仑背乡

仑背乡台湾话客家话诏安腔客拼Lun bue^ hiongˇ)位于台湾云林县西北部,北隔浊水溪彰化县大城乡相望,西接麦寮乡,东临二仑乡,南隔新虎尾溪虎尾镇土库镇褒忠乡相邻,为重要的酪农专区,乡内亦出产大量洋香瓜。且因地处交通要冲[7],早年[8]为云林县西部商业中心,腹地有仑背、麦寮、二仑、褒忠等四地,有「小上海」之称[9]。后因交通环境改变[10]、人口外移,商业机能降低。[11][12]

仑背乡
Lunbei Township
旧称:Vasikan[1]、蔴芝干/北社[2]、麻芝干、麻芝干、
猫儿干、猫儿干、旧社、旧厝、旧庄;
Dowalee[3]/孩沙里社、仑前;仑背庄[4]、仑背街[5]、仑背[6]
仑背乡位置图
坐标:23°48′N 120°18′E
国家 中华民国
台湾省
上级区划云林县
下级区划14240
政府
  行政机构仑背乡公所
(立法机关:仑背乡民代表会
  乡长李泓仪仑背乡乡长列表)
面积
  总计58.4840 平方公里(22.5808 平方英里)
海拔11 公尺(36 英尺)
人口(2024年2月)(8,665户)
  总计22,811人
  排名11
  密度390人/平方公里(1,010人/平方英里)
时区国家标准时间UTC+08:00
邮递区号637
户政数据代码10009120
毗邻二仑乡麦寮乡褒忠乡土库镇虎尾镇彰化县大城乡
网站https://lunbei.yunlin.gov.tw/

该乡为云林境内唯一的客家重点发展地区,诏安客家族群约占4成的人口,主要居住在东半部。地方通行语为台语偏泉腔台湾客家语诏安腔[13]

历史

原仑背分驻所宿舍群

清康熙六十年(西元一七二一年)时,今日「二仑」、「仑背」一带成立堡,命名为「布屿禀堡」,附近一带原属平埔族猫儿干社,即昔称「南社」的所在地,该族惯称此地为「布屿禀」,直到清乾隆年间,省略「禀」字,而将此地简称为「布屿堡」,清乾隆二十九年(西元一七六四年)出版的议台湾府志一续修一书,就出现有「布屿大庄」的地名,相当于今日行政区域的仑背乡旧庄村。

日据大正九年(1920年)在台湾实施「州郡街制」,设,隶属台南州虎尾郡,中华民国34年(1945)台湾省光复后分设仑背乡和麦寮乡

仑背乡境内的港尾,属于西螺七嵌之一,仑背乡的东半部居住了许多诏安客家人。街区亦有诏安客家文化馆

仑背之名的由来,是由于今仑背市区位于从前一沙仑之背,故名,市区南面有仑前村,现仑前仑背界线已模糊。

人口

历史人口
年份人口±%
1981 32,318    
1986 31,969−1.1%
1991 30,206−5.5%
1996 29,948−0.9%
2001 29,332−2.1%
2006 28,348−3.4%
2011 26,879−5.2%
2016 25,083−6.7%
2021 23,584−6.0%
来源:. 内政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6).

根据云林县西螺户政事务所统计,2023年底仑背乡户数约8.7千户,人口约2.3万人,乡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村分别是南阳村与枋南村,2023年底两村人口分别为2,726人与791人[14]

政治

历任首长

任次姓名备注
1廖清连
2吴明通
3吴明通
4李来枝
5李来枝
6林风狮
7李来枝
8廖文得
9温同
10林明和
11林明和
12李合同
13李合同
14李庆隆
15李泓仪
16李永茂
17李永茂
18李泓仪
19李泓仪现任

乡政组织

仑背乡公所是仑背乡最高层级的地方行政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乡自治的行政机关,同时负责运行县政府及中央机关委办事项,仑背乡的自治监督机关为云林县政府。乡长由全体乡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为四年,可连选连任一次。仑背乡公所并置乡政会议,为乡政最高决策机构,在乡长之下,设有5课4室等9个内部单位及5个附属机关[16]

