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市
彰化市(台湾话: ;巴布萨语:Pasua),旧称「半线」[1],位于台湾彰化县东北角[4]:2,为彰化县县治所在地。市内人口约22.6万人,为彰化县人口最多的行政区[3]。自桃园县桃园市、中坜市于2014年12月升格改制为桃园市桃园区、中坜区后,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县辖市[2]。
彰化市 Changhua City 旧称:半线[1] | ||
---|---|---|
县辖市 | ||
| ||
![]() 彰化市位置图 | ||
坐标:24°04′N 120°32′E | ||
国家 | ![]() | |
省 | 台湾省 | |
上级区划 | 彰化县 | |
设立 | 1723年 (成为彰化县治) 1933年 (改制彰化街为彰化市) 1945年 (终战,改制省辖市彰化市) 1950年 (撤销建制) 1951年 (改设县辖市) | |
下级区划 | 73里1,336邻 | |
政府 | ||
• 行政机构 | 彰化市公所 (立法机关:彰化市民代表会) | |
• 市长 | 林世贤(彰化市市长列表) | |
面积 | ||
• 总计 | 65.6947 平方公里(25.3649 平方英里) | |
人口(2024年2月)(79,605[2]户) | ||
• 总计 | 225,639[3][2]人 | |
• 排名 | 彰化县的第1位 | |
• 密度 | 3,435人/平方公里(8,896人/平方英里) | |
时区 | 国家标准时间(UTC+08:00) | |
邮递区号 | 500 | |
户政数据代码 | 10007010 | |
毗邻 | 和美镇、秀水乡、花坛乡、芬园乡;台中市大肚区、乌日区 | |
网站 | http://www.changhua.gov.tw/ |
彰化市早期为隶属平埔族的巴布萨族半线社人的活动场域,后明郑部将刘国轩屯兵镇压原住民,在军队保护下,汉人陆续到来,开凿水利,人口渐聚,发展出村落街巷,在台中市产生前,是台湾中部的政经中心。由于彰化市居南北交通要冲,每当民变动乱,该地首当其冲,之后有地方官员植竹为城,略作防卫之用,因此古有「竹城」雅称。境内的八卦山大佛风景区为台湾著名的观光胜地[5]。赖和纪念馆、小西街、孔庙亦为该市的重要观光景点。
历史

垦荒时期
彰化市早期为台湾原住民平埔族群巴布萨族的活动区域,分属半线社、柴坑仔社及阿束社,古地名「半线」系采自平埔族「半线社」的语音翻译[1]。早在迄今大约有4000多年的史前时期,即有「牛埔遗址」文化,考古人员发现最底层有少数「大坌坑文化」,其后又有「牛骂头文化」以及「营埔文化」,可推测大约从4500年前,即有人类居住[6]。荷西时期,该地隶属瓦布兰行政区,受荷兰东印度公司福尔摩沙北部评议会管辖[7]。到了明郑时期(1661年),郑成功在台实施郡县制,当时该地隶属天兴县[8]:852。1666年,郑氏部将刘国轩率兵进驻,行屯田制,以该地作为镇压平埔族斗尾龙岸社(今大甲溪北[注 1])及沙辘社(今台中市沙鹿区)武力抗争的根据地[9]:760,为汉人移民打下开垦基础。1683年,施琅攻台,明郑朔亡,台湾进入清领时期,全台设一府三县,该地隶属诸罗县管辖[8]:852。
汉人较具规模的屯垦始于1684年之后[10],相继有福建人施世榜、吴洛、台南人杨志申等,大事招徕闽粤移民,以该地为中心向四周垦荒凿圳,原有的平埔族部落遂逐渐被汉人移民所融合[4]:13。十年后(1694年),高拱干纂修的《台湾府志》已经载有彰化地区第一个汉人聚落「半线」,随着水利灌溉系统的完成,入垦人口陆续增加,到了1717年,在陈梦林纂修的《诸罗县志》里加列半线内有一「半线街」,分东南西北四条街道,说明该地已经开始具有商业机能[10]。

清设彰化县
