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市

彰化市臺灣話巴布薩語:Pasua),舊稱「半線[1],位於臺灣彰化縣東北角[4]:2,為彰化縣縣治所在地。市內人口約22.6萬人,為彰化縣人口最多的行政區[3]。自桃園縣桃園市、中壢市於2014年12月升格改制為桃園市桃園區中壢區後,成為臺灣人口最多的縣轄市[2]

彰化市
Changhua City
舊稱:半線[1]
縣轄市
由上圖順時針依序為:彰化市景觀、彰化基督教醫院總院、南瑤宮夜景、彰化扇形車庫八卦山風景區、彰化孔廟
彰化市官方圖章
市徽
彰化市位置圖
坐标:24°04′N 120°32′E
國家 中華民國
臺灣省
上級區劃彰化縣
設立1723年 (成為彰化縣治
1933年 (改制彰化街彰化市
1945年 (終戰,改制省轄市彰化市
1950年 (撤銷建制)
1951年 (改設縣轄市)
下級區劃731,336
政府
  行政机构彰化市公所
(立法機關:彰化市民代表會
  市長林世賢彰化市市長列表)
面积
  总计65.6947 平方公里(25.3649 平方英里)
人口(2024年2月)(79,605[2]戶)
  總計225,639[3][2]
  排名彰化縣的第1位
  密度3,435人/平方公里(8,896人/平方英里)
时区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郵遞區號500
戶政資料代碼10007010
毗鄰和美鎮秀水鄉花壇鄉芬園鄉臺中市大肚區烏日區
網站http://www.changhua.gov.tw/

彰化市早期為隸屬平埔族巴布薩族半線社人的活動場域,後明鄭部將劉國軒屯兵鎮壓原住民,在軍隊保護下,漢人陸續到來,開鑿水利,人口漸聚,發展出村落街巷,在臺中市產生前,是臺灣中部的政經中心。由於彰化市居南北交通要衝,每當民變動亂,該地首當其衝,之後有地方官員植為城,略作防衛之用,因此古有「竹城」雅稱。境內的八卦山大佛風景區為臺灣著名的觀光勝地[5]賴和紀念館、小西街、孔廟亦為該市的重要觀光景點。

歷史

清道光時期的彰化縣城

墾荒時期

彰化市早期為臺灣原住民平埔族巴布薩族的活動區域,分屬半線社、柴坑仔社及阿束社,古地名「半線」係採自平埔族「半線社」的語音翻譯[1]。早在迄今大約有4000多年的史前時期,即有「牛埔遺址」文化,考古人員發現最底層有少數「大坌坑文化」,其後又有「牛罵頭文化」以及「營埔文化」,可推測大約從4500年前,即有人類居住[6]。荷西時期,該地隸屬瓦布蘭行政區,受荷蘭東印度公司福爾摩沙北部評議會管轄[7]。到了明鄭時期(1661年),鄭成功在臺實施郡縣制,當時該地隸屬天興縣[8]:852。1666年,鄭氏部將劉國軒率兵進駐,行屯田制,以該地作為鎮壓平埔族斗尾龍岸社(今大甲溪[註 1])及沙轆社(今臺中市沙鹿區)武力抗爭的根據地[9]:760,為漢人移民打下開墾基礎。1683年,施琅攻臺,鄭朔亡,臺灣進入清領時期,全臺設一府三縣,該地隸屬諸羅縣管轄[8]:852

漢人較具規模的屯墾始於1684年之後[10],相繼有福建施世榜、吳洛、臺南人楊志申等,大事招徠閩粵移民,以該地為中心向四周墾荒鑿圳,原有的平埔族部落遂逐漸被漢人移民所融合[4]:13。十年後(1694年),高拱乾纂修的《臺灣府志》已經載有彰化地區第一個漢人聚落「半線」,隨著水利灌溉系統的完成,入墾人口陸續增加,到了1717年,在陳夢林纂修的《諸羅縣志》裡加列半線內有一「半線街」,分東南西北四條街道,說明該地已經開始具有商業機能[10]

