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区
三峡区(台湾话:),旧称「三角涌」,前身「三峡镇」,位于台湾新北市西南部,台北盆地的西南隅,三面环山,仅西北一隅面向大汉溪河谷平原,是新北市仅次于乌来区的面积第二大区。东为新店区、乌来区,南为桃园市复兴区,西为桃园市大溪区,北为莺歌区、树林区、土城区。
三峡区 Sanxia District 旧称:三角涌、三角躅 | ||
---|---|---|
市辖区 | ||
![]() 三峡区位于新北市西南部 | ||
| ||
![]() 三峡区位置图 | ||
坐标:24°56′05″N 121°22′15″E | ||
国家 | ![]() | |
上级区划 | 新北市 | |
下级区划 | 28里606邻 | |
政府 | ||
• 区长 | 施玉祥(三峡区区长列表) | |
面积 | ||
• 总计 | 191.4508 平方公里(73.9196 平方英里) | |
海拔 | 421 公尺(1,381 英尺) | |
人口(2024年2月)(45,616户) | ||
• 总计 | 115,564人 | |
• 排名 | 13 | |
• 密度 | 604人/平方公里(1,563人/平方英里) | |
时区 | 国家标准时间(UTC+08:00) | |
邮递区号 | 237 | |
户政数据代码 | 65000090 | |
毗邻 | 莺歌区、树林区、土城区、新店区、乌来区;桃园市大溪区、复兴区 | |
网站 | http://www.sanxia.ntpc.gov.tw/ |
Sanxia District | |||||||||||||
汉语名称 | |||||||||||||
---|---|---|---|---|---|---|---|---|---|---|---|---|---|
| |||||||||||||
日语名称 | |||||||||||||
汉字 | |||||||||||||
|
三峡市区早期由于地处山麓地带,又有溪流汇集,市况一度甚为繁荣,直到日治时代后期均有船舶运输,码头地点约在目前祖师庙前的桥头位置,其后因沙石淤积而不再有航运之利,发展渐趋停顿,人口数也长期停滞。2000年代,原国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独立为国立台北大学,将总校区移至市区以北隆恩埔一带,同时规划台北大学城,形成新兴社区(北大特区),人口大增,至2009年,三峡人口已突破10万人。2010年代,行经本地的捷运三莺线动工,政府还规划于北大特区东南侧(刘厝埔、麦子园一带)进行都市重划,即「麦仔园都市计划区」,惟因征收民地、拆迁民宅导致当地居民屡次抗议,暂缓办理[1]。
人口
年份 | 人口 | ±% |
---|---|---|
1946 | 26,345 | — |
1951 | 27,081 | +2.8% |
1956 | 32,113 | +18.6% |
1961 | 36,672 | +14.2% |
1966 | 41,483 | +13.1% |
1971 | 47,170 | +13.7% |
1976 | 49,137 | +4.2% |
1981 | 52,435 | +6.7% |
1986 | 55,791 | +6.4% |
1991 | 61,627 | +10.5% |
1996 | 73,462 | +19.2% |
2001 | 84,189 | +14.6% |
2006 | 91,395 | +8.6% |
2011 | 105,629 | +15.6% |
2016 | 114,180 | +8.1% |
2021 | 116,019 | +1.6% |
来源: |
根据新北市政府民政局统计,2023年底三峡区户数约4.6万户,人口约11.6万人,区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里分别是龙学里与三峡里,2023年底两里人口分别为17,171人与313人,其中龙学里也是新北市人口第四大里[2]。
政治
历任首长
三峡镇长(台北县,民选时期) | |||
