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國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衞國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1]
吳起 (鲁国)将军→(魏国)西河郡守→(楚国)令尹 | |||
---|---|---|---|
本名 | 氏:吴 名:起 | ||
出生 | 前440年 卫国左氏 | ||
逝世 | 前381年 郢 | ||
国籍 | 衞國→鲁国→魏国→楚国 | ||
活跃时期 | 春秋末战国初 | ||
知名作品 | 吴子兵法 | ||
|
吴起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取秦国的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但吴起的变法损害了楚国贵族的利益,他本人也遭到了旧势力的报复。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后,楚国贵族发动兵变杀害吴起。
吴起著有《吴子兵法》一书,由于他在军事理论上的贡献,后人将孙武、吴起并称为“孙吴”。[2]唐肃宗时将吴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3]宋徽宗时追尊吴起为广宗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4]司马迁著《史记》时,将孙武和吴起合立于《孙子吴起列传》。现代学者马非百著《秦集史》时,将李悝和吴起合立于列传中。[5]
生平
早年
吴起出生于家有千金的富足家庭,早年在外求官不成,耗尽了全部家产。同乡邻里的人笑话他,他就杀掉三十多个讥笑自己的人,从东门逃出卫国。吴起和母亲訣别时,咬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發誓说:“我吴起如果做不了公卿、國相,就绝不回卫国。”后来吴起拜曾参之子曾申[註 1]为师,学习儒术。吴起的母亲病逝,他選擇繼續辦公而没有回家奔丧,曾申恼怒吴起不孝,和他断绝了师生关系,吴起于是弃儒学兵,侍奉于鲁国季孙氏门下。[7][8]
侍奉鲁君
前412年,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的莒县(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和安阳[註 2]。[9]鲁穆公想任用吴起为将,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穆公对他有所怀疑。吴起渴望成就功名,于是杀掉自己的妻子,表示不偏向齐国。鲁穆公任命吴起为将,率军大败齐军。[註 3]取胜后的吴起引起鲁国群臣的非议,有人在鲁穆公面前中伤吴起说:“吴起是个猜疑残忍的人,早年杀死乡人,又因为不孝被曾申逐出师门,君上对他有所怀疑的时候他就杀死自己的妻子。况且鲁国是个小国,一旦有了战胜国的名声,就会招致各国的攻打。鲁国和卫国是兄弟之邦,君上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穆公于是对吴起产生了怀疑,免去了吴起的官职。[11]而吴起的主公季孙氏也因懈怠宾客被杀,[12]经人劝说,吴起离开鲁国投奔魏国。[8]
投奔魏国
吴起听说魏文侯很贤明,想要前去投奔。魏文侯向大臣李悝询问吴起为人如何,李悝说:“吴起贪心而且好色,但是用兵连司马穰苴也比不上他。”魏文侯于是任命吴起为将军,辅佐乐羊攻打中山国。[13][14]
吴起担任将领期间,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亲自替他吸吮脓液,你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当年吴将军替我丈夫吸吮脓疮,他在战场上勇往直前,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替我儿子吸吮脓疮,我不知道他会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啊。”[註 4][15]
西河郡守
前409年[註 5],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攻克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即王城,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南)、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东南)并筑城。[17]次年,吴起再次率军攻打秦国,一直打到郑县(今陕西省华县),攻克洛阴(今陕西省大荔县西南)、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并筑城。[18][19][20]而秦国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御工事,并筑重泉城(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南)加以防守。[21]在与秦军作战期间,吴起从不自视比普通士卒高人一等,夜晚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用树叶遮盖身体来躲避霜露的侵袭。[22]这样加上前412年被公子击占领的繁庞(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23]魏国全部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并在此设立西河郡。经翟璜推荐,由吴起担任首任郡守。[24][25]
