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亞中學
新亞中學(英語:,簡稱:NAMS),是位於香港九龍靠背壟農圃道的一所津貼中學。該校為新亞書院遷往沙田馬料水,成為香港中文大學一間成員學院後,新亞書院創辦人錢穆在農圃道前書院校址開辦的一所非牟利中文中學,以繼承新亞書院辦學精神,培養學生的「新亞人素質」。
新亞中學 | |
---|---|
![]() | |
地址 | ![]() |
类型 | 津貼中學 |
辦學團體 | 新亞教育文化有限公司 |
创办日期 | 1973年[1] |
学区 | 九龍城區 |
校監 | 范少偉先生 |
校長 | 梁淑貞女士 |
副校长 | 李慧敏女士、卓桂瑛女士、 呂君研女士 |
学生人数 | 503人(2022-23學年數字)[2] |
校訓 | 誠明 |
校色 | 藍色、 白色、 湛藍 |
校刊 | 春泥[3]、農圃[4][註 1]、擷萃[註 2]、 新連心通訊 |
博、文、約、禮 | |
教學語言 | 中文 |
外籍老師 | Mrs. Mary Vanessa Roberts[6][註 3] Ms Gae Richards Butler[註 4] Ms. Hollie Krysten Ivany[註 5] |
姊妹學校 | 山東實驗中學東校[註 6] 台北南山高級中學[註 7] 天津市第二中學[12] 雲南省楚雄第一中學[12] 廣州市英東中學[13] |
電話號碼 | (852) 27112206 |
学校网址 | |



.jpg.webp)
現時該校以中文作為主要教學語言,開辦中一至中六級各四班。歷任校董會成員包括新儒家哲學家兼新亞書院創辦人唐君毅、漢學家余英時、教育家沈亦珍、歷史學家孫國棟、新亞書院前院長梅貽寶、資深傳媒人香樹輝等。
學校行政
該校創辦人為史學家錢穆。國學大師牟宗三以及徐復觀則為協助創辦該校的委員會成員[14]。現時該校由新亞教育文化有限公司主辦。2007年按《香港教育條例》成立法團校董會[15],以促進校政有效地發展[16]。
於1970至1980年代,漢學家及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時[5]、教育家吳俊升與沈亦珍[5]、歷史學家孫國棟[5]、嚴耕望與唐君毅[5]、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榮休教授唐端正[5]、嶺南大學前校長陳佐舜[17]、新亞書院前院長梅貽寶及黃國芳[18]、語言學家兼西密歇根大學常務副校長黎天睦、商人許讓成[5]以及紡織界人士劉漢棟曾為校董會成員[17]。香港投資銀行家及傳媒人香樹輝及教育界人士劉智輝(1992年起,自2010年代之前為止)也曾是該校的校董[19][20][15]。
- 歷任校監
年份 | 姓名 | 備註 |
1973年 - 1983年[17] | 孫國棟先生 | 首任校監[21] |
1983年 - 1993年[17][19] | 唐端正先生 | [22][23] |
1993年 - 2001年[19] | 許濤先生 | 由校長升任[22] |
2001年 - 2010年[24] | 劉智輝先生 | 聖公會曾肇添中學的前校長[25],1992年開始擔任新亞中學校董[15],曾獲頒1999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26] |
2010年 - 2023年[27] | 屈啟秋先生 | 由校長升任,提早離任[28],與該校校董龐憶華為同屆中學同學[29][30] |
2023年至今 | 范少偉先生 | [31] |
- 歷任校長
年份 | 姓名 | 備註 |
1973年 - 1993年 | 許濤先生 | 擔任校長早期兼任校內的中文及中國歷史科教師[32]。 |
1993年 - 2001年 | 劉煥英女士 | 擔任校長前為校內的生物科教師及教務主任[32]。 |
2001年 - 2010年[33] | 屈啟秋先生 | 1973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歷史系[34][35],擔任校長前為校內的歷史科教師,亦是教務主任。 曾以新亞書院為主題出版書籍《農圃道的足跡》。 |
2010年 - 2019年[36] | 黃惠庭女士 | 1988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系[37],擔任校長前為校內的中文科教師、副校長及教務主任。 該校第一位未滿六十歲(53歲)便退休的校長。 |
2019年至今 | 梁淑貞女士 | 由副校長升任,擔任校長前為歷史科老師。 |
- 歷任外務副校長
年份 | 姓名 | 備註 |
1973年 - 2009年 | 岑冠明先生 | 首任副校長[38] |
2009年 - 2019年 | 梁淑貞女士 | [39][40] |
2019年 - 2021年 | 李慧敏女士 | [41] |
2021年至今 | 呂君研女士 | [42],原為課外活動主任 |
- 歷任內務副校長
年份 | 姓名 | 備註 |
1973年 - 2009年 | 黃華占先生 | 首任副校長[38],該校前獨立校董[43] |
2009年 - 2010年[40] | 黃惠庭女士 | 該校第二任內務副校長一職本來由該校前訓導主任堵綏豐先生出任, 但及後因健康理由辭任,由黃惠庭女士擔任副校長一職。[44] |
2010年 - 2014年 | 鄭國富先生 | [45] |
2014年至今 | 卓桂瑛女士 | [46] |
- 歷任副校長[註 8]
年份 | 姓名 | 備註 |
2021年至今 | 李慧敏女士 | [42] |
學校歷史
籌備過程
在1953年新亞研究所成立之後,時任教育司高詩雅訪問新亞書院時向錢穆表示希望新亞書院能夠開辦一所中文中學[47][48]。錢氏本於荃灣選中合適的地點,並打算向政府申請興建中學校舍。[48]不過因為當時新亞書院發展迅速,令錢穆暫時擱置計劃。[48]1963年新亞書院成為香港中文大學一間成員學院時,新亞書院董事會根據新亞書院創辦人與第一任校長錢穆教授的計劃及錢氏早年與教育司多次商討的結果,認為辦學不應忽視基礎培育,於是建議在新亞書院遷往沙田馬料水後,在農圃道校舍開辦一所非牟利的中文中學,使新亞書院的理想,通過新亞研究所和新亞中學兩個不同層面的教育,繼續延伸發展。
1963年11月26日,新亞中學計劃委員會成員錢穆、沈亦珍、吳俊升、董之英以及雅禮協會董事蕭約召開第一次會議決定開辦中學的計劃[48],向教育署申請註冊。當時,因香港中文大學原意希望將校舍按照計劃,用作校外進修部(今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校址,迫使政府要求新亞中學要在不足一百日籌備時間之內在九月正式開學,否則校舍會另撥用途。[21]新亞書院前董事長唐炳源(1967年至1971年出任,於洽談轉讓合約中途病逝)與繼任的董事長李祖法(1971年至1978年)是當時負責與港英政府簽訂轉讓合約的人士[49]。1966年9月,非牟利團體「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校友會學校有限公司」獲政府許可註冊[50],新亞中學的籌建工作得以持續進行。學校原擬命名為「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校友會學校」[50],該非牟利團體於1967年3月假農圃道新亞書院校舍舉行賣物會籌款[50],出任贊助人有一眾建校委員會委員、史學家牟潤孫、時任新亞書院文學院院長兼英文系主任張葆、時任書院商學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兼經濟系主任張丕介、中國會計教育家楊汝梅、實業家梁寒操、史學家羅香林共11位人士[50]。
