝纪元格里历前2997年)即元年开始计算,其余月份安排等与农历相同。换算方法为格里历年份+2997为干支年份,如2024年,则为干支2024+2997=5021年。起即由为六十甲子十天干十二地支纪年法计算机方法。
黄帝纪元年号1年2年3年4年5年6年7年8年9年10年
公元元年纪年法 前2996年前2995年前2994年前2993年前2992年前2991年前2990年前2989年前2988年前2987年
干支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黄帝纪元年号11年12年13年14年15年16年17年18年19年20年
公元元年纪年法 前2986年前2985年前2984年前2983年前2982年前2981年前2980年前2979年前2978年前2977年
干支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黄帝纪元年号21年22年23年24年25年26年27年28年29年30年
公元元年纪年法 前2976年前2975年前2974年前2973年前2972年前2971年前2970年前2969年前2968年前2967年
干支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黄帝纪元年号31年32年33年34年35年36年37年38年39年40年
公元元年纪年法 前2966年前2965年前2964年前2963年前2962年前2961年前2960年前2959年前2958年前2957年
干支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黄帝纪元年号41年42年43年44年45年46年47年48年49年50年
公元元年纪年法 前2956年前2955年前2954年前2953年前2952年前2951年前2950年前2949年前2948年前2947年
干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黄帝纪元年号51年52年53年54年55年56年57年58年59年60年
公元元年纪年法 前2946年前2945年前2944年前2943年前2942年前2941年前2940年前2939年前2938年前2937年
干支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地支与阴阳五行、八方

道藏》中所收《上清长生宝鉴图》中的一面“宝鉴”图,上面标有十二支、二十八宿八卦等等
地支季节八方二十四方天干阴阳五行
冬季
冬季~东北30°
春季~东北60°
春季90°
春季~东南120°
夏季~东南150°
夏季180°
夏季~西南210°
秋季~西南240°
秋季西270°
秋季~西北300°
冬季~西北330°

组合

地支有六个组合,称为「六合」,有四个由三个地支组成的局势,称为三合局和全会方局,这种地支组合之后,亦会变化成不同的五行,因此亦会产生不同的较应。地支除了会合化局之外,地支还有互相冲克及相刑,故此亦会产生不同的较应。

  • 地支六合:子合化土 寅亥合化木 卯戌合化火 辰酉合化金 巳申合化水 午未为阴阳 中正合化土
  • 地支三合:申子辰合成水局 巳酉合成金局 寅午戌合成火局 亥卯未合成木局 
  • 地支三会:亥子会北方水局 寅卯辰会东方木局 巳午未会南方火局 申酉戌会西方金局
  • 地支相冲:子午相冲 未相冲 寅申相冲 卯酉相冲 辰戌相冲 巳亥相冲
  • 地支相破:子酉相破 午卯相破 巳申相破 寅亥相破 辰相破 戌未相破
  • 地支相害:子未相害 午相害 寅巳相害 卯辰相害 申亥相害 酉戌相害
  • 地支相刑:
    • 寅刑巳 巳刑申 申刑寅 为无恩之刑  
    • 未刑 刑戌 戌刑未 为持势之刑
    • 子刑卯 卯刑子 为无礼之刑  
    • 辰刑辰 午刑午 酉刑酉 亥刑亥 为自刑之刑

其他用处

由于地支具有子、丑、…、亥的固定顺序,所以可作为代号使用,类似于第十三、第十四、…、第二十二。因为天干地支只有22个,所以英文本母次序最后的「w」、「x」、「y」及「z」没有天干或地支对应;遇到「w」、「x」、「y」及「z」,就分别用「物」、「天」、「地」及「人」。[24]

  • 有些古代的典籍用地支来分章节,如《康熙字典》等。
  • 在十九世纪中期,中国数学家李善兰用天干、地支、「物」、「天」、「地」及「人」把罗马字母翻译成中文,十二地支分别代表「k」至「v」这12个小写字母;大写字母用代表小写字母的汉字加「口」字旁表示。

