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
王莽(前45年[1]—23年10月6日[2][3]),字巨君,魏郡元城贵乡(今河北邯郸大名县东)人[4],新朝的皇帝,是西汉末年政治人物、外戚及权臣,他最终以「假皇帝」(代理皇帝)身份登基并创建新朝。称帝后的王莽大举推行向周朝看齐的复古改革,引发社会动荡,再加上黄河改道等天灾,以致各地豪强纷起,亦有民变发生,新朝仅14年就被推翻,王莽也被叛军所杀。
王莽 | |||||
---|---|---|---|---|---|
新朝皇帝 | |||||
![]() | |||||
新朝皇帝 | |||||
统治 | 公元9年1月10日(农历上年十一月)-23年10月6日 | ||||
中国皇帝 | |||||
统治 | 9年1月10日-23年10月6日 | ||||
前任 | 皇太子刘婴(西汉) | ||||
继任 | 更始帝刘玄(汉更始政权) | ||||
出生 | 公元前45年[1] | ||||
逝世 | 23年10月6日(68岁) 长安建章宫渐台 | ||||
| |||||
政权 | 新朝 | ||||
父亲 | 王曼 |
文献记载王莽身高七尺五寸(大约173公分)。他终其一生都自奉甚俭、治家严苛,曾先后命三名行为不端的嫡子自尽。
生平经历
外戚出身
王莽为舜的后代,济北王田安六世孙,即陈国、田齐之王裔,田家失国后,齐地的庶民却依然称呼田家为「王家」,日久,田家由田姓改为王姓。
王莽原籍济南郡东平陵。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时父亲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士,声名远播。
王莽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王凤临终时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西汉阳朔三年(前22年),王莽初任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自己车马接济穷人,深受众人爱戴。其叔父王商甚至上书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永始元年(前16年)封新都侯、骑都尉及光禄大夫侍中。绥和元年(前8年)继他的三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时年38岁。
翌年,汉成帝去世。汉哀帝继位后傅太后、丁太后及其外戚得势,王莽免官,隐居新野。其间他的二子王获杀死家奴,王莽逼其自杀,得到世人好评。
代汉立新
元寿元年(前2年)其回京城居住。元寿二年(前1年)汉哀帝去世,并未留下子嗣,由太皇太后王政君掌管传国玉玺,王莽任大司马,兼管军事及禁军,立汉平帝,得到朝野的拥戴。元始元年(1年)王莽在推辞再三之后接受了“安汉公”的尊号,将俸禄转封两万多人。元始三年(3年)王莽的女儿成了皇后。元始四年(4年)加号宰衡,为上公。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得到儒生的拥戴,被加九锡。《资治通鉴》记载,元始五年(5年)王莽毒死汉平帝[5],但《汉书》并未记载平帝的死因。后来王莽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王氏命王莽代天子朝政,先后称“摄皇帝”、“假皇帝”。从居摄二年(6年),翟义起兵反对王莽,有人开始不断借各种名目对王莽劝进。初始元年十一月戊辰(9年1月10日 / 8年12月),王莽正式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封孺子婴为定安公;是为始建国元年[6]。
王莽改制
他当上皇帝后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推行克己复礼,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五均赊贷及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不停恢复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由于政策多存在不合实情处,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不断挑起天下各贵族和平民的不满。另外措施又不合时宜,所以措施如王田制推行四年便令民怨沸腾。这可见于当时的中郎将区博所言:「井田虽圣王法,共废久矣。」汉学家马端临《文献通考》所言:「废之于寡,立之于众,土地有列在豪强。」
此外,王莽将原本臣服于汉朝的匈奴、高句丽、西域诸国和西南夷等属国统治者由原本的「王」降格为「侯」。又收回并损毁匈奴单之印玺,改授予新匈奴单之章;甚至将匈奴单改为降奴服,高句丽改名下句丽;各国因此拒绝臣服新朝,造成边境战争不绝。
评价
古人评价
