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林乡

芎林乡台湾客家语海陆腔:giungˋ lim hiongˋ;饶平腔:giungˇ lim hiongˇ)为台湾新竹县的一个,位于新竹县中央偏西,位处尖石五峰等高山地区与新竹平原交界的地带。东北邻新埔镇关西镇,东南邻横山乡,西南与竹东镇为界,西北与竹北市相接,是新竹县面积最小的行政区。由于乡内有国道三号的竹林交流道、台68线的芎林交流道(实际位置于竹东镇),以及从新竹市区直通过桥至芎林市区的公道路,。往西北去竹北市的高铁特区也有县道链接,现在已发展为新竹市的新兴市郊。

芎林乡
Qionglin Township
旧称:九芎林
芎林乡官方图章
芎林乡徽
芎林乡位置图
坐标:24°48′N 121°06′E
国家 中华民国
台湾省
上级区划新竹县
下级区划12141
政府
  行政机构芎林乡公所
(立法机关:芎林乡民代表会
  乡长黄正彪芎林乡乡长列表)
面积
  总计40.7858 平方公里(15.7475 平方英里)
海拔188 公尺(617 英尺)
人口(2024年2月)(7,510户)
  总计20,380人
  排名7
  密度500人/平方公里(1,294人/平方英里)
时区国家标准时间UTC+08:00
邮递区号307
户政数据代码10004070
毗邻新埔镇竹北市竹东镇横山乡关西镇
网站http://www.cyonglin.gov.tw/

历史

地名由来

芎林乡系以乡治所在地,也是全乡最大聚落的芎林而命名。乾隆末年汉人初至此地开垦,曾创建「公馆」作为拓展垦务之基地,并将所形成之聚落称为「公馆」。其后因见周遭九芎树苍蔚成林,故更名为「九芎林」。

日治初期,聚落所在之行政区划编为「九芎林」。大正九年(1920年)全台改行州郡制时,地方人士认为「九芎」与「久穷」谐音,遂去「九」字而改名为「芎林」大字,新制街名称亦同步改为「」,辖区与目前相同。民国34年(1945年)国民政府接管台湾后,再改制为「芎林乡」[1]:31

乡史

在有历史记载以前,新竹平原以东的丘陵及山岳地带,属于原住民泰雅族赛夏族的生活范围[1]:79明郑时期(1661年-1683年),划新港溪(今盐水溪)以北为天兴县,其后改制为天兴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清军征服明郑,隔年设一府三县,天兴州改称诸罗县雍正元年(1723年),析大甲溪以北为淡水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北台湾设「土牛沟」作为汉人开垦之界限。今芎林乡全境位于土牛沟以东,仍无汉人入垦[1]:80

乾隆四十年(1775年),出生于红毛港(今新丰乡)坑子口的广东陆丰第二代移民姜胜智,伙同当时居住于头前溪南岸上、下员山地区(今竹东镇员山)的广东大埔移民刘承豪,向竹堑社通事什班取得垦批,合力开垦九芎林荒埔。他们在今芎林市街广福宫附近创建公馆,进行招佃。因当地时有原住民出没,其后便向官府申请设置官隘,获配置隘丁十名,负责安全防卫[1]:81

嘉庆末年(1815年-1820年顷),芎林地区的主要埔地已大致被开垦,并形成许多聚落。其中九芎林聚落因有公馆在此,形同临近居民的活动中心,也成为竹堑溪(今头前溪)中上游一带最大的市街,也是临近地区往内山开垦的根据地[1]:82

九芎林的开发到了道光初年,已经有相当规模,市街繁荣也在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达到极盛。同治元年(1862年),九芎林街区遭洪水侵害,商业机能受挫,其后树杞林(今竹东)便遂渐起而代之。尽管如此,九芎林在人文与宗教的发展上,仍有其特殊地位,中元普渡及文林阁的创建便是明证。一直到光绪末年,九芎林仍然是头前溪中上游各街庄的学术文化中心[1]:85

同治十三年(1874年)牡丹社事件发生后,清廷改采开山抚番、增设府县的政策。隔年(光绪元年),淡新分治,九芎林地区改隶新成立的新竹县[1]:91。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台湾割让日本,时为日明治二十八年。

