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区

淡水区台湾话),旧称「沪尾」,后称「淡水」,得名自淡水河,前身「淡水镇」,位于台湾新北市西北部,淡水河下游北岸,北与东北邻三芝区,西北滨台湾海峡,西南隔淡水河与八里区为界,东南邻台北市北投区。在历史上曾为西班牙登陆台湾,并在台湾北部创建海上贸易中继基地的起点。

淡水区
Tamsui District
旧称:淡水[1]、澹水、沪尾
市辖区
淡水区官方图章
淡水区徽
淡水区位置图
坐标:25°10′N 121°26′E
国家 中华民国
上级区划新北市
下级区划42692
政府
  区长巫宗仁淡水区区长列表)
面积
  总计70.6565 平方公里(27.2806 平方英里)
海拔139 公尺(456 英尺)
人口(2024年2月)(91,617户)
  总计195,473人
  排名台湾的第31位/新北市的第10位
  密度2,767人/平方公里(7,165人/平方英里)
时区国家标准时间UTC+08:00
邮递区号251
户政数据代码65000100
毗邻三芝区八里区台北市北投区
网站https://www.tamsui.ntpc.gov.tw/
淡水
汉语
邮政式拼音
Hobe

早期淡水区因港口而发展兴盛,市街区一带设有许多具有历史文化意义之庙宇。淡水商港开港后,成为台湾的重要国际港口,吸引大量外籍商行、传教士进入淡水区开发,并且设有不少西洋建筑,使其留有特殊的异国风情的文化景观[2]日治时期后因自来水设施的建置,淡水线的开通及各项公共建设的推动,呈现异于以往的现代化景观[3]。而在1990年代以后,随着淡海新市镇的开发,各项交通建设逐步推动,也促使了淡水区成为台北都会区外围的新兴人口成长地区[4]

名称

沪尾与淡水

「淡水」和「鸡笼」曾为整北台湾的泛称,前指淡水河流域和河口一带地区。西班牙统治时期,将淡水河流域之地理区称为淡水省区(Tamchui)。清治时期,1723年,设台湾府淡水海防厅,由彰化县管理行政事务,并置淡水捕盗同知兼北路防务;1731年,分设淡水厅,打开了行政区划的始端。因天津条约,于沪尾开港设海关,开放对外贸易之后,人口逐渐往淡水河河岸的艋舺、大稻埕、沪尾等开端口、集市与居住。其中「沪尾」是在淡水河口东北侧河岸的聚落名,也就是今日淡水的重要市街之一。

「沪尾」(台湾话)之名可能为凯达格兰语转译而来,《台湾附澎湖群岛图》(1723年-1728年)有「扈尾社」,语源为「Hoba」,是河口的意思。《台海使槎录》(1722年-1736年)中称「虎尾」,《重修福建台湾府志》(1741年)中称「沪尾」(沪尾庄),淡水福佑宫「望高楼碑志」(1796年)中称「户尾」。

另有说法指出,「沪」是指渔民捕鱼之设施,「尾」则是指河流出海口。另有一说则是指由闽南语「雨尾」谐音演化,因为观音山、淡水河一带下雨,到此地后雨即停止,故名「雨尾」。 另一说法是「石沪」是早期海边捕鱼的设施,涨潮时,海水将鱼群带进石沪内,退潮时海水从石缝中流出,鱼群便留在石沪内供渔夫捕捉,早期台湾北海岸有20~30个石沪群,淡水在石沪群最尾端,故称「沪尾」。也有说是源自此地在清治中期,即和简称为「沪」的上海通商频繁,犹如是接续于上海后尾的城镇,乃逐渐产生沪尾之名。

自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淡水」与「沪尾」并用,都指称淡水河河口及五虎岗一带地区。于1909年,台北厅沪尾支厅淡水区设立沪尾公学校、沪尾寻常高等小学校、沪尾区、沪尾街,以及以「淡水」为名的淡水税关、淡水邮便局。1912年1月22日,台北厅厅长井村大吉呈报总督府,希望解决此种名称混乱的局面,改而统一使用「淡水」之名。经总督府批准后,于1912年9月21日正式将沪尾街改称「淡水街」(府令第22号),沪尾支厅与沪尾区改称「淡水支厅」与「淡水区」(告示第24号)、沪尾公学校改名「淡水公学校」(指令第521号)、以及沪尾寻常高等小学校改名「淡水寻常高等小学校」(告示第25号)[5]

