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港
基隆港是位于台湾基隆市的海港,为中华民国四座主要国际商港之一、以及北台湾首要的海运枢纽,与台北港并列为台北的联外港口,营运机构为台湾港务公司基隆港务分公司。除了商港功能之外,也是台湾的海军及渔业基地之一。整个港区被基隆市中心环绕,腹地较其他台湾商港狭小,运输方面以货柜为主、散货为辅,2000年代后亦发展邮轮母港事业。2018年的数据显示,基隆港位列世界第113大港,在台湾各商港中排名第四。[3]
基隆港 Keelung Port | |
---|---|
![]() 基隆港 | |
位置 | |
国家与地区 | ![]() |
位置 | 基隆市仁爱区、中正区、中山区 |
经纬度 | 25.1384°N 121.7476°E |
港口代码 | TWKEL |
细节 | |
激活 | 1913年 |
台湾港务公司基隆港务分公司 | |
拥有者 | ![]() |
类型 | 商港、军港、渔港 |
水域面积 | 375公顷[1] |
陆地面积 | 196公顷[1] |
总面积 | 572公顷[1] |
码头 | 57座 |
港外水深 | 负20公尺至负26公尺[1] |
外港航道水深 | 负15公尺至负15.5公尺 [1] |
数据 | |
靠港船只 | 10,714艘次(2020年度)[2] |
年货物吨位 | 156,580,789 公吨(2020年度) |
年量 | 1,532,792.25 TEU(2020年度)[2] |
货物价值 | 58,621,984计费吨(2016年度)[2] |
客运 | 进港:385,207(2016年度) 出港:396,927(2016年度) |
网站 | |
kl |
港区环境及设施


基隆港为利用自然之谷湾地形所修筑的港口,共有41座码头、1个入港航道,港区总面积为608.4公顷。陆域:195.7公顷,海域:412.7公顷。港湾形状大致呈北宽南窄的漏斗状,港区水域则分为外港、内港、牛稠港等3大区域。码头方面可分为东岸码头、西岸码头等2大部分,其中以西岸运量较大;使用类型则分为商用、军用、渔用等3大类。外港区主航道长度约1,440公尺,水深负16公尺,航道宽度约320公尺,回船池:水深负16公尺,直径650公尺。
码头简介
- 货柜码头:14座
- 设有三处货柜基地,配置有35至40吨可装卸13至18排货柜之高性能式货柜起重机,每年可装卸310万以上标准货柜箱(TEU)。
- 西岸货柜储运场
- 北柜场(旧称第一货柜中心)
- 南柜场(旧称第三货柜中心)
- 东岸货柜储运场(旧称第二货柜中心)
- 西岸货柜储运场
- 散杂货码头:20座
- 客运码头:6座
- 东岸及西岸各有一栋客运大厦。东岸专门停泊国际航线的大型豪华邮轮;西岸则停泊台马轮、新台马轮、台马之星等往返马祖-基隆之渡轮。
- 客货码头:1座
其中西岸六号码头为客货共用码头。
- 其他用途码头:15座
- 分别供港务公司所有港勤船,及工程船、军舰、海巡舰、缉私舰等特种船只靠泊。
军港
基隆港东岸与西岸均有军用码头。东岸为东5码头(入口标示为「海军码头」);东5码头入口对面设有海军威海营区,是中华民国海军一三一舰队部所在地;西岸为8-12码头,由海军基隆后勤支持指挥部(原海军第三造船厂,简称「海三厂」)、陆军第三地区支持指挥部运输兵群第二营使用。
联外交通
高快速公路
历史

_City_02.jpg.webp)

