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国
历史
中国
战国时代称为「相邦」,如秦相邦吕不韦。聂新民、刘云辉认为,相邦制度由三晋传入秦国;相邦为独任宰相,得专权,丞相为代理宰相或副手,且多人并任,不得专权;相邦权力含括行政及军事,而丞相则无军事权。[1]战国时,「相邦」之名号见于铸造器物,有未载史书的相邦因此重新被发现。
有汉一代,为避汉太祖刘邦名讳,将文献上的「相邦」改为「相国」,后世学者相袭不改。汉初,曾任韩信等将领为「相国」,但袁祖亮以此为壮大士气的权宜措施,旨在与称王者抗衡,不能与实质治国的相国相提并论。[2]诸侯王建国,王国与汉朝官制相同,亦设相国、丞相职;在汉惠帝时,「除诸侯王相国法」,设丞相。韩信被杀后,刘邦拜萧何为汉相国。萧死后,汉惠帝征原为齐相国的曹参为汉相国。吕后末年曾短暂任族人吕产为汉相国,旋为周勃、陈平、刘章等大臣所杀。吕产死后,终西汉一代不设相国,其职后以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所以汉代「相国」一称,几乎成为萧、曹二人代名词。《史记》萧何、曹参的传记为《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
东汉末年董卓逼朝廷任己为相国。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操掌权,封为魏公、魏王,以钟繇为魏国相国。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将篡位的权臣多效董卓故事自任为相国,且封诸侯王:如司马昭、司马炎之为相国、封晋公、晋王后代魏;刘裕之为相国、宋公、宋王,而迫晋安帝禅位等是。《晋书·志第十四·职官》以为,两晋「相国、丞相…皆非复寻常人臣之职」。
后代对担任宰相的官员,常敬称相国。明、清对于内阁大学士也雅称相国。
印绶
汉初,汉相国持金印、绿𫄫绶,地位在丞相之上。[3]《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关外诸侯王也持绿盭绶,但阿部幸信认为此纪录不能代表汉初情形,汉初诸侯王与天子同格。[4]东汉蔡邕《杂章》:「相国金印绿绶,位在公上,所以殊异休烈,群臣莫得而齐。」
参考
- 《史记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
- 聂新民; 刘云辉. . 人文杂志. 1984, (2): 95~96.
- 孙晓磊. .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 2013年5月1日, (11): 52.
- 孙晓磊. .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 2013年5月1日, (11): 47.
- 阿部幸信. . [202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