外语译名

「淡水」的罗马字母拼写译作Tamsui,公开出版品可追溯至于1858年出版由英国律师和历史学家George Wingrove Cooke写的书「中国:1857-58年在中国身为泰晤士报特派记者」(China: Being "The Times" Special Correspondence from China in the Years 1857-58)[6],和同于1858年出版的英文刊物「上海文理学会会刊 第一刊」(Journal of the Shanghai Literary and Scientific Society v. 1)[7]。民间和官府部门随之。在2003年地名译写原则颁布后,改采通用拼音译作Danshuei,2009年依照汉语拼音再更改为Danshui,但上述两次更改改变了长久使用的译名,而被认为有违「名从主人」的译名惯例。

新北市政府则用有百年历史的Tamsui,且于2011年5月24日函报教育部及内政部,以此做为淡水唯一的英文译名。在新北市交通局建议之下,台北捷运公司从2011年7月起,将淡水英译更名为「Tamsui」。稍后经内政部于同年6月16日核定,淡水区(Tamsui)与彰化县鹿港镇(Lukang)为全国首二例恢复历史惯用译名的乡镇市区级地名[8]

历史

《进入淡水港(Entrée du port de Tamsoui ou Hou-ouéï)》/ 素描/ Imbault-Huart/ 1893年

淡水河口一带之海岸是东南亚海路的中途站,大屯山又是极好的航途指针,因此自古来淡水山坡、丘陵及河岸一直有人类居住与活动。此地早期人类以部落形式过着渔猎、放耕的生活。据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此原住民族为凯达格兰族,经常与来自东南亚东亚日本群岛琉球群岛等停泊的船只,在淡水河河岸边进行以物易物的活动。

西元16世纪起,西方的海权强国开始逐鹿亚洲。台湾优越的地理位置,更是引起他们的注意。西班牙人为了确保菲律宾的经营,并为了和对抗,最先占领鸡笼基隆,并在1628年建造「圣多明哥城」(San Domingo)。1642年,大员的荷兰人北上,驱逐西班牙人并重新筑城,名为安东尼堡(Fort Antonio,今红毛城)。除了凯达格兰族货物交易,也招聚汉人来此拓垦,并致力于硫磺鹿皮及土产的运销,更利用淡水做为港口码头,和来自东南亚、东亚及日本群岛的商人进行贸易。

1661年,郑成功渡海入大员,驱逐热兰遮城的荷兰人,创建「东宁」。此时「沪尾」已渐渐由小渔村,转变成繁荣的街庄,及较具规模的贸易通商港口。

1858年淡水开港
从淡水英国领事馆远眺港口,确实日期不详,大约是19世纪末期
英国领事馆和周边,1860年至1880年间拍摄

于西元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淡水正式开港。所有外国船只来台湾后只能限定到通商口岸进行贸易,在其他口岸交易者一律视为走私。1862年,淡水正式开始征收关税。1863年,英国为了避免原本已经在鸡笼基隆)活动的商船被视为走私,便要求另开鸡笼为淡水的外口,清朝政府也认为在鸡笼增设海关有助于税收,从此以后,淡水和鸡笼便成为外国商人云集之地。

樟脑硫磺染料等输出和鸦片、日常用品的进口,不但使淡水成为全台湾最大的贸易港,也让淡水跃升国际舞台。不仅英国人在圣多明哥城附近设立领事馆办事,各国洋行也都到淡水街设行贸易,因此进入黄金时代。淡水不但在贸易上独占鳌头,也成为西方文化的登陆台湾的门户。

日治时期,因淡水河河道日渐淤浅、大型船舶出入不便,乃积极建设基隆港及台北与基隆之铁路运输,渐渐取代淡水成为重要贸易港地位。

大事记(1945~)