日治初期,台湾行政区划异动频繁,九芎林地区初隶台北县,一度拆分台北县而改隶新竹县,不久新竹县又被合并而仍隶台北县。直至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实行二十厅制,九芎林地区改隶新竹厅树杞林支厅,名「九芎林区」,行政区划才算稳定下来。

大正九年(1920年),废除厅、支厅、区,改设州、郡、街,并修改部分地名。九芎林区加上新竹厅直辖六张犁区的下山,改制为新竹州竹东郡,并设立役场,下辖鹿寮坑、山猪湖、王爷坑、倒别牛、石壁潭、芎林、中坑、水坑、上山、崁下、柯子林及下山等12个大字,其下有9个小字。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投降中华民国,台湾由中华民国政府接收,时为民国34年。

民国35年(1946年),芎林改制为新竹县竹东区芎林乡,共设11个村。民国39年(1950年)废区,芎林乡直隶新竹县,以迄于今。民国42年(1953年),五龙村分拆出华龙村,全乡成为12个村[1]:95

地理

芎林乡位于新竹县中央偏西,正好处于尖石五峰等高山地区与新竹平原交界地带。行政区轮廓有如一个斜置的葫芦:西北方下山村的水尾是葫芦开口处;东南方五龙村、秀湖村一带则是葫芦的底部[1]:34。 

地形

芎林乡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标高在50公尺至460公尺之间。丘陵地面积约占全乡三分之二,属于飞凤山丘陵区的一部分。丘陵区由东南延伸至西北,包括鹿寮坑山石壁潭山飞凤山及九芎林山等,其地势由东而西渐次低斜。丘陵南侧是平原区,系头前溪河水冲积而成。丘陵与丘陵间有小溪纵向切割,形成许多小山谷,包括鹿寮坑、王爷坑、燥坑、倒别牛、中坑、水坑、纸寮窝、打砖窝、埤塘窝等窝谷。丘陵与平原之间,分布有零星台地,可避洪患,自古以来便是芎林地区诸聚落的所在地[1]:38

水文

头前溪是乡内最主要的河川,发源于五峰乡东南部标高2,512公尺之桧山西北坡。其源头称为霞喀罗溪,流至桃山与麦巴来溪会合后,改称上坪溪;续流至芎林乡秀湖附近与最大支流油罗溪会合后,始称头前溪。本流在秀湖至崁下段,部分河道为芎林乡与竹东镇的交界;过崁下后,经竹北新竹,最终于南寮注入台湾海峡

芎林乡因位于头前溪主流与最大支流汇合处,河面宽广,河道分歧。每逢中上游大雨,极易造成水患。今日从横山经芎林至竹北,头前溪主支流两岸均筑有高大堤防,即用以防范洪害。头前溪芎林乡的秀湖、永兴、石潭、文林、上山、下山等村,沿途有鹿寮坑溪、王爷坑溪、燥坑溪、水坑溪等多条支流注入。这些支流均发源自芎林乡北侧丘陵,平日水量稀少,雨季或台风时流水湍急,极易泛滥成灾[1]:44

气候

芎林乡终年高温湿润,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夏季较长,盛行西南风;冬季较短而不明显,盛行东北风。由于乡内无测候站,需参考临近之竹东、新竹测候站所得数据。在气温方面,两测候站年平均气温分别为21.4℃及22.2℃,全年最热为七月的27.3℃及28.7℃,最冷为一月的14.8℃及15.1℃。在雨量方面,两测候站年平均降雨量分别为2,198公厘及1,689公厘。依地缘位置而言,芎林乡之平均气温及雨量当介于两者之间,且更接近竹东测候站的数据[1]:51-55

人口

历史人口
年份人口±%
1981 18,409    
1986 17,964−2.4%
1991 17,824−0.8%
1996 19,391+8.8%
2001 20,897+7.8%
2006 20,744−0.7%
2011 20,519−1.1%
2016 20,165−1.7%
2021 19,936−1.1%
来源:. 内政部. [2019-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