1721年,台湾知府兼凤山县知县王珍之子滥用职权横征暴敛,激起民变,公推朱一贵为盟主,反清复明,攻占台湾府城(今台南市),后因内部闽粤内哄,两月后即遭清军勦灭。因此,清廷为巩固统治,于1723年划大甲溪以南、虎尾溪以北的土地为「彰化县」,据福建巡抚王绍兰的《彰化县城碑记》[注 2],「彰化」两字为「显彰皇化」之意[8]:853[11]。县治所在地半线街改名「彰化街」,隶属于彰化县半线堡[12]。
设县之初,彰化市并无城墙,曾遭原住民起事围攻,于是1734年知县秦士望在街道周围种植莿竹作为城垣,并建四方城门,彰化遂有「竹城」或「竹邑」之雅称[13]。1782年,彰化莿桐脚发生漳泉械斗,彰化地区的分类械斗由此开始[8]:855。1786年,漳州人天地会众林爽文起事,占据彰化县署作为盟主府,与福康安在八卦山会战,史称「林爽文事件」[9]:760-761。1795年,陈周全藉天地会余势起事,再占彰化县城,后被攻破[9]:761。经历两次战乱,城周莿竹也遭砍伐殆尽,直到两年后(1797年),知县胡应魁才再行复植,又于四门增建城楼[13]。
1885年,台湾建省,大幅调整行政区域,彰化县归台湾府彰化县管辖,领有线东、猫罗二堡的部分街[14]。在此之前,彰化县城一直是台湾中部地区的首要中心,故多次民变都以彰化街(县城所在)为目标,但是建省后台湾省首任巡抚刘铭传选定在大墩(今台中市中区)创建省城,此后中部地区的首善之区即由彰化逐渐转移到台中,彰化市变为台中都会区的「卫星都市」[15]。
彰化市诞生

1895年,清朝因甲午战争失利,与大日本帝国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日军从台湾北部澳底登陆,受到台湾民众武力抵抗,至8月26日,日军与台湾民兵在彰化市东部一带爆发八卦山之役,战况激烈;两日后,彰化城沦陷[8]:859。1897年,大日本帝国台湾总督府修改台湾行政区,彰化街隶属台中县彰化支厅管辖[8]:860,并以「城堡阻挡了现代化的建设」为由,陆续拆除城楼[4]:14。其后台湾总督府曾多次修改台湾行政区:1920年行政区变革,设立彰化街,属于台中州彰化郡。1933年,进行「市区改正计划」,、并入彰化街,彰化市自此正式诞生,为台中州直辖[12]。
.PNG.webp)
战后,中华民国政府接收台湾,将台中州改为台中县,彰化市则于1945年(民国34年)11月22日脱离台中县,正式升格为省辖市[16],下分彰北、彰西、彰南与大竹四区[16][17],区下分里,共辖92个里,「市政府」设于彰南区,为当时台湾九个省辖市之一,辖属台湾省政府。1950年(民国39年)调整行政区域,全台湾划分为十六县五省辖市一管理局;10月21日,与台中县辖彰化区、员林区、北斗区合并,成立彰化县。1951年(民国40年)11月30日,将彰北、彰西、彰南与大竹四区合并裁撤为县辖市,并为彰化县县治。之后境内里数历经三次变更,至2006年为止,彰化市共辖73个里,1322邻,23余万人口[18],辖区面积共65.6947平方公里[12]。
地理
地形

彰化市分为两个地形区,一为东南部的八卦台地地区,一为西北、东北部的平原区。八卦台地又称八卦山脉,在3万到50万年前是大肚溪河床,在板块挤压作用下,隆起褶曲造成八卦山背斜,背斜西翼弯曲断裂,形成彰化断层,长5.8公里[4]:29。原来的河床隆升为台地,最高点在东南部的银行山,海拔232公尺,到了西北角的八卦山则降为96公尺。八卦台地部份崖壁陡峭,豪雨过后容易发生山崩,土石崩落堆置崖脚形成落石堆,地层不稳,故此处不宜建筑房舍[4]:30-32。
彰化市西北、东北部是地势低平的平原区,属于彰化隆起海岸平原的一部份,为全新世的冲积扇、泛滥原与海埔地地形。1959年8月7日,豪雨成灾,大肚溪南岸溃堤,造成此区泛滥,史称「八七水灾」[4]:32。
水文

彰化市东北面以大肚溪及其支流猫罗溪与台中市为界,西南面则有洋仔厝溪,并有东西二圳及东西三圳流贯市区[4]:51。大肚溪虽是局部的主要河川,但是彰化市西南部的水流并未注入大肚溪,而是沿坡向西南方流入洋子厝溪水系。洋仔厝溪为彰化地区排水的主要承受水体,发源自八卦台地,介于大肚溪与浊水溪流域之间,流经彰化、员林、和美、鹿港、大村、花坛及秀水等七乡镇,向西注入台湾海峡[4]:55。