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向子夏学习儒家思想,[26]并改革魏国兵制,创立武卒制。吴起规定凡是能够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註 6]之弩,背负箭矢50个,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役和田宅租税。武卒经过吴起的严格训练,成为魏国的精锐之师。[27]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为抵御秦国的进攻,修筑了吴城(今山西省孝义市西南)。[28]据《吴子兵法》记载,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率兵南征北战,为魏国夺取土地千里。期间共与诸侯军队大战76次,大胜64次,其余不分胜负。[29]
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魏武侯。有一次魏武侯和大臣们乘船在西河郡巡视,魏武侯感叹道:“河山这样的险峻,边防难道不是很坚固吗?”大臣王错[註 7] 在旁边附和道:“这就是魏国强大的原因。如果您再广修城墙,那么我们魏国称霸天下的条件就具备了。”吴起回答说:“我们君侯的话,是亡国的论调,你又来附和,这就更加危险了。”魏武侯气愤地说:“你这话是什么道理?”吴起回答说:“河山的险固是不能依靠的,霸业也从来不因为山河的险固而产生。过去三苗居住的地方,左有彭蠡湖,右有洞庭湖,岐山居北面,衡山处南面。虽然有这些天险倚仗,可是政事治理不好,结果大禹流放了他们。夏桀的国家,左面是天门山的北麓,右边是天溪山的南边,庐山和峄山在二山北部,伊水、洛水流经它的南面。有这样的天险,但是没有治理好国政,结果被商汤击败了。殷纣王的国家,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漳水和滏水,面对着黄河,背靠着山。虽有这样的天险,然而国家治理不好,遭到周武王的讨伐。再说您曾经亲自率领我们占领、攻陷了多少城邑,那些城的城墙不是不高,敌兵不是不多,然而能够攻破它们,那还不是因为他们政治腐败的缘故吗?由此看来,依靠河山险固,怎么能够成就霸业呢?”魏武侯十分赞同吴起的观点。[註 8][30]
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威信很高。魏武侯继位后,魏国国相一职空缺,许多人都认为吴起能够顺利当选,但最终魏武侯任命商文为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商文说:“我与您比一下功劳,可以吗?”商文说:“可以。”吴起说:“统率三军,让士兵乐意为国死战,敌国不敢图谋侵犯魏国,您能和我比吗?”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管理文武百官,让百姓亲附,充实国库的储备,您能和我比吗?”商文说:“不如您。”吴起说:“拒守西河郡让秦国的军队不敢向东侵犯,让韩国、赵国都服从归顺,您能和我比吗?”商文说:“不如您。”吴起说:“这几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官位却在我之上,这是什么道理呢?”商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商文说:“这就是我的官位比您高的原因啊。”[註 9][31]
阴晋之战
魏武侯曾按照吴起的建议在庙堂设宴宴请士大夫,席间设三排座位,立上等功者坐前排,用上等酒席和贵重餐具;次等功者坐中排,酒席、餐具比上等功差些;无功者坐后排,只有酒席,没有贵重餐具。宴会后又在庙堂门外按功劳大小赏赐有功人员的父母妻子。对于死难将士的家属,则每年派使者慰问,抚恤他们的父母。
此措施实行三年后,前389年,秦惠公出兵50万攻打魏国的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南)。魏国的士卒得知这一消息,不等待官吏的命令自动穿戴盔甲准备抗敌的达数以万计。吴起亲自率领其中没有立过军功的5万人,外加战车500辆、骑兵3000大败秦军。[註 10][32][33]
投奔楚国
商文死后,公叔[註 12]出任国相。公叔非常畏惧吴起的才能,他的仆人向他建议说:“吴起为人有骨气又重视名誉声望。您可以对魏武侯说您的国土太小,容纳不了吴起这样的人才。当魏武侯问您怎么办时,您就建议魏武侯用下嫁公主的办法试探吴起,如果吴起有长期留在魏国的打算,就一定会迎娶公主,如果没有长期留下来的打算,就一定会推辞。然后您找个机会请吴起到家里来做客,在宴会中故意惹公主发怒,让她当面羞辱您,吴起看到公主这样羞辱您,就肯定不会娶公主了。”公叔采纳了他的建议,吴起见到公主如此羞辱国相,婉言谢绝了魏武侯联姻的邀请。魏武侯从此不再信任吴起。[36]
王错不断在魏武侯面前进谗言,魏武侯于是派人召唤吴起。吴起行进至岸门(今山西省河津市南)时,停下车回头遥望西河郡,眼泪一行行流了下来。他的车夫对他说:“我私下观察您的心志,把舍弃天下看得就像扔掉鞋子一样。如今您离开西河郡,却流下了眼泪,这是什么缘故啊?”吴起擦去眼泪回答说:“你不知道,如果君侯信任我,让我尽自己的才能,那么我就可以帮助君侯成就王业。如今君侯却听信小人的谗言不信任我,西河郡被秦国攻取的日子不会久了,魏国从此要削弱了。”吴起于是离开魏国投奔楚国。[37]
吴起变法
吴起投奔楚国后,楚悼王一向仰慕吴起的才能,任命吳起為令尹[38]。期间他曾两次巡视至息县(今河南省息县),向屈宜臼询问在楚国的为臣之道,但屈宜臼对吴起将要在楚国进行的变法持坚决的反对态度。[39]担任令尹后的吴起在楚国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具体措施有:1.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明白知晓。2.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3.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官吏俸禄,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40][41][42]4.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使楚国群臣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家效力。[43]5.统一楚国风俗,禁止私人请托。[44]6.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建设楚国国都郢(今湖北省江陵县西北)。[45]