1968年,新亞書院校董會改組,並於兩年後改選新亞中學計劃委員會的成員,將註冊校董人數增加至9人[48](包括李祖法、吳俊升、沈亦珍、余英時、唐君毅、黃國芳、劉漢棟、孫國棟以及許濤[51])。未改組前,計劃委員會的委員只有李祖法、董之英、唐君毅、羅怡基、黃國芳以及許濤六人[52]。其後,委員會成立非牟利組織新亞教育文化會(1970年10月註冊之新亞教育文化有限公司)以滿足當年法律的要求,即申請撥地建校的必須是非牟利組織。同時,亦能使用新亞書院在農圃道的舊校舍。不久新亞教育文化會辦理轉移校產和選出校長、校監及九位中學註冊校董。直至新亞書院於1973年暑期遷出,舊校舍改建成為中學校舍的規格。[53][註 9]同年9月5日,新亞中學就在新亞書院農圃道的校舍正式開辦,隸屬於新亞教育文化會轄下教育機構之一。校慶日期為9月28日。而創校成員孫國棟為該校1973至1983年間的校監。新亞中學一向遵循新亞書院的傳統:重視儒家精神,致力發揚中國文化與固有道德。關於在改建為中學校舍時需要的經費(包括打拆工程、購置中學適用傢俱及教具、建築繪圖及劃界等工作),新亞書院前董事長兼商人(香港金錢牌熱水瓶廠及益豐搪瓷公司創辦人)董之英(1965年至1967年)於1960年捐出港幣28萬元。與此同時,錢穆向教育司接洽貸款112萬元以完成改建過程[54][55],並由身兼校董的建築師伍秉堅負責簽則。
至於該校與新亞研究所共用部分校舍方面,該研究所早在1950年代隨同新亞書院遷址農圃道[56]。但自從香港中文大學於1967年成立「中國文化研究所」後,新亞研究所董事會因經費及理念問題反對併入該研究所。港督麥理浩於1973年同情研究所可能退出香港中文大學後,沒有校址繼續辦學,所以就把農圃道校址交給董事會成員。及後新亞教育文化基金會先創立新亞中學,繼而再辦新亞文商書院(1981年[57]),以承襲新亞書院的教育理想。[58]新亞研究所由1953年辦學至今未曾遷離,新亞文商書院亦然[57]。
政府資助與發展
新亞中學由創校至今一直推行母語教學。1979年9月1日該校由按額津貼中學轉為政府津貼中學[15][59]。因為1979年政府有見學生成績優良,所以邀請該校接受轉為全部津貼中學[60],分3年由按額津貼轉為全部津貼[51]。
1992年9月,該校改中六預科制度為兩年制[19],學生自此參加香港高級程度會考[15]。1998年成立了家長教師會[61]。1999年8月10日,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到訪該校,並對該校學生的香港中學會考成績及辨學宗旨查詢甚詳。在接下來的十年,學校曾被教育局報告連續 8 年(2000年至2008年)評為正增長中學。[62][63][64]
校園發展

校園內的「誠明」花圃有一個文物囊,是於1998年二十五周年校慶時設立的。
學校雖然沒有宗教背景,然而校內早於1999年10月有校友會會長自發發起「新亞中學團契」活動[65],至今仍有聚會。
2002年7月2日,新亞中學合唱團及音樂學會參與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民政事務總署於紅磡香港體育館舉辦的《「龍」聲飛揚 — 萬人青年音樂會》[66]演出。2005年2月鼓樂團則參加過「國泰航空新春國際匯演之夜」演出。2007年起,學校與香港大學文學院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合辦「龍城看世界」和「東方文化推廣活動」[67]。同年,又邀請正生書院到校舉行分享講座,並進行籃球友誼賽。
2008年,新亞中學成立優等生協會(Outstanding Student Association),主要透過優等生培訓計劃[68],讓同學能夠從多元化的學術及文化交流活動,以培育他們成為領袖。凡學生成為優等生,他們都會獲得優等生徽章以作證明: 藍色者為優等生章、金色者為榮譽優等生章。而中六及中七學生如成績仍然符合資格,則自動提升為榮譽優等生。
2010年10月13日,該校舉行了孔子像開光儀式,並邀請了孔子像的捐贈者 ── 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博士擔任主禮嘉賓和舉行專題演講[69]。同年起設立「音樂日」以歌唱比賽讓全校同學更加團結。又設「英語大使」向全校同學推廣英語活動。就考勤紀錄而言,該校早於2010年全面使用智能考勤拍卡系統[70]。
2011年10月該校推行「漂書計劃」,透過放置同學及老師選擇或捐出的書本入漂書站內,從而推廣閱讀風氣,讓同學互相認識[71][72]。
2012年6月1日,新亞中學時任校監劉智輝與主禮嘉賓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校董陳志新博士於學校圖書館內為校舍模型舉行揭幕禮,該日同為第35屆畢業典禮舉行的日子[73]。2012年香港高級程度會考完結後,該校因為修讀人數少的關係停止開辦中國文學科[74]。同年9月起,該校學生可以選擇穿著新設計或舊款式的黑色的校褸以及四社運動服[15]。新設計的體育服式樣來自2011年12月舉辦的體育服設計比賽中冠軍得主,當年就讀三忠班的歐陽樂兒的設計[71]。由創校時已設計的藍色厚校褸則被淘汰。
為慶祝新亞中學四十周年紀念,該校出版了特刊「新亞中學:四十周年校慶紀念特刊(1973-2013)」《擷萃》[75],並於2013年9月27日在《明報》(A29)刊登「新亞中學40周年特約專輯」。同年,該校借出場地予無綫電視拍攝電視劇集《女人俱樂部》,學校在該劇中命名爲「聖羅蘭女子中學」[註 10]。2014年,該校再次借出B座校舍予香港電台拍攝節目《我的家庭醫生》第七集「飆機」。該校劇社自1996年起參加話劇公開比賽[76],曾多次獲得冠軍或傑出獎項,例如分別於2013年及2014年香港學校戲劇節獲得「傑出劇本」、「傑出演員」、「傑出導演」、「傑出整體演出獎」、「傑出合作獎 」等獎項[77][78]。
2016年,時任教育局副局長楊潤雄於5月17日到訪該校,與學生代表及教師代表會面交流,並就當前教育議題交換意見[79]。楊潤雄又觀課和參觀校舍設施,包括圓亭、圖書館、校史室等[80]。校方考慮到保安問題[註 11]便於校舍內安裝閉路電視。又因2016年學校的夜班校工友退休[80],而於2017至2018學年起聘用冠輝警衛有限公司負責夜間的校園保安事宜[82]。
2018年5月,有教師向傳媒投拆學校教師會向老師收取「病假代課金」,而教師其後需要補回因病缺課的節數。有關款項用於聚會、聚餐、賀金及帛金等福利事宜。曾有資深教師於2017年年底舉行的教職員大會中表達反對意見,但教員最終表決後通過維持收費。事件被揭發後,校長黃惠庭否認有份作出決定,並承認此做法沿用多年。教育局接獲消息後已促請校方將意見轉交教師會以檢視安排。[83][84]
2019年2月至6月,校方與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藝術系學生以「薪火承傳」為主題,在天光道學校外牆繪畫有關新亞書院籌建歷程的壁畫[85]。同年9月至12月,適逢中大新亞書院70週年校慶,新亞書院與此校合作舉辦「結隊向前行-新亞書院七十週年歷史展覽」,共舉辦四日的公眾導賞活動,並由大學派出的「新亞青年學人」學生大使帶領。2021年,校內校園電視台開幕[15]。
學校校舍




該校校址為九龍農圃道6號。校舍佔地13,000平方米,面積偌大。[註 12]校舍原屬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自新亞書院遷入沙田馬料水大學校園後,校舍便成為今日新亞中學的校址。新亞中學現時校舍建於1955年至1956年間[86]。
校舍設計與組成
該校的校舍是由中國近代著名建築師、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的設計者與香港建築師學會的創會會長徐敬直所設計。該校沒有採用混合「中國式」特徵的建築風格,而是帶有現代主義風格,以功能主導,線條簡約流暢,重視空間安排,極具特色。[87]校舍自1956年落成至今,保存完好。最初落成之際,只有一幢校舍教學樓、圖書館以及圓亭[88],晚間借予聯合書院第二分校使用[89]。校舍改建工程後於1976年7月竣工[90],1988年得到教育司署允許把合一道鐵絲網校舍圍牆改建為石牆[15]。