气候
彰化市气候宜人,从台湾东部接近的台风受到中央山脉屏障,风雨减缓,但是因此带来夏季的重要雨水来源[19]。1898年到1990年的气象观测平均数据显示,彰化市的年平均温度为摄氏22.4度,7月温度最热,1月最冷[20]。年降雨量为1723.4公厘,6月雨量最多,11月最少,雨量自山边向海边递减[21]。
人口
年份 | 人口 | ±% |
---|---|---|
1946 | 57,180 | — |
1951 | 72,152 | +26.2% |
1956 | 85,293 | +18.2% |
1961 | 102,379 | +20.0% |
1966 | 122,150 | +19.3% |
1971 | 140,965 | +15.4% |
1976 | 162,408 | +15.2% |
1981 | 185,816 | +14.4% |
1986 | 203,541 | +9.5% |
1991 | 217,328 | +6.8% |
1996 | 224,066 | +3.1% |
2001 | 231,129 | +3.2% |
2006 | 235,322 | +1.8% |
2011 | 236,646 | +0.6% |
2016 | 234,690 | −0.8% |
2021 | 228,470 | −2.7% |
来源:. 内政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6). |
根据内政部户政司统计,2023年底彰化市户数约8万户,人口约22.6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3,441人,是彰化县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高的行政区,彰云嘉地区仅次于嘉义市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中台湾地区人口第三多的乡镇市区[注 3]。彰化市在台湾所有县辖市中,以人口数而言是第一大县辖市,人口密度则仅次于新竹县竹北市,排行第二高[2]。市内人口最多的里为腹地较大的延平里,人口第二多的里为新兴发展的阿夷里,人口最少的里为面积较小且公共设施占有区域比例较多的光复里[3]。与彰化县其他乡镇相同,彰化市的人口持续外流,其人口在2010年1月达到237,170人的巅峰值[2],此后因受到台中市的磁吸效应影响等因素而开始人口减少[22],2018年底时彰化市尚有232,729人,至2023年底时已下滑至226,046人[23]。
政治
历任市长
届次 | 姓名 | 党籍 | 就任时间 | 卸任时间 | 备注 |
1 | 杜锡圭 | 1951年7月2日 | 1954年7月1日 | 民选首任 | |
2 | 1954年7月1日 | 1957年7月1日 | |||
3 | 赖通尧 | 1957年7月1日 | 1960年1月17日 | ||
4 | 1960年1月17日 | 1964年3月1日 | |||
5 | 王山 | 1964年3月1日 | 1968年3月1日 | ||
6 | 赖志腾 | 1968年3月1日 | 1973年4月1日 | ||
7 | 王绍义 | 1973年4月1日 | 1977年12月30日 | ||
8 | 1977年12月30日 | 1982年3月1日 | |||
9 | 陈骏青 | 1982年3月1日 | 1986年3月1日 | ||
10 | 陈文腾 | 1986年3月1日 | 1990年3月1日 | ||
11 | 叶满盈 | 无党籍 | 1990年3月1日 | 1994年3月1日 | |
12 | 1994年3月1日 | 1998年3月1日 | |||
13 | ![]() |
1998年3月1日 | 2002年3月1日 | ||
14 | 温国铭 | 2002年3月1日 | 2006年3月1日 | ||
