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黎朝
后黎朝(越南语:/),越南的一个朝代,由黎利于1428年(天庆三年;明宣德三年)创立,国号大越。后黎朝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部份。前期与占城对峙;到了后期,阮主和郑主分据南北对峙,后黎朝皇帝仅为郑主的傀儡。
![]() 越南历史系列条目 | |||||||||||
---|---|---|---|---|---|---|---|---|---|---|---|
史前时期(东山文化) | |||||||||||
传说时期(鸿庞氏、瓯貉) | |||||||||||
第一次北属时期 前207–40 | |||||||||||
(秦、南越、西汉、新、东汉) | |||||||||||
东汉:征氏姐妹 40–43 | |||||||||||
第二次北属时期 43–544 | |||||||||||
(东汉、吴、晋、宋、齐、梁) | |||||||||||
吴:赵妪 248 | |||||||||||
前李朝(万春国)544–602 | |||||||||||
第三次北属时期 602–905 | |||||||||||
(隋、唐、武周、唐) | |||||||||||
唐:梅叔鸾、冯兴、杨清 | |||||||||||
越南自主时期 905–938 | |||||||||||
(唐、后梁、南汉) | |||||||||||
静海军:曲家、杨廷艺、矫公羡 | |||||||||||
吴朝与十二使君时期 938–967 | |||||||||||
丁朝 968–980 | |||||||||||
前黎朝 980–1009 | |||||||||||
李朝 1009–1226 | |||||||||||
陈朝 1226–1400 | |||||||||||
胡朝 1400–1407 | |||||||||||
第四次北属时期 1407–1427 (明) | |||||||||||
明:后陈朝 1407–1413 | |||||||||||
后黎朝前期 1428–1527 | |||||||||||
莫朝 1527–1592 | |||||||||||
南北朝 |
莫朝 | 后黎朝 后期 | |||||||||
后黎朝后期 1533–1789 | |||||||||||
后黎朝后期 郑阮分治 1627–1672 1774–1775 |
郑主 1545–1787 |
阮主 (南进) 1558–1777 | |||||||||
西山朝 1778–1802 | |||||||||||
阮朝 1802–1945 | |||||||||||
法属时期 1884–1945 (北圻、中圻、南圻) | |||||||||||
法属印支:保护国阮朝 | |||||||||||
日属时期 1940–1945 (法属印度支那政府) | |||||||||||
日属:保护国阮朝→越南帝国 1945 | |||||||||||
越盟 | 法属时期 1945–1954 | ||||||||||
法属印支:南圻国、山地国、越南临时中央政府 | |||||||||||
越南民主共和国 1945–1976 |
越南国 1949–1955 | ||||||||||
越南共和国 1955–1975 | |||||||||||
越南南方共和国1969–1976 | |||||||||||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1976至今 | |||||||||||
![]() | |||||||||||
.png.webp)
部份越南的历史学者,先将1428年至1527年的前期称作黎初朝(越南语:/),后将1533年至1789年的后期称作黎中兴朝(越南语:/),以示区别。