---|---|---|---|
姓名 | 届数 | 任期 | 备注 |
李章荣 | 1、2 | 1951年- 1956年 | |
林义 | 3 | 1956年- 1960年 | 1956年8月26日重选当选。 |
林雪美 | 4 | 1960年- 1964年 | 原由镇长林义当选连任,因候选人李章荣提出诉讼,遭判决当选无效。 1960年5月15日重选,由林义之女林雪美当选,为三峡镇第一个女性镇长。 |
王德火 | 5、6 | 1964年- 1973年 | |
陈金涂 | 7 | 1973年- 1977年 | |
张秀丰 | 8、9 | 1977年- 1985年 | |
刘文秀 | 10、11 | 1985年- 1994年 | |
洪见文 | 12 | 1994年- 1998年 | |
邱郎 | 13 | 1998年- 2002年 | |
陈佳烜 | 14、15 | 2002年- 2006年 2006年- 2008年6月23日 2009年- 2009年6月26日 | 在任期间遭台北县政府依法分别于2008年6月23日、2009年6月26日予以停止其职务两次。 |
钟鼎昌 (代理) | 15 | 2008年6月23日- 2009年 | |
柯庆长 (代理) | 15 | 2009年6月26日- 2010年12月24日 | 因台北县改制为新北市,取消地方自治而成为末代镇长。 |
三峡区长(新北市,官派时期) | |||
姓名 | 官派任数 | 任期 | 备注 |
柯庆长 | 1 | 2010年12月25日- 2011年9月1日 | 三峡区首任区长 |
杨美峰 | 2 | 2011年9月1日- 2013年3月4日 | 三峡区首任女区长 |
杨志宏 | 3 | 2013年3月4日- 2016年2月2日 | |
陈健民 | 4 | 2016年2月2日- 2019年2月1日 | 2016年4月6日无预警将三峡老街2007年舖设的地砖与三峡历史铁铸板予以拆除、改舖设柏油路,引起三峡各界人士的抗议 |
陈文俊 | 5 | 2019年2月1日-2020年6月10日 | |
周晋平 | 6 | 2020年6月10日-2023年1月31日 | |
施玉祥 | 7 | 2023年1月31日- |
新北市议员
选举区 | 席次 | 议员 | 政党 | 备注 |
---|---|---|---|---|
三峡区土城区树林区莺歌区 | 10 | 苏泓钦 | ![]() |
连任 |
洪佳君 | ![]() |
连任 | ||
江怡臻 | ![]() |
连任 | ||
林金结 | ![]() |
连任 | ||
黄永昌 | ![]() |
连任 | ||
吕家恺 | ![]() |
新任 | ||
卓冠廷 | ![]() |
新任 | ||
林铭仁 | ![]() |
连任 | ||
廖宜琨 | ![]() |
连任 | ||
彭一书 | ![]() |
新任 |
区政组织

三峡区公所是新北市政府在三峡区的派出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市政府综理区政的运行机关,上级业务监督机关为新北市政府。区长由市长任命,其任期为无任期保障。在区长及主任秘书之下,设有5课4室等9个内部单位[5]。
行政区

现今三峡区行政范围的确立,来自于1932年2月1日,将原属海山郡蕃地的五寮、插角、东眼等3个大字与十八分、柑子树脚、圳子头、乌才头等4个小字纳入三峡域[6]:340。调整后,全划分为麦子园、隆恩埔、刘厝埔、公馆后、三峡、八张、礁溪、十三添、麻园、中埔、鸢山、福德坑、大埔、山员潭子、茅埔、成福、横溪、挖子、大寮、竹仑、白鸡、五寮、插角、东眼等24个大字[6]:340-343。1940年6月17日,三峡改制为「三峡街」[6]:364。1945年,改为「三峡镇」,属台北县海山区。1950年,裁撤区署,三峡镇改直隶于台北县[7]。2010年12月25日,台北县改制为直辖市,三峡镇改组为市辖区「三峡区」,隶属新北市。
三峡区下设有28个里级次行政区,分别为:三峡里、秀川里、八张里、中埔里、永馆里、鸢山里、龙埔里、龙学里、龙恩里、弘道里、礁溪里、中正里、介寿里、大埔里、二阄里、嘉添里、添福里、金圳里、五寮里、插角里、有木里、溪南里、溪北里、溪东里、成福里、安坑里、竹仑里、安溪里。