彰化東門城樓

清設彰化縣

1721年,臺灣知府鳳山縣知縣王珍之子濫用職權橫徵暴斂,激起民變,公推朱一貴為盟主,反清復明,攻佔臺灣府城(今臺南市),後因內部閩粵內鬨,兩月後即遭清軍勦滅。因此,清廷為鞏固統治,於1723年劃大甲溪以南、虎尾溪以北的土地為「彰化縣」,據福建巡撫王紹蘭的《彰化縣城碑記》[註 2],「彰化」兩字為「顯彰皇化」之意[8]:853[11]。縣治所在地半線街改名「彰化街」,隸屬於彰化縣半線堡[12]

設縣之初,彰化市並無城牆,曾遭原住民起事圍攻,於是1734年知縣秦士望在街道周圍種植莿竹作為城垣,並建四方城門,彰化遂有「竹城」或「竹邑」之雅稱[13]。1782年,彰化莿桐腳發生漳泉械鬥,彰化地區的分類械鬥由此開始[8]:855。1786年,漳州天地會林爽文起事,佔據彰化縣署作為盟主府,與福康安在八卦山會戰,史稱「林爽文事件[9]:760-761。1795年,陳周全藉天地會餘勢起事,再佔彰化縣城,後被攻破[9]:761。經歷兩次戰亂,城周莿竹也遭砍伐殆盡,直到兩年後(1797年),知縣胡應魁才再行復植,又於四門增建城樓[13]

1885年,臺灣建省,大幅調整行政區域,彰化縣歸臺灣府彰化縣管轄,領有線東、貓羅二堡的部分街[14]。在此之前,彰化縣城一直是臺灣中部地區的首要中心,故多次民變都以彰化街(縣城所在)為目標,但是建省後臺灣省首任巡撫劉銘傳選定在大墩(今臺中市中區)建立省城,此後中部地區的首善之區即由彰化逐漸轉移到臺中,彰化市變為臺中都會區的「衛星都市[15]

彰化市誕生

1935年日人金子常光手繪的《彰化市大觀》

1895年,清朝甲午戰爭失利,與大日本帝國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日軍從臺灣北部澳底登陸,受到臺灣民眾武力抵抗,至8月26日,日軍與臺灣民兵在彰化市東部一帶爆發八卦山之役,戰況激烈;兩日後,彰化城淪陷[8]:859。1897年,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府修改臺灣行政區,彰化街隸屬臺中縣彰化支廳管轄[8]:860,並以「城堡阻擋了現代化的建設」為由,陸續拆除城樓[4]:14。其後臺灣總督府曾多次修改臺灣行政區:1920年行政區變革,設立彰化街,屬於臺中州彰化郡。1933年,進行「市區改正計劃」,、併入彰化街,彰化市自此正式誕生,為臺中州直轄[12]

1945年到1950年間的彰化市行政區劃

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將臺中州改為臺中縣,彰化市則於1945年(民國34年)11月22日脫離臺中縣,正式升格為省轄市[16],下分彰北彰西彰南大竹四區[16][17],區下分里,共轄92個里,「市政府」設於彰南區,為當時臺灣九個省轄市之一,轄屬臺灣省政府。1950年(民國39年)調整行政區域,全臺灣劃分為十六縣五省轄市一管理局;10月21日,與臺中縣轄彰化區員林區北斗區合併,成立彰化縣。1951年(民國40年)11月30日,將彰北、彰西、彰南與大竹四區合併裁撤為縣轄市,並為彰化縣縣治。之後境內里數歷經三次變更,至2006年為止,彰化市共轄73個里,1322鄰,23餘萬人口[18],轄區面積共65.6947平方公里[12]

地理

地形

遠景即銀行山

彰化市分為兩個地形區,一為東南部的八卦台地地區,一為西北、東北部的平原區。八卦台地又稱八卦山脈,在3萬到50萬年前是大肚溪河床,在板塊擠壓作用下,隆起褶曲造成八卦山背斜,背斜西翼彎曲斷裂,形成彰化斷層,長5.8公里[4]:29。原來的河床隆升為台地,最高點在東南部的銀行山海拔232公尺,到了西北角的八卦山則降為96公尺。八卦台地部份崖壁陡峭,豪雨過後容易發生山崩,土石崩落堆置崖腳形成落石堆,地層不穩,故此處不宜建築房舍[4]:30-32

