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语:),又名为《杂华经》[1]、《佛杂花经》[2],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据称本经是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显现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被认为是佛教中最为浩瀚广博的世界观介绍。华严宗依据本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等义为宗旨。
佛教 |
---|
![]() |
佛教大纲 ![]() |
华严宗旨
经题
《大方广佛华严经》经名由“大”(mahã)、“方广”(vaipulya)、“佛陀”(buddha)和“华严”(avataṃsaka)组成,意为「名为『佛华严』的大乘方广经典」。其中“大”指大乘,与“方广”连用强调经文之方正、广大、平等[2]。
华严梵语为avataṃsa、avataṃsaka[3][4][注 1],指王冠、耳环、花鬘等环状装饰品,引申为装饰繁复、庄严美丽;「佛华严」(Buddhāvataṃsaka)指称佛国之无限庄严,也指此经中莲华藏世界(毘卢遮那佛净土)之美丽。[2]
日本学者樱部建则认为「佛华严」是形容诸佛示现神通变化,由四面八方乘坐莲花前来集会的现象,与佛国境界无关[2]。在梵本《撰集百缘经》的第15缘,佛陀示现称为「佛华严游戏」(Buddhāvataṃsakavikrīḍita)的神变,「于其脐中,出七宝莲华,各有化佛结跏趺坐,放大光明,上至阿迦腻咤天,下至阿鼻地狱」;又在藏译佛典中,藏语「集会」一词(phal chen)常用来对译梵语的avataṃsaka[3]。
华严宗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法喻因果”,“理智人法”兼备之名称,一经的要旨,都包含在题目中。大,即包含之义;方,即轨范之义;广,即周遍之义。即一心法界之体用,广大而无边,故称为大方广。佛,即证入大方广无尽法界者;华(花),即成就万德圆备果体之因行的譬喻;严,即开演因位之万行,以严饰佛果之深义,此为佛华严。
华严宗主张此经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为宗(因果缘起必无自性,无自性故即理实法界。法界理实必无定性,无定性故即成因果缘起)[5],说菩萨以菩提心为因而修诸行,顿入佛地的因果,显示心性含摄无量、缘起无尽、时空行愿等相涉相入、无碍无尽的理境,及佛果地辽阔无碍、庄严无比的胜境。此经之旧译(六十卷本)有宝王如来性起品,亦即新译(八十卷本)之如来出现品,揭橥了华严宗的性起思想;性起二字的诠释,是华严学界的重要议题。[6]
据云栖袾宏,华严经要旨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出〈梵行品〉[7]。
历史渊源
根据汉传华严宗的说法,《华严经》是龙树进入龙宫取回的[8],有上中下三种版本[9],内容长度不同,传入人间的版本为下本十万颂[10]。
龙树在《大智度论》中,提到《十地经》[11]与《不可思议经》[12],提到的内容对应于华严经十地品与入法界品。龙树与世亲也曾为《十地经》作注解,即《十住毗婆沙论》与《十地经论》。吕澂认为,龙树时代还没集成大本《华严经》,而是以单行本方式流传。
印顺法师认为,《华严经》集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最早出现的是《兜沙经》与《菩萨本业经》等;随后出现《十地经》与《不可思议经》等;这些单行本最终集成大本《华严经》[13]。早期的《十地经》都不说十波罗密,印顺法师指出,可以从《华严经》里对十波罗密的使用,说明整部经典或全本,是经过不断增补而形成的,所以大本《华严经》应是后期大乘的著作[14]。
佛教学者认为,《华严经》最早的写作年代,可能在佛灭后约五百年,可能在西元3或4世纪时开始集结。《华严经》最初在印度只是分散的章句,并没有集结成完整的经典。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间,华严系的经典从南印度,向西北印度和中印度传播。最后在中国西域地区合成大本的《华严经》。
不同语言版本

作为众多佛典集成的一大部类,《华严经》的梵文原本现已不存。本经的梵文本目前发现了相当于《十地品》的《十地经》(Daśabhūmika Sūtra)和相当于《入法界品》的《健拏骠诃》(Gaṇḍavyūha)[注 2] 。这两本经在印度独立传播,在尼泊尔,被归入大乘佛教的“九法”之中,并且也有独立的汉译本。此外,近年发现,西藏还保存有《华严经·寿量品》的梵文原本,在中亚一些属于《华严经》的梵文残片也被陆续发现[3]。