经过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国力强大,向南攻打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46]前381年,楚国出兵援助赵国,与魏军大战于州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以西)。楚军穿越梁门(位于大梁西北的关塞),驻军林中(位于梁门以北),饮马于黄河,切断魏国河内郡与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的联系。赵国借助楚国的攻势,火攻棘蒲(今河北省魏县南),攻克黄城(今山东省冠县南),楚、赵两国大败魏军。[註 13][48][49]诸侯都畏惧楚国的强大,但吴起的变法招致了楚国贵族的怨恨,也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50]
著作
《漢書·藝文志》兵家权谋论著中记载吴起著有《吴起》48篇。[56]现存《吴子兵法》仅有六篇,包括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这些篇目。《吴子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后世将《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合称为《孙吴兵法》,北宋时期将《吴子兵法》列入《武经七书》中。
有一种观点认为《左传》的成书与吴起有关。最早把吴起同《左传》联系起来的是清代的姚鼐,他认为《左传》并非一人所写,左丘明有草创之功,但编撰增补工作主要是由吴起等人所为,[57]近代学者童书业赞同这种观点。而钱穆和郭沫若则认为《左传》的成书于吴起而与左丘明无关。这两种观点都尚存争议。[58]
军事思想
吴起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吴子兵法》。在《吴子兵法》中,吴起主张把政治和军事结合起来,对内修明文德,对外做好战备,两者必须并重,不可偏废。[59]在政治、军事并重的前提下,吴起更重视政治教化,[60]用道、义、礼、仁治理军队和民众。[61]吴起还从战争起因上将战争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质,主张对战争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反对穷兵黩武。[62]
吴起主张兵不在多,要建立一支平时守礼法,战时有威势,前进时锐不可挡,后退时速不可追的军队。[63]建立这样的军队,要选募良材,重用勇士和志在杀敌立功的人,为他们加官进爵,厚待他们的家人,让他们作为军队的骨干。[64]对士卒的使用要因人而异,使其发挥各自的特长。要按照同乡同里编组,同什同伍相互联保,对部众严格管理。[65]采取一人教十人,十人教百人…万人教三军的教战方法,严格训练。让士兵适应方阵、圆阵的变化以及掌握队列的前、后、左、右、坐、起、进、止等动作,[66]熟悉金、鼓、旗、铃等指挥号令。[67][68]前进有重赏,后退有重罚,赏罚必信。[69]奖励有功者,勉励无功者,抚恤和慰问牺牲将士的家属。[70]要选拔文武兼备、刚柔并用、安抚士众、威慑敌军、决断疑难的武将作为军队的主将。[71]
吴起主张要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的地理条件、政治状况、人民习俗、经济实力、军队素质和军阵阵法等特点,制定不同的军事策略,为此他针对六国不同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作战方针和战法。[72]吴起还强调要摸清敌人的部署情况,选择其薄弱环节进行打击,为此他列出了八种不需要占卜吉凶就可出击、六种不需占卜不要与敌作战的情况。[73]吴起还主张用兵要随机应变,为此他提出击强、击众、谷战、水战、围城等具体战法。[74]此外,吴起还最早对养马和骑战做了专门的论述。[75]
逸事
吴起谏君
魏武侯曾向吴起询问国君继位后第一年称作“元年”的含义,吴起回答说:“元年就是国君必须要行事谨慎。”魏武侯问:“如何行事谨慎?”吴起说:“君主必须端正自身。”魏武侯又问:“君主应当怎样端正自身?”吴起回答说:“君主要明智,心智不明的话有什么办法能端正自身呢?那应当广开言路并从中选择,使自己的心智聪明。古代的君主一开始处理国政时,士大夫如有进言、士人如有请见、百姓如有请求,君主一定会满足他们,公族如果有人来请安问候一定接见他们,四方有人来投奔都不拒绝,这算是君主言路不受堵塞、双眼不受蒙蔽的方法;君主分赏俸禄必须要周到,使用刑罚必须要恰当,一定要宅心仁厚,时常惦记着百姓的利益,消除百姓的祸患,这样就不会失去民心;君主自身的作风要正派,亲信的大臣必须亲自挑选任用,大夫不能兼任其他的职务,管理百姓的权力不能掌握在一个家族手中,这样君主就不会失去权力,这都是《春秋》中的嘱托,也是君主继位后第一年必须要做的大事。”[76]
魏武侯处理政事得当,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他。魏武侯退朝后面带喜色,吴起上前对他说:“有人曾把楚庄王的话告诉过您吗?”魏武侯问:“楚庄王是怎么说的?”吴起回答说:“楚庄王处理政事得当,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他,退朝后他面带忧色。申公巫臣上前询问其原因,楚庄王说:‘我处理政事得当,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我,我深感忧虑。忧虑的原因就在仲虺的话中,他说过:“诸侯中能得到师傅的可称王得天下,得到朋友的可称霸诸侯,得到提出疑问的人的能够保全国家,自行谋划而没有谁能比得上的会灭亡。”现在凭我这样的本事,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我,我的国家将要灭亡了!因此我深感忧虑。’楚庄王因此而忧虑,而您却因此而高兴。”魏武侯后退了几步,拱手向吴起拜了两次说:“是上天派先生来挽救我的过错啊。”[77]