各语言中的地支

地支 中古汉语 现代汉语 吴语 福州语 粤语拼音 闽南语/台语 日语 朝鲜语 越南语 壮语 满语 藏文
注音符号汉语拼音 音读训读
cix ㄗˇ tsy51 cṳ̄ zi2 tsú し (shi)ね (ne) 자 (ja) ceij ᠰᡳᠩᡤᡝᡵᡳ singgeri བྱི byi
thriux ㄔㄡˇ chǒu tsheu51 tiū cau2 thiú ちゅう (chū)うし (ushi) 축 (chuk) sửu couj ᡳᡥᠠᠨ ihan གླང glang
jin ㄧㄣˊ yín ghin231 īng jan4 în いん (in)とら (tora) 인 (in) dần yinz ᡨᠠᠰᡥᠠ tasha སྟག stag
mraux ㄇㄠˇ mǎo mau51 māu maau5 báo ぼう (bō)う (u) 묘 (myo) mão maux ᡤᡡᠯᠮᠠᡥᡡᠨ gvlmahvn ཡོས yos
zjin ㄔㄣˊ chén zen223 sìng san4 sîn しん (shin)たつ (tatsu) 진 (jin) thìn saenz ᠮᡠᡩᡠᡵᡳ muduri འབྲུག 'brug
zsix ㄙˋ zy231 sê̤ṳ zi6 tsī し (shi)み (mi) 사 (sa) tỵ ceih ᠮᡝᡳᡥᡝ meihe སྦྲུལ sbrul
ngox ㄨˇ ng231/ou44 ngū ng5 ngóo ご (go)うま (uma) 오 (o) ngọ ngux ᠮᠣᡵᡳᠨ morin རྟ rta
myoih ㄨㄟˋ wèi mi223/vi231 mê/ê mei6 び (bi)ひつじ (hitsuji) 미 (mi) mùi meih ᡥᠣᠨᡳᠨ honin ལུག lug
sjin ㄕㄣ shēn sen44 sing san1 sin しん (shin)さる (saru) 신 (shin) thân saen ᠪᠣᠨᡳᠣ bonio སྤྲེལ sprel
jux ㄧㄡˇ yǒu ghieu231 jau5 ゆう (yū)とり (tori) 유 (yu) dậu youx ᠴᠣᡴᠣ qoko བྱ bya
syt ㄒㄩ sih43 sók seot1 sut じゅつ (jutsu)いぬ (inu) 술 (sul) tuất swt ᡳᠨᡩᠠᡥᡡᠨ indahvn ཁྱི khyi
ghaix ㄏㄞˋ hài ghe231 hâi hoi6 hāi がい (gai)い (i) 해 (hae) hợi haih ᡠᠯᡤᡳᠶᠠᠨ ulgiyan ཕག phag

