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河
基隆河是位于台湾北部的河川,也是淡水河三大上游支流之一,全长86.4公里[1],横跨新北市、基隆市与台北市。该河川虽以「基隆」为名,但实际上主流及其支流主要分布于新北市与台北市,实际流经基隆市之河段仅约15公里(占17%)。
基隆河 | |
河流 | |
名称起源:基隆 | |
国家 | ![]() |
---|---|
地区 | 台湾北部 |
区 | 新北市 · 基隆市 · 台北市 |
属于 | 中央管河川 |
支流 | |
- 左侧支流 | 大坑溪 · 下寮溪 · 北峰溪 · 康诰坑溪 · 智能溪 · 礼门溪 · 茄苳溪 · 保长坑溪 · 拔西猴溪 · 暖暖溪 · 鱼坑溪 · 新寮溪 · 三坑溪 |
- 右侧支流 | 贵水二溪 · 磺港溪 · 外双溪 · 内沟溪 · 草滥溪 · 叭𪡏溪 · 北港溪 · 乡长溪 · 鹿寮溪 · 玛陵坑溪 · 大武仑溪 · 深澳坑溪 · 灰窑溪 · 芊蓁林溪 |
主源 | 分水仑 |
- 位置 | 新北市平溪区 |
- 海拔 | 300 m(984 ft) |
- 坐标 | 25°01′06″N 121°42′21″E |
次源 | 火烧寮山 |
- 海拔 | 560 m(1,837 ft) |
河口 | 淡水河 |
- 位置 | 台北市北投区关渡 |
- 海拔 | 0 m(0 ft) |
- 坐标 | 25°06′44″N 121°27′50″E |
长度 | 86.4 km(54 mi) |
流域面积 | 493 km²(190 mi²) |
流量 | |
- 平均流量 | 39.5 m³/s(1,395 ft³/s) |
- 最大流量 | 3,690 m³/s(130,311 ft³/s) |
- 最小流量 | 12 m³/s(424 ft³/s) |
概况
基隆河发源于新北市平溪区的分水仑,但其水系最远源流则为其支流芊蓁林溪,发源于狮公髻尾山(又名火烧寮山)东偏北侧标高约560公尺处,水系河长约96公里,流域面积约493平方公里[2]。主流从新北市平溪区起始后,往东北流经新北市瑞芳区,进入基隆市暖暖区之后转弯西流,汇集到七堵区、新北市汐止区,再进入台北市,流经南港、内湖、松山、中山、士林、大同、北投等区,最后于关渡导入淡水河。
基隆河大致可分成三段:[3]
基隆河昔日自西、荷、清、至日治铁路运输畅通以前,利用舟楫之便,可由淡水河口趁潮水直通峰仔峙(后改称水返脚,今汐止),改乘独木舟可抵暖暖,再登岸改走陆路越狮球岭抵达基隆港。西班牙人称为基马逊河或奇马松河()[4]:290;荷兰人续沿用西班牙的名称,在《大台北古地图》也称里族河(),1655年《热兰遮城日记》记为鸡笼河();[5]另有峰仔峙港、大隆同溪、内港北溪、基隆溪川、基隆溪、基隆川等多个名称。
地形
基隆河上游往东北东方向流动,经三貂岭后,转向北北东,经过猴硐后河谷逐渐开阔,并转向西流,自瑞芳以下,河道十分曲折,流经暖暖、八堵、七堵、六堵、五堵、汐止、南港之后进入台北盆地,在关渡附近导入淡水河。上游从源头自瑞芳约30公里,发源于平溪菁桐附近,与相邻之景美溪支流大溪墘溪呈谷中分水,河谷狭窄呈V字形,谷中巨砾遍布,岩床裸露,瀑布、壶穴地形特别发达[6]。十分到平溪一带受到新世晚期地震和火山等作用的影响,河阶分布,向东流经十分瀑布后开始深切,形成峡谷地形,回春地形特别明显,著名的有岭脚瀑布、十分寮瀑布、野人谷瀑布、暖暖壶穴与大华壶穴等。至三貂岭附近向东北东的流路骤转为北向,并在瑞芳附近急转向西,形成曲流[6]。流经瑞芳距离海岸仅1.5公里,之后进入和缓起伏的丘陵带,河谷渐开阔,至八堵、松山及汐止之间有广大的河床平原,在南港附近进入台北盆地。进入台北盆地后进入下河段,一直到关渡为止,由于河床为冲积层,土质松软,呈显著的自由曲流,蜿蜒穿梭于台北盆地[6]。
主要支流
- 基隆河:新北市、台北市、基隆市
- 贵水二溪:台北市北投区
- 水磨坑溪
- 贵子坑溪
- 磺港溪:台北市北投区
- 北投溪
- 外双溪:台北市北投区、士林区
- 堀川:台北市中山区、中正区、大安区
- 内沟溪:台北市内湖区、新北市汐止区
- 草滥溪:新北市汐止区
- 大坑溪:台北市南港区、新北市汐止区
- 四分溪:台北市南港区
- 下寮溪:新北市汐止区
- 北峰溪:新北市汐止区
- 叭𪡏溪:新北市汐止区
- 北港溪:新北市汐止区
- 康诰坑溪:新北市汐止区
- 智能溪:新北市汐止区
- 礼门溪:新北市汐止区
- 茄苳溪:新北市汐止区
- 乡长溪:新北市汐止区
- 保长坑溪:新北市汐止区
- 鹿寮溪(友蚋溪):基隆市七堵区