彰化市西北、東北部是地勢低平的平原區,屬於彰化隆起海岸平原的一部份,為全新世沖積扇、氾濫原與海埔地地形。1959年8月7日,豪雨成災,大肚溪南岸潰堤,造成此區氾濫,史稱「八七水災[4]:32

水文

貓羅溪由此注入烏溪

彰化市東北面以大肚溪及其支流貓羅溪與臺中市為界,西南面則有洋仔厝溪,並有東西二圳及東西三圳流貫市區[4]:51。大肚溪雖是區域性的主要河川,但是彰化市西南部的水流並未注入大肚溪,而是沿坡向西南方流入洋子厝溪水系。洋仔厝溪為彰化地區排水的主要承受水體,發源自八卦台地,介於大肚溪與濁水溪流域之間,流經彰化、員林和美鹿港大村花壇秀水等七鄉鎮,向西注入臺灣海峽[4]:55

氣候

彰化市氣候宜人,從臺灣東部接近的颱風受到中央山脈屏障,風雨減緩,但是因此帶來夏季的重要雨水來源[19]。1898年到1990年的氣象觀測平均資料顯示,彰化市的年平均溫度為攝氏22.4度,7月溫度最熱,1月最冷[20]。年降雨量為1723.4公釐,6月雨量最多,11月最少,雨量自山邊向海邊遞減[21]

人口

历史人口
年份人口±%
1946 57,180    
1951 72,152+26.2%
1956 85,293+18.2%
1961 102,379+20.0%
1966 122,150+19.3%
1971 140,965+15.4%
1976 162,408+15.2%
1981 185,816+14.4%
1986 203,541+9.5%
1991 217,328+6.8%
1996 224,066+3.1%
2001 231,129+3.2%
2006 235,322+1.8%
2011 236,646+0.6%
2016 234,690−0.8%
2021 228,470−2.7%
來源:. 內政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6).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2023年底彰化市戶數約8萬戶,人口約22.6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3,441人,是彰化縣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高的行政區,彰雲嘉地區僅次於嘉義市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中臺灣地區人口第三多的鄉鎮市區[註 3]。彰化市在臺灣所有縣轄市中,以人口數而言是第一大縣轄市,人口密度則僅次於新竹縣竹北市,排行第二高[2]。市內人口最多的里為腹地較大的延平里,人口第二多的里為新興發展的阿夷里,人口最少的里為面積較小且公共設施佔有區域比例較多的光復里[3]。與彰化縣其他鄉鎮相同,彰化市的人口持續外流,其人口在2010年1月達到237,170人的巔峰值[2],此後因受到臺中市的磁吸效應影響等因素而開始人口減少[22],2018年底時彰化市尚有232,729人,至2023年底時已下滑至226,046人[23]

政治

歷任市長

屆次 姓名 黨籍 就任時間 卸任時間 備註
1 杜錫圭 1951年7月2日 1954年7月1日 民選首任
2 1954年7月1日 1957年7月1日
3 賴通堯 1957年7月1日 1960年1月17日
4 1960年1月17日 1964年3月1日
5 王山 1964年3月1日 1968年3月1日
6 賴志騰 1968年3月1日 1973年4月1日
7 王紹義 1973年4月1日 1977年12月30日
8 1977年12月30日 1982年3月1日
9 陳駿青 1982年3月1日 1986年3月1日
10 陳文騰 1986年3月1日 1990年3月1日
11 葉滿盈 無黨籍 1990年3月1日 1994年3月1日
12 1994年3月1日 1998年3月1日
13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1998年3月1日 2002年3月1日
14 溫國銘 2002年3月1日 2006年3月1日
15 2006年3月1日 2010年3月1日
16 邱建富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2010年3月1日 2014年12月25日
17 2014年12月25日 2018年12月25日
18 林世賢 2018年12月25日 2022年12月25日
19 2022年12月25日 現任

市政組織

彰化市公所

彰化市公所是彰化市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縣轄市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彰化市的自治監督機關為彰化縣政府。市長由全體市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彰化市公所並置市政會議,為市政最高決策機構,在市長之下,設有8課4室等12個內部單位及10個附屬機關[25]

彰化市民代表會是彰化市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彰化市全體市民立法和監察市政。市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彰化市民代表會共有24位市民代表,分別為東區選區7席市民代表、西區選區6席市民代表、南區選區7席市民代表、北區選區4席市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24位市民代表互選產生[26][27]

