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传记英语:),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也是早期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传记并非只是书,也有可能是电影。此外,传记与小说的分别是相当不同的,虽然许多传记具有小说的形式,但提到传记时,还是以「非小说」为定义。传记即记载一个人的人生,即记载曾经发生在那人生上的事。可以是自传,亦可以用第三者角度去写。无论如何,传记所记载的,都是真实的而并不是虚构。

文学
散文 - 韵文 - 骈文
- - - 歌词
小说短篇小说长篇小说) - 戏剧 - 传记
儿童文学 - 文学流派
西方文学理论 - 文学史
地域文学
古希腊文学古罗马文学古埃及文学
爱尔兰文学意大利文学西班牙文学
中国文学香港文学台湾文学
美国文学 - 英国文学
德国文学法国文学
朝鲜文学韩国文学
印度文学伊朗文学
日本文学越南文学
非洲文学俄国文学
作家
小说家随笔家
剧作家评论家
诗人词人
作曲家填词人
散文家 - 网络作家
分类
文学 - 各国文学
文学类型 - 文学体裁
作家 - 登场人物
文学流派

传记所记载的并非仅是个人传记,有时是一个重要团体的纪录,如中国十七史百将传,传记有相当多种的书写角度,通常依该人物的特性而不同,如政治人物的传记,会着墨在于他所参与的重要政治事件和历史事件,而演员的传记就往往加强描写经历与罗曼史,至于科学家的传记,就着重在他的教育背景,科学成就上面。传记之中,也包含了自传。狭义的自传是由本人写作而成,然而今日许多知名人物的自传都由传记作家代笔,并非他们亲笔写就而成。

传记目的

传记是某人物人生的真实故事,解释人物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诠释人物的经历和遭遇,甚至生命的意义。for his gift giving bylaw oh perfect yo guys thank yogi gym veggie gygy hygiene yeahyou’recf cute thankhusband fig joy vibes gov veg

「传记」在印欧语系中的拼写

「传记」一词在印欧语系语言中的写法都很像,因为它们都是源于希腊文生命」和「 书写」,再将这两字罗马化(变成「bios」和「graphia」)。两字合起来就解作「记录(某人的)一生」。以下枚举「传记」在18种文本的写法: {{column|4|

Husband via game group is based just outside city limits currently near its borders with other countries

传记分类

传记文体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小说化的传记等。不过通过写作途径可作出以下分类(只列出部分):

以写作途径为分类

  • 自传体传记:这是某一个人物自己记载自己生活经历的文章。记载自己前半生或大半生的生活经历的一般称为自传[1]。作者表达出自己的人生故事,强调对人、地、事、物的感情、看法;直接与读者分享自己的人生体验[2]。如《马克·吐温自传》、爱新觉罗·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张爱玲的《小团圆》等。
  • 回忆体传记:这类传记的作者往往是被立传者的亲属、朋友、同事或部属,他们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回忆记载被立传者的生平与事迹。
  • 采访体传记:这类传记的撰写人,一般与被立传者原来并无交往,或者是与被立传者相隔几代的后人,他们主要靠采访被立传者的亲友,搜集被立传者的各类数据,然后经过作者取舍、创造,形成传记。如罗曼·罗兰的《名人传》、魏巍的《邓中夏传》等。
  • 笔记体传记:辑合轶事,再加以选择、剪裁。编者会有意记录史传和碑志容易忽略的方面,以呈现被立传人的更为完整的形象。如朱熹所编《八朝名臣言行录》[3]
  • 融合类传记:如瑞典电影明星英格丽·褒曼和美国作家阿伦·吉伯斯合著的《英格丽·褒曼传》是自传体和采访体融合在一起的一本传记书籍。
  • 其他类传记:在传统的散文体传记外,还有一些特殊体例的传记。比如《被隐喻的四月——徐志摩诗传》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体类传记。

以写作目的做分类

  • 评传:主要是作者分析对象,语调比较疏离,甚至带有质疑;其写作理性方面重于感性方面。评传的创作重点不是在于筑构栩栩如生的人物,而是通过写出人物经历来评论人物[2]
  • 学术传记:主要是直接收集、呈现事实,语调通常疏离,但公正;学术传记的戏剧性不强烈,非针对外行读者[2]
  • 一般传记:主要是对对象人生的重建,作者提供历史舞台,让人物故事展开,重新组建人物的人生经历。一般传记需要心理剖析,也需要高度良好判断。这种传记既不可过度评论,以致枯燥,亦不能流于任意、武断、情绪化;其要求感性、理性并重[2]

传记要素

传记要素包括了:人物塑造、细节、条理、视点、语调[2]

