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路

中正路主要因纪念已故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而被大量用于街道名称的命名中。中正路是台湾最常见的路名,在中国大陆过去也非常普遍。

2002至2009年之间台南市中正路的路标

译名

道路

交通设施

  • 台北捷运中正纪念堂站:英语名采英语里对蒋称呼时通用的“蒋介石”粤语英译名,MRT 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 Station

教育机构

历史

最早在1930年,当时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即有中正路(今中山南路)。中正路在中国大陆大规模出现主要是因为八年抗战后,因为中华民国具有战胜国身份,当时身为中缅印战区军队最高总司令的蒋中正声望大增,大量建筑及路名以「中正」命名。台湾战后初期,亦被大量移植于台湾各乡镇中,以取代原有日式街道名称。中正路在设立初期并不分段,亦无中正西路或中正北路等加上方位的指示;但随着市镇范围扩大,才陆续改变以因应时代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后,此一命名迅速被变更:例如上海的主干道中正路(1945年命名)在1950年改为延安路

类似的情况在台湾,还有纪念孙中山而命名的「中山路」、纪念蒋经国的「经国路」,前者也是台湾最常见的路名之一。而在中国大陆,虽然“中正路”被几乎全部改名,“中山路”则基本保留,除北京外(中山路改为长安街的一段)至今中国大陆各大城市都有较主要的街道名为“中山路”。是中国大陆唯一以政治领袖命名的路名,也是最常见的路名之一。

概况

中正路被大量命名于台湾各乡镇中,且多居于重要干道地位。当到达一个陌生的台湾都市,若每逢中正路及中山路,即可得知这里应为此地最热闹之处。

内政部地政司于2009年合计全台湾有181条中正路[2],主要都会区都市皆有中正路。

截至2023年年初,台湾共有316条中正路,其中台南就有38条,位居第一。台南有人发起联署要求将台南的中正路更名,理由是这些路名属于威权路名[3]

衍生

中正路配合台湾路名制订之规则,存有各种变体,例如「中正北路」、「中正南路」或是「中正街」。有时也配合分段,而有「中正路一段」或是「中正一路」各种名称。桃园市龙潭区的中正路则有「中正路上华段」、「中正路三林段」等以地名分段。有些地方有中正街或中正桥。

以「中正」命名之公共建筑较著名者,尚有中正纪念堂中正文化中心等。另外全台湾有2所大学国立中正大学及军事院校中正理工学院)、2所高级中学、7所国民中学、18所国民小学及13个公园名称为「中正」。

当初台湾第二条南北高速公路(国道三号)通车后举行征名活动,曾有人建议命名「中正」以与原先的中山高速公路相映,但后来以福尔摩沙高速公路为定案。

同性质的「介寿路」有「蒋公延寿」之意,也零星分布于台湾部分乡镇,规模上不如中正路普遍。过去最有名的一条介寿路即为位于中华民国总统府(1945年至1949年间称为「介寿馆」)前,自1996年3月由时任台北市市长陈水扁改名至今的凯达格兰大道

另一条较知名的介寿路,就是桃园市介寿路。早期政府每年要到桃园县大溪镇(今桃园市大溪区)慈湖去祭祀蒋介石,都要行经桃园县台四线。于是便把桃园市(今桃园区)(后站路段)、八德市(今八德区)及大溪镇这段十几公里的台四线,命名为介寿路。早期桃园县介寿路只有二线道,在蒋经国移灵之后,才拓宽四线道。

花莲县花莲市以及桃园市中坜区的中美路,有一说是源自「蒋中正」与「宋美龄」两人的名字。例如辅仁大学设有「中美堂」,的确是为纪念二人。[4]

此外亦有以「志清」命名之「志清堂」「志清大楼」「志清国小」,多半亦为纪念蒋中正。[5]

易名

由于中正路之路名系为纪念蒋中正的名义而来。故汪精卫政权中共建政后,为了消除蒋中正统治的痕迹,均将统治地区的中正路悉数改名。南京中正路在汪精卫政权时期易名为复兴路。中共建政后,则中正路改名后的名称大多为「解放路」,其余如上海原来的中正东路则改名为延安东路南京原来的中正路改名为中山南路

中正路一览

中华民国

以下枚举中华民国(台湾)各地现今仍存有中正路之乡镇市区,并注出著名地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大多数“中正路”被重命名,然而,还有少数保留原名。

另外,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有一条“中正街”[8]

台湾

中国大陆

1936年的汉口中正路人行道
原天津中正路

由于政治原因,原在中国大陆的“中正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皆被改名,并多改为“解放路”。

注释

  1. 此例采台语通用拼音邱绍雯. . 自由时报. 2006年5月28日 [2008年2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2月13日).
  2. 谢佳珍,《县市合并改制 相同校名路名困扰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央社》2009年11月15日
  3. . Yahoo News. 2023-02-13 [2023-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4) (中文).
  4. . [2021-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3).
  5. . [2021-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0).
  6. http://www.cdtf.gov.cn/uploadfiles/020203/20160408135538.pdf%5B%5D
  7. . [2016-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9).
  8. . [2016-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8).
  9. . 杭州网. [2024-03-14].
  10. . [2007-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