行政區

彰化市區擴大計畫 (1934年)
彰化市區域圖,曾計畫合併和美鎮

現今彰化市行政範圍的確立,來自於昭和八年(1933年)合併彰化街南郭大竹設立的彰化市,且當時曾計畫合併和美街以擴大彰化市區,但後來並未實現。彰化市在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改制為省轄市,劃分為彰北彰西彰南大竹四區[16]。擴大彰化市的計畫又一度被提出,計畫將當時的台中縣和美鎮合併且另設和美區和嘉犁區。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調整行政區域,彰化市四區改隸新成立的彰化縣[8]:870。民國四十年(1951年)將彰北、彰西、彰南與大竹四區合併裁撤為縣轄市[16][17]

彰化市共轄73個里[15],其行政區域分佈情形為[28]

彰化市行政區劃圖
次分區
東區 阿夷里和調里竹中里三村福山香山福田茄苳里古夷里石牌里竹巷
快官里田中里大竹里國聖里牛埔里茄南里寶廍里復興里安溪里台鳳里
西區 崙平里莿桐里民權里五權里西勢里南美里平和里西興里忠孝里向陽里磚磘里
長樂里萬壽里忠權里南安里富貴里東芳里中央里
南區 延平里建寶里光南里南瑤里華陽里永生里南興里成功里延和里桃源里大同里
華北里介壽里彰安里東興里福安里西安里
北區 新興里陽明信義里永福里光華下廍里民生里中山興北里光復里龍山
文化里中正里新華里卦山萬安里

目前行政院已經通過「擴大彰化市東區都市計畫範圍案」,未來彰化市居民的生活品質可望提昇[29]

經濟

彰化市是彰化縣轄下都市化程度較高的市鎮之一,自1970年代開始,農業耕地面積逐年減少,2004年僅有2千餘公頃(主要作物為稻米[30],反映都市化程度提高與農業人口的外流。1965年,臺灣化學纖維公司在彰化市設廠,佔地70餘公頃,員工數萬餘人,生產內外銷塑膠、化學產品為主,為彰化市提供眾多就業機會,不過該廠屬高度污染產業,對彰化市環境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31]:412。在產業結構方面,隨著都市化的調度,在1992年三級產業(零售、服務業)以43.2%領先二級產業(製造業)的42.4%,一級產業(農林漁牧業)以14.4%墊底[31]:419

教育

彰師大體育館
彰師大寶山校區工學院大樓

彰化市是彰化縣的縣治中心,與其它鄉鎮相比,擁有較多的教育資源,其縣內最高學府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即位於此。早在清領時期1726年,知縣《張鎬》建儒學學宮(今彰化孔子廟)為縣內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設縣儒學教育學子[32]:544。但彰化市的近代化教育始於日治時期,日本政府為推行殖民地政策,故初等教育及實業教育最為發達[32]:549國民政府廢除差別待遇的殖民教育,根據三民主義教育政策及學制,調整全臺各級學校[32]:566。目前彰化市擁有大專院校2所,分別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以及建國科技大學2校[32]:592-596。公私立高級中學8所,分別有國立彰化高級中學國立彰化女子高級中學彰化縣立彰化藝術高級中學彰化縣私立精誠高級中學彰化縣私立正德高級中學等普通型高級中學5校,以及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附屬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國立彰化高級商業職業學校等技術型高級中學2校共7校[32]:585-592。其他公立教育機構計有7所國民中學、15所國民小學[33]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等社教機構。

交通

鐵路

三民路與中正路交界(彰化車站前)
日治時期的彰化驛
臺鐵彰化車站

彰化市鐵路中樞為彰化車站,亦為目前市境內唯一臺灣鐵路公司縱貫線的鐵路車站、為一等站。由於位居山海線樞鈕,所以大多數列車皆會停靠(普悠瑪自強號西部幹線例外)[34]。另為配合臺鐵捷運化,目前籌議在彰化市南邊中央陸橋附近設置通勤車站中央車站[35][36]

彰化市鐵路肇始於日治時期。1898年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抵臺後,著手籌措臺灣西部縱貫鐵路的築路款項,隔年4月起分段施工。1905年3月26日,彰化斗六開通,同時設立彰化驛,即今彰化車站[34]