产业
蓝染产业
清治时期乾隆29年(1764年)左右,原聚落于台北地区的中国移民逐步往山区拓垦,其中包括基隆河中游的汐止地区,大汉溪中游的三峡、大溪等地。三峡区内的低海拔林地温暖潮湿、阳光充足、水资源丰富,利于蓝染染料植物「马蓝」(俗称「大青」[9])的生长和栽种;且区内三角涌溪水质适于染布定色;染布业者亦可藉淡水河水运之便,由下游港端口运进布匹以供染色、染料制成后再顺流运往万华外销[10],这些先天条件都促成早年中国移民于三峡区集中发展蓝染产业。染坊及相关商号遂逐渐在同治、光绪年间(1862-1895年左右)成为三角涌街的行业特色。曾在三角涌街(今三峡民权老街)上开设染坊的知名地方人士包括:乡绅陈种玉于同治十年(1871年)开设「陈恒芳染坊」、乡绅陈国治开设「永裕染房」、乡绅简阿牛开设「建发染房」、秀才林金井开设「林元吉染坊」、秀才陈嘉猷开设「元芳号染房」、及廖富本家开设「金联春」。[11]当时,三峡一带是北台湾最重要的染布业中心。[9]
1896年,德国BASF公司开始量产化学蓝色染料并上市,严重冲击世界各国的手工染布业。据文献统计,全台湾生产蓝染染料「蓝靛」的业者在台湾日治时期大正年间(1912-1926年)约有3000户,到了昭和15年(1940年)蓝靛业者仅剩10户。蓝染业在明治43年(1910年)有418户,大正5年(1916年)仅剩281户。昭和20年(1945年)二战结束前,蓝染产业已全然消失。[12]
沿革
清治时期同治七年(1868年)英商约翰·陶德(英语:)在海山地区推广种植茶叶;日治时期三井合名会社在三峡设立大豹、大寮2个制茶工场,以阿萨姆种红茶制作「日东红茶」并外销。[13]
战后时期三峡则改种植蒋中正总统等外省籍达官显要偏好之龙井茶、香片,还有绿茶、包种茶等,当时板桥浮洲也多种植茉莉花以配合生产香片。但1980年代时茶叶外销断绝、制造业及建筑业兴盛使得三峡茶业衰退,种植面积从全盛期1000多公顷减少到100多公顷,三峡地区的包种茶品质不如坪林区也使三峡茶业难以存续。后当时的三峡农会推广股长王清松想出以包种茶技术生产碧螺春绿茶,加上农会鼓励使得茶业回春,2018年时茶园面积增加至200公顷,茶菁价格、返乡青农、参与绿茶比赛人数也有提升,整体往不喷农药、少用肥料的有机农业发展。不过由于制茶采茶辛苦、技术门槛高、农民普遍年龄偏高等状况,三峡茶业仍有传承问题,农会则拟成立「三峡青农联谊会」,以增进农民交流、制茶及行销技术提升应对。[13]
三峡的「青心柑仔」茶菁以春季、秋季品质较佳,但5-8月的夏季仍有生产,2008年年三峡农会与农民运用此批被小绿叶蝉叮咬过的茶菁推出「蜜香红茶」,不但调整了茶菁产期,也获得连锁咖啡店采用。[13]
生产状况
2010年时三峡为台湾龙井茶唯一产地,分为西南(弘道里、五寮、大埔、金敏、插角、有木等区域)、东北(包括今之礁溪、白鸡、溪南、溪北、成福、安坑、竹仑等区域)两个茶区,其中西南区之产量较高,但品质逊于东北区,2月到10月间成福地区常有茶菁交易活动。[14]
樟脑产业
三峡区多山,自古以来就布满原始的樟树林。清治道光五年(1825年)年,台湾府于艋舺设立军二厂,兼办樟脑业务。该厂与英国人进行樟脑贸易,在三峡山区设置脑寮,砍伐樟树以熬制樟脑,脑寮分布以山员潭子、十三添、打铁坑与成福等地为主。[15]光绪十一年(1885年)刘铭传来台担任台湾巡抚,实行开山抚番计划;十二年(1886年)于大嵙崁设立台湾抚垦局,掌管往内山垦拓的事务,抚垦总局下设多个抚垦局,其中大嵙崁抚垦局下设三角涌抚垦分局。该分局是管理三峡山地事务的中枢,负责办理脑务、征收各项赋税、处理与原住民的交易等事务,凡欲入山搭建脑寮者皆须得到抚垦分局的许可,由驻扎于山区的兵勇加以保护。此外三峡亦设有掌管煮制樟脑事业的三角涌脑局(又称「抽分馆」),当时规定所有樟脑都由脑局统一收购,再以官定价格卖给特准的商人,居民若要搬出山产都必须到脑局纳税,如被发现走小路走私,则对象充公、人犯要受鞭打。在刘的政策下,三峡制脑业进入鼎盛时期,樟脑与茶和糖并列为台湾三大出口商品,三峡亦成为全台三个主要樟脑集散中心之一。[16]