仑背乡民代表会是仑背乡的最高民意机关,代表仑背乡全体乡民立法和监察乡政。乡民代表由公民直选选出,任期为四年,可连选连任。仑背乡民代表会共有11位乡民代表,分别为第一选区3席乡民代表、第二选区3席乡民代表、第三选区2席乡民代表、第四选区3席乡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11位乡民代表互选产生[17]

行政区

仑背乡间的日出

旧称猫儿干,是平埔族的名称,丰荣国小校区。位于本乡西北,东临旧庄村。南面为大有村。是各村中人口与面积最大者。包括丰荣及其附属聚落。

阳明国小位在此村。位于本乡东北。包括水尾、顶街子、下街子、田底等聚落。西临旧庄村。主要族群为钟姓诏安客家人。每年都会举办特殊的「着年(台语)」活动,以12年为单位轮值向西螺妈祖进香。[18]

阳明国小校区。位于本乡东北。南接西荣村。西北则为水尾村。包括枋南(崩沟寮)和新庄。主要族群为钟姓诏安客家人

大有国小所在地。位于本乡西南。包括大有等聚落。主要族群为闽南人

位于本乡中央偏南。包括五块厝等聚落。主要族群为许姓、林姓的闽南人

位于本乡南面。包括阿劝、塩园、下店子、中厝。主要族群为闽南人

中和国小校区。位于本乡中央偏北。包括旧庄、顶厝、下竹围(竹茂)等聚落,主要族群为闽南人

中和国小校区。位于本乡中央偏北。在旧庄村的北面,中和国小位于此处,主要族群为闽南人

东兴国小校区。位于本乡东南。主要族群为张廖诏安客家人,因此也是西螺七崁的其中一崁(土库镇新庄以前就在此崁内,后来退出)。罗厝、仑前、港尾三个紧邻仑背市区的村同为民代表会的第二选区。

位于本乡东南。即仑背市区之南,旧时在仑背国中一带有一沙仑,故南面为仑前,北面为仑背。随市街发展,沙仑已消失,仑背和仑前的界线也逐渐消失。

东兴国小所在地。位于本乡东南。东南以东兴国小为界港尾村相邻,与台19县道、156县道、154甲、皆经过此处,为交通重地,主要族群为李姓诏安客家人。仑背乡内最大、也是唯一的大型观光牧场千巧谷牛乐园即在此处。

仑背市区一景,位于南阳村与东明村交界处的仑背圆环

仑背市区三村之一,位居市区西北,仑背国小校区。除市区外,此村也包含市区西北的一大块田地区域,主要族群为李姓诏安客家人闽南人

仑背市区三村之一,位居市区东,仑背国小校区。乡公所和许多设施的所在地。主要族群为李姓诏安客家人闽南人

仑背市区三村之一,位居市区南,仑背国小校区。主要族群为李姓诏安客家人闽南人。仑背国小、仑背国中皆位于此村。因为较晚发展,市街呈格子状。

经济

农业

工业

  • 褒忠产业园区[19] [20]:(褒忠乡境内)位于仑背市区西南方约4公里。

金融机构


文化

信仰

  • 仑背教会,旧名崩沟寮教会,位于仑背市区西侧,为仑背乡之基督信仰中心,由西螺教会分设,设立至今已有122年历史,为云林少数百年教会之一。

语言

仑背西半部和中央地区讲台语,东半部讲诏安客语。其中客语分布以枋南村港尾村等地最为集中[21][22],但仍以家庭使用为主,且日渐式微,公众场合仍以台语、华语为共同语。此外,仑背国小的乡土语言课程是低年级教客语、高年级教台语。

节庆

  • 天穿日
  • 客家桐花祭:客庄十二大节庆之一。
  • 仑背洋香瓜文化节
  • 云林-诏安客家文化节:客庄十二大节庆之一。
  • 水汴头社区隘丁寮灯火节
  • 仑背乡是布袋戏的故乡,布袋戏大师廖来兴、李庆隆世世代代居住于此,有名的五洲园、隆兴阁与五隆园,都是起源于仑背乡。[23]