學校校舍由A座、B座、C座、圓亭以及圖書館大樓組成。在校園的A座旁邊有一個全香港中學之中獨有的圓亭,原為理學院實驗教室。而圓亭上層部份則有2間教室。各課室都裝置了防止噪音的空調系統。A座是整個校園建築群之中最早落成的部分。B座是第二期擴建工程的主要目標,由雅禮協會於1959年概捐18萬美元協助興建而成[91]。C座是第3期擴建工程計劃項目。在圖書館大樓內,圖書館於1974年11月展開改建工程[5],與自修室和新亞研究所相連。學生活動中心添置了健身器材供學生使用,與飯堂被幾塊活動板塊隔開。校園內共有7部鋼琴,大半由校友所送贈[註 13]。學校地庫通常用來儲存雜物,亦是家課習作、通告及試卷印刷的地方。學校有一籃球場及一紅階磚走廊[註 14]。在校園綠化方面,校園內置有中藥園以及溫室,皆由園藝組的負責老師進行規劃和管理。
為使學生在較佳的校園環境學習,該校於2009年起陸續更新不同的設施,如生物室、物理室等。禮堂舞台旁邊改為陶藝室,劇社房則被遷移到C座地下升降機旁邊,設有道具室以及化妝間。2011年,該校在其校園外牆掛上由錢穆親自提字的校名。2012年8月,該校在校園外牆及內牆塗上淺藍色。又更換校園內的桌椅設施以及合一道校門樓梯的紅階磚以防止因地面濕滑而令學生摔倒。學校設有多媒體學習室,在電腦使用普及化前,多媒體學習室是學生上打字機打字課的地方。隨著新高中學制的推行,該校的多媒體學習室被改成一間課室,佔了兩間課室的空間。目前全校唯一一部未被扔掉的打字機放在圖書館的借還處,由館內的負責老師姚金蘭使用。2013年,該校為慶祝40週年校慶,設立校史室,位於C座1樓禮堂對面。
校內植物
該校誠明花圃中的楊柳,又名「錢公柳」,是由該校的創校人錢穆於1965年向香港中文大學請辭後在該花圃作最後演講後親自栽種,以作紀念。及後楊柳的樹幹蛀滿白蟻和蟲,只剩下樹根和樹皮。幾經多番除蟲工作,楊柳如今回復原貌。[92]誠明花圃中有文物囊。此外,學校的羽毛球場上有數棵鳳凰木,每逢春天便會開花。惟籃球埸上近圓亭的一棵鳳凰木因為樹榦蛀蝕嚴重,並且有倒塌危險,所以該校已於2017年4月18日跟從驗樹報告的建議展開移除程序。
校舍設施
校舍內的設施如下:
|
|
|
圖書館

該校除一般中學應有的基本設施外,尚有可容納200餘學生的圖書館。該校的圖書館、圓亭與A座大樓為1956年新亞書院農圃道校舍的一部分,是美國福特基金會資助未搬遷的新亞書院在農圃道興建新校舍時的建設[95]。館內分為藏書室及自修室。校方於2005年7月16日在自修室部分為錢穆像進行了揭幕典禮[96]。而銅像的題款人是已故著名歷史學家孫國棟,即是創校時的其中一名校董。還有,每一屆的領袖生總隊長、學生會會長以及四社社長都會各自有一個名牌。名牌會被貼在位於圖書館的領袖生總隊長、學生會會長及四社社長名錄板上。
圖書館每年都會挑選六個中三年級的學生擔任圖書館小隊長,領導一班來自中二年級的圖書管理員/領袖生。而該班圖書管理員會被分為A隊、B隊及C隊。通常接任上一班圖書館小隊長的人選來自現在受訓練的圖書管理員。此前,圖書館是由中三年級的三位總隊長各自管理一隊管理員。現時已改由10個小隊長領導一眾圖書館領袖生。一般校內圖書館管理員的徽章是紅色的,並不如領袖生的徽章針分為三種顏色:黃色、綠色與橙色:一般領袖生用黃色徽章;隊長會用綠色徽章,而總隊長則用橙色徽章。至於管理高層方面,有訓導老師及一位負責館內事務的老師管理該校圖書館。訓導老師之所以參與其中是因為圖書館為校內訓導組的負責範圍。而學校的圖書館管理系統本為SLS,現改用Library Master。另外,又在2013年設有一個相關的圖書館專頁。
整個圖書館是該校的學習設施,與校內的新亞研究所相通。學生一般只要得到研究所圖書館的管理員批准都容許進入研究所範圍參觀(唯研究所生員及外間受保薦讀者,只可於星期六上午9時至下午5時進入)。研究所分為兩層,第一層為主要收藏文史書籍及舊文獻(部分為一式兩份,複本為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藏書,已於1973年後遷出)的圖書室[97],而第二層是研究室。該校的圖書館實際上是與研究所的第二層相通。新亞研究所的閣樓部分除了有藏書室之餘,亦都有一間房間收藏了唐君毅先生的藏書以及其生前所用的書桌。該房間又有一對門可以通往該校的溫室。
學校資料
新亞人素質[98] |
|
辦學團體校董: |
辦學宗旨及校名
新亞中學繼承新亞書院辦學精神,恪守該院創辦人錢穆發揚中國文化,復興中國倫理道德的理想,確認中文教育應該負起培養學生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的責任。又強調「新亞人素質」。自創校開始,就依照這一原則,致力推行合理的德育:從個人品德陶冶逐漸增強對人際關係和社會責任的瞭解,藉以提高公民意識,培養國家民族觀念,履行做人應盡的義務,希望為社會、為國家培養高瞻遠矚、關懷群體的真正人才。校名「新亞」包含新的亞洲之意。
校徽與校訓
校徽是根據南宋趙明誠的著作《金石錄》中的漢墓出土畫像設計。校徽中之人像,為孔子問禮老子,中間鑲上校訓「誠明」二字。
「誠明」二字見於《中庸》。
《中庸》: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
「誠」是德性行為方面的;「明」是知識暸解方面的。「誠」是一項實事,一項真理;「明」是一番知識,一番暸解。以此兩字作為校訓,是訓勉學生要把為學做人視為同等重要的事業。
校歌
該校校歌的作曲者為已故台灣音樂家黃友棣,而作詞人則為現代新儒家哲學家兼新亞書院創辦人唐君毅[103]。部分歌詞主要參照中國文學作品《禮記》和《論語》。
- 日日新 又日新:引用《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指不斷革新向前,接受新事物新思想。
- 勤於學 敏於事:引用自《論語》學而第一(十四)「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意指勤奮向上。
- 慎於言 謹於行:引用《禮記・緇衣》「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於言而慎於行。《詩》云:『慎爾出話,敬爾威儀。』」,指引學生說話要謹慎,行為要檢點。
- 少年的光陰如流水之悠悠易逝、少年的心情如佳木之欣欣向榮:寄語要珍惜少年光陰,懷著欣喜的心情去學習知識。
- 敬我師長 樂我群 愛我家庭 仁我民:意思與《孟子·盡心上》:「君子之於物也,愛人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一致,即抱持仁愛之心,對人對物皆親善。
- 天光不息 農圃長春、這兒是綠野神州 南海之濱、我們是中華民族 神明子孫、我們的學業 德業和事業 日新又日新、中華的文明 在新的亞洲 新的世界 萬古常新:寄語該校學生要培養良好品德,既孝順父母,又尊敬師長。不論學業、德業還是事業都應要自強不息地發展。[104]
班級結構
在剛創校的時代,中一至中三分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合共8班[105],中四中五有6班(忠、孝、仁、愛、信、義)分別為文科4班、理科2班。1977年增辦中五級分文、理2組[5],該校當時共有34班[5],到了1982年中一年級由8班減至7班[15]。1989年9月年因中三評核試成績優良,校方獲教育署准許轉為中一至中五各有6班的平衡班級結構[51],當中中一7班減至6班[106],中四5班增至6班[106],同時中六至中七級各設3班(忠、孝、仁(2文1理))[107],1993年才增設中七年級[51]。隨學位減少,初中至中五每級只剩餘最多五班(忠、孝、仁、愛、信)加預科年級四班。中一年級自1990年代初減至6班[15],中四年級則由5班增至6班[15]。後因應自願優化班級結構計劃的推行,中一級自2011-2012年度起減去信班,各級只餘下四班(忠、孝、仁、愛)[71]。自2013至2014年度開始,該校將中四年級的班別名字都更名為信、義、和、平。
