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

菩萨具名菩提萨埵梵语,bodhisattva;巴利语,bodhisatta),意译为道心众生觉有情闿士开士高士大士等。菩提道,萨埵是众生,众生发心求入佛道名菩萨。又,上求菩提,下化众生,故为菩萨[1]。已断烦恼结,于生死轮回自在、具救度众生能力者,称为大菩萨,即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梵语),简称菩萨摩诃萨摩诃萨

初期佛教

这尊中亚雕像刻画了做菩萨时的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

初期佛教,菩萨一词用来指释迦牟尼的前生及其今世朝向解脱修行但尚未成道的时期[2]本生故事中,记载名为善慧释迦牟尼前世)的婆罗门仙人遇见燃灯佛。善慧对佛陀供养莲花并发愿菩提,得授记未来成佛,是为最古老的菩萨故事[3][4][5]

菩萨最后会投生到人间,在菩提树下以人身自悟道果,通达四谛缘起涅槃[6]

部派佛教

南传上座部

巴利三藏》《小部》及注释中记载有关菩萨的修行内容,称为「大菩提乘」()。菩萨首先在陀面前发至上(abhinīhāra),生大善心(mahākusala-citta),并得佛陀授记确信未来得成佛,从这一刻起获得菩萨的称号[7]

得佛陀授记后,菩萨生起的大善心,会促使他圆满波罗密,最终成佛。按南传上座部说法,菩萨得授记后至少会以「四阿僧祇与十万大」的时间修习,以圆满「布施持戒出离智能精进忍耐真实决意」这十种波罗密[8][9]

四阿僧祇与十万大劫,为利根者的修习时间;中根者,为八阿僧祗又十万大劫;钝根者,要十六阿僧祗又十万大劫方能成佛[10]

至最后一世在菩提树下成佛前,菩萨尚未完全断除烦恼,因此仍是未证果的异生凡夫。按南传上座部的说法,菩萨修习的智能波罗密只会到达十六观智的行舍智前段[11][12]。这是为了避免在成佛前证悟道果,因为一旦成为圣者就无法轮回圆满波罗密。

说一切有部

说一切有部论藏发智论》说,得「相异熟」名为菩萨。据《大毘婆沙论》的解释,要「修习妙相业」(三十二相、得五胜舍五劣),天人都能识别出来是菩萨,才名菩萨[13][14]

说一切有部毘婆沙》认为菩萨发心以来,经「三阿僧祇劫」修行四波罗密:「布施持戒精进智能」(健驮逻国诸师说六波罗密)[15],又百大修相好(以精进故,释迦弥勒九劫为九十一劫)[16],如《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说:

「有佛名释迦牟尼,出现于世。……时有陶师,名曰广炽,……愿我未来当得作。……发是愿后,乃至逢事宝髻如来,是名初劫阿僧企耶满。从此以后,乃至逢事然灯如来,是名第二劫阿僧企耶满。复从此后,乃至逢事胜观如来(即),是名第三劫阿僧企耶满。此后复经九十一劫,修妙相业,至逢事迦叶波佛时,方得圆满」。

说一切有部》认为到菩提树下坐的菩萨,仍是异生,因菩萨过去生或是树神、鸟兽,但圣者不生恶趣中。又,释迦牟尼出家前,曾娶妻生子,出家后,从外道修行,在菩提树下,曾起——三不善寻,因此菩萨尚未断尽烦恼,不是圣者是异生,直到顿证无上菩提,才成为圣者佛陀[17]

大众部

大众部案达罗派(Andhra)认为释迦牟尼在过去世为优多罗时,听迦叶佛(Kāśyapa)的教说[18],入「决定」(nyāma)成为圣者。案达罗派认为菩萨入恶趣,入母胎,从外道修行,非烦恼恶业所驱使,而是圣者为饶益众生、乘力而行[17]。菩萨也不会起欲想、恚想、害想,入最后身的菩萨已达圣位,只会怜悯、慈悲有情,拔济众生[19]

说出世部所诵《大事》说六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20],并以四种菩萨行,统摄菩萨位阶,即:自行(prakṛticaryā)、行(praṇidhānacaryā)、顺行(anulomacaryā)和不退行(anivartanacaryā)[21]

大乘佛教

北齐时期的三菩萨石造像

上求无上菩提,以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立四弘誓愿(大誓庄严,sannāha-sannaddha)、发菩提心(bodhi-citta),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即是「菩萨摩诃萨乘」,亦即大乘佛教[1]。因此,菩萨道是大乘佛典的主要内容。