进入日治时期后,适逢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樟脑为原料的赛璐珞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使炼制樟脑更加兴盛。但近山樟树林经过多年砍伐已经殆尽,汉人便持续往内山深入、侵犯泰雅族人的生活区域,自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起便经常发生冲突,樟脑产量也因此连年递减,大正时期三峡制脑业已明显没落。战后由于人造樟脑的普及与樟树的匮乏,三峡的制脑厂大多消失。
文教
三峡区内,有以下法定文化资产:
- 三峡大豹忠魂碑(直辖市定古迹)[17]
- 三峡苏万利古厝(历史建筑)[18]
- 三峡役场(直辖市定古迹)
- 三峡挹翠楼(历史建筑)
- 三峡长福岩清水祖师圣诞祭典(民俗)
- 刘英宏石雕(传统工艺)
- 三角涌长福岩(三峡祖师庙,直辖市定古迹)
- 三峡宰枢庙(直辖市定古迹)
- 三峡拱桥(三峡桥,直辖市定古迹)
- 三峡善德桥(历史建筑)
- 陈美珠、陈宝贵说唱(传统表演艺术)
在教育方面,三峡区共有一处研究机构、一所国立大学、三所高级中学、五所国民中学(含三所完全中学之国中部)、数所国民小学、两座市立图书馆分馆及一座大学图书馆。
研究机构
- 国家教育研究院(三峡总院区)
大专院校
- 国立台北大学(三峡总校区)
高级中等学校
国民中学
- 新北市立明德高级中学附设国中部
- 新北市立北大高级中学附设国中部
- 新北市立安溪国民中学
- 新北市立三峡国民中学
- 新北市私立辞修高级中学附设国中部
国民小学
交通
公共自行车
公路客运
客运业者 | 行驶区间 |
---|---|
台北客运 | 三峡二站-捷运永宁站(蓝43) 三峡成福-捷运永宁站(蓝45) 三峡二阄-捷运顶埔站(蓝46) 三峡-板桥(702) 三峡-西门(705)(经板桥) 三峡-西门(706)(经中和、永和) 三峡-松山机场(707) 三峡-白鸡(778) 三峡-新店(779) 三峡-满月圆(807) 三峡-捷运永宁站(812) 北大社区-莺歌高职(851) 北大社区-树林(852) 三峡-捷运亚东医院站(889) 三峡-捷运景安站(908) 三峡-板桥(910) 三峡-捷运永宁站(916)(和首都客运联营) 三峡北大社区-捷运景安站(921) 三峡北大特区-捷运永宁站(922) 三峡-板桥(932) 三峡-台北市政府(939) 三峡-捷运府中站(940)(经中园) 三峡-新店(941) 三峡-台北大学台北校区(943) 莺歌-北大特区(981) 三峡-捷运台大医院站(跳蛙公车) 三峡台北大学-捷运景安站(跳蛙公车) 三峡→台北市政府(939单向跳蛙公车) 三峡→捷运府中站(单向跳蛙公车) 三峡→台北市信义区(单向跳蛙公车) 新店高中→三峡(单向跳蛙公车) 三峡→内湖科技园区(单向跳蛙公车) 北大社区→南港软件园区(单向跳蛙公车) 北大社区→捷运顶埔站(单向跳蛙公车) 捷运忠孝复兴站→三峡(单向跳蛙公车) |
首都客运 | 三峡-捷运新埔站(802) 三峡-捷运头前庄站(885) 三峡-捷运永宁站(916)(和台北客运联营) 三峡→捷运永宁站(单向跳蛙公车) |
桃园客运 | 大溪-恩主公医院(263) |
国光客运 | 板桥-台中(1852) |
统联客运 | 台北-台南(1612) |
大有巴士 | 捷运新店站-中和-三峡-桃园机场(1968) |
新巴士(免费区民公车) | 市区1线(F611) 市区2线(F622) 弘道线(F623) 二阄线(F625) 紫微线(F626) 五寮线(F627) 凑合线(F628) 竹仑安坑线(F629) 长庚医院专车(F630) 莺歌火车站专车(F631) |
公共设施

类型 | 名称 |
---|---|
市场 | 传统市场(民生街、和平街交汇处路段) 黄昏市场(三峡桥前、爱国路旁) |
公园绿地 体育设施 | 三莺国民运动中心 鸢山公园(网球场、篮球场) 横溪公园(篮球场) 中山公园 介寿公园 防灾公园(篮球场) 龙山公园 儿四公园(北大特区三峡段) 蓝染公园(与老街二期并设) 远雄海洋公园(北大特区三峡段) 国立台北大学田径场 国立台北大学综合体育馆 国立台北大学崇越馆 新北市立明德高中体育场 |