《华严经》有三个汉译本:
- 六十华严: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六十卷。又称《旧华严》、《晋经》。收于大正藏第九册。
- 八十华严:唐代于阗实叉难陀译,八十卷。又称《新华严》、《唐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册。总成七处,九会,三十九品。[17]。
- 四十华严:唐代般若译,四十卷[18]。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19],略称《普贤行愿品》,为《入法界品》的别译本,其文大量增加,并附有普贤十大行愿和「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普贤菩萨行愿赞、普贤菩萨行愿王品、普贤菩萨行愿王经)。因在贞元十二年译出,故又称《贞元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册。在藏传佛教,〈普贤菩萨行愿赞〉也受到高度的重视,尤其是七支供养法。
藏文甘珠尔收录《华严经》(藏语:སངས་རྒྱས་ཕལ་པོ་ཆེ་ཞེས་བྱ་བ་ཤིན་ཏུ་རྒྱས་པ་ཆེན་པོའི་མདོ།,威利转写:sangs rgyas phal po che zhes bya ba shin tu rgyas pa chen po'i mdo)共45品,三万九千三十颂[3];前44品相当于八十华严的前38品,最后一品相当于《入法界品》。其经文原本来自西域于阗,胜友、智军译,遍照校,内容与汉文本颇有出入,并多出两品,分别是第十一品「如来华严品」(Tathāgatāvataṃsaka),位于毗卢遮那品后如来名号品前,以及第三十二品「普贤宣说品」(大方广普贤所说经 ),位于十地品后十定品前。
内容
结构
七处九会 | 五周因果 | 八十华严 四万五千颂 (三十九品) | 六十华严 三万六千颂 (三十四品) | 别行本 |
---|---|---|---|---|
(初会) 普贤为会主 | 所信因果 [信] | 世主妙严品[20] Sarva-lokendra-vyūha-naya-prabhāva | 世间净眼品 | |
如来现相品 | 卢舍那佛品 | |||
普贤三昧品 | ||||
世界成就品[21] Lokadhātu-samudra-nirdeśa- vibhāvana-samudāgama | ||||
华藏世界品[22] Kusuma-tala-vyūhālaṃkāra- lokadhātu-samudra-pariśuddhā- guṇa-samudra-avabhāsa | ||||
毗卢遮那品 | ||||
(二会) 文殊为会主 | 差别因果 [解] | 如来名号品 | 如来名号品 | 兜沙经[23][24],后汉支谶译 菩萨本业经,吴支谦译 |
四圣谛品 | 四谛品 | |||
光明觉品 | 如来光明觉品 | 兜沙经,后汉支谶译 菩萨本业经,吴支谦译 | ||
菩萨问明品 | 菩萨明难品 | |||
净行品 Gocara-pariśuddhi[25] | 净行品 | 菩萨本业经,吴支谦译 诸菩萨求佛本业经,失译 | ||
贤首品 Bhadraśrī | 贤首菩萨品 | |||
(三会) 法慧为会主 | 升须弥山顶品 | 佛升须弥顶品 | 菩萨本业经,吴支谦译 | |
须弥山顶上偈赞品 | 菩萨云集妙胜殿上说偈品 | |||
十住品[26] Daśa-vyavasthāna[27] | 菩萨十住品 | 菩萨本业经,吴支谦译 菩萨十住行道品,失译 菩萨十住经,晋竺法护译 | ||
梵行品 Brahmacharya | 梵行品 | |||
初发心功德品 | 初发心菩萨功德品 | |||
明法品 Dharmāloka[28] | 明法品 | |||
(四会) 功德林会主 | 升夜摩天宫品 | 佛升夜摩天宫自在品 | ||
夜摩宫中偈赞品 | 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 | |||
十行品 | 功德华聚菩萨十行品 | |||
十无尽藏品 | 菩萨十无尽藏品 | |||
(五会) 金刚幢会主 | 升兜率天宫品 | 如来升兜率天宫一切宝殿品 | ||
兜率宫中偈赞品 | 兜率天宫菩萨云集赞佛品 | |||
十回向品 Vajradhvaja-pariṇāmanā | 金刚幢菩萨十回向品 | |||
(六会) 金刚藏会主 | 十地品 Daśa-bhūmikā | 十地品 | 渐备一切智德经,晋竺法护译 十住经,后秦鸠摩罗什译 十地经,唐尸罗达摩译 | |