根据新竹县芎林乡户政事务所统计,2023年底芎林乡户数约7.5千户,人口约2万人,乡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村分别是上山村与华龙村,2023年底两村人口分别为5,943人与409人[2]

政治

历任首长

长时期(日治)
任次姓名[1]:528-533到任日期[1]:528-533卸任日期[1]:528-533备注
第1任刘家水1920年10月1日1932年9月30日
第2任林阿际1932年9月30日1940年10月1日
第3任佐佐木文治1940年10月1日1945年10月25日
长时期(民国)
届次姓名[1]:528-533到任日期[1]:528-533卸任日期[1]:528-533备注
官派刘德炃1945年10月1946年1月依日治时期制度而称为庄长
乡长时期
届次姓名[1]:528-533到任日期[1]:528-533卸任日期[1]:528-533备注
官派刘德炃1946年1月(不详)官派
官派林棋业(不详)1947年9月官派
第1任林棋业1947年10月1948年12月31日乡民代表会选出乡长
第2任郑见清1949年1月1日1951年6月30日乡民代表会选出乡长
第1届林棋业1951年7月1日1953年6月30日民选乡长(以下同)
第2届林棋业1953年7月1日1956年6月30日
第3届刘辉清1956年7月1日1959年12月31日
第4届刘辉清1960年1月1日1964年2月29日
第5届林棋业1964年3月1日1968年2月29日
第6届林棋业1968年3月1日1973年3月31日
第7届刘家固1973年4月1日1977年12月29日
第8届叶绍钦1977年12月30日1982年2月28日
第9届叶绍钦1982年3月1日1986年2月28日
第10届黄隆盛1986年3月1日1990年2月28日
第11届黄隆盛1990年3月1日1994年2月28日
第12届郑安治1994年3月1日1998年2月28日
第13届林章秀1998年3月1日2002年2月28日
第14届林政良2002年3月1日2006年2月28日
第15届林政良2006年3月1日2010年2月28日
第16届庄云娇2010年3月1日2014年12月24日
第17届庄云娇2014年12月25日2018年12月24日
第18届黄正彪2018年12月25日2022年12月24日
第19届黄正彪2022年12月25日现任

乡政组织

芎林乡公所是芎林乡最高层级的地方行政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乡自治的行政机关,同时负责运行县政府及中央机关委办事项,芎林乡的自治监督机关为新竹县政府。乡长由全体乡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为四年,可连选连任一次。芎林乡公所并置乡政会议,为乡政最高决策机构,在乡长之下,设有5课3室等8个内部单位及3个附属机关[4]

芎林乡民代表会是芎林乡的最高民意机关,代表芎林乡全体乡民立法和监察乡政。乡民代表由公民直选选出,任期为四年,可连选连任。芎林乡民代表会共有11位乡民代表,分别为第一选区1席乡民代表、第二选区2席乡民代表、第三选区2席乡民代表、第四选区6席乡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11位乡民代表互选产生[5]

行政区

芎林乡行政区划
村名 面积
km²[1]:36
邻数[6] 人口数[6] 主要聚落[7]
下山村4.07101,356下山、埤塘窝、五座屋、月桃窝
上山村4.18144,652上山、下田洋、田洋、崁下、砖窝、柑园岗
芎林村0.26161,941芎林(中北部)
文林村2.36142,871芎林(南部)、柯子林
水坑村3.9310933华兴、油茶园、水坑
中坑村4.1210743赤柯寮、中坑
新凤村3.77101,900高枧头、五股林、燥坑
石潭村2.28113,189石壁潭
永兴村5.3410524上店子、牛角窝、直窝、芎蕉窝、牛栏窝
秀湖村1.09101,127秀湖
五龙村4.1410601五龙、烧炭窝、下窝子、桔子窝
华龙村5.2010513鹿寮坑、安屋窝、吴屋窝、茄苳窝、灶桶窝、老茶亭、鸡寮坑
合 计40.7413520,350

