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楼书院
奎楼书院(台湾闽南语:Ke-lâu su-īnn)位于台湾台南市中西区,其前身是「魁星堂」及「中社书院」,与崇文、海东、蓬壶并列为府城四大书院[1][2][3]。虽然名为书院,但是是定期让士子聚会讨论书史、考究诗文之处,与其他书院作为授课讲经场所有所不同[2]。此外亦有说法认为奎楼书院是举办院试[注 1]时,让应考者温书的场所,而这些士人聚集除了温书之外,也可能会讨论试题甚至时事政局[4]。



书院原本位于巡道署旁[注 2],日治时期因为道路开辟迁到今址,但主要建筑毁于二次世界大战大轰炸战火中,重建后成为今貌,曾作为幼稚园教室之用[2][1]。
沿革
奎楼书院前身「魁星堂」是由巡道吴昌祚倡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而后历经多次修建扩增规模。据《续修台湾县志》的记载,乾隆二十年(1755年)巡道拕穆齐图、乾隆卅八年(1773年)巡道奇宠格都曾整修,而后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又有里人黄钟岳等人集资整修[2]。此外嘉庆四年(1799年)在堂后增建收储字灰的敬字堂,嘉庆六年(1801年)魁星堂增祀仓颉并新建厢房。最后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巡道庆保的捐资改建下形成了由魁星堂、仓圣堂等建筑组成的「中社书院」[注 3]
嘉庆十九年(1814年),按察使(分巡台湾兵备道)糜奇瑜觉得魁星堂规模狭陋,遂集资改建,嘉庆廿一年(1816年)落成后改称「奎光阁」[2][3]。此时奎光阁楼高三层,一楼为文昌祠,二、三楼为奎楼[3],为文昌阁之形式。道光十三年(1833年)时中社书院改名为「奎楼书院」,并购置产业[1][2][3]。此后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与光绪八年(1883年)又有进行小规模的整修[2]。
到了日治时期的昭和元年(1926年),因为要开辟末广町通(今中正路),奎楼书院从末广町迁到高砂町现址[注 4],后来毁于二次大战台南大空袭中[1][2][5]。
民国四十四年(1955年)重建,曾为一间幼稚园用作教室[1][2]。在民国九十年(2001年)的「历史建筑十景征选活动」中,被选为台南市的历史建筑十景之一[6]
建筑

奎楼书院目前为一层楼建筑,连柱廊在内共面宽五间,前有庭院。其中前檐廊柱与围墙大门门柱为旧物,而阶梯旁的抱鼓石亦应为旧物[1]。里头供奉梓潼星君、文衡帝君与魁斗星君,并有古物「魁星踢斗图」、「重修魁星堂碑记」[注 5]与「重修奎光阁碑记」[注 6][2][4]。
注释
参考来源
- 傅朝卿. . 台南市: 台湾建筑与文化资产出版社. 2001年11月: 页48. ISBN 957-30880-4-5.
- 许永河.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年12月: 页162-163. ISBN 978-986-04-3030-1.
- 台湾省政府. . 中华民国的书院. [2016-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林文龙. . 台湾文献馆电子报. [2016-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1).
- .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99年2月: 页164. ISBN 957-02-3370-2.
- . 台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2002. ISBN 957-01-1200-X.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奎楼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