筊杯

,或作,是民间信仰道教信仰中一种寻求神明指示的仪式工具。筊杯在远古时期的原型,原用蚌壳投掷于地,视其俯仰情形,断其吉凶。后改用竹子或木片,做成蚌壳状替代。名称有时会倒过来称之为「杯筊」,或作「杯珓」﹑「杯爻」﹑「杯教」﹑「碑珓」﹑「珓杯」﹑「珓儿」﹑「跋杯」。关于「杯珓」两字的字源,宋代学者程大昌推论:因蚌壳可如杯子般盛水,是为「杯」;珓的发音和「叫」相同,代表借用杯珓的仰俯来传达神佛的意志以教示人们,于是使用「珓」一字。 [1]

新加坡粤海清庙的筊杯
筊杯
汉语别称

外观材质

台湾彰化县鹿港天后宫清朝开始使用的筊杯

筊杯的大小一般以手掌能合住为原则,但也有特别制作的大型筊杯,在民间信仰中,特殊尺寸的筊杯也必须请示神明是否合意。大型筊杯一般是放在「有需求处」,双手握好筊杯,再将筊杯上下甩动,这是用在庙方人员求问重要私务时,如庆典日期等。

材质普遍以木头雕刻为主,也有竹子制成,今日,有许多人也采用了塑料制的筊杯,如台北行天宫

求神礼仪

在信奉道教民间信仰庙宇或家居供奉的神明祖先神位的家庭,几乎都有一到数对筊杯,供上香膜拜之后,请神明指示的工具。这个动作称之为「掷筊」或问杯。在台湾与海外华人地区,凡是道教庙宇,在神像前几乎都有一到数对筊杯,佛教寺院偶尔有之。台湾民间信仰中,凡是求签,均需要向神明掷筊确认。「筊杯」简称「杯」,故台语「掷筊」又名「跋杯」。然而筊杯并非仅在庙中使用,家中有供祖先神主者,往往也会备有一对筊杯,如果是向新逝的死者神位求问问题,不能使用「筊杯」,只能用两枚硬币。如扫墓等情况,临时需用之时,亦可以二枚相同之硬币代替。

  1. 禀明: 执一对杯筊在香炉上绕三圈,在神明前,禀明自己姓名、生辰、住所及请示事项,一次一事。
  2. 掷筊(问杯): 将筊杯合在掌心,并略为上抛掷出让它落地,观看正反的组合。[2][3][4][5]

掷筊结果

筊杯分有正反面,凸起部份称为「阴面」(也就是反面),平面的部份则称为「阳面」(也就是正面)。

圣杯(允杯、允筊、有杯)

即二只筊杯一正一反,代表所请示祈求之事神明应允、赞同、可行。

笑杯(笑筊)

两只皆为正面,代表神明笑而不答,意为陈述不清、无法裁示或明知机缘未至不足,何必有此一问;或所提问题自有主张、已有定数,何必多此一问;也可以解读为神明主意未定,重新请示。

怒杯(阴杯、哭杯、无杯、盖杯)

两只皆为反面,表示神明否定、不认同、或者不应许所求之事。

立杯

杯筊未倒下而呈立状,一般人掷筊多半对神明「有所求」,相传若为「无所求」的信徒,容易掷出「立筊」,会被善信视为神明显灵。

几率论

理想的情况下掷出一组成对的筊杯(A&B),可预期的结果表列:

A\B阳面阴面
阳面笑杯圣杯
阴面圣杯怒杯

假设出现阳面阴面的几率同是二分之一(此假设未必正确),则:

  • 掷出圣杯几率:
  • 掷出笑杯几率:
  • 掷出怒杯几率:

连续次独立掷出圣杯的几率,即可由式:,计算得知 。

参考数据

  1. 《演繁露·卜教》,宋代程大昌着
  2. 行天宫掷筊礼仪 存盘,存档日期2011-02-25.
  3. 碧山岩有关掷杯筊介绍 存盘,存档日期2008-08-28.
  4. . [2015-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5. 涌莲寺有关祭祀礼仪介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