吴起攻亭
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秦国有个岗亭靠近魏国境内。这个岗亭会对魏国的种田人造成很大危害,但是又不值得征调部队攻打它。于是吴起就在北门外放了一根车辕,然后下令说:“谁能把车辕搬到南门外,就赏赐他上等田地、上等住宅。”起初没有人去搬它,最终有个人把车辕搬到南门,吴起立即按照命令行赏。不久吴起又在东门外放了一石红豆,下令说:“谁能把红豆搬到西门,赏赐如前。”百姓们都争抢去搬。最后吴起下令道:“明天要攻打岗亭,能冲锋陷阵的,就任命他做大夫,赏赐上等田地和住宅。”百姓们争先恐后参战,一个早上就把岗亭攻占了。[註 14][78]
吴起聚餐
吴起出门遇见一位老朋友,便邀请他来家裏用餐。这位老朋友让吴起先回家等他,说他过一会就去。吴起说:“那我等您来了再喫。”这人到黃昏都没有来,吴起也不喫飯,就等着他。第二天早上,吴起派人去请这位老朋友。直到这位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喫饭。[79]
吴起出妻
吴起曾让他的一位妻室织丝带,结果幅宽比要求的尺度窄些。吴起让她改一下,吴妻说:“行。”等到织成,又量了量,结果还是不符合要求的尺度,吴起非常生气。吴妻回答说:“我开头就把经线确定好了。不可以更改了。”吴起休棄了她。吴妻请求見自己的哥哥,要求哥哥跟吳起求情。她哥哥说:“吴起是個立法的人,他制定法令,是想用来为大国建立功业。他必须首先在自己妻妾身上兑现,然后才能推行給民眾,你不要希望回去了。”吴妻又去拜託弟弟,吴起妻子的弟弟是衛國的顯貴,就凭着被卫君器重的身份,去请求吴起把妻子接回。吴起不听从,便离开卫国到楚国去了。[80]
另一种说法:吴起把丝织的带子拿给他妻子,说:“你为我织条丝带,以這條當作樣本。”結果吳妻織得特別美。吴起说:“让你织条丝带,要求像样品一样。现在為甚麼织得特别美?”他妻子说;“用的材料是一样的,只是额外多用了工夫,所以更美。”吴起说:“这違背了我的吩咐。”让她穿好衣服,把她休棄。她父亲前去求情,吴起说:“我在家說話算話。”[80]
評價
正面评价
吴起是一名文武全才的将领,军事上他拥有卓越统帅能力、先进军事思想,他料敌合变、爱兵如子,吴起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在历朝历代都享有极高的赞誉。
- 临武君评价吴起:夫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上者,变轴攻夺也。善用之者,奄忽焉莫知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81]
- 鲁仲连称赞吴起: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82]
- 尉缭子称赞吴起: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83]
- 班固称赞吴起:当时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擒敌立胜,垂著篇籍。[84]
- 曹操评价吴起: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85]
- 东晋的葛洪称赞吴起:孙吴韩白,用兵之圣也。[86]《旧唐书》评价吴起:凡言将者,以孙、吴、韩、白为首。[87]
- 武成王庙有诗称赞吴起:兵尽其法,士尽其力,西河建功,魏侯守国,旡以恃险,弗如在德,致君一言,干戈乃息。
- 《幼学琼林》中称赞吴起:孙膑吴起,将略堪夸;穰苴尉缭,兵机莫测。[88]
- 郭沫若称赞吴起:吴起在中国历史上是永不会磨灭的人物,秦以前作为兵学家是与孙武并称,作为政治家是与商鞅并称的。[89]
此外,吴起作为一名政治家、改革家,通过改革使魏、楚两国富国强兵,他在政治上的贡献也得到广泛赞誉。
纪念
吴起县
吴起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部,西北邻定边县,东南接志丹县,东北邻靖边县,西南邻甘肃省华池县。1819年,清朝在靖边县首次设立吴起镇。相传战国名将吴起曾在此驻兵戍边,为纪念吴起而命名。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此会师,结束长征。1942年,设立吴起县,后改名吴旗县。2005年10月19日,正式更名为吴起县,属延安市管辖。
吴起县境内建有吴起广场,广场中心树立有吴起雕像。[99]
起台镇
起台镇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境内,相传吴起率兵东征讨伐齐国,曾在此地安营扎寨,筑起高台点将练兵。两军交战在即时吴起忽闻老母病故,悲痛万分。但吴起以国家为重,率兵出战大获全胜。后人为纪念吴起在此筑寺祭祀,名为“吴起台寺”,简称“起台寺”,起台镇由此得名。因历史的原因,起台寺未能完整保留。1773年,起台寺被重建,并在此立碑,现该碑仍树立在起台镇。[100]
文学形象
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吴起于第八十五回《乐羊子怒餟中山羹 西门豹乔送河伯妇》中登场。在第八十六回《吴起杀妻求将 驺忌鼓琴取相》中,吴起在鲁穆公手下任职,娶田氏之女为妻。齐国国相田和与田忌、段朋率军攻打鲁国,吴起杀妻取得将位后到达前线,与士兵同甘共苦,得到手下的信任。两军对峙时,田和派部下张丑前往吴起营中打探情报,吴起隐藏军中精兵,故意向张丑展示军中老弱病残,并款待张丑说无意与齐国作战,只想求和,让他麻痹大意。张丑回营时,吴起暗中调兵遣将尾随其后,偷袭齐军主营,齐军大败。田和随后命张丑带美女二人、黄金千镒贿赂吴起,又暗地散布吴起受贿通齐的事情。鲁穆公得知后罢免吴起的官职准备治他的罪,吴起逃奔魏国,居住于翟璜的家里,经翟璜推荐后担任西河郡守。秦惠公死后,吴起趁秦国君位动荡之机夺取河西五城。其余描述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基本相同。[101]