注:中古汉语一列的字母标音基于中古汉语现有拟音上制定的拼音,非国际音标。词尾x,h为音调,分别对应上声和去声。

参考文献

  1. 张秉权. (PDF).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1975, 3 [2023-03-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27).
  2. 曹旅宁. . [2023-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6). 令教以甲子、算、马、大襍
  3. 事物纪原》:「《世本》曰大挠造甲子。《吕氏春秋》曰黄帝师大挠。《黄帝内传》曰帝既斩蚩尤命大挠造甲子正时。《月令章句》曰大挠探五行之情占斗刚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支干相配以成六旬」。
    广雅·释天》:「甲乙为干,干者日之神也;寅卯为枝,枝月之灵也」。
  4. 春秋左传》:「辰在子、卯,谓之疾日……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明夷,日也,日之数十,故有十时,亦当十位」。
    国语·楚语》:「是以先王之祀也,以一纯、二精、三牲、四时、五色、六律、七事、八种、九祭、十日、十二辰以致之」。韦昭注:「十日甲至癸也,十二辰子至亥也,择其吉日令辰以致神」。
    仪礼》:「少牢馈食之礼,日用丁、己」。
    周礼 ·秋官》:「硩蔟氏:掌覆夭鸟之巢。以方书十日之号、十有二辰之号、十有二月之号、十有二岁之号、二十有八星之号,县(悬)其巢上,则去之」。郑玄注:「方,版也。日,谓从甲至癸。辰,谓从子至亥。月,谓从娵至荼。岁,谓从摄提格至赤奋若。星,谓从角至轸。夭鸟见此五者而去,其详未闻」。
    周礼 ·春官》:「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贾公彦疏:「十有二岁者,岁,谓太岁左行于地,行有十二辰,一岁移一辰者也。十有二月者,谓斗柄月建一辰,十二月而周,故十有二月。十有二辰者,谓子丑寅卯之等十有二辰也。十日者,谓甲、乙、丙、丁之等也。二十八星者,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斗、牛之等,为二十八星也。若指星体而言,谓之星。日月会于其星,即名宿,亦名辰,亦名次,亦名房。……岁星为阳,右行于天,一岁移一辰……以此而计之,十二岁一小周,谓一年移一辰故也。……以岁星为阳,人之所见。大岁为阴,人所不睹。既岁星与大岁,虽右行左行不同,要行度不异,故举岁星以表大岁」。
    周礼·春官》:「占梦:掌其岁时,观天地之会」。郑玄注:「天地之会,建、厌所处之日辰」。贾公彦疏:「建谓斗柄所建,谓之阳建,故左还于天;厌谓日前一次,谓之阴建,故右还于天。故《堪舆》天老曰:『假令正月阳建于寅,阴建在戌』。日辰者,日据,辰据支」。
    陈睿宏. (PDF). 台大中文学报. 2016 [2023-03-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24). 竹简《揕舆》:『日、辰、星若皆不吉,其期七日;若半吉,其期三月;若皆吉,其期卒岁』。……「日」即指十干, 「辰」为十二支,「星」为二十八星宿
    淮南子·天文训》:「月从左行十二辰……音自倍而为日,律自倍而为辰,故日十而辰十二。……太阴所居,日为德,辰为刑……数从甲子始,子母相求,所合之处为合,十日十二辰,周六十日,凡八合(八会:正月会甲戌、二月会乙酉、五月会丙午、六月会丁巳、七月会庚辰、八月会辛卯、十一月会壬子、十二月会亥癸)」。
    太玄经·太玄数》:「声生于日,律生于辰。声以情质,律以和声,声律相恊,而八音生」。
    汉书·律历志》:「六律六吕,而十二辰立矣。五声清浊,而十日行矣。传曰「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故日有六甲(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辰有五子(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
    论衡·诘术》:「日十而辰十二,日辰相配,故甲与子连」。
  5. 陈侃理. . [2023-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4).
  6. 《汉书·律历志》:「辰者,日月之会,而建所指也」
    《梦溪笔谈·象数》:「今考子丑至于戌亥谓之十二辰者,《左传》:「日月之会是谓辰。」一岁日月十二会,则十二辰也。日月之所舍,始于东方,苍龙角亢之星起于辰,故以所首者名之。」
    逸周书·周月解》:「惟一月,既南至(冬至所在月为子月,周朝以子月建正)……是月,斗柄建子,始昏(黄昏)北指。」
  7. 中国传统文化导读,李红丽,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7,ISBN 9787313174857
  8. 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五辑,第 5 期,黄留珠、魏全瑞,三秦出版社, 2007,ISBN 9787807361916
  9. 吴宇虹. . 世界历史. 2009 [2023-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4). 十二辰独特的左旋排列的起源应该和左行的恒星北斗七星有关。由于地球在宇宙中逆时针绕太阳和相对于不动的星座移动,根据视运动的原理,我们从地球上看北斗七星(大熊星座)和其他的恒星星座同样是左行旋转的……这样看来,中国最早的十二辰天区的逆时针排次应该是商代的古代占星学和天文学家按照北斗星的左行轨道确定的……郭沫若当时认为十二辰左行和斗建左行并无关系,“斗柄逐十二辰以建十二月,则每辰必为30度之等分。是则12等分制盖创始于淮南术士矣。”“在古代历法初步之时,曾以北斗为观象授时之利器……然此与月建之说应当区分……余以为此乃十二辰之真义灭却后,即为黄道周天十二恒星之真义灭却后,后人对于十二辰逆转现象之一说明。此一说明于逆转现象虽巧得解释,然固非十二辰制定时之本意也。”由于目前没有证据支持十二辰是12个星座的看法,笔者认为,十二辰和北斗运行方向相同和行星运行相逆是十二辰逆时针排序唯一比较合理的解释。