1945年11月,改制为「淡水镇」,隶属台北县淡水区管辖。

1945年12月,成立海关台北总关淡水支关。

1947年1月,淡水区管辖增北投镇、士林镇、南港镇、汐止镇及内湖乡。

1950年4月,台湾省政府颁布「台湾省各县市实施地方自治纲要」。

1950年9月,淡水区撤销,改制为「台北县淡水镇」。

1953年,文化里分出新生里。

1955年,淡水渔港竣工激活。

1957年,开辟县道101公路,淡水至三芝北新庄等8条产业道路。

1959年5月,兴建沙仑第二海水浴场。

1970年,邓公里分出中兴里。

1976年6月,开辟学府路,台铁淡水站至淡江文理学院。

1978年,光明里并入水源里。淡水第二渔港,动工兴建。1987年,竣工激活。

1980年4月,位于淡水区福德里及八里区龙源里之跨河桥梁,关渡大桥动工兴建。1983年10月,竣工通车,为来往淡水河两岸重要交通建设。

1982年,水碓里分出新兴里。洲子湾海水浴场开幕。

1988年7月,台北捷运淡水线动工,1997年3月起,陆续竣工通车营运,为台北至淡水之间的大众捷运系统。

1987年,竹围里分出民生里、福德里。

1993年,八里区顶罟里、讯塘里及下罟里之沿岸海埔新生地,辟建台北港,1998年激活,定位为基隆港辅助港。目前位列世界第100大港,全台湾第3大港。

1994年4月,位于崁顶里,淡海新市镇动土开工,迎来郊区土地开发、住宅兴建、人口迁入及经济发展契机。

2003年,渔人码头跨港大桥竣工,取名为情人桥。

2009年,33里调整为41里。水碓里分出正德里、北新里。新兴里分出新义里、新民里、新春里。邓公里分出学府里、幸福里。竹围里分出民权里。

2010年12月,台北县改制为「新北市」,遂称为「淡水区」。

2014年9月,新北捷运淡海轻轨绿山线及蓝海线二期,动工兴建。2018年12月,通车营运,为淡海新市镇对外的大众捷运系统。

2014年10 月,位于淡水区沙仑里及八里区顶罟里之跨河桥梁,淡江大桥动工兴建。预计2025年7月,竣工通车,为来往淡水河两岸重要交通建设。

2015年11月,淡水区公所迁入「淡水区联合服务中心」办公。

2019年,沙仑里分出大里。

2024年2月,位于北起淡水区淡金路、中正东路一段与坪顶路口,采高架与箱涵双引道,汇合于红树林捷运站河岸侧,通过淡水河北侧河岸地区,南至北投区大度路,并以高架桥跨越立德路之平面道路,淡北道路动工兴建,预计2029年6月,竣工通车,为连通台北与淡水之间的重要道路。[9]

淡水区行政区沿革
起讫年份行政区
1723~1731年台湾府淡水海防厅
1731~1875年台湾府淡水厅淡水堡沪尾、大屯、竿蓁林
1875~1895年台北府淡水县芝兰三堡
1895~1897年台北县淡水支厅
1897~1901年台北县沪尾辨务署
1901~1906年台北厅沪尾支厅第24~28区
1906~1909年台北厅沪尾支厅沪尾区、兴化店区、水枧头
1909~1920年台北厅淡水支厅淡水区、兴化店区、水枧头区
1920~1945年台北州淡水郡淡水街
1945~1950年台北县淡水区淡水镇
1950~2010年台北县淡水镇
2010年至今新北市淡水区

地理

位置

西滨台湾海峡,东侧大屯山火山群之大屯山与向天山,北临海滨阶地、丘陵与河流,南邻小坪顶山与嘎唠别山棱线,西南面淡水河与远眺观音山等为界。

地形

淡水区境内,地势倾斜较缓,有50公尺及100~150公尺之海滨阶地及丘陵。山峰有大屯山西峰(海拔985公尺)、面天山(海拔977公尺)、二子山(东、西峰,海拔895、881公尺)、小坪顶山(海拔386公尺)、树林口(兴华坑山,海拔294公尺)、东小坪顶山(海拔258公尺)、虎头山(海拔137公尺)、仑顶(海拔136公尺)、淡水仔内(海拔133公尺)、番社角山(海拔112公尺)、下圭柔山(海拔87公尺)、淡海(海拔36公尺)、后洲子山(兴化店,海拔23公尺)等。