按《十住毘婆沙论》,若人发心,必能成就无上道,才叫菩萨。也有仅发心即称菩萨,这是因为「离初发心则不成无上道」。但初发心仅是「假名菩萨」,往后渐渐修习转为「真实菩萨」[22]。据《大智度论》「受记为佛,上升虚空,见十方佛」是为「大相」,此时名为菩萨[23][24]

照《大乘起信论》,一切菩萨经「三阿僧祇」时间修习成佛,不过随众生世界不同,所见所闻,根性别异,因此示现所行亦有差别[25]。若按《十住毘婆沙论》等,菩萨成佛时间是依菩萨的根性利钝和宿世因缘而定,或一、二、三、四,或十、百、千、万、亿,或超过亿个阿僧祇,方具足修行成就佛道[26][27]。依华严宗见解,则顿教中一切时分皆不可说,一念妄心不生即是佛。圆教中一切时分悉皆不定,相即相入,不可定执。如毗目瞿沙仙人善财手,时经多劫,处历无边,念劫圆融[28]

欲证佛菩提道必须修习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或加「方便」为十波罗蜜)直至圆满,方有资粮成就佛果。《成唯识论》中称十胜行,即菩萨十地所行道法,「谓十地中,修十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方能证得究竟转依

初地(欢喜地)以上的菩萨都是圣者,称为「法身菩萨」(法性生身菩萨)、「法身大士」。圣者中的大菩萨以慈悲本愿习气感得法性生身,为度众生和满本愿,还来世间[29][30]

大乘佛教认为佛有两位等觉菩萨作为胁侍:

大乘佛教称某些菩萨在远古已成佛,如观世音菩萨过去佛号正法明如来,他们以大慈悲心,为度众生示现菩萨形象,倒驾慈航重入世间教化救度[31]。一些早已成佛,而示现菩萨身的“倒驾慈航”圣者,也称之为摩诃萨。菩萨摩诃萨发心将所有众生从苦难、轮回之中解脱[32]

菩萨的类型

菩萨有三:

一果地菩萨。已经证得佛果,为了引度众生,应化为菩萨身者;如观世音、地藏、弥勒。

二因地菩萨。因地菩萨者,依修行而得菩萨果位者。

三愿地菩萨。愿地菩萨者,谓发愿愿行菩萨道者。

大乘佛教的菩萨

阿弥陀佛和二十五菩萨

菩萨阶位

麦积山石窟的菩萨像

菩萨经五道「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及十地,而圆满十波罗蜜,在此过程中积聚福德(puṇya)与智能(jñāna)二种资粮,逐步断除烦恼障所知障,最后断尽最极微细之烦恼习气而成佛。

简要来说,可分为《小品般若经》中所用的四阶段:

  1. 初发心 (初发意、新发意,初发菩提心);
  2. 久发心 (久修习,行六波罗蜜);
  3. 不退转 (阿惟越致、阿鞞跋致,入无生法忍 );
  4. 一生补处 (阿惟颜、一生所系,最后有者)。

菩萨十三住

按照《瑜伽师地论》,一切菩萨的菩萨住、菩萨行,共有十二种,加上如来的无上住,合计十三住。[33]

  • 菩萨种性住:指具足菩萨种性
  • 胜解行住:从初发心,至见道前的所有菩萨行。
  • 极欢喜住:即十地的欢喜地,已见道
  • 增上戒住:对应十地的离垢地。
  • 增上心住:对应十地的发光地。
  • 觉分相应」增上慧住:对应十地的焰慧地。
  • 「诸谛相应」增上慧住:对应十地的难胜地。
  • 「缘起流转止息相应」增上慧住:对应十地的现前地。
  • 有加行、有功用无间缺道运转无相住:对应十地的远行地。
  • 无加行、无功用无间缺道运转无相住:对应十地的不动地。
  • 无碍解住:对应十地的善慧地。
  • 最上成满菩萨住:对应十地的法云地。
  • 如来住:即佛果究竟地。

菩萨五十二阶位

中国佛教认为(根据《菩萨璎珞本业经》、《仁王护国经》、《大乘梵网经》),从初发心(初信位的菩萨)直到圆满成,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总共有五十二个阶位,即菩萨五十二位

