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
北(俗字写作北)是位于台湾北部的都市,词义为「台湾之北」;原本做为地理名词用来泛指北台湾,19世纪后期台北建城后,成为以该城池创建之都市的称呼[1]。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台北成为中华民国首都,现今为台湾的政经中枢。
台北 | |||||||||||||||||||||||||||||
汉语名称 | |||||||||||||||||||||||||||||
---|---|---|---|---|---|---|---|---|---|---|---|---|---|---|---|---|---|---|---|---|---|---|---|---|---|---|---|---|---|
简化字 | |||||||||||||||||||||||||||||
字面意思 | 台湾之北 | ||||||||||||||||||||||||||||
| |||||||||||||||||||||||||||||
日语名称 | |||||||||||||||||||||||||||||
汉字 | |||||||||||||||||||||||||||||
旧字体 | |||||||||||||||||||||||||||||
|
「台北」依照定义的不同涵盖不同的范围。狭义的行政区划上指台北市,广义上则指亦可泛指台北市区及周边卫星市镇相连而成的台北都会区(台北首都圈),包括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人口700多万人;有的机构定义上还会将台北都会区扩大为包括桃园市所组成的台北生活圈,人口超过920万人,面积3,678平方公里,为世界第43大都会区。
概述

台北开垦的历史相当悠久,台湾原住民族部族之一的凯达格兰族(或称巴赛族、雷朗族)即世居于此。但城市规模的成形,则起始于清治时期由汉人移民创建的艋舺、大稻埕两处聚落,以及1884年完工的台北府城。
1875年,清朝政府将大甲溪以北至基隆、原属淡水厅管辖的地区改置台北府,并在台北盆地内的大加腊地区择地兴建城池作为府治,并命名为台北城,「台北」之地名始正式出现。而台北城内与邻近的艋舺、大稻埕两处聚落,被合称为「三市街」,即现今的台北旧城区。台湾建省后,台北取代台南府城成为台湾的行政中心,并延续迄今。
进入日治时期后,原台北府辖区并为台北县,后又改为台北厅。1920年台湾实施市制,执政当局以「三市街」为基础设置台北市,并延续至今;台北市成立的同年,辖区包含今日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兰县等地的台北州成立。日本执政当局对台北市区进行大规模的公共建设,使其成为日本经略南洋的重要基地,也奠定台北城市的发展基础。
1945年二战结束后,台湾进入中华民国时期,台北市、基隆市脱离原台北州成为省辖市,其余台北州的辖区则改制为台北县。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因内战战败而播迁至台北,台北成为中华民国失去大陆领土(国府迁台)后的统治中心;国共内战后,随中华民国政府移居台湾的大量外省人,多数居住于台北,一度使台北的人口快速增加。而自1960年代以来,因为台湾经济的快速起飞,使得台北的外来工作人口快速增加,而其中的大部分来自于中台湾与南台湾。这些外来人口除了移入台北市,也聚居于台北市周围的卫星市镇,这使得地处台北市外围的台北县人口快速攀升,并逐渐与台北市连成一气。
1967年台北市升格为直辖市之前,「台北」的都市范围已逐渐扩张至接近原台北市全境,于是在1968年将士林、北投、内湖、南港、木栅、景美6个卫星城镇并入台北市。但1980年代以来,台北旧城区逐渐没落,商业重心以忠孝东路为轴线,逐渐东移至新开发的大安区与信义区一带,形成所谓的「东区」,尤其是坐落于信义区内的信义计划区,取代了台北旧城区(俗称「西区」)成为台北的发展内核。而信义计划区因为台湾政府的大力发展,更成为现今台北首要的中心商业区,台北市的市政机构也在1990年代迁移至此。
另一方面,虽然台北县的总人口数早已达到升格直辖市的资格,但中央一直未予核准。在县内各界长期的争取之下,台北县于2010年12月25日正式改制为直辖市,并更名为「新北市」,成为一个以台北市外围之市镇组成的多内核都市。
直至今日,台北是台湾人口最多的都会区及城区地带,也是台湾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其城市区域的范围,也已涵盖了整个台北盆地,并扩张至盆地周围山区。中华、南洋、东洋、西洋和世界各地的文化在此兼容并蓄,不但使得台北成为台湾文化面向世界的橱窗,更是华语世界及汉语圈的代表城市之一。



地名发音
台北的英语译名根据时代而有所不同,如清朝时期译为「Taipeh」[2],日治时期则以日语发音译为「Taihoku」[3],直到战后才依威妥玛拼音以中华民国国语发音拼写为「Taipei」并沿用至今,2009年马英九政府上任后台湾官方译音标准虽改采汉语拼音,但各县市名称以国际惯用为由仍保留威妥玛拼音[4],因此不改译为「Taibei」。
由于历史影响,台湾原住民诸语对于台北的称呼亦有取自台语或日语。前者如阿美语称「」[5],后者如达悟语曰「」[6]或排湾语作「」。
行政区划
日治时期 (1895-1945)
地理分区
其他
- 台北时间(国家标准时间):即台湾时间,为中华民国实际管辖区(即台澎金马)采用的标准时间,比世界协调时快八小时(GMT+8),与北京、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位于同一个时区。
- Microsoft Mahjong,旧名Taipei,台北;一款麻将接龙游戏,其名为《Taipei》的旧版的5.00版的背景之一为国父纪念馆的256色相片。[7]
参见
- 名称以「」开头的所有条目
- 名称以「」开头的所有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