教育

国民中学

  • 云林县立仑背国民中学

国民小学

  • 云林县仑背乡仑背国民小学:位于南阳村
  • 云林县仑背乡中和国民小学:位于草湖村
  • 云林县仑背乡阳明国民小学:位于水尾村
  • 云林县仑背乡大有国民小学:位于大有村
  • 云林县仑背乡东兴国民小学:位于罗厝村
  • 云林县仑背乡丰荣国民小学:位于丰荣村

幼稚园

  • 仑背乡立托儿所
  • 仑背国小附设幼儿园

交通

高速铁路

公路

公车信息

  • 统联客运
    • 1636 台北-西螺-四湖乡
    • 1637 台北-西螺-林厝寮-四湖乡
    • 7002 四湖-台北市
  • 日统客运
    • 7011 斗六-六轻
    • 7012 西螺-麦寮
  • 台西客运
    • Y02 台湾好行北港虎尾线
    • 7101 虎尾-麦寮-云林长庚医院
    • 7103 斗南-麦寮
    • 7104 虎尾-麦寮
    • 7112 虎尾-下街-麦寮
    • 7114 西螺-台西
    • 7115 西螺-麦寮
    • 7136 西螺-二仑-北港
    • 7701 嘉义-麦寮(与嘉义客运联营)
    • 9016 台中车站-四湖(与台中客运联营)
  • 嘉义客运
  • 台中客运

旅游

  • 仑前顺天宫
  • 仑背奉天宫
  • 仑背天衡宫
  • 水汴头崇贤寺
  • 诏安客家文化馆
  • 猫儿干生态教育农园
  • 千巧谷牛乐园牧场
  • 欣昌锦鲤养殖场
  • 老土艺术工作坊
  • 悠纸生活馆
  • 仑背港尾开口狮艺术信箱
  • 酪农专区
  • 仑背分驻所宿舍群
  • 民俗台湾风物工作室
  • 七嵌客家铁马道
  • 仑背夜市

美食

  • 千巧谷烘焙工场
  • 阿火肉圆
  • 曾记屋
  • 蜜茶站
  • 九天茶

特产

相关条目

参考数据

引用
  1. 热兰遮城日志-1637年Vasikan
  2. 台湾府志-1685年北社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 热兰遮城日志-1639年Dowalee
  4. 奉天宫沿革志-1797年仑背庄 [2022-07-20]
  5. 台湾全图-1899年仑背(小街) [2022-07-20]
  6. 台湾堡图-1920年仑背 [2022-07-20]
  7. 追根究柢探地名 仑背乡(1967年)台19线开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教育部教育云 1999-01
  8. 追根究柢探地名 仑背乡(1967~1978年)繁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教育部教育云 1999-01
  9. 追根究柢探地名 仑背乡酒家茶艺馆(6间)称为小上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教育部教育云 1999-01
  10. 幸福云林电子报 (1978年后国1)台78台61线(陆续)通车 云林县政府 2014-08-29
  11. 偏乡数字应用推动计划 仑背简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教育部信息及科技教育司 2016-06-12
  12. 施添福. .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02: 628. ISBN 9570115300.
  13. 客家基本法修定 客家人逾1/3列通行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原视 2017-10-19.
  14. . 云林县西螺户政事务所. [2022-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3) (中文(台湾)).
  15. (XLS). 内政部统计月报. 2020-02-10 [2021-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5) (中文(台湾)).
  16. . 云林县仑背乡公所. [2021-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2) (中文(台湾)).
  17. . 云林县仑背乡公所. [2021-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2) (中文(台湾)).
  18. . [2020-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6).
  19. . [2017-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20. . [2017-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6).
  21. 2007蔡素娟等「仑背乡客家话的地理分布」收于《第五届数字地球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2. 2012黄菊芳等「台湾云林县仑背乡客家话分布微观」收入郑锦泉(2012)《语言时空变异微观》
  23. 掌中仑背,廖淑玲,云林县政府文化局出版,民94
书籍
  • 施添福等编纂. . .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02. ISBN 957-01-1530-0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

从维基百科的姊妹计划
了解更多有关
仑背乡”的内容
维基共享资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维基导游 维基导游上的旅游指南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