15 | 2006年3月1日 | 2010年3月1日 | |||
16 | 邱建富 | ![]() |
2010年3月1日 | 2014年12月25日 | |
17 | 2014年12月25日 | 2018年12月25日 | |||
18 | 林世贤 | 2018年12月25日 | 2022年12月25日 | ||
19 | 2022年12月25日 | 现任 |
市政组织

彰化市公所是彰化市最高层级的地方行政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县辖市自治的行政机关,同时负责运行县政府及中央机关委办事项,彰化市的自治监督机关为彰化县政府。市长由全体市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为四年,可连选连任一次。彰化市公所并置市政会议,为市政最高决策机构,在市长之下,设有8课4室等12个内部单位及10个附属机关[25]。
彰化市民代表会是彰化市的最高民意机关,代表彰化市全体市民立法和监察市政。市民代表由公民直选选出,任期为四年,可连选连任。彰化市民代表会共有24位市民代表,分别为东区选区7席市民代表、西区选区6席市民代表、南区选区7席市民代表、北区选区4席市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24位市民代表互选产生[26][27]。
行政区


现今彰化市行政范围的确立,来自于昭和八年(1933年)合并彰化街、南郭、大竹设立的彰化市,且当时曾计划合并和美街以扩大彰化市区,但后来并未实现。彰化市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改制为省辖市,划分为彰北、彰西、彰南与大竹四区[16]。扩大彰化市的计划又一度被提出,计划将当时的台中县和美镇合并且另设和美区和嘉犁区。民国三十九年(1950年)调整行政区域,彰化市四区改隶新成立的彰化县[8]:870。民国四十年(1951年)将彰北、彰西、彰南与大竹四区合并裁撤为县辖市[16][17]。
彰化市行政区划图 | |||||||||||
---|---|---|---|---|---|---|---|---|---|---|---|
![]() | |||||||||||
次分区 | 里 | ||||||||||
东区 | 阿夷里 | 和调里 | 竹中里 | 三村 | 福山 | 香山 | 福田 | 茄苳里 | 古夷里 | 石牌里 | 竹巷 |
中 | 快官里 | 田中里 | 大竹里 | 国圣里 | 牛埔里 | 茄南里 | 宝廍里 | 复兴里 | 安溪里 | 台凤里 | |
西区 | 仑平里 | 莿桐里 | 民权里 | 五权里 | 西势里 | 南美里 | 平和里 | 西兴里 | 忠孝里 | 向阳里 | 砖磘里 |
长乐里 | 万寿里 | 忠权里 | 南安里 | 富贵里 | 东芳里 | 中央里 | |||||
南区 | 延平里 | 建宝里 | 光南里 | 南瑶里 | 华阳里 | 永生里 | 南兴里 | 成功里 | 延和里 | 桃源里 | 大同里 |
华北里 | 介寿里 | 彰安里 | 东兴里 | 福安里 | 西安里 | ||||||
北区 | 新兴里 | 阳明 | 信义里 | 永福里 | 光华 | 下廍里 | 民生里 | 中山 | 兴北里 | 光复里 | 龙山 |
文化里 | 中正里 | 新华里 | 卦山 | 万安里 |
目前行政院已经通过「扩大彰化市东区都市计划范围案」,未来彰化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可望提升[29]。
经济
