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社区
大社区(台湾话:),前身「大社乡」,位于台湾高雄市西南部。北邻燕巢区,东邻大树区,西邻楠梓区,南接仁武区。当地开发甚早,大致为昔日观音山之内核地区「观音中里」。行政区与楠梓、凤山、仁武迭经分合延革,最近一次为1951年自仁武乡分立至今。现辖三奶、翠屏、观音、神农、中里、大社、保安、保社、嘉诚各里。大社区有几个全台之最:最古老之三奶夫人庙、最古老之皮影剧团、横扫全台的枣子、芭乐,并以观音山风景区、古凤山八景之一「翠屏夕照」闻名。
大社区 Dashe District 旧称:三奶坛 | ||
---|---|---|
市辖区 | ||
![]() 大社区位于高雄市内西南方 | ||
| ||
![]() 大社区位置图 | ||
坐标:22°44′N 120°22′E | ||
国家 | ![]() | |
上级区划 | 高雄市 | |
下级区划 | 9里174邻 | |
政府 | ||
• 区长 | 王瑞麟(大社区区长列表) | |
面积 | ||
• 总计 | 26.5848 平方公里(10.2644 平方英里) | |
海拔 | 44 公尺(144 英尺) | |
人口(2024年2月)(13,566户) | ||
• 总计 | 33,668人 | |
• 排名 | 高雄市的第21位 | |
• 密度 | 1,266人/平方公里(3,280人/平方英里) | |
时区 | 国家标准时间(UTC+08:00) | |
邮递区号 | 815 | |
户政数据代码 | 64000160 | |
毗邻 | 燕巢区、仁武区、大树区、楠梓区 | |
网站 | https://dsrtg.kcg.gov.tw |
.jpg.webp)
行政区沿革
历年所属列表
大致是内属在「凤山」、「仁武」、「楠梓」以内、或以独立「观音山/观音中里」、「大社」行政区二种形式呈现。
起讫年份 | 行政区 |
1661~1683 | 万年县仁武镇:观音山屯垦区。 |
1683~1895 | 凤山县观音山观音中里,而林子边为观音下里。(其他属观音中里之部分尚有楠仔坑街、土库、中路林、中崎、凤山厝。) |
1895~1901 | 台南县凤山支厅、台南民政支部凤山出张所、台南县凤山支厅、凤山县凤山办务署、台南县凤山办务署。 |
1901~1909 | 凤山厅楠梓支厅楠梓坑区:区辖楠梓坑街(区役场)、土库(大致为楠梓区铁道东侧部分)、林仔边庄、三奶坛、大社(今大社区主体)及观音下里之后庄仔(今仁武区部分)等。当时未划入者,尚有同支厅之保舍甲区观音中里之牛食坑、蜈蜞潭、保舍甲。 |
1909~1920 | 台南厅楠梓支厅楠梓坑区:同上。 |
1920~1924 | 高雄州高雄郡仁武:辖仁武、前埔厝、乌材林、蛇子形、考潭、湾子内、赤山子、新、后子、竹子门、五块厝、八卦寮、大湾(今仁武全境)及大社、牛食坑、蜈蜞潭、保舍甲、三奶坛、林子边(今大社全境)19个大字。 |
1924~1945 | 高雄州凤山郡仁武:同上。 |
1945~1946 | 高雄县凤山区仁武乡:范围同上。 |
1946~1951 | 高雄县仁武乡:范围同上。 |
1951~2010 | 高雄县大社乡:成立之初辖大社、翠屏、观音、三奶、中里、神农、保社、嘉诚等村。 |
2010~ | 高雄市大社区 |
- 日治时期,大致为「凤山(支)厅」→「楠梓坑支厅楠梓区」→「仁武三奶坛」:
- 县厅时期(1895年-1901年):经台南县凤山支厅,台南民政支部凤山出张所,台南县凤山支厅,凤山县凤山办务署,台南县凤山办务署等更迭。
- 二十厅及十二厅时期:属楠梓坑支厅楠梓坑区。该区下辖观音中里楠梓坑街(区役场)、土库、林仔边街、三奶坛、大社,及观音下里之后等。楠梓支厅在二十厅时期(1901年-1909年)属凤山厅,十二厅时期(1909年-1920年),凤山厅并入台南厅,随之改隶。
- 五州三厅时期(1920年-1945年):称「仁武」。1920年行政区划后,成立仁武(1920年~1945)。原属高雄州高雄郡,1924年高雄郡废止,仁武划入凤山郡。分为二个生活圈:「三奶坛」为代表观音中里;「仁武」则代表观音下里及部分半屏里。仁武役场设于三奶坛587番地,即大社乡公所旧址。
