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校本二十四史
点校本二十四史是中华书局对中国二十四史点校整理的计划。张元济的百衲本二十四史为当时的最善本,但没有标点,断句,读起来有所困难。[1]1956年7月,毛泽东指示吴晗、范文澜组织标点「前四史」,其后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十周年献礼。1978年春,最后一本完成的点校本《宋史》出版,时已经历二十多年。《点校本二十四史》是目前《二十四史》的通行本。
《点校本二十四史》 | |
---|---|
作者 | 司马迁等撰 顾颉刚等点校 |
发行 | |
出版机构 | 中华书局 |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 |
---|---|
发行 | |
出版机构 | 中华书局 |
二十四史列表 | ||||
---|---|---|---|---|
次序 | 书名 | 作者 | ||
姓名 | 时代 | |||
1 | 史记 | 司马迁 | 西汉 | |
2 | 汉书 | 班固 | 东汉 | |
3 | 后汉书 | 范晔 | 刘宋 | |
4 | 三国志 | 陈寿 | 西晋 | |
5 | 晋书 | 房玄龄等 | 唐 | |
6 | 宋书 | 沈约 | 萧梁 | |
7 | 南齐书 | 萧子显 | ||
8 | 梁书 | 姚思廉 | 唐 | |
9 | 陈书 | |||
10 | 魏书 | 魏收 | 北齐 | |
11 | 北齐书 | 李百药 | 唐 | |
12 | 周书 | 令狐德棻等 | ||
13 | 南史 | 李延寿 | ||
14 | 北史 | |||
15 | 隋书 | 魏征等 | ||
16 | 旧唐书 | 刘昫等 | 后晋 | |
17 | 新唐书 | 欧阳修等 | 北宋 | |
18 | 旧五代史 | 薛居正等 | ||
19 | 新五代史 | 欧阳修 | ||
20 | 宋史 | 脱脱等 | 元 | |
21 | 辽史 | |||
22 | 金史 | |||
23 | 元史 | 宋濂等 | 明 | |
24 | 明史 | 张廷玉等 | 清 | |
相关 | 东观汉记 | 刘珍等 | 东汉 | |
相关 | 十国春秋 | 吴任臣 | 清 | |
相关 | 新元史 | 柯劭忞 | 民国 | |
相关 | 南明史 | 钱海岳 | 共和国 | |
相关 | 清史稿 | 赵尔巽等 | 民国 | |
相关 | 清史 | 张其昀等 | 民国 | |
相关 | 点校本二十四史 | 顾颉刚等 | 共和国 |
成书
首次点校
早于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在《人民日报》撰文,提出要整理出版“面貌全新、校勘精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版二十四史”。1958年2月,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该小组所制定的第一个古籍规划,即有「二十四史」。[2]
同年7月,毛泽东指示吴晗、范文澜组织标点「前四史」。9月13日,吴、范二人召集学者,召开了「标点前四史及改绘杨守敬地图会议」,确立了点校「前四史」的分工和方案。「前四史」将于1959年10月前出版,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十周年献礼。此外,会议上还责成北京中华书局组织人力,订出标点其他二十史及《清史稿》的方案。会议记录经吴晗修改后,吴晗以吴、范二人的名义,向毛泽东写信汇报。毛泽东回信:“计划很好,望照此实行。”[2][3]
中华书局随即组织了顾颉刚、聂崇岐、齐思和、宋云彬、傅彬然、陈乃干、章锡琛、王伯祥等学者点校「二十四史」。他们制订了《“二十四史”整理计划》,该计划列入《三年至八年(1960—1967)整理和出版古籍的重点规划》中。因点校工作繁复,在1959年10月1日前只完成了《史记》的点校。「前四史」的点校本至1965年才出齐。[4]
为了保证点校的进度,由赵守俨向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周扬提议,要求把外地承担各史点校工作的学者调到北京。1963年秋冬,唐长孺、郑天挺、王仲荦等学者先后进京,进行点校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二十四史”整理工作陷于停顿。[2]
二次点校
1967年5月,在戚本禹的提议下,要求中华书局继续点校「二十四史」,并且可以用回以往的点校班子。但原任点校的学者只有一部份可以借调至中华书局,另一部份人则因其所在单位的「造反派」认其「问题严重」,未能借调出来。中华书局在学部系统(今中国社科院)和北京各高等院校中补充空缺,加上中华书局的人员,继续展开点校工作。1968年1月14日,戚本禹被中央宣布「请假检讨」,点校工作再次停止。[5]:255