  • 十信位: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
  • 十住位: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
  • 十行位:欢喜行、饶益行、无违逆行、无屈挠行、无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难得行、善法行、真实行
  • 十回向位:教护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诸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入一切善根回向、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真如回向、无缚无着解脱回向、入法界无量回向
  • 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 等觉位
  • 妙觉位

参见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菩萨

参考文献

  1. 《法门名义集》:「菩萨摩诃萨乘。菩萨此道心众生。摩诃萨此大道心众生。此人发心求佛。自利利人。六度行满。修佛相好。学佛威仪。于三乘别教中。此是大乘。」
    《翻译名义集》:「【菩萨】肇曰:「《正音》:『菩提萨埵。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无正名译也。』」安师:「开士,始士。」荆溪释云:「心初开故,始发心故。」《净名疏》:「古本翻为高士。」既异翻不定,须留梵音。但诸师翻译不同,今依《大论》释,菩提名佛道,萨埵名成众生。天台解:「用诸佛道,成就众生,故名菩提萨埵。又,菩提是自行,萨埵是化他。自修佛道,又化他故。」贤首:「菩提,此谓之觉;萨埵,此曰众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
    《瑜伽论记》:「缘菩提名觉。是所求境。萨埵此言有情。是所化境。又能求觉有情。又萨埵是勇猛义。勇猛求大菩提。」」
    佛地经论》:「所言菩萨摩诃萨者,谓诸萨埵求菩提故。此通三乘,为简取大,故须复说摩诃萨言。又缘菩提萨埵为境,故名菩萨,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利有情故。又萨埵者是勇猛义,精进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萨。此通诸位,今取地上诸大菩萨,是故复说摩诃萨言。」
  2. Basham, A.L. (1981).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bodhisattva. In: Leslie S Kawamura, The bodhisattva doctrine in Buddhism, Published for the Canadian Corporation for Studies in Religion by 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 Press, p. 19
  3. Drewes, David, Mahāyāna Sūtras and Opening of the Bodhisattva Pat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aper presented at the XVIII the IABS Congress, Toronto 2017, Updated 2019.
  4. . [202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3).
  5. 《四分律名义标释》:「弥却(梵语:Megha),或作弥佉,或作弥伽,此言云。增一阿含经名曰雷云,颜貌端正,世之希有,眼绀青色,聪明博见,技术悉备,无事不通,其师即以立名超术(Sumati)。佛本行经云童,又善思(Sumati)。因果经善慧(梵语:Sumati、巴利语:Sumedha)。修行本起经梵志儒[童]名无垢光。诸经多儒童,儒者仁也,谓仁贤童子也,是释迦如来修行时二阿僧祗满,遇然灯佛得受记莂也。」
    《翻译名义集》:「【摩纳缚迦】或号摩那婆(梵语、巴利语: Mānava、Mānavaka)。《瑞应》翻为儒童,《本行》翻为云童(Megha Mānava),又善慧(Sumati),又翻年少净行。燃灯佛时,为菩萨号。」
  6. 《巴利律藏》:「尔时佛世尊初成现等觉,止优楼频螺〔村〕,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时世尊于菩提树下,一度结跏趺坐,坐受七日解脱乐。……时,世尊其夜后分,于缘起顺逆作意。〔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如是集起一切苦蕴。……乃至灭尽……。」
    《四分律》 :「菩萨持草,更诣一吉祥树下,自敷而坐。直身正意,系念在前。……时菩萨得如是清净定意,诸结除尽,清净无瑕,所行柔软,所住坚固,得漏尽智,而现在前。心缘漏尽智,如实谛知苦,知苦集,知苦尽,知苦尽向道,以得圣谛,如实知之。如实知漏,知漏集,漏尽向道,如实知之。彼作如是知,如是观,于欲漏意解脱,有漏意解脱,无明漏意解脱。已解脱,得解脱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生。是谓菩萨后夜获此三明。无明尽,明生,暗尽,光生,是谓漏尽智。何以故?由如来至真等正觉,发起此智得,无碍解脱故。尔时世尊,于彼处尽一切漏,除一切结使。即于菩提树下,结加趺坐,七日不动,受解脱乐。」