- 玛陵坑溪:基隆市七堵区
- 拔西猴溪:基隆市七堵区
- 大武仑溪:基隆市七堵区、安乐区
- 暖暖溪:基隆市暖暖区
- 西势坑溪:基隆市暖暖区
- 东势坑溪:基隆市暖暖区
- 鱼坑溪:新北市瑞芳区
- 深澳坑溪:基隆市信义区、新北市瑞芳区
- 相思溪(为深澳坑溪的一小支流,在"相思岭"和"六坑"之间由东北方向注入深澳坑溪)
- 新寮溪:新北市平溪区
- 灰窑溪:新北市平溪区
- 芊蓁林溪:新北市平溪区
- 火烧寮溪:新北市平溪区
- 东势格溪:新北市平溪区
- 三坑溪:新北市平溪区
- 贵水二溪:台北市北投区
整治水患问题


由于基隆河的河道曲折,且上游的平溪山区为台湾雨量最多的地区,因此每当台风或豪雨来袭时,易造成下游地区的水患,故进行了两次基隆河截弯取直工程。
第一次截弯取直
第一次整治于1964年11月5日至1965年7月19日处理士林段的基隆河,中华民国国军部队从社子岛挖开一条新的河道,原河道及番仔沟后来被填平,形成基河路与剑潭路、承德路四段三条道路。工程完毕后,社子岛则成了社子半岛,仅留下福德绿地供人凭吊。
第二次截弯取直
第二次于1991年11月11日至1993年11月10日,在大直、松山、内湖与南港段实行第二次的工程,以利于基隆河洪水的宣泄。工程完成后,虽然台北市下游段的水患获得改善,但因河道缩短使涨潮时河水逆流而上,造成中游段的汐止和基隆市的五堵等地区反而在降雨量大时常发生水患。以下为整建后原河道的利用变迁:
- 中山大直段:北安路、堤顶大道二段、美丽华。
- 内湖段:民权东路六段、行善路、内湖科学园区。
- 南港段:石潭公园。
关于松山段的截弯取直,在前台北市长黄大洲的《改造:基隆河截弯取直纪实》一书中提到:数值仿真的结果,若是只有截弯取直,和原公告的内湖堤线(沿着河湾而建)相较,因为蓄洪量降低,河水水位会提高,因而低水水槽必需特别挖深。因此将截弯取直视为都市更新开发计划比较恰当。截弯取直后产生的「新生土地」,的确造就了内湖科技园区和明水路的新兴住商混合区,以及旧宗路的新兴商业区[7]。
观光景点
.jpg.webp)
相关条目
- 台湾河流列表
- 复兴航空235号班机空难
参考文献
- . e-river.wra.gov.tw. 经济部水利署. [29 Sept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September 2020).
- 杨万全,认识淡水河流域的水文,台湾水文论文集,2000年5月,第524页
- . 新北市板桥区: 经济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 2013年. ISBN 978-986-03-7491-9.
- 艾斯奇维. 由李慧珍·吴孟真·周佑芷·许壬馨·李毓中翻译. . 台湾文献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03-12, 54 (4): 284–305.
- 翁佳音. . . 台北县立文化中心. 1998-06: 23–50 [原荷文报告1654年]. ISBN 957-02-2084-8 –扫描版国家图书馆·台湾记忆·台湾乡土文献影像;数字版抄本中研院台湾研究网络化.
- 杜友仁,龚任义,李锡堤 (国立中央大学应用地质研究所). . 国立中央大学应用地质研究所. [2015-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中文(台湾)).
- 黄大洲,《改造:基隆河截弯取直纪实》,正中书局,2001年
- 员山子分洪隧道 内部首度公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汤佳玲,自由时报,2015-11-19
外部链接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基隆河 |
![]()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基隆河流域整治特别条例 |
- 中华民国经济部水利署基隆河整体治理计划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水利署网站数字典藏,2009年)
- 中华民国经济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 基隆河整体治理计划(前期计划)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