依据《整理出版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请示报告》,在文化大革命前,其余二十史的点校进度如下:[6]
三次点校
1971年,全国出版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周恩来批示:“二十四史中除已标点者外,再加《清史稿》,都请中华书局负责加以组织,请人标点,由顾颉刚先生总其成。」,并要求“你们要合作,协商一下,不要重复,早一点完成。”[4]早于1958年,中华书局已经请人将《清史稿》全书作断句、校勘,准备复印出版。但因为整理工作粗糙,底本选择不佳,一直没有出版。[6]当时,顾颉刚年事已高,身体衰弱,实际并没有参与点校工作。白寿彝任「『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组」组长,吴树平和赵守俨任副组长。[5]:257
1971年5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出版口领导小组编写了《整理出版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请示报告》,对“二十四史校点情况”、“人员的组织和分工”、“整理校点工作的办法”、“《清史稿》的整理办法”及全部工作的大致进度,向中央汇报,并得到了毛泽东的同意。[6][4]
依据《整理出版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请示报告》,为了加快点校工作的进行,点校人员集中到北京和上海两地,「北京由中华书局负责,上海由(上海)人民出版社负责」。[6]两《唐书》、两《五代史》、《宋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负责,中华书局所存的点校稿和材料也供上海方面参考。「二十四史」的其余部份,和《清史稿》则由中华书局负责[5]:256。整理工作的重点为标点和分段上。《报告》要求各史正文都要分段,并以新式标点符号标点。人名、地名、书名及一些官名,也都用专名符号一一标出。标点要追求准确,分段要求合理而不破坏文章结构。每史校点后,将重要文本异同写成「校勘记」,置于每卷或每篇章之后。[6]
原定在1973年前将「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全部校点出版。[6]1978年春,点校本《宋史》才出版,至此“二十四史”的点校、出版工作均完成,较原定迟四年多。[4]
首版情况
书名 | 点校整理者 | 出版时间 | 附记 |
---|---|---|---|
史记 | 顾颉刚、贺次君、宋云彬 | 1959年9月 | 顾颉刚早于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就已经有点校《史记》打算。1954年,中华书局约请顾颉刚点校《史记》。点校工作由顾颉刚及其学生贺次君二人进行。1958年点校「前四史」工作会议后,宋云彬在顾颉刚工作的基础上,标点《史记》。宋云彬多次和王伯祥、叶圣陶商议标点的问题。中华书局多次召集学者商讨标点。聂崇岐任总复校工作。以张文虎校本为底本,未作新的校勘记。[7] |
汉书 | 西北大学历史系标点、傅东华撰校勘记 | 1962年6月 | 以《汉书补注》(不包括《补注》)为底本,参校多份本子,吸收《补注》和杨树达《汉书窥管》中的若干校勘意见。西北大学历史系作点校工作,由傅东华加工,并撰写校勘记置于卷末。[5]:252 |
后汉书 | 宋云彬 | 1965年5月 | |
三国志 | 陈乃干 | 1959年12月 | 没有固定底本,以四种本子互校。异文处未说明所依版本。全书之末有简单校勘记,材料来源为卢弼的《三国志集解》。[5]:252 |
晋书 | 吴则虞、杨伯峻、陈仲安 | 1974年11月 | 吴则虞的点校本于1966年已经部份付排,文革间拆版。[5]:254文革后,由杨伯峻覆阅修改吴则虞的原点校稿。[5]:256 |
宋书 | 王仲荦点校,傅璇琮编辑整理 | 1974年10月 | 「南朝五史」由初拟由上海史学会负责,后改由山东大学历史系的王仲荦、卢振华、张维华负责点校整理工作。1961年5月,赵守俨往济南了解「南朝五史」的点校进度,当时预计「年内可完成《梁书》和《南齐书》。《陈书》明年上半年可完成。《宋书》《南史》争取在1962年完成」。
实际各史都未如进度,1963年5月,《南齐书》《梁书》已经着手初点。《南史》曾经由华山部分初点,《宋书》《陈书》还未开始。1963年秋至文革开始期间,王仲荦、卢振华三人先后借调进京,王仲荦负责《南齐书》,张维华负责《陈书》,已经完成并付型。卢振华负责《梁书》,基本完成但未定稿。 文革后期,王仲荦赴京,继续负责「南朝五史」,《宋书》的点校主要他由王仲荦在文革后完成的。卢振华下肢瘫痪,未能赴京,在病榻上完成《梁书》定稿和《南史》点校。 [8] |