中国传统历史学强调忠君、家天下等理念,对王莽的评价普遍不高,一般都认为他只是一位「伪君子」,众口一辞的千古罪人。东汉史学家班固修订的《汉书》就把王莽列作「逆臣」一类和「佞邪之材」。而后世评价也大抵是受到了东汉时代史家所影响。事实上王莽本身是篡汉而取得帝位,而同时也是汉朝宗室所灭,从汉朝政权来看,王莽被视作「逆臣贼子」是理所当然。而他在取得帝位前的种种行径,更被视为作为「逆臣贼子」的理据,例如他杀了汉平帝而立了孺子婴为帝就为一例。
胡适评价
胡适开始为王莽平反:“王莽是一千九百年前的一个社会主义者。”他认同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国有、均产、废奴三个大政策,“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还没有公平的论定。他的贵本家王安石受一时的唾骂,却早已有人替他伸冤了。然而王莽却是一个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远在王安石之上⋯⋯可怜这样一个勤勤恳恳,生性『不能无为』,要『均众庶,抑并兼』的人,到末了竟死在斩台上⋯⋯竟没有人替他说一句公平的话。”[10]
钱穆评价
史家钱穆从另一角度看,认为王莽是书生式政治家。王莽登位后推行之新政,大抵都是为了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如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都是不停恢复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可是古今风俗不同,环境各异,源于古制的新法,未必一切都合时合宜。而这些新政都是违反了历史规律,所以推行失败,自属历史必然。所以这个角度看,王莽是一个事事复古,脱离现实的政治家。钱穆说:「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种书生的政治⋯⋯不达政情,又无贤辅,徒以文本议论政治。」
黄仁宇评价
旅美历史学家黄仁宇则指出,从王莽登位后发出的一系诏书中看到,王莽的政策根本脱离了当时的实际环境,亦缺乏适当的用人安排。他在《中国大历史》里语带讽刺的评论王莽:「他尽信中国古典,真的以为金字塔可以倒砌。」
傅乐成评价
傅乐成在其著作《中国通史》中评论王莽。王莽具有超人的智力、辩才和威严,但也有重大的缺点,诸如过度的自信,一味的复古以及猜疑部下等。王莽的行为看来有些伪,也有些愚,但西汉的伪风并不始于王莽,他不过承袭此风而扩充之,结果以伪获得名声并篡位之后,得意之余,乃至无往而不伪。他有他的政治理想,其新法是为整个西汉政治作一通盘的改革,但因缺乏政治才能又迷信复古,事事行之以伪,才会看来令人有愚的感觉。王莽是实际政治的失败者,也是复古思想的殉道者,他在政治舞台上所表现的一切,虽然最后都归幻灭,但实在是不平凡的。
吕思勉评价
史学家吕思勉也认为以汉朝为出发点的历史评价不公,即将王莽的优点全部用一个“伪”字掩盖。王莽本身博学,礼贤下士,孝敬母亲功显君及寡居的嫂嫂,地位越高而对人越谦虚,而且自己与自己家人的生活始终接近清贫,甚至王莽的妻子因为穿着朴素出门迎客被认为是仆佣。吕思勉认为凡是作伪之人,必然是有所图的,但王莽篡汉称帝所图达到之后却无改变,一生作为如一,又如何能称其为伪?更重要的是,王莽改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次重大转变,在西汉及以前,凡是谈论政治的人大多对社会现状进行攻击要求改革,至东汉及以后,玄学、佛学先后兴起,都强调适应社会,而不再追求改革。王莽的行事,诸如恢复井田等,其实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从先秦以来仁人志士的公意,无论成败,都应由抱有此类见解的人士共负,而不是王莽一人之责。[11]
吕思勉进一步谈到王莽改革的历史影响,「从此以后大家都知道社会改革,不是件容易的事,无人敢作根本改革之想。『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遂成为政治上的金科玉律」[12]。
韩复智评价
史学家韩复智认为王莽的经济改革对解决当时的经济问题有一定的帮助。他在《两汉经济问题症结》中提到王莽推行的经济措施「除变更币制外,可谓都切中时弊,真正兼顾到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两方面。」其说法是基于王莽一方面把全国土地收归国有,平均分配给人民。另一方面,他强制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生产,以改善农民生活。其次,他实行五均六筦,不仅防止资本家的兼并和农民遭受重利盘剥,并且扶助小商人的经营,用来救济农民。但同时变更币制的经济措施付却令通货膨胀的情况恶化和币制混乱,而贫穷的人民更加未能在拉阔了的贫富差距下受惠。连富裕的商人亦都破产。虽然如此,王莽的社会经济改革仍然得到韩复智的正面评价。
家庭
王莽是汉初济北王田安的六世孙,是战国时代齐国王室的后裔,因齐人称他们为“王家”,所以后来便以“王”为氏[14]。