此外,还有现代作家孙开泰、孙东以吴起为生平的长篇历史小说《吴起传》。[102]
参考书籍
注释
-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起拜曾子为师,参考曾参于前435年去世,所以曾参不可能为吴起教授儒学。刘向《别录》: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吴起。吴起的师傅是曾申而非曾参,曾申为曾参之子,也称为曾子。见杨宽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第154页。[6]
- 《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作葛及安陵。《史記志疑》记载安陵、安阳皆非鲁地,疑有误。而葛乃莒字之误。《史记索隐·项羽本纪》参考《后魏书·地形志》记载己氏有安阳城,在宋州楚丘西北四十里有安阳故城,位置在今山东省曹县东。但杨宽经过考定认为此安阳在东阿,即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五十里阿城镇,见杨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第162页。[6]
- 钱穆所著《先秦诸子系年·五十·吴起仕鲁考》一文认为鲁穆公任用吴起为将大破齐军正是在此战,[10]但杨宽不赞同此观点,他认为此战是鲁国大败,而吴起弃鲁奔魏的时间不详,见杨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第155页。[6]
- 此段《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三》、《艺文类聚·卷五十九·武部》和《说苑·卷六·复恩》也有记载,但内容与《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有不同。
- 关于吴起夺取秦国临晋的时间,《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及《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记载有误,此处采纳林剑鸣所著《秦史稿》的观点,见林所著《秦史稿》第170页。[16]
- 12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约合今30公斤。
- 《战国策·卷二十二·魏策一·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记载大臣名叫王钟,参考《古本竹书纪年·魏纪》“钟”一作“错”,此大臣名应为王错。
- 此段《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也有记载,但内容与《战国策》有不同。
- 此段《吕氏春秋·卷十七·审分览·执一》也有记载,但内容与《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有不同。《吕氏春秋》田文作商文,但马非百所著《秦集史》认为田文的称呼有误,见马所著《秦集史》第433页。[5]
- 关于阴晋之战的战况,史书没有详细记载,详细叙述见林剑鸣所著《秦史稿》第171页。[16]
- 钱穆所著《先秦诸子系年·六十·魏武侯元年乃周安王六年非十六年辨》一文根据《古本竹书纪年》考定魏武侯元年应为前396年,并将此事由《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的记载移前十年,又考定吴起奔楚的时间在前384年。[10]但杨宽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认为吴起奔楚应在前390年,阴晋之战和伐齐至灵丘的主将皆非吴起,见杨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第223页和第225页。[6]
- 《史记索隐·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公叔为韩国公族,梁玉绳认为此公叔为公叔痤,而浍北之战让功于吴起的人不是公叔痤,是《战国策》的误写。[35]钱穆根据公叔痤主动让功给吴起以及推荐商鞅,认为公叔痤并非是个嫉贤妒能的人。而《吕氏春秋》的《观表》、《长见》、《执一》多篇均记载陷害吴起的人是王错。见钱所著《先秦诸子系年考辨》第175页。[10]
- 关于吴起变法的成果,《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引用纵横家的言论多有夸大,此处采纳杨宽所著《战国史》的观点,见杨所著《战国史》第97页。[47]
- 此段《吕氏春秋·卷二十五·似顺论·慎小》也有记载,但内容与《韩非子·内储说上·说三》有不同。
参考资料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说三》:吴起,卫左氏中人也。
- 《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世方争于功利,而驰说者以孙、吴为宗。
- 《新唐书·卷十五·礼乐》:(唐肃宗)上元元年,尊太公为武成王,祭典与文宣王比,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列于左,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守吴起、燕晶国君乐毅列于右,以良为配。
- 《宋史·卷一百零五·礼八》:宣和五年,礼部言:武成王庙从祀,除本传已有封爵者,其未经封爵之人…魏西河守吴起封广宗伯…西庑,吴起…凡七十二将云。
- 马非百. . 北京市王府井大街36号: 中华书局. 1982年8月: 第428页至第437页.
