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舍
精舍,本义是学舍、书斋;后被用作梵语「」的汉译,指佛教僧团的房舍、寺院。
佛教 |
---|
![]() |
佛教大纲 ![]() |
词义
精舍字面意思为“精美的房舍”,如:
- 宋吴曾 《能改斋漫录·辨误二》:王观国《学林新编》曰:“《晋书》:‘孝武帝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内,引沙门居之,因此世俗谓佛寺为精舍。’观国按,古之儒者,教授生徒,其所居皆谓之精舍。故《后汉·包咸传》曰:‘咸往东海,立精舍讲授。’又《刘淑传》曰:‘隐居立精舍讲授。’又《檀敷传》曰:‘立精舍教授。’又《姜肱传》曰:‘盗就精庐求见。’注曰:‘精庐,即精舍也。’以此观之,精舍本为儒士设。至晋孝武立精舍以居沙门,亦谓之精舍,非有儒释之别也。”以上皆王说。予按,《三国志·注》引《江表传》曰:“于吉来吴,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疗病。”然则晋武以前,道士亦立精舍矣。
有时也可理解为“精神之房舍”,在先秦文献中代指心地:
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人在寺内居住、讲经的情形,类于儒家学社,故从晋代开始将“精舍”作为梵语的汉译[3][5][6],为寺院、佛寺的别名,无论大小的佛寺都被称作精舍,如佛教历史上第一所寺院竹林精舍。[7]
亦为道教所用,表示道士修炼居住之所。[8]如佛教史上第一所寺院名叫竹林精舍,在香港粉岭有一所同名道观。
在近现代,精舍常以人们修行、居住的场所为内涵,多指佛教、道教的寺院,一些教授瑜伽冥想等的民间商业屋舍有时也冠以精舍之名。
佛教精舍
精舍(梵语:),音译毗诃罗(毘诃罗)。原始僧团居住在丛林山野的树下、山洞中,后来有了佛教史上第一所寺院竹林精舍、第二所寺院祇园精舍 ,它们安立于丛林僻静处,供佛陀、僧徒休息、学习。故最开始佛寺是以精舍()的名称出现的,且强调位于广阔之处,或有较大的庭院。
如今的南传佛教地区,通常仍以作为寺院的代名,泰国叫(Wihan)[9]或(wat)、高棉语叫Vihear、缅甸叫(wihara)或奘(缅甸语:,罗马化:kyuang)、旁遮普语里的“庭院”叫做vehra[10];印度北部比哈尔邦的名字“比哈尔”(印地语:)即“毗诃罗”的印地语现代音[11],因该地有丰富的佛寺建筑;马来西亚吉隆坡十五碑锡兰佛寺(Buddhist Maha Vihara, Brickfields[12])也以“Vihara”为名;现代上座部佛教的前身部派佛教大寺派(),名中的“寺”字就是“vihāra”的对译;著名的那烂陀寺也以“Vihara”为名而译为“寺”。在南传佛教寺庙建筑群中,精舍和戒堂都是供奉佛像的主要礼佛场所,二者最大的区别即戒堂周围是有镇邪石划出结界的。
参考文献
- . [2018-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7).
- . [2018-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 . [2018-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8).
- 见《管子·内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晋书》孝武帝纪 :「帝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内,引诸沙门以居之。」《学林新编》曰 :「晋孝武幼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内,引诸沙门以居之,因此俗谓佛寺曰精舍。」
- (法师), 圣严. . .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1997 [2017-05-28]. ISBN 97895784731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0) (中文(台湾)).
- . www.fgs.org.tw. [2017-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3).
- 《三国志·吴志·孙策传》 「建安 五年」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时有道士 瑯邪 于吉 ,先寓居东方,往来 吴会 ,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 吴会 人多事之。」
- 见维基词典【วิหาร】
- 维基词典【विहार】
- 《西藏大藏经》中准提法之记载(普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比哈尔”之名源自vihara,指的是“佛教寺庙”……。
- 参见十五碑锡兰佛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