淡水5虎岗,为大屯山火山喷发熔岩,迳流至虎头山分成鸟啾埔、砲台埔(埔顶)、崎仔顶、大田寮、鼻头仑等丘陵,是淡水街重要的人文荟萃发展之地区。

水文

淡水区境内,有源自大屯火山群之诸溪流,河川有树梅坑溪高厝溪八势溪竿蓁林溪黄高溪鼻头溪淡水溪米粉寮溪等溪流向南注入淡水河;而公司田溪、圭柔山溪、兴化店溪、洲子溪、灰磘溪及大屯溪等溪流向西直接注入台湾海峡

其中以大屯溪(长度14.50公里,流域面积15.68平方公里),干流长度为最长。公司田溪(林子溪,长度13.50公里,流域面积24.32平方公里),流域面积为最广。

淡水河为北台湾最大河川,干流长度158.70公里,为全台第3长河;流域面积2,726.00平方公里,亦排名全台第3。

气候

淡水(平均数据1991~2020年,极端数据1942~2021年更新中)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28.4
(83.1)
29
(84)
31.9
(89.4)
33.6
(92.5)
35.8
(96.4)
37.3
(99.1)
38.8
(101.8)
38.5
(101.3)
37.4
(99.3)
35.8
(96.4)
32.8
(91.0)
30.5
(86.9)
38.8
(101.8)
平均高温 °C(°F) 18.8
(65.8)
19.3
(66.7)
21.6
(70.9)
25.4
(77.7)
28.8
(83.8)
31.3
(88.3)
33.3
(91.9)
33.1
(91.6)
30.9
(87.6)
27.1
(80.8)
24.4
(75.9)
20.6
(69.1)
26.2
(79.2)
日均气温 °C(°F) 15.4
(59.7)
15.7
(60.3)
17.7
(63.9)
21.4
(70.5)
24.7
(76.5)
27.3
(81.1)
29.0
(84.2)
28.7
(83.7)
26.9
(80.4)
23.6
(74.5)
21.0
(69.8)
17.3
(63.1)
22.4
(72.3)
平均低温 °C(°F) 12.7
(54.9)
13.0
(55.4)
14.7
(58.5)
18.3
(64.9)
21.6
(70.9)
24.2
(75.6)
25.7
(78.3)
25.5
(77.9)
23.8
(74.8)
20.9
(69.6)
18.3
(64.9)
14.6
(58.3)
19.4
(66.9)
历史最低温 °C(°F) 2.3
(36.1)
3.2
(37.8)
3.1
(37.6)
6.7
(44.1)
13.4
(56.1)
15.4
(59.7)
20.4
(68.7)
19.6
(67.3)
15.5
(59.9)
10.6
(51.1)
7.6
(45.7)
4.2
(39.6)
2.3
(36.1)
平均降雨量 mm() 105.9
(4.17)
148
(5.8)
153.4
(6.04)
157.6
(6.20)
239.8
(9.44)
257.4
(10.13)
119.8
(4.72)
218.3
(8.59)
290.1
(11.42)
165.8
(6.53)
104.2
(4.10)
112.4
(4.43)
2,072.7
(81.57)
平均降雨天数(≥ 0.1 mm) 13.9 13.8 15.2 13.6 12.6 12.2 8.3 10.9 11.8 12.3 12.4 12.5 149.5
平均相对湿度(%) 80.8 82.4 81 79.9 79.2 79.9 75 76 76.1 77.8 78.5 79 78.8
月均日照时数 83.1 80.4 92.7 105.9 135.6 155.9 226.9 208.6 171.7 127.5 101.9 84.1 1,574.3
来源:中央气象局
俯瞰雨过天晴的淡水河口夕照

人口

历史人口
年份人口±%
1951 32,653    
1956 36,092+10.5%
1961 40,044+10.9%
1966 45,621+13.9%
1971 50,262+10.2%
1976 57,060+13.5%
1981 66,589+16.7%
1986 74,249+11.5%
1991 85,980+15.8%
1996 101,199+17.7%
2001 119,533+18.1%
2006 129,898+8.7%
2011 146,756+13.0%
2016 165,765+13.0%
2021 185,197+11.7%
来源:. 内政部. [2018-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0).