彰化市是彰化县辖下都市化程度较高的市镇之一,自1970年代开始,农业耕地面积逐年减少,2004年仅有2千余公顷(主要作物为稻米)[30],反映都市化程度提高与农业人口的外流。1965年,台湾化学纤维公司在彰化市设厂,占地70余公顷,员工数万余人,生产内外销塑料、化学产品为主,为彰化市提供众多就业机会,不过该厂属高度污染产业,对彰化市环境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31]:412。在产业结构方面,随着都市化的调度,在1992年三级产业(零售、服务业)以43.2%领先二级产业(制造业)的42.4%,一级产业(农林渔牧业)以14.4%垫底[31]:419。
教育


彰化市是彰化县的县治中心,与其它乡镇相比,拥有较多的教育资源,其县内最高学府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即位于此。早在清领时期1726年,知县《张镐》建儒学学宫(今彰化孔子庙)为县内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设县儒学教育学子[32]:544。但彰化市的近代化教育始于日治时期,日本政府为推行殖民地政策,故初等教育及实业教育最为发达[32]:549。战后国民政府废除差别待遇的殖民教育,根据三民主义教育政策及学制,调整全台各级学校[32]:566。目前彰化市拥有大专院校2所,分别为国立彰化师范大学以及建国科技大学2校[32]:592-596。公私立高级中学8所,分别有国立彰化高级中学、国立彰化女子高级中学、彰化县立彰化艺术高级中学、彰化县私立精诚高级中学、彰化县私立正德高级中学等普通型高级中学5校,以及国立彰化师范大学附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国立彰化高级商业职业学校等技术型高级中学2校共7校[32]:585-592。其他公立教育机构计有7所国民中学、15所国民小学[33]及国立彰化生活美学馆等社教机构。
交通
铁路



彰化市铁路中枢为彰化车站,亦为目前市境内唯一台湾铁路公司纵贯线的铁路车站、为一等站。由于位居山海线枢钮,所以大多数列车皆会停靠(普悠玛自强号西部干线例外)[34]。另为配合台铁捷运化,目前筹议在彰化市南边中央陆桥附近设置通勤车站中央车站[35][36]。
彰化市铁路肇始于日治时期。1898年第四任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抵台后,着手筹措台湾西部纵贯铁路的筑路款项,隔年4月起分段施工。1905年3月26日,彰化=斗六开通,同时设立彰化驿,即今彰化车站[34]。
稍后,彰化车站也陆续修筑二条轻便铁路,唯今已悉数废止:
彰南铁道株式会社彰南线(彰化=南投):1914年9月5日行通车营业至石头埔、12月20日全线通车至南投,1916年7月1日废止[34]。
新高制糖株式会社(线西=彰化=鹿港):1911年8月26日开业、此后分段通车。战后由台湾糖业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订名员西线。本线可连络彰化市西北方的彰化糖厂,1975年全线停办客运[34]。
纵贯铁路竹南=彰化的路段,由于坡度陡峻,致使运输能力不彰,随着台湾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客货运输日增,火车竟无力运送车站仓库中囤积如山的货物。为此,总督府于1921年完成竹南=彰化之间,改经滨岸大甲、沙鹿的铁路,称为海岸线并列为纵贯线之一段。原纵贯线同区间改称台中线。彰化市因此成为山海二线铁路的南端交会处,对彰化市的发展有莫大助益[37]:442。
台铁彰化车站另保有台湾唯一一座扇形车库,1994年台湾铁路局原计划将扇形车库拆除,原处兴建电车基地,引起地方文史工作者与铁道文史工作者的抗议,在与铁路局折冲协调后才保存下来。彰化县政府并在2000年公告指定为县定古迹。彰化扇形车库建于1922年,主要用途是停放并保养经长途运作的火车头,维护人员通过转盘移动扇形分布的铁轨,方便火车头进出,因此扇形车库又有「火车头旅馆」之称。1998年台北机厂历经7个月整修,成功使蒸汽机车CK101复驶,完成环岛铁路怀旧之旅后进驻扇形车库,另一辆蒸汽机车CK124也在整修复驶后进驻扇形车库[38][39]。