稍後,彰化車站也陸續修築二條輕便鐵路,唯今已悉數廢止:

彰南鐵道株式會社彰南線(彰化=南投):1914年9月5日行通車營業至石頭埔、12月20日全線通車至南投,1916年7月1日廢止[34]

新高製糖株式會社(線西=彰化=鹿港):1911年8月26日開業、此後分段通車。戰後由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經營,訂名員西線。本線可連絡彰化市西北方的彰化糖廠,1975年全線停辦客運[34]

縱貫鐵路竹南=彰化的路段,由於坡度陡峻,致使運輸能力不彰,隨著臺灣經濟發展蒸蒸日上,客貨運輸日增,火車竟無力運送車站倉庫中囤積如山的貨物。為此,總督府於1921年完成竹南=彰化之間,改經濱岸大甲沙鹿的鐵路,稱為海岸線並列為縱貫線之一段。原縱貫線同區間改稱臺中線。彰化市因此成為山海二線鐵路的南端交會處,對彰化市的發展有莫大助益[37]:442

臺鐵彰化車站另保有臺灣唯一一座扇形車庫,1994年臺灣鐵路局原計畫將扇形車庫拆除,原處興建電車基地,引起地方文史工作者與鐵道文史工作者的抗議,在與鐵路局折衝協調後才保存下來。彰化縣政府並在2000年公告指定為縣定古蹟。彰化扇形車庫建於1922年,主要用途是停放並保養經長途運作的火車頭,維護人員透過轉盤移動扇形分佈的鐵軌,方便火車頭進出,因此扇形車庫又有「火車頭旅館」之稱。1998年臺北機廠歷經7個月整修,成功使蒸汽機車CK101復駛,完成環島鐵路懷舊之旅後進駐扇形車庫,另一輛蒸汽機車CK124也在整修復駛後進駐扇形車庫[38][39]

公路

彰化市地處內陸,市內並無可供船行的河道,亦無航空站的建設,故聯外交通悉賴陸路[37]:428。戰後,中華民國政府陸續在臺進行新建公路與改善工作,著手改善西部縱貫公路的路面並拓寬路基、新建大肚橋、完成中山高速公路以及王田交流道彰化交流道等工程,對彰化市的經濟發展都有著重大影響[37]:430。彰化市內的市區道路主要仍依循日治時期所訂定的市區改正計劃,為嚴整的格子型系統,1960年華山路開闢完成,亦已不再配合彰化古城橢圓形狀修築,改採直線處理[37]:432

彰化市境內有2條國道高速公路通過,中山高速公路沿西緣縱貫該市,並在西南設有一處彰化交流道,為北上車輛進出彰化市之門戶,沿省道台19線可接秀水鄉以南各鄉鎮[37]:430。另外,福爾摩沙高速公路,以快官交流道省道台74線連結,是臺灣西部平原丘陵區上第二條南北縱向貫穿全島的高速公路[40]

彰化市境內共有省道4條、支線3條。台1線,為南北向主要公路幹線,在彰化市內稱中山路,為路寬18至30米的四線道公路,縱貫彰化市全境,北渡大肚溪接臺中市,南接員林市以及彰化以南各鄉鎮[37]:430省道台14線即彰南路,東接芬園鄉南投縣草屯鎮埔里鎮,為往來南投、彰化間的重要公路幹線,在彰化市境內為路寬25米的四線道公路。省道台19線始於中山路與孔門路交叉口,沿中華路、中華路橋及中華西路接彰化交流道,西南可接秀水鄉、埔鹽鄉以南各鄉鎮,為路寬18米的四線道公路[37]:431。省道台74線,南起彰化市快官地區,往北跨大肚溪後在臺中烏日與環中路相接,與國道一號平行,行至北屯短暫東行,並在潭子區國道四號相接,隨後即轉南續行,經臺中市太平區大里區後匯入國道三號霧峰交流道[41]省道台1丙線即金馬路,為台1線支線,東北端在大度橋頭從台1主線分出,右轉金馬東路之後到西南端併入省道台19線,連接彰化交流道,為路寬30米的四線道公路。省道台14丙線即彰興路,為台14線支線,始於金馬東路口,東行至外快官附近併入台14主線[37]:431。省道台74甲線,北起台14線與牛埔交流道交叉口,往南至花壇鄉續接台1線,全長9.2公里[41]