根据新北市政府民政局统计,2023年底淡水区户数约9.1万户,人口约19.4万人[10],区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里分别是位于淡海新市镇内的崁顶里与陆地面积较小的新生里,2023年底两里人口分别为26,579人与421人,其中崁顶里也是新北市人口第三大里[10]

政治

历任首长

  • 王庆贤(第1届)
  • 郑永富(第2、3、5、6届)
  • 陈根旺(第4、7、8届)
  • 李文德(第9、10届)
  • 陈俊哲(第11、12届)
  • 郭哲道(第13、14届)
  • 蔡叶伟(第15届)
新北市派任区长
届次 姓名 就任日期 卸任日期 备注
1 蔡叶伟 2010年12月25日 2014年12月24日 改制后续任
2 巫宗仁 2014年12月25日 市府指派,现任

区政组织

淡水区公所是新北市政府在淡水区的派出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市政府综理区政的运行机关,上级业务监督机关为新北市政府。区长市长任命,其任期为无任期保障。在区长及主任秘书之下,设有5课4室等9个内部单位[12]

行政区

现今淡水区行政范围的确立,来自于1920年10月1日,日本将台湾十二厅改为五州二厅,设淡水街属台北州淡水郡[13]:23。淡水街辖竿蓁林、子内、淡水、油车口、沙仑子、大埔、水碓子、北投子、林子、下圭柔山、顶圭柔山、蕃薯寮、草埔尾、兴化店、灰磘子、大屯、草埔尾、水枧头、树林口、兴福寮、中田寮、三空泉、小坪顶、小八里坌子等24个大字[14]。1946年1月,改为「淡水镇」,属台北县淡水区[13]:36-37。1950年9月,裁撤区署,淡水镇改直隶于台北县[13]:37。2010年,台北县改制为直辖市,淡水镇改组为市辖区「淡水区」,隶属新北市。

淡水区下辖共42里,如以下所列。依传统聚落发展与行政区划演变,可分为淡水、竹围、兴仁、水源等次分区 。[15][16]

  • 沙仑里、大里、油车里、文化里、新生里、民安里、永吉里、协元里、清文里、草东里、长庚里、幸福里、中兴里、邓公里、学府里、新民里、新春里、新义里、新兴里、水碓里、正德里、北新里。
  • 竿蓁里、八势里、民生里、竹围里、民权里、福德里。
  • 崁顶里、埤岛里、义山里、忠山里、兴仁里、贤孝里、蕃薯里、屯山里、中和里。
  • 北投里、树兴里、坪顶里、忠寮里、水源里。

区域立法委员

新北市议员

司法

文化

民俗

  • 淡水三芝九轮祀保生大帝:
地方俗称「八大道公」,后发展到九,系指淡水街、中田寮、水枧头、北新、草埔尾、土地公埔、埔头、灰磘子、林子街等,各头每年轮值供奉制度。
原保生大帝神尊香炉,安奉于淡水福佑宫茅屋内,1782年,因福祐宫重修,乃迎至北投子水源地。1796年,李臣春迎请至中田寮(今忠寮里)演戏埔奉祀。1802年神尊粧塑金身。1855年,李妈谅倡议规划下,开始八轮值供奉制度。
于2010年新北市政府指定/登录为「无形文化资产」[17][18]
日治时期曾经传出瘟疫,因淡水地区的乡民最崇信淡水清水岩清水祖师,清水祖师得道日是5月6日,故迎请清水祖师在每年旧历5月5日傍晚开始举行「暗访」,5月6日中午开始展开日间遶境,巡游全区,希望能够驱逐瘴疠、瘟神,庇佑平安。
于2013年,新北市政府指定/登录为「无形文化资产」[19]