公路
彰化市地处内陆,市内并无可供船行的河道,亦无航空站的建设,故联外交通悉赖陆路[37]:428。战后,中华民国政府陆续在台进行新建公路与改善工作,着手改善西部纵贯公路的路面并拓宽路基、新建大肚桥、完成中山高速公路以及王田交流道、彰化交流道等工程,对彰化市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37]:430。彰化市内的市区道路主要仍依循日治时期所订定的市区改正计划,为严整的格子型系统,1960年华山路开辟完成,亦已不再配合彰化古城椭圆形状修筑,改采直线处理[37]:432。
彰化市境内有2条国道高速公路通过,中山高速公路沿西缘纵贯该市,并在西南设有一处彰化交流道,为北上车辆进出彰化市之门户,沿省道台19线可接秀水乡以南各乡镇[37]:430。另外,福尔摩沙高速公路,以快官交流道与省道台74线链接,是台湾西部平原丘陵区上第二条南北纵向贯穿全岛的高速公路[40]。
彰化市境内共有省道4条、支线3条。台1线,为南北向主要公路干线,在彰化市内称中山路,为路宽18至30米的四线道公路,纵贯彰化市全境,北渡大肚溪接台中市,南接员林市以及彰化以南各乡镇[37]:430。省道台14线即彰南路,东接芬园乡及南投县草屯镇、埔里镇,为往来南投、彰化间的重要公路干线,在彰化市境内为路宽25米的四线道公路。省道台19线始于中山路与孔门路交叉口,沿中华路、中华路桥及中华西路接彰化交流道,西南可接秀水乡、埔盐乡以南各乡镇,为路宽18米的四线道公路[37]:431。省道台74线,南起彰化市快官地区,往北跨大肚溪后在台中乌日与环中路相接,与国道一号平行,行至北屯短暂东行,并在潭子区与国道四号相接,随后即转南续行,经台中市太平区、大里区后导入国道三号雾峰交流道[41]。省道台1丙线即金马路,为台1线支线,东北端在大度桥头从台1主线分出,右转金马东路之后到西南端并入省道台19线,连接彰化交流道,为路宽30米的四线道公路。省道台14丙线即彰兴路,为台14线支线,始于金马东路口,东行至外快官附近并入台14主线[37]:431。省道台74甲线,北起台14线与牛埔交流道交叉口,往南至花坛乡续接台1线,全长9.2公里[41]。
彰化市现有县道5条。县道134线即彰美路,西接和美镇与伸港乡,路宽5至18米,配置二到四线道。县道135线由线东路延伸至彰新路通往国道三号和美交流道[37]:431。县道137线即大埔路,于中山路与中兴路交叉口沿八卦台地西侧南行,贯穿全县,联系社头乡、田中镇、二水乡各乡镇[37]:431-432。县道139线即公园路(虎岗路、环山路、大彰路),南行纵贯八卦台地(8.0K)[37]:432。县道142线沿彰鹿路西行与鹿港镇相接[37]:431[42]。
邮电
彰化邮政始于清领时期,清政府在台设舖递[43],徒步传递军书,其中彰化县辖有七舖,其中一舖即是「半线舖」。当时邮路从台南到彰化,有牛车作交通工具,彰化以北较为荒芜,只得步行。1874年,钦差大臣沈葆祯来台督办军务,改制舖递,此后邮政除了传递公文之外,也可供私人邮寄,但仅止于大城市[37]:448。1888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开办新制邮政,彰化邮政机构改称「彰化正站」[43][37]:448-449。
日治时期初期,由于施行军政,加以兵马倥偬,因此只设野战邮便局。1895年,彰化「第六野战邮便局」设立[43],仍是以人力投递为主,初时只为军用,隔年也接受民间寄件。1896年,日本政府施行民政,当时邮政与电信事业合而为一,分一等二等;1921年,彰化的邮电机构核定为「二等邮便电信局」[43],直到后来才改制分为「邮便局」、「电信局」和「电话局」。1941年废除局等制度,彰化邮政机构改为「彰化普通邮便局」[43][37]:450。