建港之初
基隆港在昔日称为「鸡笼港」或「鸡笼湾」,又因旧内港里两座鲎公屿、鲎母屿礁石而雅称「鲎江」。 鸡笼港在十七世纪即有外人足迹,西班牙人占领台湾时就曾对鸡笼港进行调查,并进行了部分建设。清治后期,西方列强的东来,逐渐打开了鸡笼港的发展。在同治2年(1863年),基隆港以淡水附港的名义正式开放为商港。而在1886年当时就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进行基隆港的建港规划,并委由当时的台湾首富林维源总办基隆港的建港事宜,也将当时兴建中的纵贯铁路分出支线至港区;但后来建港工程因刘铭传的离职而未全面实行,主要设施中只完成一座陆海联运码头。后来统治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将1886年认定为基隆港创建之年[5]。
日治时代
日治时代,日本当局计划将基隆建设成为台湾与日本本土的联系门户,故基隆港正式开始进行现代化港口的建设,也就是从1899年到1944年间共五期的基隆港筑港工程;第一期在1899年开工,1903年7月竣工[6],第五期则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未全部完工。这五期的筑港工程,清除了原本密布内港区内的礁石(原本港内的鲎公屿、鲎母屿即在第二期工程被铲除),并在外港陆续整建了大型造船厂及军港、渔港区等设施,从码头货栈到港区铁路系统皆相当完备。基隆港现存的西二、西三码头仓库即在此时期兴建,分别于1932年、1934年完工。
松本虎太在日治时代的筑港工程,不但奠定了日后基隆港的发展基础,也使基隆港在1970年代前稳坐台湾第一大港宝座。较特别的是,基隆港的筑港工程并不由政府行政系统负责,而是由日本军方主导,并被列为日本海军列管军港之一。
基隆港原由其所在的台北州设立「港务部」来管理,并由台湾总督府交通局海务部监督,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改由直属于台湾总督府的基隆港务局负责。基隆港由于当时台湾主要物资吞吐港及海军基地的地位,在大战末期首当其冲,成为美军轰炸的首要目标。港端口设施及港内停泊船只皆毁损严重,港区几成废墟。
- 日治时期基隆港明信片
- 日治时期基隆港明信片
- 日治时期基隆港明信片
- 日治时期基隆港明信片
- 日治时期基隆港明信片
- 日治时期基隆港明信片
- 日治时期基隆港明信片
- 日治时期基隆港明信片
战后至今
- 1958年10月8日,在运输舰布瑞肯锐基号上准备在基隆港靠岸的美军官兵
- 1958年10月8日,基隆市民众围在码头观看送美军飞弹营官兵离船登岸
- 1965年4月6日,新任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司令布莱克本中将乘旗舰奥克拉荷马城号,访问基隆港三天
- 1967年3月17日,美国海军第七舰队普罗维登斯飞弹巡洋舰(CL-82)停放于基隆港
1945年,中华民国接管台湾,续设基隆港务局,隶属于台湾省政府交通处。港务局改组时以打捞港内一百多艘沉船及复建码头、桥梁、船渠、船坞、运河、防波堤、修理场及仓库等原有设施为主,1953年以后才开始增设港端口设施,如增建西29、30号码头、渔港区突堤码头、兴建通栈仓库等,并填筑大沙湾海水浴场以兴建船渠。
复建完成之后,基隆港开始复兴。1961年至1974年间,港务局改建内港设施,并开始在外港及东岸兴筑码头[7]。1974年至1981年间开始积极扩建外港,并先后兴建两座大型突堤码头,以消除内港瓶颈及岛内成长的运输需求;连接港区及高速公路的东岸、西岸高架桥也兴建于同时期。1982年至1992年,为因应货柜运输时代的来临,以改建及增建货柜码头为主。基隆港的营运量在1980年代到达高峰,到了1984年,基隆港更成为世界第七大货柜港。
发展至今,基隆港的码头总数从日治时期全座落在西岸的18座,扩增为现在的57座(西岸37座、东岸20座)。民国95年(2006年)年度全中华民国关税总收入之中,经基隆港之收入为新台币821亿余元,占总收入之60.54%[8],足见基隆港在台湾经济体系的重要地位。
基隆港务局在1999年精省后改隶中华民国交通部;2012年行政院组织再造实施后,中华民国交通部于同年3月1日起实施「政企分离」之航港管理作法,将各港务局公司化合并成立国营之「台湾港务公司」,原基隆港务局则改制为台湾港务公司属下的「基隆港务分公司」。
鉴于货运业务因港口腹地不足而发展受限,基隆港自2000年代起发展邮轮母港业务。由于地利之便,基隆港成为台湾民众搭乘邮轮出发的首选,台湾超过九成的邮轮旅客都由此进出。基隆港国际邮轮人次,由2013年的40万到2018年的94万,每年还继续以逾20%的速度快速成长,这也吸引了国际邮轮业者选择以基隆港做为母港。根据台湾港务公司统计,2018年停靠基隆港的邮轮艘次达565次,平均天天都有邮轮造访。基隆跃居亚洲第三大邮轮港,超越香港、日本各港口,仅次于上海、新加坡[9]。
发展瓶颈与对策