- 杨宽. . 上海市福建中路193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11月: 第154页、第155页、第162页、第223页、第225页. ISBN 7208031851.
-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
- 《韩非子·说林上》:鲁季孙新弑其君(应为鲁季孙新被弑),吴起仕焉。或谓起曰:“夫死者始死而血,已血而衄,已衄而灰,已灰而土。及其土也,无可为者矣。今季孙乃始血,其毋乃未可知也。”吴起因去之晋。
-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齐宣公)四十四年,伐鲁、莒及安阳。
- 钱穆. . 上海市福州路401号: 上海书店. 1992年1月: 第149页、第165页、第175页、第211页. ISBN 7805694745.
-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季孙好士,终身庄,居处衣服常如朝廷。而季孙适懈,有过失,而不能长为也。故客以为厌易己,相与怨之,遂杀季孙。
-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三》: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
-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 林剑鸣. . 上海市绍兴路54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2月: 第183页至第185页、第170页、第171页.
-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魏文侯)十六年(应为三十七年),伐秦,筑临晋、元里。
-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魏文侯)十七年(应为三十八年),伐秦至郑,还筑洛阴。
-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西攻秦,至郑而还,筑雒阴、合阳。
-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于是魏文候以(吴起)为将,击秦,拔五城。
-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简公)七年,堑洛,城重泉。
- 《尉缭子·武议》:吴起与秦战, 舍不平陇亩,朴樕盖之,以蔽霜露。如此何也?不自高人故也。
-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魏文侯)十三年(应为三十四年),公子击围繁庞,出其民。
-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之守,臣之所进也。”
-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 《史记·卷一二一·儒林外传》:子夏居西河…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
- 《荀子·议兵篇》: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
-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二·山西四》:吴城,(孝义)县西南七十八里。战国时,魏吴起为西河守,筑此城以拒秦,因名。
- 《吴子·图国》: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 《战国策·卷二十二·魏策一·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王钟(应为错)侍王,曰:“此晋国之所以强也。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吴起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说乎?”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信不足保也;是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庐、峄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武侯曰:“善。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
-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魏文侯)三十六年(应为魏武侯七年),秦侵阴晋。
- 《吴子·励士》:于是武侯设坐庙廷,为三行饷士大夫,上功坐前行,肴席兼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看席器差减。无功坐后行,看席无重器。饷毕而出,又颁赐有功者父母妻子于庙门外,亦以功为差。有死事之家,岁遣使者劳赐其父母,著不忘于心。行之三年,秦人兴师,临于西河,魏士闻之,不待吏令,介胄而奋击之者以万数。武侯召吴起而谓曰:“子前日之放行矣。”起对曰:“…君试无功者五万人,臣请率以当之”…于是武侯从之,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此励士之功也。
-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魏武侯)九年,使吴起伐齐,至灵丘。
- 梁玉绳. . 北京市王府井大街36号: 中华书局. 1981年4月: 第1196页.
公叔即魏公叔痤,索引以为韩之公族,妄也。但魏策有痤战胜浍北,辞赏田以让起后一篇,吴师道曰:“痤以计疑起于武侯,起去之楚。浍北之战乃归功于起之余教,而使其嗣受赏,何其前后之戾耶?”余谓让功必非公叔痤,国策误耳。
-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
- 《吕氏春秋·卷十一·仲冬纪·长见》: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吴起曰:“窃观公之意,视释天下若释,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抿泣而应之曰:“子不识。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楚。
- 《史记 卷六十五 吴起列传》:“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任职宛城太守的依据来源何处?