  7. 明昆西亚多. . [202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在他还未具备八条件时,他在许多佛面前所发的愿主要是在内心里,而且是不具足的,因此,那时他还不能够成为菩萨......至上愿是由于省察佛陀的不可思议之素质,以及对一切众生的大悲心而生起的大善心。这大善心有特殊的能力,可以激使他圆满波罗密、奉献自己的生命与肢体来修舍离及善行以培育种种美德。当该大善心在菩萨的心中生起的那一刻,他已经踏上了朝向一切知智之道。由于他已肯定会证得佛果,从这一刻起他获得了菩萨的称号。
  8. 明昆西亚多《南传菩萨道》:事实上最短的期限是四阿僧祇与十万大劫。只有在这么久的时间里,非常恭敬、热诚、认真、透彻与毫无间断地圆满诸波罗密之后才能成佛。这就是为什么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原因。这部经的疏钞也强调只有至少修习诸波罗密四阿僧祇与十万大劫之后才能成佛。除此之外,是没有其他方法的。这是为何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
  9. 《本生经》第1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燃灯世尊,前来彼处,近至善慧行者之头而止立。如开镂有摩尼珠狮子之栏,佛睁五色净光之眼,见卧泥土上之善慧行者,佛以意识探向未来:「此行者决心成佛而卧此处。然行者之愿望能否达成?」佛知:「行者此后经四阿僧祇十万劫,将成名谓瞿昙佛。」佛立其处,向群众中预言,佛言:「汝等众人!见此处有极度苦行之行者,卧于泥土之上耶?」诸人:「尊师!予等确已见到。」佛:「彼决心要成佛而卧,其愿望必达。由此四阿僧祇十万劫后,将成名谓瞿昙佛,生于迦毗罗卫城,母摩耶夫人,父净饭王,优婆帝沙(舍利弗)长老为最上首弟子,拘利多(目犍连)为第二弟子,阿难陀为佛侍者,谶摩长老尼为最上首之女弟子,乌婆罗般那(莲华色)长老尼为第二女弟子。智能成熟,为大出家,行大精进,于榕树下受乳糜供养,往尼连禅河之畔,登上菩提道场,于阿说他(菩提)树下得上正觉。」
  10. 明昆西亚多《南传菩萨道》:「圆满波罗密的最短期限是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中等的期限是八阿僧祗与十万大劫;最长的期限是十六阿僧祗与十万大劫。以上的期限是从被授记为菩萨之后算起。(只有在固定的期限里修习了诸波罗密,波罗密才能达到圆满,然后菩萨才能成佛。)三种不同的期限是跟三类菩萨有关联的,即是慧者菩萨、信者菩萨与精进者菩萨。(慧者菩萨需要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来圆满波罗密;信者菩萨需要八阿僧祗与十万大劫;精进者菩萨需要十六阿僧祗与十万大劫。)对于这问题:『他们同样都是菩萨,为何有三种不同圆满波罗密的期限?』它的答案是:慧者菩萨信弱而慧强,信者菩萨信强而慧中等,精进者菩萨则慧弱。正等正觉是通过慧力得证,慧强则速于证悟,反之慧弱则慢于证悟,智能强弱的差异决定了圆满波罗密的期限。(这是注疏所提供的解释。)同等论师(与作者有同等资格的论师)认为三种不同期限是因为精进力的不同层次,即强、中等与弱,再者,其他论师则认为是由于导致解脱之波罗密的成熟层次有所差异,即强、中等与弱。」
  11. 明昆西亚多《南传菩萨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然而,作为菩萨所修习的第四个波罗密的智能,应该只是包括了道果智与一切知智之前的智能,在此并没有关系到菩萨在最后一世所证悟的智能,在直到最后一世之前,菩萨所修的智能波罗密只是到达观智的行舍智的第一部份,后面部份的行舍智将会直接导向道智。所以在最后一世之前菩萨并不会尝试去跨越第一部份,因为若他如此做,他就会证悟道果而成为圣者,以及证入涅槃,这样他就不能成佛。因此我们应注意到菩萨所修的智能波罗密只到行舍智的第一部份而已。」
  12. 林崇安. (PDF): 3–5. [2020-04-2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9-15).
  13. 释慈旭. . [2020-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9).
  14. 大智度论》:迦旃延尼子弟子辈言:「三阿僧祇劫中未有佛相,亦无种佛相因缘,何当知是菩萨?一切先有,然后可知其实,若无相则不知。」
  15. 大毘婆沙论》:「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密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密多,戒波罗密多,精进波罗密多,般若波罗密多。……外国师说:有六波罗密多,谓于前四加忍、静虑。迦湿弥罗国诸论师言:后二波罗密多即前四所摄,谓忍摄在戒中,静虑摄在般若,戒、慧满时即名彼满故。复有别说:六波罗密多,谓于前四加闻及忍。……此二亦在前四中摄,忍如前说,闻摄在慧。虽诸功德皆可名为波罗密多,而依显了增上义说,故唯有四。」
    《俱舍论光记》二十六曰:「西方诸师即是健驮逻国诸师,婆沙外国师。」