芎林乡主要有两个大聚落市区,各自有自己的生活圈,大致以国道三号切分为西北侧的外七村,以及东南侧的内五村。

  • 外七村,包含芎林市区(芎林村),以新中正大桥链接新竹市、竹东镇的公道路,以及台68线的芎林交流道,生活圈上较偏新竹市跟竹东镇二重埔。包含芎林村、新凤村、中坑村、水坑村、文林村、下山村、上山村等村。
  • 内五村,石壁潭聚落(石潭村)为内核,以竹林大桥链接头前溪对岸的竹东镇市区,生活圈上较偏竹东镇。包含华龙村、五龙村、秀湖村、永兴村、石潭村等村。

经济

芎林乡的一级产业以农业为主,主要作物是稻米,其次是柑橘水梨之类的水果与蕃茄之类的蔬菜。稻米生产的全盛时期在民国65年(1976年),全乡种植面积达1,785公顷,产量达7,807公吨。其后因台湾工商业急遽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同时亦有部分稻田转作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稻米种植面积与产量因而大幅缩减。民国90年(2001年)全乡稻米种植面积仅余967公顷,产量仅有4,083公吨[1]:241

农业

芎林生产的柑橘过去以椪柑桶柑为主,1980年代以来海梨柑逐渐取而代之。由于海梨柑产量为全县之冠,因而打响「海梨柑王国」的名号。近年来由于气候因素,海梨柑果实水分、甜度均不足,价格也随之下降,种植面积及产量已略有减少。民国90年(2001年)柑橘总产量已降为9,405公吨,与最盛期民国85年(1996年)的产量15,597公吨相较,减少约百分之四十[1]:248-249

芎林的蕃茄产业系因应近年来台湾精致农业、休闲农业的发展而从无到有,并逐渐壮大,为芎林农业带来第二春。桃太郎蕃茄、黄金蕃茄等新品种汁多味美,颇获好评。民国90年(2001年)蕃茄总产量达1,092公吨,已成为全乡蔬菜产品的最大宗[1]:252

工业

由于山多平原少,加上过去交通不甚便利,不利于制造业发展。民国60年代中期,政府在五龙村、华龙村一带设立五华工业区,上山村打砖窝地区也陆续有工厂进驻,然而两处均属河谷地形,腹地狭窄,发展十分有限。[1]:276。五华工业区占地约38公顷,主要厂商有航天飞机高传真科技、台曜电子等[1]:285-287

商业及服务业

过去以日常生活所需的零售及居家商业服务为主,规模甚小。近年来由于新竹科学园区的开发、北二高通车、县道120号拓宽、东西向快速道路台68线开通、高铁新竹站设立等利多因素的带动,芎林人口已有回升现象,商业发展也有逐渐繁荣的趋势[1]:276。观光产业以往并不兴盛,近年鹿寮坑休闲文化区结合客家文化及在地人文特色,举办「客家桐花祭」而受到关注,但仍属初期发展阶段[1]:337

文化

文化资产

芎林鹿寮坑钟家伙房位于华龙村,为当地钟姓人家之宅院,为少见之山区客家伙房屋。钟家昔日拥有广大茶园,聘雇许多长工。为解决住宿问题,遂依山势兴建规模宏大之三合院建筑,右侧横屋因应地形而建成两层楼房,极为罕见。该屋兴建民国初年(1912年顷),历史悠久,虽曾整修过,但大致保留原貌,民国99年(2010年)公告为县定古迹[8]

芎林呈甘桥及捐题碑位于文林村,为跨越水坑溪的一座石桥。该桥的历史可追溯到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间所建造的木桥,其后经多次改建,直到大正十二年(1923年)由当时地方热心人士呈星公与甘照财捐献改建,两年后完工而成为今日之石桥风貌。该桥不仅历史悠久,构造亦颇具特色,足以代表当时工艺水准。桥旁立有一纪念碑,名为「兴建呈甘桥捐题碑」,为新竹县现存最漂亮的石碑之一。该桥及捐题碑于民国101年(2012年)公告为历史建筑[9]