- 《说苑·卷十五·指武》:吴起为苑守,行县适息,问屈宜臼曰:“王不知起不肖,以为苑守,先生将何以教之?”屈公不对。居一年,王以为令尹,行县适息。问屈宜臼曰:“起问先生,先生不教。今王不知起不肖,以为令尹,先生试观起为之也!”屈公曰:“子将奈何?”吴起曰:“将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屈公曰:“吾闻昔善治国家者不变故,不易常。今子将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是变其故而易其常也。且吾闻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今子阴谋逆德,好用凶器,殆人所弃,逆之至也,淫泆之事也,行者不利。且子用鲁兵不宜得志于齐而得志焉;子用魏兵不宜得志于秦而得志焉。吾闻之曰:‘非祸人不能成祸。’吾固怪吾主之数逆天道,至今无祸。嘻!且待夫子也。”吴起惕然曰:“尚可更乎?”屈公曰:“不可。”吴起曰:“起之为人谋。”屈公曰:“成刑之徒不可更已!子不如敦处而笃行之,楚国无贵于举贤。”
-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 《韩非子·和氏》: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 《吕氏春秋·卷二十一·开春论·贵卒》:吴起谓荆王曰:“荆所有馀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有馀,臣不得而为也。”於是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皆甚苦之。
- 《战国策·卷五·秦策三·蔡泽见逐于赵》:吴起事悼王,使死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图毁誉,必有伯主强国,不辞祸凶。
- 《战国策·卷五·秦策三·蔡泽见逐于赵》: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塞私门之请,壹楚国之俗。
- 《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览·义赏》:郢人之以两版垣也,吴起变之而见恶。《吕氏春秋》注云:“教之用四。”
- 《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及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
- 杨宽. . 上海市绍兴路54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6年12月: 第97页.
-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赵敬侯)六年,借兵于楚伐魏,取棘蒲。八年(应为七年),拔魏黄城。
- 《战国策·卷十二·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楚人救赵而伐魏,战于州西,出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赵得是藉也,亦袭魏之河北烧棘沟,坠黄城。
-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 吳起死後復仇事,史料記載不一。《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吕氏春秋·卷二十一·开春论·贵卒》:“荆王死,贵人皆来。尸在堂上,贵人相与射吴起。吴起号呼曰:‘吾示子吾用兵也。’拔矢而走,伏尸插矢而疾言曰:’群臣乱王!’吴起死矣,且荆国之法,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此事《战国策》不载,《韩非子》只記載吴起被肢解,清人郭嵩焘在《史記札記》對此事表示懷疑: “如此则亦楚大变矣,《楚世家》顾不一载,何也?”
- 《吕氏春秋·卷第十九·离俗览·上德》:“荆王薨,群臣攻吴起,兵于丧所,阳城君与焉,荆罪之。阳城君走,荆收其国。”
- 《韩非子·难言》:“吴起收泣于岸门,痛西河之为秦,卒枝解于楚。”《淮南子·卷十·缪称训》:“故商鞅立法而支解,吴起刻削而车裂。”
- 《韩非子·问田》:“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
- 《战国策·卷二十二·魏策一·魏公叔痤为魏将》:魏公叔痤为魏将,而与韩、赵战浍北,禽乐祚。魏王说,迎郊,以上不田百万禄之。共叔痤反走,再拜辞曰:“夫使士卒不崩,直而不倚,挠拣而不辟者,此吴起余教也,臣不能为也。”…于是索吴起之后,赐之田二十万。
-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吴起》四十八篇。有《列传》。
- 《左氏補注序》:《左氏書》非出一人,累有附益,而由吳起之徒為之者蓋尤多。
- 孙开泰; 徐勇. . 北京市: 北京出版社. 1991年: 第194页. ISBN 9787200002638.