現在的中一至中六各有四班。中一至中三級的班別為:忠、孝、仁、愛(A、B、C、D),中四至中六級的班別為:信、義、和、平(E、F、G、H),例如1A為「一忠」、4H為「四平」等。
校園活動
校方推行多項措施提昇學生的自學能力:例如課程裁剪,可因才施教[108][109];推行和發展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領導能力;協助學生自定學習目標,挑戰自己的「農圃獎勵計劃」[68]。為使中一學生解決家課上的疑難,該校每年都會舉辦「中一輕鬆問功課」計劃。為讓被記缺點的學生改過自新,又自2001年起推行「銷過計劃」[110]。
該校的陸運會慣常在每個學年的上學期的10月或11月舉行。[註 18]每年除夕為該校「文化日」,全校師生均進行課室大掃除,及有寫揮春大賽。此外,該校每年都會有傑出學生選舉。文教活動亦涵蓋歷史科,每年舉辦「成功人物扮演比賽」。[註 19]該校曾在校外連續獲7屆校際獨木舟比賽冠軍。
另外,基於歷史因素,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亦會不定期與此校合作,在該校禮堂合辦新亞文化講座(一般為每學期一至兩次,並在大學期末考試或期中考前後某星期六下午開講;而新亞中學則會選出若干學生,代表中學出席);曾舉辦過的演講例子包括由時任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教授、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總監何培斌於2016年10月22日主講的「觀析敦煌─六世紀的美學之旅」[113]、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香港新亞研究所教授鄺健行於2017年1月14日主講的「香港的新派武俠小說」等等[114]。每年8月尾新亞書院迎新營第二天下午的「城市定向」活動,部分組別新生及學長會以新亞中學為城市定向起點,完成各地點指定任務,並在指定時間內返回沙田新亞書院飯堂。
獎學金
該校的獎學金多以紀念參與創校之人士來命名。由1973年至今,絕大部分提供的獎學金項目如下[115][116]:
誠明獎學金 | 學藝優異獎學金 | 最佳進步獎學金 | 優秀學生獎學金 | 傑出運動員獎學金 | 新亞中學獎學金 | 協安公司獎學金[註 20] |
---|---|---|---|---|---|---|
劉漢棟先生獎學金 | 李祖法先生[註 21] 紀念獎學金 |
趙冰先生紀念獎學金 | 錢穆先生紀念獎學金 | 孫國棟先生獎學金 | 唐君毅先生 紀念獎學金 |
張丕介先生 紀念獎學金 |
吳俊升先生 紀念獎學金 |
沈亦珍先生 紀念獎學金 |
彭鑑冰[註 22]老師獎學金 | 謝婉卿老師[註 23] 紀念獎學金[121] |
岑冠明副校長[註 24] 獎學金 |
黃華占副校長[註 25] 獎學金 |
鄭國富副校長[註 26] 獎學金 |
張之慧校友獎學金[註 27] | 梁玉寧校友獎學金[122] | 黃愛儀校友獎學金[123] | 梁家發校友獎學金[123] | 許呂錦治女士 紀念獎學金 |
屈晞庭紀念獎學金 | 梁家發校友 服務獎學金[123] |
梁家發校友 農圃獎學金[123] |
蘆葦獎學金[123][註 28] | 星島學業成績最顯著進步獎 (1989年起、已取消)[124] |
余鑑明先生紀念獎學金 (已取消)[124] |
張楠昌先生紀念獎學金 (已取消)[124] |
九龍城區傑出學生入圍獎 (已取消)[124] |
母親節父親節全校學生徵文比賽獎學金 (1979年由張威麟捐出,已取消)[124] |
孔聖誕暨教師節全校學生徵文比賽獎學金 (1979年由張威麟捐出,已取消)[124] | ||||||
團體組織
活動組織
該校除了一般學會外,創校初期至2000年代期間只有一個制服團隊─九龍第63旅男童軍團隊(1975年12月成立[90])[15]。現時還設有一個制服團隊─紅十字青年團 YU 312,於2010年成立。[註 29]
興趣組 | 興趣組(2) | 服務組 | 運動組 | 學術組 |
---|---|---|---|---|
|
|
|
|
學生會
自2000年開始,該校建立第1個學生會。學生會在校內受到評議會的監察,評議會由四名評議會幹事、校內各班班會主席、各社社長、各學術學會代表、體育學會代表、評議會顧問老師等成員組成。評議會負責監察學生會的任何活動及財政預算。學生會選舉於每年10月舉行,並採用多數制的方式進行。若只有一個候選內閣同額競選參與,則必須進行信任投票,信任票要過半數方能當選。候選內閣會透過派發政綱、袖珍時間表及紀念品如襟章和書簽。臨近選舉前會在學校多人流的地點如合一道校門親身派發政綱以爭取學生支持及在Facebook設立群組宣傳。每年學生會選舉前夕,學生會都會在禮堂舉行會員答辯大會,候選內閣需要接受師生及對手的質詢。歷屆學生會如Galaxy、Real、Circle、盡善閣、Change 等均致力實踐所訂下的政綱,然而有部份則在同學的評價下毀譽參半。學生會舉辦過不同活動讓學生參加,曾舉辦的活動例子包括:班際排球比賽、班際籃球比賽、社際籃球比賽、師生足球比賽、射籃比賽、九宮格足球比賽、便服日、班主任肖像繪畫比賽、漫畫繪畫比賽、聯校英文口語練習、校內歌唱比賽、年宵攤位活動、「最受歡迎校工」選舉等等。
以下列表記錄了該校自2000至2001學年起成立過的學生會。
年份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
---|---|---|---|---|---|---|---|---|---|---|
學生會 | Galaxy | Real | Circle | 盡善閣 | ||||||
年份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
---|---|---|---|---|---|---|---|---|---|---|
學生會 | Change | Mirror | GPS | Spark | Unlimited | Encourage | Echo | |||
年份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2026年 | |
---|---|---|---|---|---|---|---|---|---|---|
學生會 | Puzzle | Polaris | Soul | Iron |
意外事件
- 中七男生輕生
2003年2月23日,該校一名二十歲中七商科班男生洪可斌疑因考試壓力大於秀茂坪寶達邨達欣樓住所內吊頸身亡。他被送院搶救後證實不治[128]。校方之後作出善後輔導師生情緒[129]。[130][131][132]
- 中一男生遇交通意外
2008年4月3日4時半,天光道向馬頭圍道方向的交通燈位正值紅燈,該校兩名分別十三歲姓陳及十四歲姓吳的中一男生不依交通規則穿越車罅橫過馬路。兩人其後遭一輛沿天光道往亞皆老街行駛的空載的士撞倒,陳姓男生頭部受傷,胸骨碎裂;而吳姓學生則右腳骨折斷[133]。事後時任校長屈啟秋在週會上以此意外告誡學生小心過馬路。
- 中四女生墮樓
2011年9月27日,該校一名16歲以兼職賺取生活費及品學兼優的中四孝班女生洪愷蔚於凌晨下班回家後,疑欲再外出會友慶祝生辰被家人阻止、溝通出現問題。至清晨就以纖幼尼龍繩綁手,在所住唐樓4樓寓所越窗沿外牆游繩地面,但中途尼龍繩不勝負荷折斷,她凌空墮樓,頭部重創身亡。於事件發生當日,校方接受傳媒採訪,並啟動危機小組安排心理學家輔導同學。[134][135]翌日,該校一連數天在校內設立大壁報板讓同學憑弔悼念。而其朋友在社交網站Facebook成立「為洪同學報上深切的哀悼及祝福」群組,勉勵同學不要再為事件傷心,且將一切傷痛轉化為學習的推動力。網上亦有創作人憑詩弔唁。