- 地方自治后,独立为「大社乡」(1951年8月-2010年12月24日):民国38年底《台湾省各县市实施地方自治纲要暨区域调整划分办法》公布后,分乡呼声高涨。经高雄县议会1951年5月29日第二次会议决议,分仁武乡分为大社、仁武两乡,并自该年八月生效。建乡之前有「三奶坛」及「大社」之乡名竞争;(原始名「观音山」无人提起),经表决以「大社」为名( 因大社为乡内社政经中心,日治时期即有大社国小、大社分驻所)沿用至今。大社为独立公法人(乡)者,共60年。
- 高雄县市合并,改制为「高雄市大社区」(2010年12月25日-):目前属直辖市之市辖区,不具公法人地位。
1920年:(冒号后为改制前)行政区划:
- 高雄郡仁武庄大社(大字):原台南廰楠梓坑支厅楠梓坑区观音中里大社(庄)。
- 高雄郡仁武庄牛食坑:原台南廰楠梓坑支厅保舍甲区观音中里牛食坑。
- 高雄郡仁武庄蜈蜞潭:原台南廰楠梓坑支厅保舍甲区观音中里之蜈蜞潭。
- 高雄郡仁武庄保舍甲:原台南廰楠梓坑支厅保舍甲区观音中里保舍甲。
- 高雄郡仁武庄三奶坛:原台南廰楠梓坑支厅楠梓坑区观音中里三奶坛。
- 高雄郡仁武庄林子边:原台南廰楠梓坑支厅楠梓坑区观音下里林子边。
1924年:废高雄郡,仁武庄划入凤山郡,随之改隶至终战。
1945年:仁武改为仁武乡,所属19个大字整并为「村」。属于本区者:
- 大社村:原大社(大字)及三奶坛过沟(过甲)地区。
- 牛蜈村:合并原牛食坑、蜈蜞潭(大字),后改名嘉诚村。
- 保社村:原保舍甲(大字)。
- 翠屏村:原三奶坛(大字)之第一、三保。
- 观音村:原三奶坛(大字)之第二、四保。
- 中里村:原林子边(大字)
1950年:观音村析出旧三奶坛大字第四保,为神农村;翠屏村析出旧三奶坛大字第一保,为三奶村。
1951年8月:仁武、大社分乡。上述大社、嘉诚、保社、翠屏、观音、神农、中里、三奶各村随之改隶大社乡。
1998年:大社村析出保安村。
2010年:高雄县市合并为高雄市,上述各「村」改制为「里」。
三奶坛(大字)
- 三奶坛:在地称「三妈坛」(sann-má-tuânn,音变为sam-má-tuânn、sam-á-tuânn),《凤山县采册》观音山一百零八庄之一。本区主体聚落、市区,一度为大社之代名词。有高屏地区最早之黄昏市场,《凤山县采册》记载:「三奶坛市,在观音里,县北二十里,下午为市。」战后自三奶坛大字划出翠屏村、观音村,民国39年村里重整,再由观音里分出神农村。
- 篱仔内(lî-á-lāi):《凤山县采册》观音山108庄之一。日治并入三奶坛,与三奶坛之一部分,合为三奶坛大字第4保。
林子边(大字)
- 中里里:在地称「林子边」(Nâ-á-pinn),本属观音下里之一部分,亦属《凤山县采册》观音山108庄之一。清领时期,属于观音(下)里之林子边庄。日治末期为仁武庄林子边大字。战后为仁武乡中里村,虽然本属于观音下里,却以「中里」为名,意旨旧仁武庄之中间聚落,与「观音中里」无关。大社、仁武分乡以后,划归大社至今,下辖林子边、盐埕等口。以王爷庙为信仰中心。期间曾经与之后庄(今属仁武区后安里)进行换地,使两里之里界平顺完整,避免过于破碎零散。
大社(大字)
保舍甲(大字)
- 保社:位于西北平原,有《凤山县采册》观音山108庄之「万根松」及「保舍甲」二庄,大致以旗楠公路为界,以北为「万根松」,以南为「保舍甲」。里名来自于「保舍甲」。
- 保舍甲(pó-siā-kah):观音山108庄之一。指南路安抚使的田甲土地(吴进喜等,1997:55)。以清福寺为信仰中心;另有署名贡生的张荣机回乡所建的张厝,据说为三落双护龙大厝,唯建筑全拆今已不复见当年盛况。(高雄市里政信息网)
- 万根松(bān-kin-tshîng/tsîng,音变为bān-kin-sîng):观音山108庄之一。无数气根老榕树之地,雅化为「万金松」(bān-kim-tshîng/sîng),以玉皇宫为信仰中心。
牛食坑(大字)、蜈蜞潭(大字)