- 《吴子·图国》: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有扈氏之君,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明主鉴玆,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 《吴子·图国》: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
- 《吴子·图国》:是故圣人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则兴,废之则衰。
- 《吴子·图国》:故曰,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其名又有五: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
- 《吴子·治兵》:所谓治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
- 《吴子·料敌》: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扛鼎,足轻戎马,搴旗取将必有能者。若此之等选而别之,爱而贵之,是谓军命。其有工用五兵,材力健疾,志在吞敌者,必加其爵列,可以决胜。厚其父母妻子,劝赏畏罚,此坚陈之士可与持久。审能料此,可以击倍。
- 《吴子·治兵》: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乡里相比,什伍相保。
- 《吴子·治兵》: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
- 《吴子·治兵》:一鼓整兵,二鼓习陈,三鼓趋食,四鼓严辩,五鼓就行。闻鼓声合,然后举旗。
- 《吴子·应变》:麾左而左,麾右而右,鼓之则进,金之则止。
- 《吴子·治兵》:进有重赏,退有重刑,行之以信。
- 《吴子·励兵》:君举有功而进飨之,无功而励之…亦以功为差。有死事之家,岁使使者劳赐其父母,著不忘于心。
- 《吴子·论将》: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兼刚柔者,兵之事也…然其威德仁勇,必足以率下安众,怖敌决疑,施令而下不犯,所在寇不敢敌。
- 见《吴子·料敌》。
- 《吴子·料敌》:凡料敌,有不卜而与之战者八…有不占而避之者六…武侯问敌必可击之道。起对曰:“用兵必审敌虚实而趋其危。”
- 见《吴子·应变》。
- 《吴子·治兵》:武侯问曰:“凡蓄卒骑岂有方乎?”起对曰:“夫马必安其处所,适其水草,节其饥饱。冬则温厩,夏则凉庑,刻剔毛鬣,谨落四下。戢其耳目,无令惊骇;习其驰逐,闲其进止。人马相亲,然后可使。车骑之具,鞍勒衔辔,必令完坚。凡马不伤于末,必伤于始,不伤于饥,必伤于饱。日暮道远,必数上下,宁劳于人,慎无劳马。常令有余,备敌覆我。能明此者,横行天下。”
- 《说苑·卷三·建本》:魏武侯问元年于吴子,吴子对曰:“言国君必慎始也。”“慎始奈何?”曰:“正之”,“正之奈何?”曰:“明智,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分禄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君之利,除民之害,可谓不失民众矣;君身必正,近臣必选,大夫不兼官,执民柄者不在一族,可谓不权势矣。此皆春秋之意,而元年之本也。”
- 《荀子·尧问篇》:魏武侯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喜色。吴起进曰:“亦尝有以楚庄王之语,闻于左右者乎?”武侯曰:“楚庄王之语何如?”吴起对曰:“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有忧色。申公巫臣进问曰:‘王朝而有忧色,何也?’庄王曰:‘不穀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是以忧也。其在中蘬之言也,曰:“诸侯自为得师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今以不穀之不肖,而群臣莫能逮,吾国几于亡乎!是以忧也。’楚庄王以忧,而君以喜。”武侯逡巡再拜曰:“天使夫子振寡人之过也。”
- 《韩非子·内储说上·说三》: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征甲兵。于是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遂赐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曰: “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人争趋之,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六》: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而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吴起,卫左氏中人也,使其妻织组,而幅狭于度。吴子使更之。其妻曰:“诺。”及成,复度之,果不中度,吴子大怒。其妻对曰:“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吴子出之,其妻请其兄而索入,其兄曰:“吴子,为法者也。其为法也,且欲以与万乘致功,必先践之妻妾,然后行之,子毋几索入矣。”其妻之弟又重于卫君,乃因以卫君之重请吴子。吴子不听,遂去卫而入。一曰:吴起示其妻以组,曰:“子为我织组,令之如是。”组已就而效之,其组异善。起曰:“使子为组,令之如是,而今也异善,何也?”其妻曰:“用财若一也,加务善之。”吴起曰:“非语也。”使之衣而归。其父往请之,吴起曰:“起家无虚言。”
- 见《新序·卷三·杂事》。
- 见《战国策·卷十三·齐策六·燕攻齐取七十余城》。
- 见《尉缭子·制谈》。
- 见《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
- 见曹操《求逸才令》。
- 见《抱朴子·卷十二·辨问》。
- 见《旧唐书·卷一百一十·李光弼 王思礼 邓景山 辛云京》。
- 见《幼学琼林·卷一·武职》。
- 郭沫若. . 北京市朝阳门大街117号: 科学出版社. 1960年2月: 第202页.
- 见《战国策·卷五·秦策三·蔡泽见逐于赵》。
- 见《韩非子·问田》。
- 见李贽 《墨子批选·序》。
- 见白居易 《慈乌夜啼》。
- 见唐彦谦 《客中感怀》。
- 见徐钧 《吴起》。
- 见于石《感兴五首》。
- 见《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
- 见曹丕 《煌煌京洛行》。
- . 腾讯·大秦网教育频道. 2010年7月5日 [2011年10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11日) (中文(简体)).
- 傅青. . 商丘报业网. 2007年8月20日 [2012年5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9月12日) (中文(简体)).
- 见《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六回·吴起杀妻求将 驺忌鼓琴取相》。
- 孙开泰; 孙东. . 北京市: 北京出版社. 1991年. ISBN 9787200002638.
- . 56网. [2012-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9) (中文(简体)).
- . [2014-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