战后,彰化普通邮便局遭战火摧毁,遂在原址建一木造邮局(即今光复路邮局),复采邮电合办制,改制为「彰化普通邮电局」,在邮电管理委员会的监督下沿用原局长森本辰一,隔年才由台湾邮电管理局正式接管。1949年,邮电分制,改称「彰化邮局」[43],1950年核定为「彰化二等邮局」[43],之后历经三次升格,1981年升为「彰化特等邮局」[43][37]:451。其后为加强服务需要,先后设立支局服务彰化市民,目前彰化市内共有15间邮政机构[44][37]:451、454。
台湾电信始于清领时期,而彰化电信事业则始于台湾巡抚刘铭传[45],在其筹划建设下,台湾电信陆线在1888年11月由台南取道嘉义、彰化、新竹而达台北[37]:459、461。1896年,日人在彰化设立彰化通信所,之后采邮电合办制,由「彰化普通邮便局」兼办电信及电话业务,主要为传递电报之用。1900年,电话开放民用,在彰化设市内电话,采磁石式人工电话[37]:461。战后国民政府于1949年在彰化市成立彰化电信局,历经多期四年计划,扩充整修电话线路,1952年到1957年间,彰化的市内电话机型改为大型复式交换机,1960年底开始计划改为自动电话,1966年开放使用后,彰化市共有3,000具自动电话[37]:463。
彰化市内公用电话在1950年设立拨盘式市内公用电话,1963年改为拨号式市内短程长话公用电话,1975年改为拨号式市内长途直拨公用电话,1977年改为按钮式市内长途直拨公用电话,1990年改为卡式公用电话并开放直拨国际电话[37]:464。
旅游
.jpg.webp)

彰化以八卦山为地标,位于彰化市区东侧,包括八卦山大佛、彰师大、国军彰化忠灵塔、乙未保台和平纪念公园及健康步道等,隶属于参山国家风景区所辖的八卦山风景区。八卦山古称「寮望山」或「定军山」,曾是彰化八景之首[注 4],具有富丰的景观资源,八卦山上并有一尊高达23公尺的巨型如来佛[53]:824,闻名全台湾。彰化市内拥有内政部指定古迹11座,其中有一座是具有近300百历史的国定古迹彰化孔子庙,曾是中部地区文教发展重地。在特产方面,彰化肉圆与爌肉饭、猫鼠面素有「彰化三宝」之称,彰化市徽并且以此为象征意涵[54]。
彰化市昔日曾有彰化温泉,在日治时期名闻一时、唯早已枯竭。今日八卦山上仍有「温泉路」作为见证[55][56]。在彰化火车站北方有扇形车库,目前为台湾唯一保存的扇形车库,是彰化县的市定古迹,目前开放给予民众参观[38][39]。
2015年12月4日完工激活的彰北运动中心提供北彰化县民的休闲运动场所 [57]。以BOT模式兴建的中友百货彰化店也将于2025年开幕营业[58]
国际交流
注释
参考文献
- . 内政部户政司. [202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6) (中文(台湾)).
- . 彰化县彰化市户政事务所. 2017-04-07 [2017-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7) (中文(台湾)).
- 周国屏; 陈熙扬; 林登秋 (编). . 上册. 彰化市: 彰化市公所. 1997 (中文(台湾)).
- . udn网络城邦BLOG. [2009-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15) (中文(台湾)).
- 林良哲. . 自由时报电子报. 2017-07-03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3) (中文(台湾)).
- 康原着,《彰化半线天》,第21页,2003年初版,台北:红树林文化。
- 周国屏; 周士尧 (编). . 下册. 彰化市: 彰化市公所. 1997 (中文(台湾)).
- 陈熙扬 (编). . 下册. 彰化市: 彰化市公所. 1997 (中文(台湾)).
- 施添福 2004,第67页.
- . 彰化市公所. 2006-12-06 [2012-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3).