基隆港与基隆市唇齿相依,基隆市区的街廓即沿着港区发展,而早期基隆市民的生计更是与基隆港息息相关,昔日广布市区的「委托行」及酒吧就是一例[10]。但进入1990年代之后,基隆港除了要面对国内外传统港口的竞争,还要应付中国大陆东南各新兴港口的快速崛起。而基隆港的港区规模已到达极限,却因为港端口用地紧邻市区及山区而无法扩建,港内大部分码头的吃水深度又无法停泊巨型货柜轮,导致许多船只被迫弯靠高雄港与台中港。
兴建新港
基隆港于1980年代,正逢港端口营运的高峰期,当时港内船席不足的情形常常发生;基隆港务局于1980年代中期,为了解决基隆港的拥挤状况,提出在基隆港以西的外木山海岸兴建「基隆超级深水港」,即「基隆新港」的兴建计划,在基隆港营运状况开始衰弱时,曾被认为是重振基隆港营运的最佳方法,但是之后一直无实际动作。在1997年,交通部以建设新港的难度过高、经费太过庞大等理由,否决了兴建新港的提案,以在新北市八里区兴建淡水新港、即今之台北港作为替代方案。此举引起了基隆市各界的不满,认为此举将会封杀了基隆港,甚至基隆市的未来发展。虽然如此,基隆市各界目前仍未放弃兴建新港的可能。
未来展望
由于现有港区短期内无法扩建,为了因应台北港将对基隆港的货运业务造成的威胁、与邻近国家港口的竞争,以及两岸三通后所带来的客运荣景,基隆港将从原本偏重货物运输,转型成为客运、货运并重的「加值型物流港」[15][16]。未来基隆港将朝向「东客西货」的方向来发展,东岸以客运与观光游憩为主,西岸则继续作为货运运输的基地[17];而配合基隆市中心的都市更新计划,未来基隆港部分码头的功能将进行调整,港区部分后线区域也将开放商业开发,以达致基隆港、市发展之双赢[18]。
下列为基隆港进行中的发展计划:

- 市中心港区开发计划
- 基隆港南岸的港区(东4码头—西4码头之间)邻近市中心,为配合基隆市政府推动的基隆火车站暨西二西三码头都市更新案,邻近基隆车站的小艇码头、西1码头、西1B码头的后线将解除管制,成为向公众开放的水岸广场(码头岸线仍继续维持现有功能)[18]。西2—西4码头将配合此都更案改造成为「客运专区」,并新建容纳客运航厦、港务机构合署办公之新港务大楼,将成为基隆港新地标[19];东2—东4码头则规划成为国际邮轮基地,并引进民间资金来开发[20]。
- 新港务大楼原规划于2016年完工激活[21],但因计划拆除做为其建地的西三码头仓库在2014年底列为历史建筑保护,使整个工程必须重新规划,目前规划西二、三码头仓库改为旅客中心,海港大楼合并至规划兴建的西岸会展与旅运智能大楼[22]。
- 牛稠港军事专业区
姐妹港
参考文献
引用
- .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14-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中文(台湾)).
- . 台湾港务股份有限公司基隆港务分公司. [201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8).
- http://211.75.230.130/web_upload/Section1-3.pdf
- . 自由时报. 2013-10-16 [2015-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 《基隆港建港百年纪念文集》,民国74年(1985年)11月9日出版,基隆港务局发行。
- 陈怡雯. (PDF). 国立台湾图书馆. 2013年12月 [2022-02-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2-09).
- 胡, 台丽. .
- 关于中华民国的海关,详见财政部关税总局条目。
- 陈竫诒. . 天下杂志. [2019-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7).
- . 博客来. [2017-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 台湾自由贸易港区网站 - 自由贸易港区在哪里 的存盘,存档日期2008-01-30.
- . 联合报. 1972-03-04.
- . 经济日报. 1989-11-02.
- 《国家政策论坛》-「市港合一」回归基本精神 的存盘,存档日期2009-04-17.
- . [2012-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4).
- 基隆港市共同发展策略
- 北北基生活圈跨域空间发展整体策略规划>现况分析>交通运输
- 基隆港务分公司-基港局整体规划及未来展望 的存盘,存档日期2012-04-19.
- 基港32楼地标新港务大楼105年完工 - 自由时报 2011.04.12 的存盘,存档日期2012-10-01.
- 基港东岸码头完成转型规划
- 基港西岸客运港务大楼兴建修正计划经建会通过 - 台湾新生报2012.03.20 的存盘,存档日期2014-10-30.
- . [2017-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 . [2012-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 . [2019-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来源
- 重修《基隆市志》- 交通篇,基隆市政府印行
- 《基隆外海新港区细部规划及初步设计》研究报告,交通部运输研究所发行
- . 基隆市政府. 2001-12-01. ISBN 957-010-383-3. 统一编号:3909005600.(繁体中文)
外部链结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基隆港 |
![]()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国营港务股份有限公司设置条例 |
- 台湾港务公司基隆港分公司
- 基隆港务警察总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基隆港务消防队
- (英文)世界主要港口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