彰化市現有縣道5條。縣道134線即彰美路,西接和美鎮伸港鄉,路寬5至18米,配置二到四線道。縣道135線由線東路延伸至彰新路通往國道三號和美交流道[37]:431縣道137線即大埔路,於中山路與中興路交叉口沿八卦台地西側南行,貫穿全縣,聯絡社頭鄉田中鎮二水鄉各鄉鎮[37]:431-432縣道139線即公園路(虎崗路、環山路、大彰路),南行縱貫八卦台地(8.0K)[37]:432縣道142線沿彰鹿路西行與鹿港鎮相接[37]:431[42]

郵電

彰化郵政始於清領時期,清政府在台設舖遞[43],徒步傳遞軍書,其中彰化縣轄有七舖,其中一舖即是「半線舖」。當時郵路從台南到彰化,有牛車作交通工具,彰化以北較為荒蕪,只得步行。1874年,欽差大臣沈葆禎來台督辦軍務,改制舖遞,此後郵政除了傳遞公文之外,也可供私人郵寄,但僅止於大城市[37]:448。1888年,台灣巡撫劉銘傳開辦新制郵政,彰化郵政機構改稱「彰化正站」[43][37]:448-449

日治時期初期,由於施行軍政,加以兵馬倥傯,因此只設野戰郵便局。1895年,彰化「第六野戰郵便局」設立[43],仍是以人力投遞為主,初時只為軍用,隔年也接受民間寄件。1896年,日本政府施行民政,當時郵政與電信事業合而為一,分一等二等;1921年,彰化的郵電機構核定為「二等郵便電信局」[43],直到後來才改制分為「郵便局」、「電信局」和「電話局」。1941年廢除局等制度,彰化郵政機構改為「彰化普通郵便局」[43][37]:450

戰後,彰化普通郵便局遭戰火摧毀,遂在原址建一木造郵局(即今光復路郵局),復採郵電合辦制,改制為「彰化普通郵電局」,在郵電管理委員會的監督下沿用原局長森本辰一,隔年才由台灣郵電管理局正式接管。1949年,郵電分制,改稱「彰化郵局」[43],1950年核定為「彰化二等郵局」[43],之後歷經三次升格,1981年升為「彰化特等郵局」[43][37]:451。其後為加強服務需要,先後設立支局服務彰化市民,目前彰化市內共有15間郵政機構[44][37]:451、454

臺灣電信始於清領時期,而彰化電信事業則始於台灣巡撫劉銘傳[45],在其籌劃建設下,臺灣電信陸線在1888年11月由臺南取道嘉義、彰化、新竹而達臺北[37]:459、461。1896年,日人在彰化設立彰化通信所,之後採郵電合辦制,由「彰化普通郵便局」兼辦電信及電話業務,主要為傳遞電報之用。1900年,電話開放民用,在彰化設市內電話,採磁石式人工電話[37]:461國民政府於1949年在彰化市成立彰化電信局,歷經多期四年計劃,擴充整修電話線路,1952年到1957年間,彰化的市內電話機型改為大型複式交換機,1960年底開始計畫改為自動電話,1966年開放使用後,彰化市共有3,000具自動電話[37]:463

彰化市內公用電話在1950年設立撥盤式市內公用電話,1963年改為撥號式市內短程長話公用電話,1975年改為撥號式市內長途直撥公用電話,1977年改為按鈕式市內長途直撥公用電話,1990年改為卡式公用電話並開放直撥國際電話[37]:464

公共自行車

彰化縣是中臺灣第一個推動「公共自行車租借系統」的縣市,也是臺北市以外第一個導入「YouBike」的城市[46],2014年5月彰化與YouBike合作,11月2日使用人數破百萬[47][48],彰化市已於2014年5月22日啟用「YouBike公共自行車系統」[49], 在車站、學校、醫院等處設有31個租賃站點,[50],可甲地借車、乙地還車(可彰化縣借車、臺中市還車),提供民眾租借使用[51]

2021年11月10日起,彰化公共自行車系統營運商轉換為MOOVO智慧單車[52]