南齐书 | 王仲荦点校,宋云彬编辑整理 | 1972年1月 | |
梁书 | 卢振华点校,宋云彬、赵守俨编辑整理 | 1973年5月 | |
陈书 | 张维华 | 1972年3月 | |
南史 | 王仲荦、卢振华 | 1975年6月 | |
魏书 | 王永兴、汪绍楹、唐长孺 | 1974年6月 | 「北朝四史」由武汉大学历史系承担,唐长孺负责。点校工作由1960年底开始,武汉大学历史系成立了「北朝四史点校小组」,小组计七人,有唐长孺、陈仲安、石泉、赵婷、陈庆中、曹绍廉、谭两宜;唐长孺任组长。其中,陈仲安作为唐长孺助手,全程参与了「北朝四史」点校。
1963年5月,赵守俨往武汉了解点校情况,“武汉大学校点的北朝四史,暑假前可完成《周书》、《北齐书》的本校和与《北史》的校勘。估计再有七个星期可以完成这项工作。”“明年只能完成《魏书》一种」。实际上,「北朝四史」都未如计划推进。在文革前,「北朝四史」中《周书》已经全部完成并付型,未付印。《北齐书》基本完成。《魏书》、《北史》的主要点校工作都是文革后期进行的。[9] |
北齐书 | 唐长孺、陈仲安、石泉、赵婷、陈庆中、曹绍廉、谭两宜等 | 1972年11月 | |
周书 | 唐长孺、陈仲安、石泉、赵婷、陈庆中、曹绍廉、谭两宜等 | 1971年11月 | |
北史 | 唐长孺、陈仲安 | 1974年10月 | |
隋书 | 汪绍楹、阴法鲁、邓经元 | 1973年8月 | 《隋书》最初希望武汉大学负责,武汉大学表示有困难。后希望由山东大学负责,也没有达成。[8]最后交由汪绍楹负责。文革后,因汪绍楹去世,由阴法鲁继续点校。[5]:256 |
旧唐书 | 刘节、陈乃干、复旦大学中文系和历史系 | 1975年5月 | 中华书局将两《唐书》交由中山大学历史系负责,而该校将《旧唐书》交由刘节,后交由陈乃干负责,在文革前,已完成了初点工作,但只写出部份校记。《新唐书》交由董家遵负责,在文革前,董家遵只完成了初点工作。[5]:251 |
新唐书 | 董家遵、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历史研究所 | 1975年2月 | |
旧五代史 | 陈垣、刘乃和、复旦大学 | 1976年5月 | 由陈垣主理工作,刘乃和负责《旧五代史》,柴德赓负责《新五代史》。[5]:251 |
新五代史 | 陈垣、柴德赓 | 1974年12月 | |
宋史 | 聂崇岐、罗继祖、邓广铭、裴汝诚、张家驹、颜克述等 | 1978春(版权页作1977年11月)[5]:257 | 由聂崇岐负责点校,他刚刚完成初点(他的工作步骤是先点后校),去世。由罗继祖继续点校,十一种《志》由邓广铭负责。[5]:251 |
辽史 | 冯家升、陈述 | 1974年10月 | 初由冯家升负责。文革后期,因冯家升去世,由陈述继续点校。[5]:256-257 |
金史 | 傅乐焕、张政烺点校,崔文印编辑整理 | 1975年7月 | 初由傅乐焕负责。文革后期,因傅乐焕去世,由张政烺继续点校。[5]:256-257 |
元史 | 翁独健、邵循正、林沉、周清澍 | 1976年4月 | 初由翁独健负责。文革后期,邵循正和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的学者都参与了点校工作,以林沉、周清澍出力甚多。邵循正在1973年过世。[5]:257 |
明史 | 郑天挺、王毓铨、周振甫 | 1974年4月 | 由南开大学明清史研究室承担,郑天挺负责。[5]:2511971年,点校工作重新开始时,因郑天挺尚末「解放」,南开大学不同意他赴京,由王毓铨、周振甫继续点校。[5]:257郑天挺未参与文革后期的点校工作,然多有提出点校建议。[10] |
清史稿 | 罗尔纲、启功、王锺翰、孙毓棠 | 1977年12月 | 刘大年在早期也有参与点校工作。因《清史稿》问题多,「特别是涉外和边界问题更为突出」,内部发行。[6][5]:257 |
修订
2006年,中华书局开展了“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力图通过全面系统的版本覆核、文本校订,解决原点校本存在的问题,并吸收最新学术成果,形成一个全新升级版本」。[11]
书目 | 修订者 | 出版时间 | 书号 | 附记 |
---|---|---|---|---|
史记 | 赵玉群、汪桂海 | 2013年10月 | ISBN 9787101103144 | [12] |
旧五代史 | 陈尚君 | 2015年8月 | ISBN 9787101119985 | [13] |
新五代史 | 陈尚君 | 2015年8月 | ISBN 9787101106292 | |