客家狮原名「开口布狮」,源于少林,过去常被江湖卖艺者用来作为招徕观众的前戏表演,故又名「江湖狮」。客家狮狮头较重,舞狮者必须具备国术根底,始能舞动,是属于「武狮」的一种,也是结音乐、舞蹈、武术和戏剧的综合艺术表演。新竹县客家武狮文化协会前身为下山村清河堂武狮团,以往仅在农余闲暇时操练,并在节庆受邀表演。民国98年(2009年)成立协会后,在校园及社区推广客家狮,已逐渐看到成效。客家狮已于民国99年(2010年)经县府公告为「传统表演艺术-杂技」,而该协会为唯一登录的保存团体[10]

客家大戏为1920年代由客家三脚采茶戏为基础,推演形成的新剧种,又称为「改良戏」或「采茶大戏」。它的主要唱腔是《采茶腔》(又称《平板》),而以《山歌子》、《杂念仔》及其他小调为次要唱腔,统称为「九腔十八调」。不过演历史戏时,重要的角色往往会唱《乱弹》,即所谓的「正音」。民国98年(2009年)客家大戏经县府告为「传统表演艺术-戏曲」,而芎林村的庆美园戏剧团是登录的两个保存团体之一[11]

宗教

文林阁

芎林乡民的宗教信仰以道教佛教台湾民间信仰天主教基督新教为主。主要的道教宫观有广福宫、福昌宫、飞凤山代劝堂(主祀关圣帝君,又称关圣帝君庙,建于1892年)、文林阁五和宫、惠和宫、福昌宫三山国王庙等;佛教寺院有云谷寺;天主教堂有芎林天主堂、圣母圣衣隐修会;基督新教礼拜堂有中华基督教信义会恩霖堂、基督教芎林人文关怀中心、新凤基督教会等;另外尚有多所家族宗庙、伯公庙及万善庙。

芎林文林阁位于文林村,是一座具有文化传承历史背景的寺庙。同治末年(1870-1874年间),举人邓兆熊(邓观奇)为作育英才,设立文林阁。光绪二年(1876年),邓氏创设「文林社」,广召地方文士以共同研究学问。其后改建为寺庙,主祀文昌帝君,借由宗教信仰以提升学风。如今每逢考季,常有邻近学子前来膜拜以求考运顺利。文林阁虽为庙宇,亦提供奖学金以鼓励地方学子向学,在地方人士心中同时兼具信仰与文教的功能象征。今日所见庙舍为民国八十年(1991年)拆除后重建,虽富丽堂皇,却已失去原有建筑风貌[12]

鹿寮坑石爷石娘为龙华村当地客家人的信仰[13]

福昌宫三山国王庙位于芎林乡石壁潭(石潭村)及王爷坑(永兴村) 创建于清代甲辰年仲冬(乾隆49年)(公元1784年)、主祀三山国王三官大帝天上圣母千里眼将军,顺风耳将军,福德正神,张木坑官爷,韩指挥大使。 为石潭与永兴两村当地客家人的信仰

教育

大专院校

  • 敏实科技大学是位于水坑村的一所私立大学,也是芎林乡最高学府,创立于民国56年(1967年),原称大华农业专科学校。民国58年(1969年)改为工业专科学校,民国80年(1991年)改为工商专科学校,民国86年(1997年)改制为技术学院,民国101年(2012年)改制为科技大学,民国109年改为现名。全校设有工程、电资、商务与观光管理3个学院,其下设有13个系、1个研究所,另设有客家文化、玻璃创意、创新育成、绿能产业、防灾教育5个校级研究中心,及通识、体育、语言3个教育中心[14]。民国92年(2003年)全校共有教职员331人,学生8,731人[1]:801

国民中学

  • 新竹县立芎林国民中学:位于新凤村,是全乡仅有的一所国民中学,创立于民国35年(1946年),原称为「芎林初级中学」,民国57年(1968年)配合政府实施九年国民教育,改为现名以迄于今。民国101年(2012年)全校共有教职员58人,学生600人,编为普通班18班,特教班1班[15]