历史
创建
后黎朝由黎利于1428年创建。黎利出生于越南陈朝清化省,其家族为当地豪族。1407年,中国明朝灭越南胡朝,并吞越南,使得越南反明冲突不断。1418年,黎利在蓝山起义反明,自称「平定王」。黎利听从少尉黎只的建议,于1424年起先占领越南中部地区,再占领东都(今河内)。黎利于1427年(明宣宗宣德二年)将明朝逐出越南。明朝放弃直接管辖越南,改封黎利于1426年所立之傀儡君主陈嵩为安南国王。黎利将明军驱逐之后,便对陈嵩不利,陈嵩死因众说纷纭,一说是遁逃时被朝廷所获,便饮毒药而死;一说是他「潜驾海船而卒」;一说是潜逃时被黎利令人追杀。1428年,黎利创建后黎朝,定都东京(今河内)。
太祖
黎利于1428至1433年在位。在位之初,明朝不承认其地位,要求立陈朝后裔为安南国王。1431年,黎利表明遍寻不着陈朝宗室后裔之后(或将他们全部屠杀),明朝妥协,封黎利为安南国王。黎利即位后,即大封追随他蓝山起义的功臣。
太宗
黎利死后,子黎元龙(1433至1442年在位)即位,当时仅十岁,由黎察辅政。1438年,黎察因滥权而遭处决。黎元龙的皇后本为杨氏贲,有一子黎宜民本被封为皇太子。杨氏贲被废后,黎宜民也被降为谅山王,埋下后来黎宜民发动兵变杀黎仁宗之因。黎元龙喜好女色,1442年强迫侍奉阮荐的婢女阮氏路随驾伺候,不久黎元龙暴毙,阮荐家族亦遭牵连。
仁宗
黎元龙死后,由其子黎邦基(1442至1459年在位)即位,当时仅两岁,由其母宣慈太后阮氏英摄政,国政则由阮氏英及大臣郑可(越南语:/?)把持。初期越南内部相对和平繁荣,并且向占城扩张。1451年,阮氏英杀郑可,但1453年仁宗亲政时,便赦免了郑可的罪名,并给其家人官田。仁宗名义上亲政时只有十二岁,阮氏英仍掌大权。1459年,谅山王黎宜民发动兵变进入皇宫,杀仁宗。为免被擒获或被叛军所杀,阮氏英使一仆人将自己杀死。
谅山王
黎宜民为仁宗之兄,于1459年发动兵变杀仁宗,即位为皇帝。不久,大臣阮炽、丁列杀黎宜民,改立太宗四子黎思诚为帝。黎宜民在位仅九个月(1459年至1460年)。
圣宗
黎思诚(1460至1497年在位)是一个深受儒教影响的人。他即位后,以中国宋朝理学为样本着手改变越南。他认为政务应由有品德的人而非出身豪门的人来主掌。当时越南的科举考试仅断断续续地举行。为了使更多豪门之外的人入仕,圣宗重启了科举制度。圣宗也在各地进行普查,在各省广设文庙以尊儒教,停止兴建新的佛教、道教寺院,并限制僧侣购置新的田产。
此时也是越南武力的强盛时期,对外讨伐了北方的海盗、哀牢、以及占城。1471年,越南占领占城的首都毘阇耶(Vijaya),俘虏占城国王槃罗茶全(Bàn La Trà Toàn或Pau Kubah),占城人民大批向柬埔寨及马六甲移民。自此占城北部阿摩罗波胝(Amaravati)及中部毘阇耶被越南占领,仅剩南部宾童龙(Panduranga)保有部分独立,成为越南的保护国。1479年,越南又攻打澜沧王国(今老挝)。越南攻陷澜沧首都琅勃拉邦(在盆蛮一带置镇宁府),自此使得澜沧向越南朝贡。击败占城使得越南得以快速向南扩张,越南在这些新征服的土地上让军人及农民耕种,进行屯田制。
圣宗时颁布了新的律法《洪德刑律》(1483年)。圣宗下令吴士连编写的《大越史记全书》成为官方史书。圣宗本人也喜好诗书,在宫中辟有「九歌琼苑」,常与文人唱和。圣宗擅长用喃字创作,也擅长汉文,本人也着有许多作品。
宪宗
黎思诚死后,子黎鏳即位,在位时间为1497至1504年。宪宗是能守成的君主,政事照太祖及圣宗之例而无更张。此时越南处于太平时期。
肃宗
宪宗死后,其子黎敬甫即位,在位仅六个月(1504年)。
威穆帝