  16. 慧远大乘义章》:「彼说。菩萨三阿僧祇但修有漏六波罗密,不习诸地无漏真德度三僧祇,次于百劫修相好业。于最后身修世八禅。厌离断烦恼后观四谛道树成佛。」
    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菩萨成佛有二身:一法身、二生身。法身者,谓戒定慧等五分。修此法身,具有四时。一、三阿僧祇劫,修有漏四波罗密时。二、于百劫修相好业时。三、出家苦行禅定时。四、菩提树下成正觉时。生身者,但百劫修相好业,于最后身伽耶城净饭王家受生报身,于摩伽陀国而登觉道。余如彼说。」
    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始教三祇不同小乘十十数之,此即倍倍数之,仍说百劫修相好等。智度论破此别修相好,不许三祇之外别修,即是实教之意。」
  17. 印顺. . [2020-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5).
  18. 中阿含经·鞞婆陵耆经》:「于是,难提波罗陶师与优多罗童子共往诣迦叶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所,到已作礼,却坐一面。难提波罗陶师白迦叶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曰:『世尊!此优多罗童子是我朋友,彼常见爱,常喜见我,无有厌足,彼于世尊无信敬心,唯愿世尊善为说法,令彼欢喜得信敬心。』于是,迦叶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为难提波罗陶师及优多罗童子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默然而住。」
  19. 异部宗轮论疏述记》:「述曰:此部中说入第二阿僧祇即名圣者。从此已后乃至百更亦不起此三种想,况最后身复起三想,不同诸部犹许佛起。」
  20. 印顺. . [2020-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21. 佛本行集经》卷1〈1 发心供养品〉:「诸菩萨等,凡有四种微妙性行,何等为四?一、自性行,二、愿性行,三、顺性行,四、转性行。……云何名为自性行?若诸菩萨本性已来,贤良质直,顺父母教,信敬沙门婆罗门,善知家内尊卑亲疎,知已恭敬,承事无失,具足十善,复更广行其余善业,是名菩萨自性行。云何名为愿性行?若诸菩萨发如是愿,我于何时当得作佛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十号具足,是名菩萨愿性行。云何名为顺性行?若诸菩萨成就具足六波罗密。何等为六?所谓檀波罗密,乃至般若波罗密,是名菩萨顺性行。云何名为转性行?如我供养然灯世尊,依彼因缘,读诵则知,是名菩萨转性行。目揵连,是名菩萨四种性行。」
  22. 十住毘婆沙论》卷1〈序品 1〉:「菩萨众者,为无上道发心名曰菩萨。问曰:但发心便是菩萨耶?答曰:何有但发心而为菩萨?若人发心必能成无上道乃名菩萨。或有但发心亦名菩萨,何以故?若离初发心则不成无上道。如大经说:新发意者名为菩萨,犹如比丘虽未得道亦名道人,是名字菩萨,渐渐修习转成实法。」
  23. 《大智度论》:「第二阿僧祇劫行满,未入第三阿僧祇时,于燃灯佛所受记为佛,即时上升虚空,见十方佛于虚空中立,赞然灯佛。然灯佛言:「汝过一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名释迦牟尼。」得记如是,而言尔时未是菩萨,岂非大失!……摩诃衍人言:「受记为佛,上升虚空,见十方佛,此非大相耶?为佛所记,当得作佛,得作佛者,此是大相,舍此大相而取三十二相!」
  24. 首楞严三昧经》:「现前受记者:有菩萨久集善根,无不见得,常修梵行,观无我空,于一切法得无生忍。佛知此人功德智能悉已具足,则于一切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大众之中现前授记,作是言:『善男子!汝过若干百千万亿劫当得成佛,号字如是,国土如是,声闻众数寿命如是。』时无数人随効是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人佛前得受记已,身升虚空,高七多罗树。坚意!是名第四现前受记……坚意!我及弥勒贤劫千菩萨,皆得无生法忍现前受记。」
  25. 大乘起信论》:「是菩萨于一念顷,能至十方无余世界,供养诸佛,请转法轮,唯为开导利益众生,不依文本。或示超地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故。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祗劫当成佛道,以为懈慢众生故。能示如是无数方便,不可思议。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证亦等,无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但随众生世界不同,所见所闻,根欲性异,故示所行亦有差别。」
  26. 《十住毘婆沙论》:「若行大乘者:或一恒河沙大劫,或二、三、四至十、百、千、万、亿,或过是数,然后乃得具足修行菩萨十地而成佛道,亦随根之利钝,又以先世宿行因缘。」
    《宝云经》:除盖障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不从阿僧祇劫积集功德耶?」佛言:「不尔。何以故?善男子!菩萨不能思议如来境界。如来境界不可思量,但为浅近众生,说三阿僧祇修集所得菩萨,而实发心以来不可计数。」