《沁園春‧洪愷蔚祭秋魂》 阮創庭[136]
長別蘭亭,秋風秋雨,愁煞伊人。 凝萋萋荒冢,迷迷煙壘, 欲揮離緒,盈淚霑巾。 問爾何由?含辛茹苦,未報劬勞父母恩。 空餘恨,繫愁情千縷,遙隔音塵。 誰憐紅粉天真,半餉自由換卻終身。 念世間無數,悲情離恨, 天涯濃夢,海角輕勻。 來日重回,傾懷细訴,心曲驪歌枕上聞。 相思調,寄一聲珍重,寥慰秋魂。 |
- 中四女生感染肺炎
2013年11月,該校一名就讀中四年級的女生林純淨證實感染嚴重肺炎,肺功能只餘下三成且呼吸衰竭,情況危殆。由於正值肺炎鏈球菌傳播期,事後該校即時通知衞生署及教育局,並在學校課室消毒。[137]但姓林女學生於2014年4月22日因右邊心臟衰竭不治。[138]學校隨後安排追思會以作悼念。[139]此前於2013年12月2日,HERO藝人籃球隊球員,包括隊長藝人許家傑、領隊阿感(黎國輝)、周志康、周志文、陳安立、羅天宇、陳偉洪、香港甲一隊籃球員司徒偉傑等曾探訪該校,並與學校的籃球隊進行友誼賽。此舉目的在於切磋球技以及為林純淨拍攝短片打氣以表關心[140]。
著名/傑出校友
外部圖片 | |
---|---|
![]() |
新亞中學校友會於2002年成立,以下為部分校友資料。[75]
- 演藝界
- 李力持(1978年中五、1979年中六):香港電影導演、演員、前仁濟醫院董之英紀念中學獨立校董(2008年起)[141][142][143][註 31]
- 黎繼強(1978年中五):香港電影及電視製作人[142][144]
- 陳偉邦(1978年中五、1979年中六):香港藝術家、前香港正形設計學校校長、香港藝術學院高級講師及藝術專業文憑課程統籌[145][142][143][123]
- 吳家麗(1978年中三):香港女演員[146]
- 葉偉信(1979年中三):香港電影導演[147]
- 陳小春(陳小臻)(1980年至1981年中一):香港男歌手、演員[148]
- 謝君豪(1982年中五):香港男演員[註 32]
- 林遠迎(1993年中五):香港男演員[150]
- 洪金潑(1994年中五、1996年中七):香港電視劇導演、編導及監製[151][152]
- 陳羅超(1996年中七):香港電影製片及監製、無限動力創辦人兼董事總經理、香港電影發展局委員[152]
- 劉俐(2002年中一至2006年中四):前香港女演員
- 韋彤(江怡)(2010年中五):前香港女演員[153]
- 唐詩勁(李洛鈞)(2010年中五、2012年中七):香港YouTuber、前毛記電視藝人[154][155]
- 趙頌宜(趙綺琪)(2020年中六):香港無綫電視女藝人[156]
- 商界
- 余大弟(1978年中五、1979年中六):前中國飛機租賃(01848)首席風險官及財務官、前南順集團(香港)(0411)財務總監、前王氏國際高級企業財務副總裁[116][142][143]
- 李鋈麟,BBS,JP(1978年中二輟學):前東華三院主席、北京市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校董、比富達資產管理及民惠食品有限公司主席[157][158]
- 李僖昇(1979年中五、1980年中六):香港銀行同業結算有限公司副主管(資訊科技基建)[142][143]
- 王正強(1983年中三):香港上市公司科地農業控股(8153)獨立非執行董事、香港蔬菜同業聯會副會長
- 黃兆良(1985年中五):服務通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及創辦人、神秘顧客服務協會主席、「微笑企業」籌委會主席、全球微笑報告香港及澳門地區發佈者[159]
- 何尉聰(1986年中五):凱西醫藥首席業務運營官、前諾和諾德大中華區企業副總裁、前葛蘭素史克糖尿病業務銷售總監[159]
- 王競強(1993年中五、1995年中七):前皓天財經集團財務總監兼公司秘書、前中國置業投資財務總監、前港灣數字產業(合一投資控股)公司秘書、上市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150][160]
- 端木禮書(1994年中七):華潤(集團)財務部助理總監[151]
- 周維臨(1997年中五):S.A. Group集團(香港商槿尚國際)創辦人[152]
- 公共事業、政治及宗教界
- 呂晶器(1978年中五):天主教澳門教區耶穌會前院長、西望洋創作協會會員大會主席、前澳門海星中學校董會主席兼校監以及前澳門利瑪竇中學校監[142]
- 林國輝(1983年中五、1984年中六):香港文化博物館總館長[161][162][163]
- 馮傳宗(1989年中五、1990年中六):香港公務員總工會主席[164]
- 施能熊(1994年中五、1996年中七、1997年(重讀)中七):民建聯觀塘支部副主席、前觀塘啟業區議會議員[151][152]
- 蘇志豪(1994年中五):西九龍總區交通特遣隊警員 (於2008年奧運電單車護送期間殉職[165])[166][151]
- 郭玲麗(1998年中七):香港立法會選舉管理委員會界別議員(2022年至2025年)、民建聯葵青支部社區主任[167][168]
- 教育、學術及文化界
- 李北成(1978年中五):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天文學系研究員[142]
- 梁子威(1979年中五、1980年中六):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副教授[169][142][143]
- 胡國安(1979年中五):英國威爾斯卡迪夫大學工程學院榮譽客席教授[170][171]
- 范少偉(1980年中五、1981年中六):新亞中學第六任校監
- 余國良(1981年中五):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82][172][173]
- 余國柱(1981年中五):職業訓練局副執行幹事及前工商管理學學術總監、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黃克競分校前院長[174][143]
- 薛開嫻(1981年中六):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金融商業學院高級課程主任 / 學院首席講師[173]
- 蕭芷苓(1982年中五):前保良局方譚遠良幼稚園校長[173]
- 余惠冰(1982年中六):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高級講師[175][176][162]
- 馬木池(1982年中六):前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師兼香港中文大學比較及公眾史學文學碩士課程總監[162]
- 鄭永昌(1983年中五、1984年中六):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副研究員兼科長[162][163]
- 黃惠庭(1984年中六):新亞中學第四任校長[177][163]
- 梁淑貞(1988年中五、1989年中六):新亞中學第五任校長[178]
- 徐霞(1995年中五、1997年中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講師[179][151][152]
- 蔡金杯(1995年中五、1997年中七):香港都會大學教與學發展處高級多媒體科技經理[151][152]
- 孔雅欣(1996年中五):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幼稚園校長[160]
- 劉喜儀:前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人文及語言學部專業中文課程講師