著名庙宇

位于永吉里,主祀天上圣母妈祖。
位于邓公里,主祀定光古佛。例祭每年农历元月6日为定光佛得道日及7月21日普渡。
淡水鄞山寺
位于油车里,主祀苏府王爷。例祭每年农历9月9日为王爷祭典,也为淡水最大的王爷庙
位于清文里,主祀观世音菩萨
位于忠山里,主祀五恩主-关圣帝君纯阳祖师司命真君岳武穆王隆恩真君等。原处为李宗范兴办的鸾堂(私塾)。1951年,庙方李永镳先生,将遭拆除之淡水神社的遗构运回,作为新辟公园的造景设施。
位于清文里,主祀清水祖师。例祭每年农历5月5、6日为「清水祖师得道纪念日绕境庆典」。
位于崁顶里的,主祀中坛元帅
位于水源里,主祀玉皇上帝。例祭农历3月15日为春季御大典;农历6月15日为夏季御大典;农历9月15日为秋季御大典;农历11月15日为冬季御大典。堪称北淡水赏樱胜地。每年春季指南客运与中兴巴士合作举办赏樱公车路线。[20]
位于义山里,主祀保仪大夫(张巡)、保仪尊王(许远)及申国夫人。例祭为每年农历2月1~5日,祈安礼斗法会及农历11月20日的入庙纪念日。
位于大里,祭祀中法战争淡水战役阵亡的清军烈士。
位于长庚里,主祀黄府三将军(助顺将军)。例祭每年农历10月30日为助顺将军爷圣诞千秋祭典。
位于北投里,主祀土地公

古迹

国定古迹

淡水/ 陈澄波/ 1935/ 画布/油彩/ 91 x 116.5 cm/ 国立台湾美术馆典藏
淡水教堂/ 倪蒋怀/ 1936/ 纸/水彩/ 49.5×66cm/ 台北市立美术馆收藏

直辖市定古迹

历史建筑

广播电台

财团法人中央广播电台(台湾之音)在本区没有分台,短波发射功率分别是100、250、300千瓦,主要面向中国大陆转播中央广播电台,此外还代播中国之音广播电台、Suab Xaa Moo Zoo电台。
隶属于淡江大学文学院,是本区唯一的学校实习电台,频道为FM88.7。
  • 淡水河广播电台:
诞生于1999年,是北台湾首家小功率电台。以台语广播服务放送好听歌曲、生活信息、健康保健的广播电台,频道为FM89.7。

歌曲

  • 流浪到淡水:是由陈明章作词、作曲,China Blue编曲,金门王李炳辉演唱的台语歌曲,曾红遍全台大街小巷并脍炙人口的歌曲。

教育

大专院校

公私立合计共5所(不含兴建中)

高级中等学校

公私立合计共3所

国民中学

公私立合计共4所

国民小学

公私立合计共16所

学龄前教育

公私立合计共53所

终身学习

交通

淡水河上方俯瞰淡水捷运站
捷运淡水站

客运

  • F101树兴坪顶线。
  • F102忠山忠寮线。
  • F103北投水源线。
  • F105兴仁屯山中和蕃薯忠山线。
  • F106兴仁义山贤孝屯山线。
  • F109北投埤岛线(海线)。
  • 淡海新市镇-台64线-板桥。
  • 淡水-洲美快速道路、国道1号-南港车站。
  • 淡水-洲美快速道路、国道1号-南港行政中心。
  • 716皇冠北海岸线。
捷运淡水站-野柳地质公园

铁道

捷运

台北捷运

轻轨

新北捷运[注 1][24]

机场

淡水水上机场(已废止)

公共自行车

新北市内河蓝色公路

  • 淡水渡船头—八里渡船头
  • 淡水客船码头—淡水渔人码头
  • 淡水渔人码头—八里左岸码头
  • 淡水客船码头—八里左岸码头
  • 淡水渔人码头—淡水客船码头
  • 忠孝码头—淡水客船码头
  • 大稻埕码头—淡水客船码头

公路

医疗

大型医疗院所

政府机关

中华民国行政院

分署总部、下辖:第2海巡队。
下辖:第8岸巡队淡水第2渔港安检所。

新北市政府

交通分队、下辖派出所:中山路、中正路、水碓、竹围、水源、贤孝、兴仁。
  • 新北市政府警察局交通警察大队
下辖:淡海捷运分队。
淡水中队、下辖分队:淡水、竹围、沪尾。
  • 新北市淡水区农会

