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印

法印梵语),佛教术语,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项标准,大乘佛教认为可以用这三项标准来验证教说是否属于佛教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其内容可见于《杂阿含经》,但将这三种教说并列,称为三法印,可最早追溯至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

在南传的上座部佛教中相对应的概念是三相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非我),南传佛教将其作为一切万法存在之征。

字义

三法印中的「印」,可对应到梵语,是图章、印章之意。如普光在《俱舍论记》中,认为三法印如同印章,可用来印证佛法,因此得名[1]

起源

三法印的内容最早出自《杂阿含经》中,诸比丘教导阐陀的内容,为无常、无我、涅槃寂灭三者,但在《杂阿含经》中并未称此为法印[2]。正式举出三法印的名称,则是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3],与说一切有部法蕴足论》中[4]。印顺法师认为,三法印是由三三昧发展而来[5]

龙树《大智度论》中,将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三者,并列合称三法印[6]

《成实论》中有相同记载[8],大乘佛教佛经中亦有记载[9]

其他法印说

诸佛教印

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圣法印

杂阿含经》中,将随顺三解脱门,观察无常,离知见,得清净见,称之为「圣法印」[10][11][12]

瑜伽师地论》解释了「圣法印」[13],由遍知无常等八相,出离过患,善遍知『一切法中无有我性』[14]

四法印

增壹阿含经》中将一切行无常、苦、无我,涅槃,并列为四法本末[15]。《瑜伽师地论》中,称之为四种法嗢拖南(梵语):一切诸行皆是无常、苦,一切法无有我,涅槃寂静[16][17],此四者为佛菩萨欲令有情清净,依三解脱门[18],而说的记事教导[19]

大智度论》中记载另一种法印,将无常、无我、无相与涅槃寂灭,四者合称四法印[20]

五法印

根据《维摩诘经》,有五法印的说法,即无常(诸行无常),苦(诸漏是苦),空(诸法本空),无我(诸法无我),寂灭(涅槃寂静)五者[21]

实相印

妙法莲华经》中有实相印[22]天台宗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中,以诸法实相为一实相印,为大乘佛教的判准[23]

解说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佛学大辞典/三法印

汉传佛教三法印印证佛经的真伪[24],最典型论述如智𫖮妙法莲华经玄义》:

  • 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藉因缘所生之诸行法,当因缘变化时,即无法保有常恒不变之相。
  • 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亦即无有本来自在、不藉诸缘出生、常恒不变的本体;所谓我的存在只是相对的生理和心理幻象。
  • 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无有一切生死的烦恼与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不来不去的般若中道体性义。

影响

三法印同时也是佛教与在其之前的婆罗门教以及其他沙门教派,相比较时的主要不同之处。佛教在许多方面,承袭或相似于婆罗门教和沙门传统,如禅定头陀行等,佛教反对苦行:悉达多太子虽曾在苦行林苦修六年。后来他觉悟到苦行非正道,不能解脱。于是舍弃苦行,另求正法[26]。三法印即是佛教与婆罗门教的不同处,三法印为佛所宣说,用来印证真如体性。