国民小学

  • 新竹县芎林乡芎林国民小学:位于文林村,是全乡最古老的小学,创立于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原称「九芎林公学校」。初期校舍暂借民房,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始迁至现址。大正九年(1920年),增设鹿寮坑分教场;同年10月改名「芎林公学校」。昭和三年(1928年),鹿寮坑分教场独立设校。昭和十六年(1941年),改名「芎林国民学校」。二战结束后,曾于民国35年(1946年)4月改名为「中心国民学校」,旋即于隔年1月改回原名。民国45年(1956年)设立石潭分校,民国47年(1958年)石潭分校独立设校。民国57年(1968年)配合政府实施九年国民教育,改为现名以迄于今[16]。民国92年(2003年)全校共有教职员54人,学生1,203人,编为普通班37班,特教班2班,另附设幼稚员1班[1]:782
  • 新竹县芎林乡五龙国民小学:位于五龙村,创立于大正九年(1920年),原称「九芎林公学校鹿寮坑分教场」。明治三年(1928年),独立设校为「鹿寮坑公学校」。昭和十六年(1941年),改名「鹿寮坑国民学校」。民国37年(1948年),改称「五龙国民学校」。民国57年(1968年)配合政府实施九年国民教育,改为现名以迄于今。民国101年(2012年)全校共有教职员16人,学生88人,编为普通班6班[17]
  • 新竹县芎林乡碧潭国民小学:位于石潭村,创立于民国45年(1956年),原称「芎林国民学校石潭分校」。民国47年(1958年),独立设校并改名为「碧潭国民学校」。民国57年(1968年)配合政府实施九年国民教育,改为现名以迄于今。民国101年(2012年)全校共有教职员22人,学生250人,编为普通班11班,另附设幼稚园1班[18]

交通

芎林乡距离新竹市虽仅15公里,但昔日因受头前溪阻隔,又不在铁、公路纵贯在线,局部联外道路也都曲折狭隘,交通极为不便。民国80年代(约1990年代)起,由于县道120号外环道、中正大桥北二高竹林交流道的相继完工及竹林大桥的拓宽,芎林交通大为改善。民国87年(1998年)新竹竹东东西向快速道路完工,芎林至交流道所在的竹东镇二重里有引道及新中正大桥相接,使得芎林至新竹的车程缩短至十分钟以内。其后芎林往新埔的县道115号亦拓宽。如今,芎林的联外道路皆极为宽敞而畅通,交通之便利已为新竹县东部各乡镇之冠[1]:171

公路

国道三号(福尔摩沙高速公路)是芎林乡最重要的南北向联外道路。该路以东北-西南走向穿越芎林乡中部,在文林村柯子林与县道120号相交,并设有竹林交流道,由此可快速前往台湾南北各地。

省道台68线南寮竹东东西向快速道路,全线沿头前溪南岸而行,但并未行经芎林乡。须由芎林街区沿县道115号至终点(县道120号岔路口)后续行,经新中正大桥过头前溪后,连上设于竹东镇二重里的省道台68线芎林交流道,可快速通往西边的新竹及东边的竹东等地。

省道台3线由芎林乡东南边界外,横山乡境内经过,于附近与县道120号相接。通过该道路向北可通往关西龙潭大溪等地,向南可通往北埔峨眉三湾等地。

县道120号是全乡最重要的东西向横贯道路,大致沿头前溪北侧河谷平原而行。通过该道路,向西北可通往六家竹北等地;向东南则可通往横山内湾尖石等地。县道123号是芎林通往竹东的道路,部分路段为县道120号旧线,亦有部分路段与县道120号共线。县道115号是芎林往北连络新埔杨梅的联外道路。

乡内另有多条乡道,均为次要联外道路或乡内各村连络道路,包括竹21线竹22线竹24线竹24-1线竹25线竹26线竹36线

公车客运

芎林乡与邻近乡镇间的一般公路客运业务由新竹客运经营,主要的路线有5615(新竹-六家-芎林-敏实科技大学)、5614(新竹-六家-芎林-九赞头)、5633(芎林-竹东)、5632(芎林-新埔)、5636(芎林-关西)[19]。另有国光客运经营竹东、台北间的国道客运业务,路线为1820(竹东-芎林-关西-龙潭-板桥-台北转运站)。