  • 人物塑造:运用小说手法塑造人物,直接或间接地描写人物性格、情感、行为、样貌等元素。
    • 直接塑造:作者直接写出人物的样貌、行为、思想等。
    • 间接塑造:作者写其他人对传主的态度、反应;写被立传主的言行,但不加评论。间接塑造目的是为让读者自己判断。
  • 细节:传记细节是为了提供更多信息。细节来源可以为:书信、访问、被立传主的写作、日记。要注意的是,细节不是一切,挑选、编排、查看材料,和个人意见同样重要。
  • 条理:多数传记作家依时序,编年写传例如,人物自出生到死亡,按顺叙写。但,也可以在关键时刻加上插叙,作回顾、补充、分析;传记开端也可以作插叙、甚至倒叙,选择戏剧性的一点作始。
  • 视点:几乎所有传记均以第三人称写作;而自传以第一人称写作,叙事人就是传中人。自传中,读者只能知道作者记得、所感、承认、愿意交代的事。
  • 语调:需要注意的是,传记的语调须保持统一,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保持一致。

古代传记

中国

中国古时的「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而编辑的史书体裁。创始于汉代司马迁所着的史记,其本纪[注 1]记述帝王事迹,兼以排比大事;列传[注 2]记录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及四方诸夷。为历代修撰正史所采用。

中国古代的传记主要为史传,可分为:本纪(专门纪录皇帝、帝王的事迹)、世家(主要叙述诸侯或特殊人物的事迹)、列传(用于记录一般人臣或庶民事迹;也有时会用于记录少数民族或其他国家的事迹)。传统的传记记述一般不会记载生者。

西方

西方最早的传记多为宗教性质,如《圣经》中很多章节都是传记的形式,《使徒行传》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注释

  1. 为何叫 「本纪」及「本纪」两字的由来, 纷说不一, 参看《史记》三家注:“索隐纪者,记也。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又纪,理也,丝缕有纪。而帝王书称纪者,言为后代纲纪也...... 而孔安国尚书序,皇甫谧帝王世纪,孙氏注世本,并以伏牺、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为五帝。裴松之史目云「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本者,系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众事,系之年月,名之曰纪......”
  2. 根据《史记》三家注, 「列传」是记古时为官或行义者生平事迹的文体:“索隐列传者,谓叙列入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正义其人行迹可串行,故云列传。”

参考文献

引用

  1. 林幸谦. . . 中华书局(香港)出版有限公司. 2015-03-12 [2018-11-04]. ISBN 978988831089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2) (中文).
  2. 杨宏通. . 香港城市大学.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8).
  3. 朱刚. (PDF). 清华学报. June, 2018, 新48卷 (第2期): 第225~242页 [2018-11-04]. doi:10.6503/THJCS.201806_48(2).00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1-04) (中文(台湾)).

来源

  • Casper, Scott E. .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99. ISBN 978-0-8078-4765-7.
  • Heilbrun, Carolyn G. . New York: W. W. Norton. 1988. ISBN 978-0-393-02601-6.
  • Hughes, Kathryn. (PDF). Journal of Historical Biography. 2009, 5: 159–163 [2016-02-01]. ISSN 1911-853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6-03).
  • Kendall, Paul Murray. . . [2018-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1).
  • Lee, Hermione.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ISBN 978-0-19-953354-1.
  • Manovich, Lev. . Leonardo Book Serie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2001. ISBN 978-0-262-63255-3.
  • Meister, Daniel R. "The biographical turn and the case for historical biography" History Compass (Dec. 2017) DOI: 10.1111/hic3.12436 abstrac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Miller, Robert L. . Miller, Robert L.; Brewer, John D. (编). .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5–17. 2003. ISBN 978-0-7619-7133-7.
  • Nawas, John A. . Meri, Josef W. (编). 1. New York: Routledge: 110–112. 2006. ISBN 978-0-415-96691-7.
  • Regard, Frédéric (编). . Saint-Étienne, France: Publications de l'Université de Saint-Étienne. 2003. ISBN 978-2-86272269-6.
  • . 3: 718–719. 1918.
  • Roberts, Brian. . Understanding Social Research. Buckingham,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978-0-335-20287-4.
  • Stone, Albert E. .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82. ISBN 978-0-8122-7845-3.
  • Zinn, Jens O. (Working paper 2004/4). Canterbury, England: Social Contexts and Responses to Risk Network, University of Kent. 2004.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文学典·传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外部链接

  • "Biograph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n Our Time, BBC Radio 4 discussion with Richard Holmes, Nigel Hamilton and Amanda Foreman (June 22, 200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