肃宗死后,黎濬即位,在位时间为1505至1509年。黎濬是宪宗之子,肃宗之兄。黎濬好酒色,行暴政,残害宗亲,使得许多宗亲有反意。黎濬雇有一批侍卫保护自己,其中之一便是后来篡位创建莫朝的莫登庸。莫登庸与黎濬非常亲近,并升到了天武卫都指挥使之位,在黎濬在位时期开始坐大。威穆帝的堂弟简修公黎晭被威穆帝关于狱中,贿赂守卫才得以脱逃,后与其它大臣一起举兵反威穆帝。黎濬死因说法不一,大越史记全书所载说法有二,一说被黎晭所俘后饮酖自杀,一说逃亡时被杀,明史外国传二则说阮种逼黎濬自杀后立其弟阮伯胜为帝,黎广诛阮伯胜,再立黎晭为帝。
衰亡
郑维㦃杀襄翼帝后,立黎光治为帝。仅三天,又立黎椅为帝,为昭宗。陈暠一度攻入首都,昭宗短暂出逃,郑维㦃收复首都后,昭宗复位。之后,郑维岱杀黎光治。昭宗在位的时期,权臣互斗,一派为莫登庸,另一派则是郑氏与阮氏两个有权势的家族。昭宗后来因内乱逃离首都投靠郑绥,莫登庸立黎椿即位,为恭皇帝。昭宗又被郑绥挟制。
后莫登庸败郑绥,擒昭宗,并杀之,又迫使恭皇禅位于自己,又逼恭皇母子自杀。
复辟
历代君主
黎初朝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在世 | 在位时间 | 年号及使用时间 | 陵号 | |
---|---|---|---|---|---|---|---|
高上祖 (后黎朝朝廷追尊) |
明皇帝 (后黎朝朝廷追谥) |
黎诲 | ?年-?年 | ||||
显祖 (1428年太祖黎利追尊) |
昭德至仁泽皇帝 (历代累谥) |
黎汀 | ?年-?年 | 来闻陵 | |||
宣祖 (1428年太祖黎利追尊) |
宪文睿哲福皇帝 (历代累谥) |
黎旷 | ?年-?年 | 佛皇陵 | |||
太祖 (1433年太宗黎元龙尊上) |
统天启运圣德神功睿文英武宽明勇智弘义至明大孝高皇帝[1] (历代累谥) |
黎利 | 1385年-1433年 | 1428年-1433年 | 顺天 | 1428年-1433年 | 永陵 |
太宗 (1442年仁宗黎邦基尊上) |
继天体道显德圣功钦明文思英睿仁哲昭宪建中文皇帝 (历代累谥) |
黎元龙 (黎麟) |
1423年-1442年 | 1433年-1442年 | 绍平 | 1433年-1439年 | 祐陵 |
大宝 | 1440年-1442年 | ||||||
仁宗 (1460年圣宗黎思诚尊上) |
钦文仁孝宣明聪睿宣皇帝 (历代累谥) |
黎邦基 (黎濬) |
1441年-1459年 | 1442年-1459年 | 大和 | 1443年-1453年 | 穆陵 |
延宁 | 1454年-1459年 | ||||||
- | 厉德侯 (1460年圣宗黎思诚定) |
黎宜民 (黎琮) |
1439年-1460年 | 1459年-1460年 | 天兴 | 1459年-1460年 | |
圣宗 (1497年宪宗黎鏳尊上) |
崇天广运高明光正至德大功圣文神武达孝淳皇帝 (历代累谥) |
黎思诚 (黎灏) |
1442年-1497年 | 1460年-1497年 | 光顺 | 1460年-1469年 | 昭陵 |
洪德 | 1470年-1497年 | ||||||
宪宗 (1504年肃宗黎敬甫尊上) |
体天凝道懋德至仁昭文绍武宣哲钦圣彰孝睿皇帝 (历代累谥) |
黎鏳 (黎晖) |
1461年-1504年 | 1497年-1504年 | 景统 | 1498年-1504年 | 裕陵 |
肃宗 (1505年威穆帝黎濬尊上) |
昭义显仁温恭渊默惇孝允恭钦皇帝 (历代累谥) |
黎敬甫 (黎㵮) |
1488年-1504年 | 1504年 | 泰贞 | 1504年 | 敬陵 |
- | 愍厉公 (1510年襄翼帝黎潆定) |
黎濬 (黎諠) |
1488年-1509年 | 1504年-1509年 | 端庆 | 1505年-1509年 | 安陵 |
威穆帝 (1517年昭宗黎椅谥) | |||||||
德宗 (1517年昭宗黎椅追尊) |
配天裕圣温良光明文哲寛弘彰信绥休睦孝建皇帝 (历代累谥) |