休闲旅游

飞凤山位于中坑村、新凤村交界处[20],因山形像飞凤引颈而得名,峰顶海拔423公尺[21],是行政院体育委员会所列的台湾小百岳之一[22]。山区原有梅树成林,冬季梅花盛开时,处处雪白,因而以「飞凤探梅」名列新竹县八景之一。山中有代劝堂、云谷寺两座百年寺庙,并有感应桥、新凤池、莲池等景点[23]。当天气晴朗时,由飞凤山上的观日亭可看见台北101大楼,是台湾陆地上可望见101的最远地点[24]

纸寮窝造纸工坊位于文林村,是芎林在地文化观光的新景点。纸寮窝曾是北台湾传统金银纸的手工造纸重镇,兴旺达百余年之久。可惜民国50年代(1960年代)以后,现代造纸工业兴起,纸寮窝的手工造纸业便趋于没落,成了历史名词。尽管如此,这个以造纸发迹的竹林聚落,多年来仍维持独特的自然生态及文化风貌,各种造纸器皿皆被保留至今[25]

玉翎龙童玩博物馆位于中坑村,为全台首座私人童玩博物馆。馆内除了展示主人多年收藏的各式名家童玩作品之外,亦有许多传统民俗游戏器材,例如打陀螺、滚铁环等,供游客体验早年农村生活的趣味。DIY实在也是该馆特色,例如古早味童玩制作、客家汤圆体验等[26]

相关条目

参考数据

引用来源
  1. 《芎林乡志》,新竹县芎林乡公所,2004年11月
  2. . 新竹县芎林乡户政事务所. [2022-10-22] (中文(台湾)).
  3. . 内政部统计月报. 2020-02-10 [2020-08-27]. (原始内容 (XLS)存档于2020-05-01) (中文(台湾)).
  4. . 新竹县芎林乡公所. [2021-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9) (中文(台湾)).
  5. . 新竹县芎林乡公所. [2021-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1) (中文(台湾)).
  6. . [2012-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7. 《新竹县芎林乡行政区域图》,内政部,2007年5月
  8. 《文化资产个案导览:芎林鹿寮坑钟家伙房》,文化部文化资产局官网 存盘,存档日期2016-03-04.
  9. 《文化资产个案导览:芎林呈甘桥及捐题碑》,文化部文化资产局官网 存盘,存档日期2016-03-04.
  10. 《文化资产个案导览:客家狮》,文化部文化资产局官网 存盘,存档日期2016-03-04.
  11. 《文化资产个案导览:客家大戏》,文化部文化资产局官网 存盘,存档日期2016-03-04.
  12. 《教读中心‧文林阁》,好客竹县网站,新竹县政府交通旅游处 存盘,存档日期2013-09-13.
  13. 黄美珠. . 《自由时报》. 2014-03-29 [2017-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1) (中文(台湾)).
  14. 《学术单位》,敏实科技大学官方网站 存盘,存档日期2012-12-13.
  15. 《校史沿革志》,新竹县立芎林国民中学官网
  16. 《校史沿革》,新竹县芎林国小官网 存盘,存档日期2011-04-18.
  17. 《校史沿革》,新竹县五龙国民小学官网
  18. 《校史沿革》,新竹县碧潭国民小学官网
  19. . [2012-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2).
  20. 《新竹县芎林乡行政区域图》,内政部,2003年4月
  21. 中华民国交通部观光局参山国家风景区管理处
  22. 行政院体育委员会 全民登山运动之推展--以小百岳规划为例
  23. 《芎林乡》,新竹县文化导览网站 存盘,存档日期2012-06-18.
  24. 彭芸芳,《新竹飞凤山 以肉眼看见101》,联合报,2007年9月27日
  25. 《纸寮窝造纸工坊》,好客竹县网站,新竹县政府交通旅游处 存盘,存档日期2012-12-13.
  26. 《儿时记趣‧玉翎龙童玩博物馆》,好客竹县网站,新竹县政府交通旅游处 存盘,存档日期2012-12-13.
书籍
  • 施添福等编纂. . .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10. ISBN 978-986-02-4935-4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

从维基百科的姊妹计划
了解更多有关
芎林乡”的内容
维基共享资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维基导游 维基导游上的旅游指南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