医疗机构 | 财团法人恩主公医院(复兴院区) 财团法人恩主公医院(中山院区) 财团法人恩主公医院(门诊大楼) |
观光
三峡有以下知名景点:
及下列知名物产、美食:
注释
参考数据
- 引用来源
- 朱淑娟. . 风传媒.
- . 新北市政府民政局. [2020-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3) (中文(台湾)).
- 王明义 1993,第276-279页.
- . 内政统计月报. 2020-02-10 [2020-05-03]. (原始内容 (XLS)存档于2020-05-01) (中文(台湾)).
- . 新北市三峡区公所. [2021-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9) (中文(台湾)).
- 王明义等编纂. . . 台北县: 台北县三峡镇公所. 1993 (中文(台湾)).
- 施添福 2013,第830页.
- . 新北市政府警察局三峡分局. 2017-03-27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3).
- 黄庆安. . 民生报. 2002-08-15.
- 三峡镇志. . 三峡镇志. [2017-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4).
- 林炯任. Meichiao, Audrey Chang , 编. 初版一刷. 新北市: 台湾书房出版有限公司. 2008/12: p.199–p.203. ISBN 978-986-6764-75-2.
- 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 . 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 [2021-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7).
- 陈俊雄、许哲瑗. . 《中国时报》. 2018-12-24 [2020-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中文(台湾)).
- 林富贵. . 新网新闻网. 2010-04-19 [2020-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中文(台湾)).
- . [2017-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4).
- 林满红,《茶、糖、樟脑业与台湾之社会经济变迁(1860–1895年)》,(台北:联经,1997年)。
- 新北市文化局. (PDF). 2020-11-18 [2021-05-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5-16) (中文(台湾)).
- 新北市文化局. (PDF). 2020-03-22 [2021-05-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5-16) (中文(台湾)).
- . 中央社. 2017-03-28 [2017-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31).
- 张安荞.北大联外道路月底通车三角涌大桥美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自由时报.2015-11-05
- 书籍
- 王明义等编纂. . 台北县: 台北县三峡镇公所. 1993 (中文(台湾)).
- 施添福等编纂. . .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13. ISBN 978-986-03-7769-9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