    《大智度论》:「佛言无量阿僧祇劫作功德,欲度众生,何以故言于三阿僧祇劫?三阿僧祇劫有量有限。」
  27. 智广学佛会. . [2020-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5).
  28. 法藏《华严五教章》:「问:何故前教定三僧祇,此教有定不定耶?答:前教生故,此教熟故。方便渐渐劝彼三乘向一乘故,作此说也。若依顿教,一切时分皆不可说,但一念不生即是佛故。一念者即无念也。时者即无时也。余可准思。若依圆教。一切时分悉皆不定。何以故?谓诸劫相入故,相即故。该通一切因陀罗等诸世界故仍各随处。或一念或无量劫等。不违时法也。余准而思之。」
    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义分齐:始教三祇不同小乘十十数之,此即倍倍数之,仍说百劫修相好等。智度论破此别修相好,不许三祇之外别修,即是实教之意。然实教之意,自有二义。一、定三僧祇,一方化仪故。又是实佛故。起信:『或示超地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故。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祇劫当成佛道。以为懈慢众生故。能示如是无量方便不可思议。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证亦等。无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于三阿僧祇劫故』,斯则定也。二者不定,复有二意。一、为通余类世界故,如胜天王说,即前树形等刹是。二据佛实德无限故,如宝云经。……别教一乘融摄以说,如毘目仙人执善财手时经多劫,处历无边故不可以长短思也。若显超胜,一生顿圆。若约甚深,多劫莫究。故不可定执,贵在入玄。」
  29. 《大智度论》:是菩萨有二种:一者生死肉身,二者法性生身。得无生忍法,断诸烦恼,舍是身后,得法性生身。……菩萨得无生法忍,烦恼已尽,习气未除故,因习气受、及法性生身能自在化生;有大慈悲为众生故,亦为满本愿故还来世间,具足成就余残佛法故。十地满,坐道场,以无碍解脱力故,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断烦恼习。
  30. 《成唯识论》:「生死相续由内因缘不待外缘故唯有识。因谓有漏无漏二业正感生死故说为因。缘谓烦恼所知二障助感生死故说为缘。所以者何。生死有二。一分段生死。谓诸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障缘助势力所感三界麁异熟果。身命短长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段。二不思议变易生死。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无漏定愿正所资感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或名意成身随意愿成故。」
  31. 妙法莲华经·普门品》:「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大悲心陀罗尼经》:「善男子!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
    吉藏《法华义疏》:「问:观音为是佛现佛身?为非佛耶?答:经出不同。《观音三昧经》「观音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来,我为苦行弟子」。又「我与观音俱时成正觉」。又《观音授记经》「观音于金光游戏佛所初发道心,彼国王名威德王,威德王入禅定,二童子忽左右两面生。王起定问其名字,二童子说偈答。初就第一义门答无名,次就世谛门答有名。弥陀佛灭后,世界出法音不断,彼佛于中夜入灭,观音补处,世界转名众宝普集庄严,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大势至补观音处,佛号善住功德宝王也。金光师子佛及弥陀佛皆有三乘,后二佛唯菩萨乘,闻此二佛名者得转女身却四十劫生死之罪。」」
  32. 大品般若经》卷4,〈金刚品(摩诃萨品)第13〉: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生大心,不可坏如金刚?」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生如是心:我当于无量生死中大誓庄严。…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生如是心:我当代十方一切众生,若地狱众生,若畜生众生,若饿鬼众生受苦痛;为一一众生无量百千亿劫,代受地狱中苦,乃至是众生入无余涅槃。以是法故,为是众生受诸懃苦;是众生入无余涅槃已,然后自种善根,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大心不可坏如金刚。」
  33. 满纪. (PDF). 普门学报. 2003 [2020-04-3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3-05).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