- 嘉诚里:东北半山区。战后初以牛食坑与蜈蜞潭两大而名为「牛蜈」村,但因为常谐音「姑磨」(音:龟毛)、「杂毛」,后于民国55年改称「嘉诚村」,以古名「加纳崎」之「加」加工而成。本里日治时代,以蜈蜞岭为界,以东山区属牛食坑大字,包含加猎崎、牛食坑、柑仔宅、水哮仔等聚落;以西的平原则属蜈蜞潭大字,有蜈蜞潭、北势林,箍桶寮等聚落。
- 牛食坑(牛迹坑)及大竹围(tuā-tik-uî):嘉诚里8邻。牛食坑是牛食坑山与蜈蜞岭之间,中圳溪与支流牛食坑溪交会处之冲积平原,未列入观音山108庄之一,但凤山县采册仍有纪录牛食坑山、溪。大竹围乃《凤山县采册》观音山108庄之一,原位于牛食坑之坑口,日治末消失。
- 加纳崎:嘉诚里4至7邻。《凤山县采册》观音山108庄之一。又作「厚栗崎」、「加猎崎」、「加漏崎」、「加落崎」、「加蚋崎」。加猎两字或许源于平埔原住民语,可以该聚落有不少平埔原住民后裔为证(柯安正,26:71-72),「交力」为栓皮栎树之植物名,「崎」为陡峭山坡之意,信仰中心为嘉和宫。原住民是平埔族潘、林二姓。
- 柑子宅(kam-á-the̍h):嘉诚里11邻。《凤山县采册》观音山108庄之一。地名原于其附近山坡地适合种植果树,有以柑橘盛产,故附近聚落房舍称为柑仔宅(柯安正,26:73)。该庄境主为北极殿,旁有「柑仔宅沟」。
- 水哮子(tsuí-háu-á):嘉诚里9、10、12邻。《凤山县采册》观音山108庄之一,来自当地一条中圳溪上游之小溪,因豪雨所生之水声。
- 蜈蜞潭(ngôo-khî-thâm):嘉诚里1邻。《凤山县采册》观音山108庄之一,地名原指嘉诚国小东北侧之水潭。蜈蜞即水蛭,即水蛭很多的水潭所在而得名(参见安倍明义,1998:218)。地名最早见于《雍正台湾舆图》(吴进喜等,1997:81-82)。日治时代,蜈蜞潭成为本里西半部的大字名。该庄有一福德祠。
- 北势林(Pak-sì-nâ):嘉诚里2邻。《凤山县采册》观音山108庄之一,指蜈蜞潭北,典宝溪(五里林溪)畔之大片树林(同时供应箍桶寮原料)。保安宫为该庄与蜈蜞潭之共同信仰中心,含大陈新村。
- 箍桶寮(khoo-tháng-liâu):嘉诚里3邻。《凤山县采册》观音山108庄之一,位于蜈蜞岭与典宝溪间之河阶台地,地名源于聚落居民以制作木桶维生为生。聚落旁有「箍桶寮山」。《凤山县采访册》:「箍桶寮山,在观音里,县北二十六里,脉由鲤鱼山出,高半里许,长二里许。」信仰中心为三仙宫。
地理
地形与气候
大社区地势东高西平,平原带除乡街聚落外,均为农业区。东北角观音山为内门丘陵的尾端,坡度约15-23度间,海拔50-100 公尺。本区土壤为台湾黏土、砂页岩老冲积土、新冲积土、黄壤、崩积土、石质土,土壤肥沃。年雨量2000公厘以上,集中于夏季5-9月。
族群与姓氏
居民之祖籍,有极高比例属广东省潮州府、部分福建省泉籍、漳籍。但乡民语言,主要操持闽南语泉漳片台湾话优势腔,非潮汕片。
- 潮州府
- 泉州府
- 篱仔内黄氏:南安县内埔乡。本区第四大姓,位于今中华路与成功一巷口曾有石闩头旧「学仔」,足以说明该门文风鼎盛(柯安正,26:57,91-92)。迁台后原居今前镇区篱仔内,后再迁今大社篱仔内,后来篱仔内并入三奶坛。
- 田仔顶李氏:南安县蓝田二十一都。李氏长期为本区人口第三大姓氏,有主要有四支,同宗但不同脉系。田仔顶李(观音)占本区李姓超过一半人口。李顺发开基,居于中华路37巷,前临车路沟(中华路),北至翠屏路48巷口,东西界于孙厝与曾厝之间,后来扩展至车路沟对岸「田仔顶」新生街至中华路8巷。(柯安正,26;9-91)。
- 保舍甲张氏:家族中出了贡生张荣机。
- 漳州府
- 三奶坛酒沽张氏:平和县小溪镇。张荫开基,明郑时代入垦三奶坛,居于翠屏路17-25巷,面向车路沟(中华路),因曾酿酒贩卖,故该地亦称「酒沽」。因张荫生有四子,大房住祖厝后落,后再分居于田仔顶(位于观音里)今三民路旁,三房住前落三合院,多以农为业)。二房、四房集居于三奶坛旧市场旁边,其第四代张状学艺,创张氏皮戏班,称「皮戏张」,尤以第五代传人张德成余1988年获得皮影艺师桂冠,为第一届薪传奖得主(柯安正,26:53,95)「皮戏张」有全台最古老之皮影戏。本地姓氏特殊俚语:「姓洪的做师公、姓张的做皮戏。」