黎镔 | 1466年-1502年 | 受节陵 | |||
- | 灵隐王 (1516年郑惟㦃定) |
黎潆 (黎晭) |
1495年-1516年 | 1509年-1516年 | 洪顺 | 1509年-1516年 | 元陵 |
襄翼帝 (1517年昭宗黎椅谥) | |||||||
- | - | 黎光治 | 1509年-1516年 | 1516年 | 洪顺 | 1516年 | |
明宗 (1517年昭宗黎椅追尊) |
哲皇帝 (1517年昭宗黎椅追谥) |
黎漴 | ?年-1509年 | 康陵 | |||
- | 陀阳王 (1523年莫登庸定) |
黎椅 (黎𬤝) |
1506年-1527年 | 1516年-1522年 | 光绍 | 1516年-1522年 | 永兴陵 |
昭宗 (后黎朝朝廷尊上) |
神皇帝 (后黎朝朝廷谥) | ||||||
- | 恭王 (1527年莫登庸定) |
黎椿 (黎懬) |
1507年-1527年 | 1522年-1527年 | 统元 | 1522年-1527年 | 华阳陵 |
恭皇帝 (后黎朝朝廷谥) |
黎中兴朝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在世 | 在位时间 | 年号及使用时间 | 陵号 | |
---|---|---|---|---|---|---|---|
庄宗 (1548年中宗黎暄尊上) |
裕皇帝 (1548年中宗黎暄谥) |
黎宁 (黎㫬) |
?年-1548年 | 1533年-1548年 | 元和 | 1533年-1548年 | 景陵 |
中宗 (1556年英宗黎维邦尊上) |
武皇帝 (1556年英宗黎维邦谥) |
黎暄 (黎宠) |
1535年-1556年 | 1548年-1556年 | 顺平 | 1549年-1556年 | 延陵 |
孝宗 (后黎朝朝廷追尊) |
仁皇帝 (后黎朝朝廷追谥) |
黎维絖 | ?年-?年 | 华岳陵 | |||
英宗 (1573年世宗黎维潭尊上) |
峻皇帝 (1573年世宗黎维潭谥) |
黎维邦 | 1532年-1573年 | 1556年-1573年 | 天祐 | 1557年 | 布衞陵[2] |
正治 | 1558年-1571年 | ||||||
洪福 | 1572年 | ||||||
世宗 (后黎朝朝廷尊上) |
积纯刚正勇果毅皇帝 (后黎朝朝廷谥)[3] |
黎维潭 | 1567年-1599年 | 1573年-1599年 | 嘉泰 | 1573年-1577年 | 华岳陵[4] |
光兴 | 1578年-1599年 | ||||||
- | 简辉帝 (1619年郑松初谥)[5] |
黎维新 | 1588年-1619年 | 1599年-1619年 | 慎德 | 1600年 | 华峦陵[6] |
敬宗 (1632年神宗黎维祺尊上) |
显仁裕庆绥福惠皇帝 (1632年神宗黎维祺改谥) |
弘定 | 1600年-1619年 | ||||
神宗 (后黎朝朝廷尊上) |
渊皇帝 (后黎朝朝廷谥) |
黎维祺 | 1607年-1662年 | 1619年-1643年 | 永祚 | 1619年-1629年 | 群玉陵 |
德隆 | 1629年-1635年 | ||||||
阳和 | 1635年-1643年 | ||||||
1649年-1662年 | 庆德 | 1649年-1653年 | |||||
盛德 | 1653年-1658年 | ||||||
永寿 | 1658年-1662年 | ||||||
万庆 | 1662年 | ||||||
真宗 (后黎朝朝廷尊上) |
顺皇帝 (后黎朝朝廷谥) |
黎维祐 (黎维禔) |
1630年-1649年 | 1643年-1649年 | 福泰 | 1643年-1649年 | 花浦陵[7] |
玄宗 (1671年嘉宗黎维禬尊上) |