旅遊

大佛風景區
彰化孔廟大成殿

彰化以八卦山為地標,位於彰化市區東側,包括八卦山大佛彰師大、國軍彰化忠靈塔、乙未保台和平紀念公園及健康步道等,隸屬於參山國家風景區所轄的八卦山風景區。八卦山古稱「寮望山」或「定軍山」,曾是彰化八景之首[註 4],具有富豐的景觀資源,八卦山上並有一尊高達23公尺的巨型如來佛[53]:824,聞名全臺灣。彰化市內擁有內政部指定古蹟11座,其中有一座是具有近300百歷史的國定古蹟彰化孔子廟,曾是中部地區文教發展重地。在特產方面,彰化肉圓爌肉飯貓鼠麵素有「彰化三寶」之稱,彰化市徽並且以此為象徵意涵[54]

彰化市昔日曾有彰化溫泉,在日治時期名聞一時、唯早已枯竭。今日八卦山上仍有「溫泉路」作為見證[55][56]。在彰化火車站北方有扇形車庫,目前為台灣唯一保存的扇形車庫,是彰化縣的市定古蹟,目前開放給予民眾參觀[38][39]

2015年12月4日完工啟用的彰北運動中心提供北彰化縣民的休閒運動場所 [57]。以BOT模式興建的中友百貨彰化店也將於2025年開幕營業[58]

國際交流

姐妹市

國家城市締結日期
 美國懷俄明密西根州1983年11月24日
 菲律賓丹轆丹轆省1984年11月17日
 美國聖蓋博加利福尼亞州1986年4月7日
資料來源:周國屏等編纂,《彰化市志》下冊[8]:879

相關條目

注釋

  1. 連雅堂《臺灣通史》卷十五〈撫墾志〉謂:「斗尾龍岸者,居大甲溪之北,地險眾強,黥面文身若魔鬼,殺人為雄,以其頭作飲器。」
  2. 王紹蘭《彰化縣城碑記》中載:「實獲眾心,保城保民,彰聖天子丕昌海隅之化歟。」
  3. 僅次於臺中市北屯區西屯區
  4. 早期彰化縣轄區包括現今彰化、南投二縣及臺中市,時稱「邑中八景」。縣治領域變更後,1962年再添新景,「彰化八景」分別為「卦山春曉」、「王功漁火」、「虹橋夕照」、「定寨望洋」、「鹿港飛帆」、「虎巖聽竹」、「清水春光」、「柳橋晚眺」等。