  10. 陈睿宏. (PDF). 出土文献研究视野与方法第七辑. [2023-03-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2-27). 这种阳建雄神十二辰同二十八星宿为逆时左行,而阴建雌神十二辰则为顺时右行的运行方式,为传统上普遍采用的概念,《淮南子•天文》中即每有见说,前文已有概述,以北斗雄神斗建十二辰,其斗杓称「小岁」为正月建寅,左行十二辰。雌神太阴以咸池为太岁,即为右行之序顺。以北斗定序立时、节度合纪,由来已早,《史记》、《汉书》皆有详载。同时联结二十八星宿的运用,使天道运化之拟推更为具象化。……有关地支十二辰为北斗雄神序时之法,固毋庸置疑,而郭沫若先生以之为岁星行度配用者,为一误说,亦无法对左右串行进行较为合理之述说。中国人传统之思维,创建于天左旋、地右转的基本概念,斗建天道或代表天行之法 的二十八星宿,以左旋逆行为主,至若就十二辰(地支)的本身,亦以阴阳殊分,阳为天,阴为地,则阳支左旋,阴支右转。
  11. 释名》:「子,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于《易》为坎。坎,险也。丑,纽也,寒气自屈纽也。于《易》为艮。艮,限也。时未可听物生,限止之也。寅,演也,演生物也。卯,冒也,载冒土而出也。于《易》为震,二月之时雷始震也。辰,伸也,物皆伸舒而出也。巳,已也,阳气毕布已也。于《易》为巽。巽,散也,物皆生布散也。午,仵也。阴气从下上,与阳相仵逆也。于《易》为离。离,丽也,物皆附丽阳气以茂也。未,昧也。日中则昃,向幽昧也。申,身也。物皆成其身体,各申束之,使备成也。酉,秀也;秀者,物皆成也。于《易》为兑。兑,悦也。物得备足,皆喜悦也。戌,恤也。物当牧歛,矜恤之也。亦言脱也,落也。亥,核也。收藏百物,核取其好恶真伪也。亦言物成皆坚核也。」
    《淮南子》:「指寅,则万物螾螾也;指卯,卯则茂茂然;指辰,辰则振之也;指巳,巳则生已定也;指午,午者,忤也;指未,未,昧也;指申,申者,呻之也;指酉,酉者,饱也;指戌,戌者,灭也;指亥,亥者,阂也;指子,子者,兹也;指丑,丑者,纽也。」
    《史记》:「亥者,该也。言阳气藏于下,故该也;子者,滋也;滋者,言万物滋于下也;寅言万物始生螾然也;卯之为言茂也,言万物茂也;辰者,言万物之蜄也;巳者,言阳气之已尽也;午者,阴阳交,故曰午;未者,言万物皆成,有滋味也;申者,言阴用事,申贼万物;酉者,万物之老也;戌者,言万物尽灭」。
    《汉书》:「故孳萌于子,纽牙于丑,引达于寅,冒茆于卯,振美于辰,已盛于巳,咢布于午,昧𫉁于未,申坚于申,留孰于酉,毕入于戌,该阂于亥」。
    《白虎通德论》:「寅者,演也;卯者,茂也;辰,震也;巳者,物必起;午,物满长;未,味也;申者,身也;酉者,老物收敛;戌者,灭也;亥者,仰也;子者,孳也;丑者,纽也」。
    《五行大义》:「《诗纬推度灾》……子者孳也,阳气既动,万物孳萌。(三礼义宗阳气至,孳养生)。丑者纽也,纽者繋也,续萌而繋长也。故曰:孳萌于子,纽牙于丑。(三礼义宗言居终始之际,故以纽结为名)。寅者移也,亦引也,物牙稍吐,引而申之,移出于地也。(三礼义宗寅者引也,肆建之义也)。卯者冒也,物生长大,复冒于地也。(三礼义宗卯茂也,阳气至此,物生滋茂)。辰者震也,震动奋迅,去其故体也。(三礼义宗此月之时,物尽震动而长)。巳者已也,故体洗去,于是已竟也。(三礼义宗巳起也,物至此时,皆毕尽而起)。午者仵也,亦云萼也,仲夏之月,万物盛大,枝柯萼布于午。(三礼义宗午,长也、大也,明物皆长大也)。未者昧也,阴气已长,万物稍衰,体𫉁昧也。故曰𫉁昧于未。(三礼义宗时物向成,皆有气味)。申者伸,伸犹引也、长也,衰老引长。(三礼义宗申者身也,物皆身体成就也)。酉者老也,亦熟也,万物老极而成熟也。(三礼义宗酉犹也,犹伦之义也,此时物皆缩小而成也)。戌者灭也、杀也,九月杀极,物皆灭也。(三礼义宗此时物衰灭也)。亥者核也、阂也,十月闭藏万物,皆入核阂。(三礼义宗亥劾也,言阴气劾杀万物也)」。
    《晋书》:「正月之辰谓之寅,寅者津也,谓生物之津涂也。二月之辰名为卯,卯者茂也,言阳气生而孳茂也。三月之辰名为辰,辰者震也,谓时物尽震动而长也。四月之辰谓为巳,巳者起也,物至此时毕尽而起也。五月之辰谓为午,午者长也,大也,言物皆长大也。六月之辰谓之未,未者味也,言时万物向成,有滋味也。七月之辰谓为申,申者身也,言时万物身体皆成就也。八月之辰谓为酉,酉者緧也,谓时物皆𦈋缩也。九月之辰谓为戌,戌者灭也,谓时物皆衰灭也。十月之辰谓为亥,亥者劾也,言时阴气劾杀万物也。十一月之辰谓为子,子者孳也,谓阳气至此更孳生也。十二月之辰谓为丑,丑者纽也,言终始之际,以纽结为名也。 」
  12. . 汉语多功能字库. [2023-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7).
  13. 香港中文大学人文电算研究中心. . [2023-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8).
  14. 中华文化总会. . [2023-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7).
  15. . [2023-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1).
  16. . [2023-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17. 《说文解字》:「象形。凡子之属皆从子」。李阳冰曰:「子在襁緥中,足并也。」
  18. 鲁实先. . [2023-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8).
  19. 魏慈德. (PDF). 文与哲. 2009 [2023-03-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2-17).
  20. 单周尧. . [2023-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7).
  21. 鲁实先. . [2023-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2).
  22. . [2013-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8).
  23. 丁緜孙. . 1989.
  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李善兰:改变近代中国的科学家第147及148页)

外部链接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