辽史 | 刘浦江 | 2016年4月 | ISBN 9787101116076 | |
魏书 | 何德章 | 2017年1月 | ISBN 9787101122701 | |
南齐书 | 景蜀慧 | 2017年8月 | ISBN 9787101127157 | |
宋书 | 丁福林 | 2018年6月 | ISBN 9787101107012 | |
隋书 | 吴玉贵、孟彦弘 | 2019年1月 | ISBN 9787101136289 | [14] |
金史 | 程妮娜 | 2019年11月 | ISBN 9787101142181 | [15] |
梁书 | 景蜀慧、刘灿鹏 | 2020年6月 | ISBN 9787101143980 | [16] |
陈书 | 景蜀慧、郑小容 | 2021年8月 | ISBN 9787101152722 | [17][18] |
周书 | 刘安志 | 2022年11月 | ISBN 9787101159455 | [11] |
南史 | 张金龙 | 2023年11月 | ISBN 9787101163537 | [19] |
北齐书 | 魏斌 | 预计2024年 | ||
明史 | 预计2025年 |
参考数据
- 上官云. . 中国新闻网. 2019-09-20 [2023-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4).
- 吴亚顺. . 新京报. 2013-10-19 [2023-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6).
- 李菁. . 三联生活周刊. No. 10. 2012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9).
- . 中国出版集团. 2010-01-20 [2023-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 赵守俨. . . 北京: 中华书局. 1998: 250-261. ISBN 710101822X.
- [『二十四史』 及び「清史稿』 の整理出版についての答申报告书]. 北东アジア研究. 2005-01, 8: 19-24 [2023-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 王庆婷. .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5 (01): 65-71.
- 舒萍. . 上海书评. 2017-09-18 [2023-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4).
- 舒萍. . 上海书评. 2017-03-06 [2023-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4).
- 郑克晟. . [2023-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 沈杰群. . 中国青年报. [2023-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6).
- . 人民网. 2013-10-21 [2023-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 点校本旧五代史修订组. . 澎湃新闻. 2015-08-20 [2023-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6).
- . 文汇网. 2019-02-28 [2023-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 马婧. . 光明日报. 2020-08-29 [2023-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9).
- 张杰. . 封面新闻. 2020-08-16 [2023-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6).
- 陈雪. . 光明日报. 2021-09-05 [2023-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2).
- 景蜀慧; 周文俊; 李丹婕. . 上海书评. 2021-08-29 [2023-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9).
- 陈雪. . 光明日报. 2023-11-17: 9 [202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