- 三奶坛吴氏(翠屏):本区第八大姓氏,南靖县居仁里蕉山,吴皇开基,清康熙末年来台。翠屏路113巷内(柯安正,26:96),后代有学者吴宏一。
- 三奶坛许氏(翠屏):
- 大许:南靖县。原为本区第一大姓氏。许申开基,明郑时期来台,许厝周围河沟围绕(北有万应公沟、西有大崩陷沟、南有车路沟─大埤沟),东自小许巷,西至三民路与中正路口,北临过甲巷,南抵翠屏路,以许厝祠堂居中,其「许厝大庭」兼极为有名,兼里活动中心,民国64年改建为楼房。(柯安正,26:89-9)
- 小许:在许厝东侧中兴五巷为不同脉系的许姓人家,因人数较少,故为「小许」。
其他:
- 篱仔内李(神农)
- 下尾角李(三奶)
- 保舍甲李(保社)。
- 苏氏(保安):大社路与中正路交叉口西北角。其祠堂门楣上有悬挂一块清咸丰年间的进士匾,为苏怀珠于清咸丰1年(186年)科中恩贡所颁,过11年其子苏瑞麟也科中岁贡,父子皆为贡生,与本乡篱仔内黄昌盛、黄双璧父子相媲美(柯安正,26:63,98)。
- 林氏:本地原生林氏为汉化平埔原住民族。
- 洪氏:本地姓氏特殊俚语:「姓洪的做师公、姓张的做皮戏。」
- 陈氏:原为本区第五大姓,位于三民路29巷口。但外来陈姓人加入后,跃居本乡第一大姓。(柯安正,26:94)。
- 田仔顶詹氏(观音):位于三民路162巷底,昔日田仔顶地区由中华路14巷以南街为农田,仅有詹氏一家族临林仔边沟(柯安正,26:12)。民国47年起兴建的「明毅堂」道场即建于田仔顶詹厝。
- 三奶坛过甲江氏:江厝位于本村三民路以北、中正路至衙门沟之间(柯安正,26:61,97)。
- 三奶篱子外叶氏:本区第13大姓氏,是本村第三大姓。战后所组成的传统民间艺阵─「牛犁仔阵」颇为著名(柯安正,26:57,1)。
人口
年份 | 人口 | ±% |
---|---|---|
1981 | 20,267 | — |
1986 | 22,794 | +12.5% |
1991 | 26,737 | +17.3% |
1996 | 32,269 | +20.7% |
2001 | 33,613 | +4.2% |
2006 | 32,621 | −3.0% |
2011 | 33,296 | +2.1% |
2016 | 34,615 | +4.0% |
2021 | 34,050 | −1.6% |
来源:. 内政部. [2019-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 |
根据高雄市政府民政局统计,2023年底大社区户数约1.4万户,人口约3.4万人,区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里分别是观音里与嘉诚里,2023年底两里人口分别为6,076人与952人[1]。
政治
乡长
- 第一届张故
- 第二、三、五届郑来成
- 第四届许彬铃
- 第六、七届巫火财
- 第八届江健一
- 第九、十届陈月德
- 第十一届许正雄
- 第十二届陈福财
- 第十三、十四届陈宏源
- 第十五届张胜富
区长
- 许锦泰
- 陈世昌
- 蔡翘鸿
- 李坤守
- 陈佑瑞
- 李柏雄
- 王瑞麟
区政组织
大社区公所是高雄市政府在大社区的派出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市政府综理区政的运行机关,上级业务监督机关为高雄市政府。区长由市长任命,其任期为无任期保障。在区长及主任秘书之下,设有3课4室等7个内部单位[3]。
行政区划
大社区行政区划 | |||||
![]() | |||||
编号 | 里名 | 编号 | 里名 | 编号 | 里名 |
---|---|---|---|---|---|
1 | 嘉诚里 | 2 | 保社 | 3 | 保安里 |
4 | 观音里 | 5 | 三奶里 | 6 | 中里里 |
7 | 神农里 | 8 | 翠屏里 | 9 | 大社 |
交通
公车
- 港都客运
- 6:左营南站-万金路
- 7A:加昌站-高雄师范大学(燕巢校区)
- 7C:加昌站-高雄科技大学(燕巢校区)
- 7D:加昌站-树德科技大学
- 橘16B:凤山转运站-大社区公所(例假日停驶)