- 布琮任(中七):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歷史系副教授
- 其他界別
其他資料
- 樂善堂梁銶琚書院前任副校長劉添球曾在1982年至1986年間於新亞中學任教中文科[註 33]。
- 已故漢城1986年亞運會香港保齡球代表隊領隊堵綏豐先生,曾帶領隊員車菊紅於該屆亞運取得香港第一面的亞運金牌。他生前在該校任教英文科、任職訓導主任,2012年因病去世。[註 34]
- 香港作家、《博益月刊》前主編、《星島日報》前文化版及專欄版策劃及顧問、香港理工大學前中文及雙語學系助理教授黃子程曾在該校當教師。[22]
- 腦基礎學習培訓師、腦基礎教育學會主席、教育局小班教學學習圈導師及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研究所兼職講師陳惠良曾在該校任教[140]。
- 香港版畫協會主席、藝術家呂慧珠曾為該校的視覺藝術科老師[183]。
- 深水埗桂林街曾有一所同名中學「新亞中學」[184],下設附屬小學及幼稚園部[184],由新亞書院畢業生列航飛擔任校監。但該校並非隸屬現時新亞中學的辦學團體 ─ 新亞教育文化基金會,只屬列氏在新亞書院遷址農圃道之後,購入桂林街校舍來營辦的學校[185]。
注解
- 學生刊物《農圃》自1978年2月1日開始出版[5]。
- 《擷萃》是新亞中學的校刊名稱。
- 根據該校2004年1月9日《第六屆執行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的會議紀錄,在第2頁「外籍英語教師延任事宜」的部分提及「本校外籍英語老師Mary Vanessa Roberts 年屆退休,按教統局規定凡年屆退休者,不會為其續約。本會今天已連同劉智輝校監撰寫之延任申請信,呈送局方,申請繼續為Mrs. Roberts 續約。」而Mrs. Roberts的合約期限延至2008年8月31日才結束。[7]她於1999年2月入職新亞中學[8]。
- Ms. Richards 自2008年起成為該校的外籍老師[9]。
- Ms. Ivany 於2017年起成為該校的外籍老師。
- 新亞中學於2005年6月與山東實驗中學東校結為聯誼學校。[10]
- 新亞中學於2002年與台北南山高級中學結為聯誼學校。[11]
- 該校自2021年9月起整合「升學就業輔導主任」、「其他學習經歷」及「學生學習概覽」職務後,新設職級副校長(生涯規劃主任)。2022年9月起再把生涯規劃主任一職重新分拆出來,並將副校長(生涯規劃主任)改為兼任教務主任崗位。生涯規劃主任再由其他老師出任。到了2023年9月,教務主任亦交由其他老師升任。
- 詳見《農圃道的足跡》訪問篇 許濤〈新亞由書院到中學之路〉。
- 資料可見於2013年無綫電視劇集《女人俱樂部》相關集數劇終時鳴謝的單位列表。
- 2004年6月,該校兩名就讀中一的女生和一名就讀中三的男生在學校兩個課室偷取兩部共值三萬二千多元的投影機,但事敗失手就擒。三人其後被控告兩項企圖偷竊罪。[81]
- 課室數目大概等同現今一所30班標準設計中學,惟面積僅為千禧校舍或後千禧校舍的四分之三;而在當年拆除5及6樓學生宿舍間隔後,共設33班課室。
- 校內擺放鋼琴位置包括雨天操場小舞台、音樂室、禮堂外升降機與校工休息室之間、C座2樓社工室外、禮堂舞台、學生活動中心內、合一道校門儲物櫃旁邊
- 學校籃球場近紅階磚走廊處本來有一道石牆,校方於1980年代在牆內石壁加上鐵絲網,但在2005年石牆被除去。
- 與英語角同一時期設立的設施為新亞中學校內C座三樓視覺藝術室以及一愛班與一信班課室外的「誠明藝廊」[93]。
- 2005年,重鋪籃球場地面為該校的其中一項暑期活動及工作[93]。
- 黃愛儀是新亞中學校的第一屆(1978年)校友[101]。她每年都會向該校捐出獎學金[102]。
- 在2014年前於下學期初,即1月或2月舉行[111][112]。
- 於2010年前名為「歷史人物扮演大賽」。
- 此項獎學金的名稱當中提及的公司是指該校第一屆校友黃愛儀擔任經理的協安汽車玻璃有限公司[117]
- 李祖法是新亞教育文化會前董事長及新亞書院校董會前主席[22][118]。
- 彭鑑冰是新亞中學前中國文學科教師、於2008年退休,亦是一位香港作家,筆名為彭仕佳、夏冰[119][120]。
- 謝婉卿生前是新亞中學英文科教師,於2008年去世,相關資料可見於新亞中學 Facebook 「NEW ASIA MIDDLE SCHOOL 新亞中學」於2008年8月14日發出的貼文:「各位友好,本校英文科老師謝婉卿老師(Ms Tse)不幸於8月12日凌晨2時左右因病離世‧‧‧‧‧‧」。
- 岑冠明是新亞中學前化學科教師,於2009年退休[38]。
- 黃華占是新亞中學前地理科教師,於2009年退休[38]。
- 鄭國富是新亞中學前數學科教師,於2014年退休。
- 張之慧是新亞中學第23屆校友[75]。
- 此項獎學金由新亞中學前校長黃惠庭捐出。
- YU 312(青年團第三百一十二團)隸屬西九龍總部[125],於2010年7月3日(星期六)下午兩時半在學校禮堂宣誓後正式成立。
- 該校的公益少年團創立於1989年9月[127]。
- 根據《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第135頁所示,李力持為校刊「校友情」部分撰寫了一篇題為〈我非常後悔讀了一所中文中學〉的文章。此外,李力持是新亞中學第一屆中五及中六畢業生[75],曾於1996年9月8日回校演講。
- 謝君豪是新亞中學第五屆校友[75],於1977年至1982年就讀中一至中五年級。他曾於該校40週年校慶之際接受校園小記者的訪問,並在40週年校慶文藝晚會中擔任主禮嘉賓。[140][149]
- 資料可見於劉慶華《議論文批改範例38篇(新版)》,2016年,中華書局(香港)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 資料可見於新亞中學 Facebook 「NEW ASIA MIDDLE SCHOOL 新亞中學」於2012年2月9日發出的貼文:「堵綏豐主任已於今天(9/2)下午離世,本校同仁謹致深切哀悼,祝福他一路好走.堵主任,永遠懷念您!‧」。
參考來源
- . 華僑日報. 1973-05-23: 14 [2022-05-27].
- 新亞中學. (PDF). 2023 [2023-08-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0-23).
- . 新亞中學. [2019-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7).
- . 新亞中學. [2019-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6).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1998: 178.
- (PDF). 香港教育局: 1. 2008-01 [2017-09-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6-16).
- . 新亞中學校友會. 2009-01-26 [2017-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2).
- . 新亞中學. 2003-06 [2022-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2.
- (PDF). 新亞中學: 2. 2011 [2017-09-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08).
- . 山東實驗中學東校. 2005 [2017-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2).