參考文獻

  1. . 內政部戶政司. [202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6) (中文(臺灣)).
  2. . 彰化縣彰化市戶政事務所. 2017-04-07 [2017-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7) (中文(臺灣)).
  3. 周國屏; 陳熙揚; 林登秋 (编). . 上冊. 彰化市: 彰化市公所. 1997 (中文(臺灣)).
  4. . udn網路城邦BLOG. [2009-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15) (中文(臺灣)).
  5. 林良哲.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7-07-03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3) (中文(臺灣)).
  6. 康原著,《彰化半線天》,第21頁,2003年初版,臺北:紅樹林文化。
  7. 周國屏; 周士堯 (编). . 下冊. 彰化市: 彰化市公所. 1997 (中文(臺灣)).
  8. 陳熙揚 (编). . 下冊. 彰化市: 彰化市公所. 1997 (中文(臺灣)).
  9. 施添福 2004,第67頁.
  10. . 彰化市公所. 2006-12-06 [2012-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3). 此外,「半線」社原居地,因當時福建巡撫王紹蘭,在建縣碑記中,有「保城保民『彰』聖天子丕昌海嶼之『化』等句,於日本統治時代遂稱彰化市」
  11. 施添福 2004,第68頁.
  12. 卓克華著,《寺廟與臺灣開發史》,第127頁,2006年初版,臺北:揚智文化。
  13. 施添福 2004,第71頁.
  14. 施添福 2004,第80頁.
  15. . 臺灣建制市的市轄區變遷. [2017-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4) (中文(臺灣)).
  16. . 隨意窩Xuite日誌. [2017-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7) (中文(臺灣)).
  17. 彰化市地理環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彰化市公所全球資訊網。
  18. 《彰化縣規劃分析報告》,第一章·彰化縣的自然環境,第三節·氣候,臺灣縣市綜合發展計劃資訊系統。
  19. 李鹿萍. . 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3) (中文(臺灣)).
  20. 施添福 2004,第68-69頁.
  21. 盧金足、廖志晃、吳敏菁、許素惠. . 中時新聞網. 2017-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中文(臺灣)).
  22. . 內政統計月報. 2020-02-10 [2020-04-18]. (原始内容 (XLS)存档于2020-05-01).
  23. 周國屏; 羅啟宏 (编). . 上冊. 彰化市: 彰化市公所. 1997 (中文(臺灣)).
  24. . 彰化市公所. [2017-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0) (中文(臺灣)).
  25. . 彰化縣彰化市民代表會. [2017-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6) (中文(臺灣)).
  26. . 彰化縣彰化市民代表會. [2017-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6) (中文(臺灣)).
  27. . 彰化市公所. [2017-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0) (中文(臺灣)).
  28.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2017-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0) (中文(臺灣)).
  29. . 彰化縣政府全球資訊網. [2017-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4) (中文(臺灣)).
  30. 劉漢奎 (编). . 上冊. 彰化市: 彰化市公所. 1997 (中文(臺灣)).
  31. 楊貴三 (编). . 下冊. 彰化市: 彰化市公所. 1997 (中文(臺灣)).
  32. . 彰化縣教育資源網. [2017-04-07] (中文(臺灣)).
  33. 戴震宇. . 台灣地理百科. 遠足文化. 2005. ISBN 957304935X.
  34. 吳為恭.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2-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8) (中文(臺灣)).
  35. . 政府電子採購網. 2010-03-30 [2017-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4) (中文(臺灣)).
  36. 劉漢奎; 林登秋 (编). . 下冊. 彰化市: 彰化市公所. 1997 (中文(臺灣)).
  37. 康原著,《彰化半線天》,〈屬於火車的記憶〉,2003年初版,台北:紅樹林文化。
  38. . 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2017-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4) (中文(臺灣)).
  39. .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4).
  40. . 中華民國交通部公路總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4).
  41. . 中華民國交通部公路總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4).
  42. . 中華郵政全球資訊網. [2017-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1) (中文(臺灣)).
  43. . 中華郵政全球資訊網. [2017-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1) (中文(臺灣)).
  44. . 中華電信. [2017-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3) (中文(臺灣)).
  45. . 彰化縣政府全球資訊網. [2017-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9) (中文(臺灣)).
  46. . TVBS新聞網. [2017-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6) (中文(臺灣)).
  47. . 彰化縣政府全球資訊網. [2017-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9) (中文(臺灣)).
  48. . YouBike 彰化縣公共自行車. [2017-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9) (中文(臺灣)).
  49. . YouBike 彰化縣公共自行車.   [2017-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9) (中文(臺灣)).
  50. . YouBike 彰化縣公共自行車. [2017-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2) (中文(臺灣)).
  51. 謝瓊雲. . 中. 2021-11-16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5).
  52. 楊貴三; 連慧珠 (编). . 下冊. 彰化市: 彰化市公所. 1997 (中文(臺灣)).
  53. . 彰化市公所. [2009-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7) (中文(臺灣)).
  54. 宋聖榮、劉佳玫. . 遠足文化. 2003. ISBN 957-28031-7-4 (中文(臺灣)).
  55. 黃淑惠. . 臺灣文獻館電子報 第41期 (臺灣文獻館). [2017-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6) (中文(臺灣)).
  56. 吳哲豪. . 中央社. 2015-12-04 [2015-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31).
  57. . [2021-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9).

延伸閱讀

  • 賴錦生等編撰,《彰化縣文化休閒導覽手冊》,1999年。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 周國屏等編纂,《彰化市志》,1997年,彰化:彰化市公所。
  • 施添福等編纂,《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一:彰化縣(上),2004年,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卓克華著,《寺廟與台灣開發史》,2006年初版,台北:揚智文化。
  • 康原著,《彰化半線天》,2003年初版,台北:紅樹林文化。
  • 宋澤萊著,《快讀彰化史》,2004年10月初二版,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外部連結

从维基百科的姊妹计划
了解更多有关
彰化市”的内容
维基共享资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維基導遊 維基導遊上的旅遊指南
先前機關:
彰化市 (省轄市)
彰化市
1951年-
後繼機關: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