国(市)营事业

下辖邮局:淡水、淡江大学、水碓、竹围、中兴、崁顶、红树林(三重27~32、35支局)。

公共设施及旅游休闲

淡水英商嘉士洋行仓库旁仍保留的一点港居人家景观

观光景点

  • 淡水新八景
    • 埔顶揽胜
    • 大屯飞翠
    • 沙仑看海
    • 水岸画影
    • 红树傍桥
    • 河口霞天
    • 观音水月
    • 沪街访古[27]

渔港及码头

  • 淡水第一渔港
  • 淡水第二渔港(淡水渔人码头)
  • 六块厝渔港
  • 淡水渡船头码头
  • 淡水客船码头
  • 淡水捷运公园水岸码头
  • 竹围码头

公园

设施:

图书馆

分馆:
  • 淡水
  • 水碓
  • 竹围
  • 淡海小书房

书店

  • 无论如河Gutta Books&Coffee:原「有河Book

博物馆

馆舍:

演艺厅

美术馆

自行车道

观山公园-北海岸,全长17公里。

电影院

体育场馆

海水浴场

特产及小吃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数据

引用来源
  1. . [2019-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6).
  2. 施添福 2013,第56页.
  3. 施添福 2013,第56-57页.
  4. 施添福 2013,第57页.
  5. 「沪尾街」改名「淡水街」的时间与原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刘泽民,台湾文献馆
  6. George Wingrove Cooke. . London: G Routledge & Co. https://babel.hathitrust.org/cgi/pt?id=mdp.39015008224399&view=1up&seq=5. 1858 [2020-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7. The Shanghai Literary and Scientific Society. . Journal of the Shanghai Literary and Scientific Society. June 1858, 1 [2020-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8. . 中华民国内政部地政司. 2022-09-18 [2023-09-08]. |url-status=|deadurl=只需其一 (帮助)
  9. 联合新闻网. . 联合新闻网. [2024-03-17] (中文(台湾)).
  10. . 新北市政府民政局. [2022-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中文(台湾)).
  11. . 内政统计月报. 2020-02-10 [2020-04-24]. (原始内容 (XLS)存档于2020-05-01).
  12. . 新北市淡水区公所. [2021-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4) (中文(台湾)).
  13. 林呈蓉 (编). (PDF). . 新北市: 新北市淡水区公所. 2013 [2024-02-23] (中文(台湾)).
  14. 施添福 2013,第58-62页.
  15. 吴明勇 (编). (PDF): 83–84. [2019年7月12日] (中文(台湾)). 附表 17:2010 年 12 月淡水镇各里人口统计表{...}42
  16. . 中华民国中央选举委员会. [2019年7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7月12日) (中文(台湾)).
  17. 淡水三芝九庄轮祀保生大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18. 仪式中人与神的紧密交互:谈「九庄大道公」香火观及仪式体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民俗乱弹
  19. 淡水清水岩清水祖师遶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0. . [2015-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21. 淡水台银日式宿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2. 淡水「枫树湖庄禁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3. 「淡水渡船头灯杆」登录历史建筑 保存淡水船只导向航行历史记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新北市政府市政新闻
  24. 营运首3年,将代维修操作以劳务委托形式由统包商(中钢及联钢)之分包商(高雄捷运公司)负责操作与维修;行政、财务、票价、盈亏等则由新北大众捷运股份有限公司负责
  25. . www.dorts.ntpc.gov.tw. [2024-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3) (中文(繁体)).
  26. 联合新闻网. . 联合新闻网. [2024-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9) (中文(台湾)).
  27. 淡水新八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新北市淡水区公所
  28. 自由时报电子报. . news.ltn.com.tw. 2023-09-19 [2024-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9) (中文(台湾)).
书籍
  • 白惇仁等编纂. . 台北县: 台北县淡水镇公所. 1989 (中文(台湾)).
  • 黄繁光等编纂. . 新北市: 新北市淡水区公所. 2013. ISBN 978-986-03-6525-2 (中文(台湾)).
  • 施添福等编纂. . .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13. ISBN 978-986-03-7769-9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

从维基百科的姊妹计划
了解更多有关
淡水区”的内容
维基共享资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维基导游 维基导游上的旅游指南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