豁达睿聪刚毅中正温柔和乐钦明文思允恭克让穆皇帝 (1671年嘉宗黎维禬谥) |
黎维䄔 (黎维禧) |
1654年-1671年 | 1662年-1671年 | 景治 | 1663年-1671年 | 果盛陵 |
嘉宗 (1675年熙宗黎维祫尊上) |
宽明敏达英果徽柔克仁笃义美皇帝 (1675年熙宗黎维祫谥) |
黎维禬 (黎维) |
1661年-1675年 | 1671年-1675年 | 阳德 | 1672年-1674年 | 福安陵 |
德元 | 1674年-1675年 | ||||||
熙宗 (1716年裕宗黎维禟尊上) |
聪敏英果敦豁宽裕伟度徽恭章皇帝 (1716年裕宗黎维禟谥) |
黎维祫 (黎维禛) |
1663年-1716年 | 1675年-1705年 | 永治 | 1676年-1680年 | 富宁陵 |
正和 | 1680年-1705年 | ||||||
裕宗 (1731年昏德公黎维祊尊上) |
纯正徽柔温简慈祥宽惠逊敏和皇帝 (1731年昏德公黎维祊谥) |
黎维禟 (黎维祹) |
1680年-1731年 | 1705年-1729年 | 永盛 | 1705年-1720年 | 金石陵[8] |
保泰 | 1720年-1729年 | ||||||
- | 昏德公 (1732年纯宗黎维祥定) |
黎维祊 | 1709年-1735年 | 1729年-1732年 | 永庆 | 1729年-1732年 | 青池县金缕社 |
永庆帝 (阮朝改定)[9] | |||||||
纯宗 (1735年懿宗黎维祳尊上) |
宽和敦敏柔逊谨恪沈潜坦易简皇帝 (1735年懿宗黎维祳谥) |
黎维祥 (黎维祜) |
1699年-1735年 | 1732年-1735年 | 龙德 | 1732年-1735年 | 平吴陵 |
懿宗 (1759年显宗黎维祧尊上) |
温嘉庄肃恺悌通敏宽洪渊睿徽皇帝 (1759年显宗黎维祧谥) |
黎维祳 (黎维祎) |
1719年-1759年 | 1735年-1740年 | 永佑 | 1735年-1740年 | 扶黎陵 |
显宗 (1786年愍帝黎维祁尊上) |
永皇帝 (1786年愍帝黎维祁谥) |
黎维祧 (黎维𥚻) |
1717年-1786年 | 1740年-1786年 | 景兴 | 1740年-1786年 | 盘石陵 |
佑宗 (1786年愍帝黎维祁追尊) |
衍皇帝 (1786年愍帝黎维祁追谥) |
黎维祎 | ?年-1771年 | 同陵 | |||
- | 愍皇帝 (1884年阮朝朝廷追谥) |
黎维祁 (黎维) |
1765年-1793年 | 1786年-1789年 | 昭统 | 1787年-1789年 | 盘石陵 |
世系图
参考文献
- 黎贵惇的《大越通史》中,“至明”作“至仁”。
- 英宗是黎除后人,继位之前,家族定居东山县布衞社。自英宗开始,黎朝皇帝不再葬在蓝山,而是葬在布衞社及其附近。
- 引《黎朝帝王事业》·例祭奉事·显光殿
- 华岳陵在东山县布衞社,阮朝明命年间所立石碑称为“华嵩陵”。
- 《越史续编》卷二十<敬宗惠皇帝>:“……(郑松)次日早召诸臣曰:‘天变不虚生,不意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诸臣皆曰:‘圣上至德,帝行不道,自绝于天。葬祭礼宜减削。’王曰:‘我心不忍。’命仍用天子礼。廷议不当入庙,立别殿享祀,谥为简辉帝,葬布卫陵。”
- 华峦陵在东山县布衞社,又称“布衞陵”,阮朝明命年间所立石碑称为“华蛮陵”。
- 花浦陵在东山县布衞社富谷村,又称“富谷陵”,阮朝明命年间所立石碑称为“华浦陵”。
- 原葬古都陵,后迁至金石陵。
- 非谥号,仿中国《明史》称明惠宗朱允炆为「建文帝」、明代宗朱祁钰为「景泰帝」的例子,在《后黎时事纪略》中称「永庆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