先祖 | |||||||||||||||||||||||||||||||||||||||||||||||||||||||||||||||||||||||||||||||||||||||||||||||||||||||||||||||||||||||||||||||||||||||||||||||||||||||||||||||||
---|---|---|---|---|---|---|---|---|---|---|---|---|---|---|---|---|---|---|---|---|---|---|---|---|---|---|---|---|---|---|---|---|---|---|---|---|---|---|---|---|---|---|---|---|---|---|---|---|---|---|---|---|---|---|---|---|---|---|---|---|---|---|---|---|---|---|---|---|---|---|---|---|---|---|---|---|---|---|---|---|---|---|---|---|---|---|---|---|---|---|---|---|---|---|---|---|---|---|---|---|---|---|---|---|---|---|---|---|---|---|---|---|---|---|---|---|---|---|---|---|---|---|---|---|---|---|---|---|---|---|---|---|---|---|---|---|---|---|---|---|---|---|---|---|---|---|---|---|---|---|---|---|---|---|---|---|---|---|---|---|---|
|
影视形象
歌仔戏
年份 | 剧名 | 演员 | 剧中称谓 |
---|---|---|---|
1990 | 《东汉演义》 | 吕福禄 | 王莽 |
参考书目
- 《汉书》王莽传/卷099下:「......幸侍者增秩、怀能、开明。怀能生男兴,增秩生男匡、女晔,开明生女捷......封兴为功修任,匡为功建公,晔为睦修任,捷为睦逮任」
参考资料
- 《汉书》卷99:是岁,绥和元年也,年三十八矣。
- Xie, Xuanjun. . Lulu.com. : 107. ISBN 978-1-387-29393-3 (中文).
- 吴学刚. . 千华驻. 2017年2月1日.
- . 河北大名县地方志办公室.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3).
- 《资治通鉴》卷36:冬,十二月,莽因腊日上椒酒,置毒酒中;帝有疾。莽作策,请命于泰畤,愿以身代,藏策金滕,置于前殿,敕诸公勿敢言。丙午,帝崩于未央宫。
- 本为初始元年十二月初一,王莽改为始建国元年正月初一
- . 赵晔撰 济南:齐鲁书社 2000 第222页. [2022-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1).
- 资治通鉴卷82:(295年)冬十月,武库火,焚累代之宝及二百万人器械。胡三省注:……累代之宝及汉高祖斩白蛇剑、王莽头、孔子屐等尽焚焉。
- 晋书卷36 (张华传)。
- 胡适,《井田辨》。按︰此段网传是出自胡适《井田辨》,但查阅《井田辨》并无此段,实应出自其在《读书杂志》1922年第1期所登的《王莽——一千九百年前的一个社会主义者》一文。
- 吕思勉,《秦汉史》(200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74-175页。
- 吕思勉《中国社会变迁史·汉代的社会改革》
- 毕汉思; 鲁惟一. 崔瑞德 , 编. 第1版. 中国社会出版社. 1968原出版;1992年2月中文版第1版: 239–256. ISBN 7500409079/K·111 请检查
|isbn=
值 (帮助). - 《汉书·元传》
- 《资治通鉴/卷039》:「王莽欲外示自安,乃染其须发,立杜陵史谌女为皇后;置后宫,位号视公、卿、大夫、元士者凡百二十人。」
- 汉书·卷九十九中·王莽传第六十九中。
外部链接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王莽 |
[在维基数据编辑]
- 重读王莽_历史频道_凤凰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王莽 出生于:前45年逝世于:23年 | ||
---|---|---|
统治者头衔 | ||
前任: 首任 |
新朝皇帝 8年-23年 |
新朝灭亡 |
前任: 孺子婴 刘婴 |
中国皇帝 8年-23年 |
继任: 更始帝 刘玄 |
汉朝政治官职 | ||||
---|---|---|---|---|
前任: 王根 |
西汉大司马 前8年—前7年 |
继任: 师丹 | ||
前任: 董贤 |
西汉大司马 前1年—1年 |
继任: 王舜 | ||
前任: 孔光 |
西汉太傅 1年—6年 |
继任: 王舜 | ||
中国爵位 | ||||
汉帝国封爵 | ||||
新头衔 汉成帝新封爵位 |
西汉新都侯 前16年—8年 |
空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