此外,「半线」社原居地,因当时福建巡抚王绍兰,在建县碑记中,有「保城保民『彰』圣天子丕昌海屿之『化』等句,于日本统治时代遂称彰化市」
- 施添福 2004,第68页.
- 卓克华着,《寺庙与台湾开发史》,第127页,2006年初版,台北:扬智文化。
- 施添福 2004,第71页.
- 施添福 2004,第80页.
- . 台湾建制市的市辖区变迁. [2017-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4) (中文(台湾)).
- . 随意窝Xuite日志. [2017-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7) (中文(台湾)).
- 彰化市地理环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彰化市公所万维网。
- 《彰化县规划分析报告》,第一章·彰化县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气候,台湾县市综合发展计划信息系统。
- 李鹿萍. . 中华民国内政部营建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3) (中文(台湾)).
- 施添福 2004,第68-69页.
- 卢金足、廖志晃、吴敏菁、许素惠. . 中时新闻网. 2017-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中文(台湾)).
- . 内政统计月报. 2020-02-10 [2020-04-18]. (原始内容 (XLS)存档于2020-05-01).
- 周国屏; 罗启宏 (编). . 上册. 彰化市: 彰化市公所. 1997 (中文(台湾)).
- . 彰化市公所. [2017-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0) (中文(台湾)).
- . 彰化县彰化市民代表会. [2017-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6) (中文(台湾)).
- . 彰化县彰化市民代表会. [2017-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6) (中文(台湾)).
- . 彰化市公所. [2017-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0) (中文(台湾)).
- . 民报 Taiwan People News. [2017-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0) (中文(台湾)).
- . 彰化县政府万维网. [2017-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4) (中文(台湾)).
- 刘汉奎 (编). . 上册. 彰化市: 彰化市公所. 1997 (中文(台湾)).
- 杨贵三 (编). . 下册. 彰化市: 彰化市公所. 1997 (中文(台湾)).
- . 彰化县教育资源网. [2017-04-07] (中文(台湾)).
- 戴震宇. . 台湾地理百科. 远足文化. 2005. ISBN 957304935X.
- 吴为恭. . 自由时报电子报. [2012-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8) (中文(台湾)).
- . 政府电子采购网. 2010-03-30 [2017-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4) (中文(台湾)).
- 刘汉奎; 林登秋 (编). . 下册. 彰化市: 彰化市公所. 1997 (中文(台湾)).
- 康原着,《彰化半线天》,〈属于火车的记忆〉,2003年初版,台北:红树林文化。
- . 交通部台湾铁路管理局. [2017-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4) (中文(台湾)).
- . 交通部台湾区国道高速公路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4).
- . 中华民国交通部公路总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4).
- . 中华民国交通部公路总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4).
- . 中华邮政万维网. [2017-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1) (中文(台湾)).
- . 中华邮政万维网. [2017-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1) (中文(台湾)).
- . 中华电信. [2017-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3) (中文(台湾)).
- . 彰化县政府万维网. [2017-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9) (中文(台湾)).
- . TVBS新闻网. [2017-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6) (中文(台湾)).
- . 彰化县政府万维网. [2017-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9) (中文(台湾)).
- . YouBike 彰化县公共自行车. [2017-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9) (中文(台湾)).
- . YouBike 彰化县公共自行车. [2017-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9) (中文(台湾)).
- . YouBike 彰化县公共自行车. [2017-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2) (中文(台湾)).
- 谢琼云. . 中. 2021-11-16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5).
- 杨贵三; 连慧珠 (编). . 下册. 彰化市: 彰化市公所. 1997 (中文(台湾)).
- . 彰化市公所. [2009-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7) (中文(台湾)).
- 宋圣荣、刘佳玫. . 远足文化. 2003. ISBN 957-28031-7-4 (中文(台湾)).
- 黄淑惠. . 台湾文献馆电子报 第41期 (台湾文献馆). [2017-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6) (中文(台湾)).
- 吴哲豪. . 中央社. 2015-12-04 [2015-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31).
- . [2021-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