引用

  1. 普光《俱舍论记》卷1:「经教虽多,略有三种,谓三法印: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槃寂静。谓四法印:四法huo印即是诸法实相,此印诸法,故名法印。若顺此印,即是佛经。若违此印,即非佛说。」
  2. 杂阿含经》卷10〈262经〉:「佛般泥洹未久。……诸比丘语阐陀言:『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3.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时摩竭鱼闻是语已。于世尊所深生敬信。世尊即为说三句法。告言贤首。诸行皆无常。诸法悉无我。寂静涅槃即证得诸法实相。是名三法印。」
  4. 玄奘译《法蕴足论》卷12:「于三法印,而起犹预:为一切行无常?为非一切行无常?为一切法无我?为非一切法无我?为涅槃寂静?为非涅槃寂静?」
  5. 印顺《空之探究》:「从空,无所有,无相,着重于正观的三三昧,演化为空,无愿,无相的三三昧,只是着重于 出世道的出发于厌离,终于不愿后有生死的相续而解脱。在圣道中,依无常(苦)而引发的厌离 (无愿),是有重要意义的。」
  6. 大智度论》卷二十二
  7. 大智度论》卷十五:复次菩萨虽未得无漏道,结使未断。能信无漏圣法及三种法印。 一者,一切有为生法无常等印。 二者,一切无为生法无我等印。 三者,涅槃实相法印。 得道贤圣人自得自知。菩萨虽未得道,能信能受,是名「法忍」。
  8. 《成实论》卷1〈法宝论初三善品〉:「又佛法中,有三法印:一切无我,有为诸法念念无常,寂灭涅槃。是三法印。」
  9. 《莲花面经》卷下:「佛告阿难,佛钵舍利所放光明,复更至于十方世界。于其光中,而说偈言:『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及寂灭涅槃,此三是法印。』」
  10. 杂阿含经》卷3〈80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说圣法印,及见清净,谛听!善思!……若有比丘作是说:「我得空,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此则善说,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斯有是处。……无常者,是有为行,从缘起,是患法、灭法、离欲法、断知法,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
  11. 竺法护译《佛说圣法印经》:「是时,佛告诸比丘:『听!诸比丘!』……『当为汝说圣法印所应威仪,现清净行,谛听!善思念之!』佛言:『比丘!假使有人说不求空,不用无想,欲使兴发至不自大禅定之业,未之有也。设使有人慕乐空法,志在无想,兴发至要消除自大、憍慢之心禅定之业,此可致矣,辄如道愿,普有所见,所以者何?慕乐于空,欲得无想、无慢自大见,于慧业皆可致矣。何谓比丘圣法印者,其圣法印所可更习,至清净见?假使比丘处于闲居,若坐树下空闲之处,解色无常,见色本无;已解无常,解至空无,皆为怳惚、无我、无欲,心则休息,自然清净而得解脱,是名曰空。……得致柔顺之定……以故谓言至于无想,故曰无欲……其心续存柔顺之定,彼则见除所有贪婬、瞋恚、愚痴,是故,名曰无欲之定……晓了是者,乃知无本,得至降伏消一切起,得入道行,是乃逮致除于自大无慢放逸禅定之业,现清净行,是则名曰由圣法印清净之业,从始至终,究竟本末。』」
  12. 施护译《佛说法印经》:「佛告苾刍众言:「汝等当知,有圣法印,我今为汝分别演说。……诸苾刍!此法印者,即是三解脱门,是诸佛根本法,为诸佛眼,是即诸佛所归趣故。是故汝等,谛听谛受,记念思惟,如实观察。」
  13. 杂阿含经》卷3〈80经〉:「无常者,是有为,行,从缘起,是患法,灭法,离欲法,断知法。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是名比丘当说圣法印,知见清净。」
  14. 瑜伽师地论》:「复次、于诸行中,略有二种离增上慢、观无我见。何等为二?一不善清净,二善清净。……当知此智,由二因缘,不善清净。……由是因缘,作如是念,我今于空,能修能证,空是我有,由是空故,计我为胜。如空,无相及无所有,当知亦尔。……又由八相,能遍了知,遍了知故,除诸过患,当知是名,极善清净,离增上慢,无我真智。
    1. 又于此中,已灭坏故,灭坏法故,说名无常。
    2. 诸业烦恼所集成故,说名有为。
    3. 由昔愿力所集成故,名思所造。
    4. 从自种子现在外缘所集成故,说名缘生。
    5. 于未来世衰老法故,说名尽法。
    6. 死殁法故,说名殁法。
    7. 未老死来为疾病等种种灾横所逼恼故,名破坏法。
    8. 由依现量,能离欲故,能断灭故,名于现法,得离欲法及以灭法。
    当知此中,除离欲法及以灭法,由所余相,略观三世所有过患,由所除相,观彼出离。若由如是,过患出离,遍知彼识,名善遍知:『一切法中无有我性』,名诸法印。即此法印,随论道理,法王所造,于诸圣身,不为恼害,随喜能得一切圣财,由此自然吉安,超度生死广大险难长道,是故亦名众圣法印。」
    印顺《杂阿含经论会编》:「若由如是过患、出离,遍知彼识,名善遍知。一切法中无有我性,名诸法印。」
  15. 《增壹阿含经》卷18〈26 四意断品〉:「今有四法本末,如来之所说。云何为四?一切诸行无常,是谓初法本末,如来之所说。一切诸行苦,是谓第二法本末,如来之所说。一切诸行无我,是谓第三法本末,如来之所说。涅槃为永寂,是谓第四法本末,如来之所说。是谓,诸贤!四法本末,如来之所说。」」(CBETA, T02, no. 125, p. 640, b13-19)
  16. 瑜伽师地论》卷46:「复有四种法嗢拖南,诸佛菩萨欲令有情清净故说。何等为四:一切诸行皆是无常,是名第一法嗢拖南。一切诸行皆悉是苦,是名第二法嗢拖南。一切诸法皆无有我,是名第三法嗢拖南。涅槃寂静,是名第四法嗢拖南。诸佛菩萨多为有情,宣说如是法相应义,是故说名法嗢拖南。」
  17. 菩萨地持经》卷8:「有四忧檀那法,诸佛菩萨为令众生清净故说。云何为四:一切行无常是忧檀那法,一切行苦是忧檀那法,一切法无我是忧檀那法,涅槃寂灭是忧檀那法。诸佛菩萨具足此法,复以此法传授众生,是名忧檀那。」
  18. 瑜伽师地论》:「由三解脱门增上力故,当知创建四种法嗢拕南,谓空解脱门,无愿解脱门,无相解脱门。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者,依无愿解脱门,创建第一、第二法嗢拕南。一切法无我者,依空解脱门,创建第三法嗢拕南。涅槃寂静者,依无相解脱门,创建第四法嗢拕南。」
  19. 瑜伽师地论》:「教导略有十二。所谓事教。想差别教。观自宗教。观他宗教。不了义教。了义教。世俗谛教。胜义谛教。隐密教。显了教。可记事教。不可记事教。……可记事教者。谓四种法嗢拕南教。即一切行无常。乃至涅槃寂静。如是等类所有言教。……」
  20. 《大智度论》卷22:「问曰。佛说声闻法有四种实。摩诃衍中有一实。今何以故说三实。答曰。佛说三种实法印。广说则四种。略说则一种。无常即是苦谛集谛道谛说。无我则一切法说。寂灭涅槃即是尽谛。复次有为法无常。念念生灭故。皆属因缘无有自在。无有自在故无我。无常无我无相故心不着。无相不着故。即是寂灭涅槃。」(CBETA, T25, no. 1509, p. 223, b3-10)
  21. 《维摩诘所说经》卷1〈弟子品〉:「忆念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敷演其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
  22. 《妙法莲华经》卷1〈方便品〉:「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
  23.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8:「释论:『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是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是魔所说。」
  24. 俱舍论记》卷1:「若顺此印即是佛经,若违此印即非佛说。」
  25. 大正藏妙法莲华经玄义》卷八
  26. 《长阿含经》卷12:「犹如有人行外苦行,非是如来所说正行,自以为乐,此是如来之所呵责。」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