- . 台北南山高級中學. [2017-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8).
- (PDF). 新亞中學. 2014 [2017-08-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8-05).
- 新亞中學. . 2023-12-19 [2023-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4.
- 林之滿、蕭楓. . 遼海出版社. 2008.
退休後,唐君毅又與牟宗三、徐復觀一起創辦新亞中學,熱心於教育事業。
- . 新亞中學. [2022-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9).
- (PDF). 新亞中學家長教師會. 2018 [2018-10-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29).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1998: 180.
- (PDF).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2. [2017-08-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8-05).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1998: 182.
- . 星島日報. 2010-07-15 [2021-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6.
- . 明報月刊. 2013-09 [2016-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4).
- (PDF).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1995-03-15 [2017-08-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8-02).
- 劉國英、張燦輝. . 香港中文大學. 2009: 4 [2018-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0).
退休後,繼續兼任講師,其間曾任新亞中學校監。
- (PDF).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校友會: 12. 2011-03-29 [2017-08-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8-05).
- . 星島日報. 2001-02-10 [201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5).
- . 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1999-07-01 [201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2).
- .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 2022 [2023-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9.
- . 香港教育局. 2023-08-12 [2023-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3.
- . 華僑日報. 1967-08-25: 17 [2023-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3).
- . 香港培正同學會. [2023-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3).
- .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 2023 [2023-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7).
- . 香港中文大學. 1996-12 [2016-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3).
- (PDF). 新亞中學: 1. 2010-06 [2017-08-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08).
- . 香港蘋果日報. 2013-08-09 [201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2).
- . 香港中文大學. 2007-06 [201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9).
- . 新亞中學. 2019-04 [2021-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 香港中文大學. 2013-06 [201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0).
- (PDF). 新亞中學校友會. 2009 [2017-08-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8-02).
- . 香港教育局. 2015-10-05 [2019-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PDF). 新亞中學: 1. 2009-12 [2017-08-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08).
- . 新亞中學. [2019-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3).
- . 新亞中學. [2021-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3.
- . 香港教育局. 2022-01-03 [2022-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4.
- . 新亞中學校友會. 2009-08-30 [201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6).
- . 新亞中學校友會. 2014 [2019-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 新亞中學. 2014 [2019-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8).
- . 華僑日報. 1978-11-05: 4.
- (PDF).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26. 1999-02-15 [2017-08-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8-04).
- 蘇慶彬. .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 2011: 214 [2018-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9).
原有農圃道新亞校舍,可以由新亞文化事業機構繼續使用,據悉是得力於當時任新亞書院董事長唐炳源先生的力爭,到最後階段,尚未正式簽約時,唐董事長不幸去世,新亞同仁頗為擔心,恐怕事有變化。新董事長李祖法先生,繼續爭取,結果,香港政府仍遵守承諾,使新亞同人期望創辦一間中文中學,經過多年波折,得以落實。
- . 華僑日報. 1967-11-03: 14 [2024-02-23].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1998: 24.
- 新亞書院. (PDF). 鄧鏡波學校. 1968: 47 [2018-11-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1-19).
新亞中學計劃委員會 召集人 沈禕博士 何欽思博士 委員 李祖法先生 董之英先生 唐君毅教授 羅怡基女士 黃國芳先生 許濤先生(兼秘書)
- 屈啟秋. . 商務印書館(香港). 2007: 28-29.
- 錢穆. . 三聯書店(北京). 2004: 203.
新亞中學之校地,業經政府正式撥給,積為九萬二千平方英尺,於本年九月十六日,正式接收。目前正進行繪圖及劃界等工作,建築經費定為一百四十萬元,除由董之英董事捐助港幣二十八萬元外,其餘一百一十二萬元,刻正向教育司接洽貸款。
-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2006: 152.
及至一九六零年,賓四先生又曾託董之英先生赴台之便,約余(沈亦珍)協助成立新亞中學,並曾來港一行,陪同勘察校址。
- . 華僑日報: 9. 1956-07-20 [202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3).
- 新亞文商書院. . [2023-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5).
- . 新亞研究所. 1991-07 [2016-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3).
- . 華僑日報. 1979-11-04: 2.
- 屈啟秋《農圃道的足跡》─ 訪問篇 許濤〈新亞由書院到中學之路〉,2007年,第30頁
- 新亞中學. (PDF) (报告). 新亞中學家長教師會: 6. 2017 [2017-09-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08).
- . 文匯報. 2000-04-04 [2021-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 (PDF). 新亞中學. 2009-01 [2020-01-23].
- . 星島日報. 2002-11-30.
- . 土瓜灣浸信會. 2001-04 [2017-08-02].
- (PDF). 政府新聞處. 2002-07-01 [2017-08-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8-03).
- . 香港大學文學院. 2009-02-13 [201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5).
- .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 2018 [2019-11-02].
- . 香港孔教學院. 2010-10-13 [2017-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0).
- (PDF). 優質教育基金網上資源中心: 3. 2008 [2017-08-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8-20).
- (PDF). 新亞中學: 32. 2012-09-27 [2017-09-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8-03).
- (PDF). 新亞中學: 3. 2011-12 [2017-08-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08).
- (PDF). 新亞中學: 1. 2012-07 [2017-08-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08).
- 大公報. . 香港: 大公報. 2014-12-09: 1 [2017-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2).
- 新亞中學四十周年紀念特刊《擷萃》(2013年出版)
- . 新亞中學. 2003-06 [2022-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2.
- (PDF). 新亞中學: 33. 2013-09-16 [2017-08-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08).
- (PDF). 新亞中學: 38. 2014-09-23 [2017-08-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08).
- (PDF). 新亞中學. 2016-06 [2021-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7.
- (PDF). 新亞中學家長教師會: 1-2. [2017-09-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9-04).
- 文匯報. . 香港: 香港蘋果日報. 2004-06-26: 1 [2019-03-05].
- (PDF). 新亞中學家長教師會: 2. 2016-09-21 [2017-09-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9-04).
- . 香港01. 2018-05-23 [2020-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 橙新聞. 2018-05-24 [2020-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4).
- . 新亞中學. 2019 [2019-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9.
- . 華僑日報. 1956-02-07: 12 [2023-07-01].
- 徐敬直生平及新亞中學建築特色,參見香港建築師學會學報2005年第41期所載論文,Ng Kai Chung; Sid C H Chu; Lim, Albert 100 years of Hong Kong architecture chronicles of early Chinese architects in Hong Kong II,pp42-51.
- . ViuTV99台. 2016-10-20 [2022-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9) (粵語).
- . 香港工商日報: 7. 1957-08-24 [2023-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6).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1998: 179.
- . 華僑日報. 1959-06-11: 14 [2023-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1).
- (PDF). 星島日報九龍西區地區報第423期. 2014-06-06 [2016-07-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8-19).
- 新亞中學. (报告). 新亞中學家長教師會: 1. 2005-06-02.
- 新亞中學. (报告). 新亞中學: 14. 2003.
本年度(2002至2003年)學校為增加學生的活動場地,正將餐廳(學校飯堂)改建成「學生活動中心」。明年餐廳重建完成後,設有小食部,校方會就承辦商進行公開招標,招標過程及正式運作後的監察,將成為本組明年關注重點。
- 陳天權. . 香港: 大公報. 2016-07-15: 1 [2017-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3).
- 新亞中學. (报告). 新亞中學家長教師會: 1. 2005-06-02.
7 月16 日錢穆先生夫人到訪本校,為錢先生銅像主持揭幕儀式。
- . 香港商業電台. 2015-07-28 [2017-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3).
- . 新亞中學. [2019-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7).
