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昀
张其昀(1901年9月29日—1985年8月26日),字晓峰,浙江鄞县(现浙江宁波)人,中国史学家、地学家及教育家。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曾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中国国民党秘书长、中华民国总统府资政等要职,亦为中国文化大学、台北市私立华冈艺术学校之创办人。
张其昀 | |
---|---|
![]() | |
中华民国学者 |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901年9月29日![]() |
逝世 | 1985年8月26日![]() | (83岁)
籍贯 | 浙江省鄞县 |
国籍 | ![]() |
政党 | ![]() |
配偶 | 龚柏英 |
儿女 | 张镜湖(嗣子) |
宗教信仰 | 全神教 |
学历
| |
经历
|
生平
1919年,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毕业,考入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就读于史地部,与缪凤林、陈训慈、范希曾、张廷休等人同学。当时的南高声誉蜚腾,公认为中国南方第一学府,名师荟萃,师从哲学家刘伯明、史学家柳诒、地学家竺可桢等人。1923年毕业时,正好是南高改制易名东大,出于对南高的挚爱,坚持领取了南高最后一届毕业生文凭。
毕业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其间编的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地理》,成为当时全国的通用教材,对中学教育发挥了很好的提升作用。1927年,起在国立中央大学地理学系任教,曾主讲中国地理,为中国人文地理学之开山大师。1935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中央评议会聘任评议员,是从未出国留学的当选评议员中最年轻的一位。1936年,受聘为浙江大学史地系教授兼主任、史地研究所所长,后又兼任文学院院长。1941年,当选为中华民国教育部首批部聘教授。曾任中国地理学会总干事。1943年,受美国国务院之邀聘,在哈佛大学研究讲学一年。
1949年,随国民政府到台湾,曾任中国国民党总裁办公室秘书组主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部长、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总统府资政等职,又创办了中国新闻出版公司、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发起创办《学术季刊》等多种学术期刊以及中国历史学会等组织,对台湾的文化教育事业贡献甚巨。
1985年8月26日因心肺功能衰竭于台北荣民总医院逝世,9月15日遗体在台北市第一殡仪馆景行厅举行祭礼后火化,暂奉于阳明山山腰永明寺永明楼。11月3日,灵骨正式奉安于中国文化大学境内「晓园」。[1]1996年1月7日,张其昀夫人龚柏英辞世后与先夫合葬。
事略
身为学者,张其昀是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创人,也是历史地理学的鼻祖,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也有贡献。方志学领域,其主编的《遵义新志》,在地方志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开创了中国人进行土地利用调查研究的先河。并曾本着“恢复旧时书院之精神,提倡自由讲学之风气”,创办中国人地学会,出版《方志月刊》。
为发展中国的科学事业,1932年,张其昀发起成立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担任《科学的中国》总编辑[2]。张其昀亦曾积极参与中国科学社的活动,为《科学》杂志撰稿[3]。
张其昀也是中国第一位研究现代国家战略学的学者。
张其昀在台湾担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期间,促成多所大学的在台复校和新学校、学系的创建,开创博士学位教育,着力中小学基础义务教育,奠定了台湾的教育格局,也促进了台湾地理学的发展。期间将当时南海学园规模大幅扩张成为「南海五馆」,亦即国立历史博物馆、国立教育数据馆、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国立台湾科学教育馆、国立教育广播电台等,并于1955年在国立台湾大学理学院成立了地理学系(今地理环境资源学系)。
1958年7月,陈诚组阁,由梅贻琦出任教育部长。当时殷海光即于《自由中国》十九卷发表〈对梅部长的低调希望〉,称「其中最得人心的决定,是把前任教育部长换掉了。前任教育部长之换掉,教育学术界凡属稍明事理的人士,无不额手称庆,无不稍微松了一口气,无不对自由中国教育的前途寄予一点新希望。」殷海光更在文中批评「前任教育部长」的四大作风为「个人创霸」(利用职权的便利和公家的金钱创办一些品质低劣的刊物,雇用小喽啰来自我歌颂)、「好大喜功」(树立机构如国立历史博物馆、国立艺术馆等,只有形式而无内容)、「政教不分」(对「党化教育」雷厉风行,在学校灌输青年部族思想)、公私不分(毫无国家体制、法令,将原有编制七十人的教育部扩充为三百人,把大笔教育经费拨给他私人所主持的出版机构订购书刊)。认为撤换教育部长是「教育界的克星已去」。[4]:1065-1078
其后张其昀于1961年前后在国防研究院的主持下以关内本《清史稿》为蓝本监修《清史》,并于1962年创办了中国文化大学;另在献堂馆成立国立音乐研究所。
张其昀对中华文化眷恋倾恭,是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重要领袖和儒学复兴运动的中坚,时间之长、影响之远,令人感念。张其昀早年是南高史地学派和学衡派的重要成员;嗣后中大时代成为国风社的一位灵魂人物;再后于浙大创办《思想与时代》,汇集了张荫麟、谢幼伟、郭斌龢、熊十力、钱穆、陈康、贺麟、冯友兰等学者,世人评说当时浙大蔚然有重振东大学衡之风、复兴人文主义之势。在台湾,张其昀除著书《中华五千年史》外,还创办中华学术院和中国文化学院,执教的文史学者便有钱穆、杨家骆、黎东方、梁嘉彬,蒋复璁、陈立夫、高明、宋晞、曾虚白、谢然之等人;张其昀设立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出版《中华丛书》、《华学月刊》,形成了研究中国文化之中心。
张其昀自喻,一生治学,不外五事:
- 一曰国魂,以谋发扬中华民族精神;
- 二曰国史,探索中华文化之渊源;
- 三曰国土,研究中国在世界之地位;
- 四曰国力,衡断经济建设对国计民生之关系;
- 五曰国防,以唤起爱国思想与民族正义,培养新生力量。
提倡华学
张其昀提倡华学。他认为,以「汉学」称中国学,造成中国学和与宋学等并称之汉学的混淆,且西方学者以「汉学」称中国学,将汉族之学等同中国学(英语:Sinology),把藏学、满学等排除在外,无以含括全部中国之学。满、蒙、藏等中国各族群和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地理上有着最密切的交融关系,这些研究也共同构成了中国学。华学不仅是汉学,不仅研究汉族之学,也研究中国少数族群之学。
著作
- 《中国地理学研究》
- 《中国区域志》
- 《中华民国史纲》
- 主编书籍
- 《金史》
- 《元史》
- 《清史》
- 《国父全书》
- 《抗日战史》
- 人文地理学著作
- 《初级中学人文地理编辑例言》
- 《江浙两省人文地理之比较》
- 《人生地理学之态度与方法》
- 《人生地理学》
- 《中国人地关系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