- 南台湾客运
- 红60B:高铁左营站-仁武-大社-加昌站
- 高雄客运
- 224:楠梓-盐埕
- 8008:冈山转运站-建国站
- 8023:旗山转运站-楠梓-建国站
- 8048:捷运都会公园站-屏东转运站
- 义大客运
- 96:义大世界-义大医院
- 8506:冈山转运站-义大世界站
公共自行车
宗教礼拜场所
佛教
基督宗教
宗派 | 教会(礼拜堂 / 圣堂) |
---|---|
归正宗长老会(台湾基督长老教会) | 大社教会 |
召会 | 金龙路会所 |
其他 | 大社嘉诚教会、大社基督喜信会、大社敬拜祷告中心 |
旅游
观音山风景区
翠屏夕照:
- 翠屏指大觉寺后那块布满树木的陡峭坡面,有如翠绿之屏风,特别秀丽,一些骚人墨客命为「翠屏」。其在夕阳的余晖映照之下,变幻万千,绮丽无比,始有「翠屏夕照」 。后来建观音寺庙。因背有翠屏的大靠山,故名为「翠屏岩」。《凤山县采访册》祠庙篇记载: 观音寺:一在观音山麓(观音),县北二十三里,屋八间(额「翠屏岩」),光绪2年恩贡生苏怀珠募修。 ( 现大觉寺前入口处尚有「翠屏岩」牌楼为证)。
- 自翠屏岩拆除改建大觉寺之后,翠屏岩是「寺名」抑或「山名」,常有混淆不清。﹝昔时闽南一带之「寺」或称为「岩」,如打鼓岩、岗山岩、清水岩等﹞。(参阅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员 林美容《台湾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的「岩仔」与观音信仰〉(1996.12))
和平新村
和平新村是位于嘉诚村北势林之大陈新村,于民国44年来自浙江省大陈岛,随国民政府撤退至此。屋舍俨然,景色清幽,宛如乡中异域,有一间供奉威武陈将军的威武庙,为自行车旅游最佳秘境。由嘉诚路(高50乡道口),转入北势巷约 0.8公里处。
东华皮影戏
全台最古老,原名为「德兴班」,第五代传人张德成于民国78年与李天禄等人同时当选为第一届国家民族艺师,海内外享有盛名,本址位于三民路张厝。
名产
大社有三宝,芭乐、牛奶、蜜枣。其中「牛奶蜜枣」既是2种物产,也可以指单一名产「牛奶蜜枣」。
芭乐
袭卷全台之「白芭乐」、「珍珠芭乐」、「帝王芭乐」皆是本区空前绝后之创举,奠定芭乐王国之基础,种植腹地往燕巢区延申。后来在县长杨秋兴一乡一名产的政策下,芭乐改由燕巢代言,而枣子仍由大社代言。
枣子
台湾枣子第一品牌;1983年成立全台第一个枣子产销班,同时也是国内农产品产销班的先驱,第一个大规模生产枣子的乡镇,农民多因种枣子致富,盖了许多「枣子楼」。共出现过十多种不同的品种,曾在台北微风广场创下一粒两百元的销售纪录,远比苹果还高贵。
参考数据
- .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22-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9) (中文(台湾)).
- . 内政部统计月报. 2020-02-10 [2020-05-14]. (原始内容 (XLS)存档于2020-05-01) (中文(台湾)).
- . 高雄市大社区公所. 2017-10-19 [2021-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4) (中文(台湾)).
- . [2006-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28).
- . [2006-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4-24).
- . [2006-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4-19).
- . 高雄市政府交通局. [2023-11-16].
- 林耀文. . 自由时报. 2023-04-11 [2023-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