- . 香港教育局. 2021-03-12 [2021-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5).
- . 香港教育局. 2024-04-05 [2024-04-05].
- 新亞中學. . 2011-09-05 [2022-08-06].
- 新亞中學. (PDF) (报告). 新亞中學: 29. 2015-10-09 [2017-09-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1-11).
- 趙雨樂. .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7: 289.
隨著新亞書院遷入沙田,在農圃道校址原址創辦了新亞中學。該校校歌正是由唐君毅作詞。
- . 新亞中學. [2020-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6).
- . 華僑日報. 1976-05-18: 1.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1998: 181.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1998: 29.
- . 明報. 2011-07 [2018-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31).
- .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2011-02 [2018-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5).
- 新亞中學. (报告). 新亞中學: 9. 2003.
- (PDF). 新亞中學家長教師會: 2. 2013-11-26 [2017-09-04].
- (PDF). 新亞中學家長教師會: 2. 2014-11-18 [2017-09-04].
- . 新亞書院. 2016 [2020-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0).
- . 新亞書院. 2017 [2020-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0).
- (PDF). 新亞中學. 2019-07 [2021-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7.
- (PDF). 新亞中學. 2021-07 [2021-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7.
- . 香港貿易發展局貿發網. [2020-07-17].
- .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新亞校史館. [2017-09-04].
- 彭鑑冰. . 獲益出版事業. 1998.
- 彭鑑冰. . 朗文香港教育. 2007.
- (PDF). 新亞中學: 32. 2016 [2017-08-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8-20).
- (PDF). 新亞中學. 2019 [2021-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7.
- . 新亞中學: 4. 2021-07 [2022-09-14].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1998: 158、179.
- . 香港紅十字會青年及義工事務部. 2012 [2019-11-02].
- (PDF). 香港升旗隊總會: 2. 2011-04-16 [2017-09-0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9-04).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1998: 83.
- 蘋果日報. . 香港: 蘋果日報. 2003-02-24: 1 [2017-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3).
- 蘋果日報. . 香港: 蘋果日報. 2003-02-25: 1 [2017-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3).
- 黃玉祝. . 香港: 太陽報. 2003-03-11: 1 [2017-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3).
- 東方日報. . 香港: 東方日報. 2003-02-25: 1 [2017-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3).
- 文匯報. . 香港: 文匯報. 2003-02-24: 1 [2017-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3).
- 蘋果日報. . 香港: 蘋果日報. 2008-04-04: 1 [2017-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3).
- 太陽報. . 香港: 太陽報. 2011-09-27: 1 [2017-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30).
- 文匯報. . 香港: 文匯報. 2011-09-27: 1 [2017-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5).
- . 阮創庭個人網誌. 2014-03-06 [2017-09-04].
- 簡明恩、廖怡德. . 香港: 蘋果日報. 2013-12-01: 1 [2013-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 星島日報. . 香港: 星島日報. 2014-04-23: 1 [2014-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2).
- 蘋果日報. . 香港: 蘋果日報. 2014-04-22: 1 [2014-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5).
- (PDF). 新亞中學: 1-3. 2014-01 [2017-09-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08).
- (PDF). 新亞中學. 2019-01 [2021-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7.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1998: 163.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1998: 164.
- . NEW ASIA MIDDLE SCHOOL 新亞中學 Facebook專頁. 2023-12-13 [2023-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4.
- 新亞中學. . 2022-04-19 [2022-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9.
- . 新亞中學. 1978 [2017-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陳勝藍. . 壹周刊. No. 981 (壹傳媒). 2008-12-23.
學校生活才是遺憾,「我讀新亞中學,已經不算差學校,但有個先生在堂上明溝一名女生,特別高分,特別照顧。」這名老師下課前五分鐘掩上書本,站近門口,on your mark,set,鐘聲一響,衝落樓下飯堂霸位。
- . 李力持@leetailik Facebook. 2011-08-29 [2017-09-04].
- . . 2017-11-20. 香港電台第二台 (粵語).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1998: 173.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1998: 174.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1998: 176.
- 明報. . 香港: 明報. 2010-08-05: 1 [2017-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3).
- . Facebook(Matthew Kwan). 2011-01-27 [2021-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6).
- . Facebook(新亞中學). [2021-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6).
- . NEW ASIA MIDDLE SCHOOL 新亞中學 Facebook專頁. 2019-10-30 [2023-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4.
- . 香港蘋果日報. 2012-07-26 [2017-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30).
-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校友會. .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校友會. 2013-06: 2 [2017-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5).
憶述新亞中學的歲月,李校董興奮莫名,原來新亞正是他升中時首選的中學。「我小時候在炮仗街信義小學就讀,附近有數家中學,其中我對新亞的印象最佳。因為有親戚在那裡唸書,我又曾在那裡打籃球。我升中試考得不錯,順利入讀心儀的新亞中學,我和爸爸都很高興。」‧‧‧‧‧‧可惜好景不常,中二那年父親開設的數家雜貨店一夜倒閉,家庭經濟極之困難。作為大哥的他無奈輟學,由太子爺兼中學生變為「車房仔」,自力更生兼幫補家計。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1998: 168.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1998: 175.
- . 新亞中學. 2003-06 [2022-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2.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1998: 166.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1998: 167.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1998: 170、171.
- . 香港蘋果日報. 2008-09-03 [2017-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2).
- . NEW ASIA MIDDLE SCHOOL 新亞中學 Facebook專頁. 2008-08-14 [2020-12-02].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1998: 177.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1998: 68 [2023-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9.
班別:中七忠 7A
- 新亞中學. (PDF). 新亞中學. 2013-01: 1 [2017-09-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08).
為慶祝本校創立三十九週年,並表揚去年表現卓越的學生,本校於2012 年 10 月 6 日舉辦「校慶暨頒獎典禮」,邀請本校校友、現任中文大學數學系副教授梁子威博士蒞臨主禮。
- . NEW ASIA MIDDLE SCHOOL 新亞中學 Facebook專頁. 2015-05-26 [2020-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1998: 137.
- 新亞中學. (PDF). 新亞中學: 1. 2017-01 [2017-09-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08).
九月二十四日,秋高氣爽,校園裡迎來了第 43 周年校慶暨頒獎典禮,主禮嘉賓余國良博士以「回家」形容他多年後重回新亞校園,認為一日成為新亞人,永世都是新亞人,他以作為新亞人感到光榮。在回顧了中學的校園生活後,余博士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鼓勵學弟學妹們,並分享了他的一些人生心得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1998: 165.
- 新亞中學. . 新亞中學: 1. 2015-01.
九月二十七日,秋高氣爽,校園內一片喜悅,本校於當天舉辦了簡單而隆重的校慶暨頒獎典禮。主禮嘉賓香港專業教育學院余國柱院長表示很榮幸能回到母校參與校慶活動,並祝賀所有獲獎同學。
- . NEW ASIA MIDDLE SCHOOL 新亞中學 Facebook專頁. 2017-09-25 [2020-12-02].
- (PDF). 新亞中學. 2018-01 [2021-09-27].
- . 信報. 2015-03-23 [2020-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4).
- . 新亞中學. 2013 [2019-08-31].
- . NEW ASIA MIDDLE SCHOOL 新亞中學 Facebook專頁. 2016-06-06 [2020-12-02].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 新亞中學廿五週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1998: 171.
- . 新亞中學. 2021-06 [2022-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9).
- . 新亞中學: 1. 2023-01 [2023-09-17].
- . 香港中文大學. 2004-03 [201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9).
- . 華僑日報. 1964-07-31: 15 [2022-04-03].
- 謝正光. . 澎湃新聞. 2021-03-26 [2022-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