(七会)[注 3] 如来为会主 | 十定品 Daśa-samādhi | 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晋竺法护译 | ||
十通品 | 十明品 | |||
十忍品 | 十忍品 | 如来兴显经,晋竺法护译 | ||
阿僧祇品 | 心王菩萨问阿僧祇品 | |||
寿量品 | 寿命品 |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唐玄奘译 校量一切佛刹功德经,宋法贤译 Anantabuddhakṣetraguṇodbhāvana | ||
诸菩萨住处品 | 菩萨住处品 | |||
佛不思议法品 | 佛不思议法品 | |||
如来十身相海品 | 如来相海品 | |||
随好光明功德品 |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 | |||
平等因果 [解] | 普贤行品 Samantabhadra-cārya-nirdeśa | 普贤菩萨行品 | ||
如来出现品 Tathāgatotpatti-saṃbhava-nirdeśa[29] | 宝王如来性起品 | 如来兴显经,晋竺法护译 | ||
(八会)[注 4] 普贤菩萨会 | 成行因果 [行] | 离世间品 Lokottara | 离世间品 | 度世品经,晋竺法护译 |
(九会)[注 5] 逝多林 | 证入因果 [证] | 入法界品[30] Gaṇḍavyūha(健拏骠诃)[16] | 法界品 | 罗摩伽经[31][32],失译 续入法界品,唐地婆诃罗译 三曼陀𩙥陀罗菩萨经,失译 普贤行愿品四十卷,唐般若译 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唐不空译 文殊师利发愿经,晋佛驮跋陀罗译 普贤菩萨行愿赞,唐不空译 普贤菩萨行愿王经,失译 普贤菩萨行愿王品,失译 Samantabhadra-caryā-praṇidhāna |
(别品) 普光明殿 | 华严别品 | 华严别品 | 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失译 佛华严入如来德智经,隋阇那崛多译 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唐实叉难陀译 Sarvabuddha-viṣayāvatāra-jñānā -lokālaṃkāra | |
(别品) 普光明殿 | 信力入印法门经,后魏菩提留支译 Śraddhā-balā-dhānā-vatāra-mudrā | |||
(别品) 如来神力所持 | 大方广普贤所说经,唐实叉难陀译 | |||
(别品) 菩提树 | 如来不思议境界经,唐实叉难陀译 华严不思议佛境界分,唐提云般若译 Acintya-buddhaviṣaya-prakaraṇa | |||
(别品) 鹫峰山 | 华严修慈分,唐提云般若译 Maitrībhāvanā-prakaraṇa[33] | |||
(别品) 鹫峰山 | 十住品 贤首品 | 菩萨十住品 贤首菩萨品 | 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宋法天译[34] Ratnolkā-dhāraṇī |
菩萨道地
中国佛教根据《菩萨璎珞本业经》、《仁王护国经》、《大乘梵网经》,认为从初发心(初信位的菩萨)直到圆满成佛,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总共有五十二个阶位,即菩萨五十二位。在《华严经》中,虽提到五十二位中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但是是在各品分别陈述,没有明显将其组合成一系列的位阶。
华严三昧
甚深禅定名称,明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之理,修六度四摄、庄严佛果之行,只有普贤菩萨大行,可入正觉华严三昧。六十华严三十七曰:“普贤菩萨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华严。”若得华严三昧,可谓已经成佛,《无量寿经》诗句为证:“得佛华严三昧,宣畅一切经典。”净影在《无量寿经疏》中说:“如华严说,彼一三昧统摄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华严经》第十二品贤首菩萨偈曰:“严净不可思议刹,供养一切诸如来;放大光明无有边,度脱众生亦无限;智能自在不思议,说法言辞无有碍;施戒忍进及禅定,智能方便神通等;如是一切皆自在,以佛华严三昧力。”
注解
华严经注解
- 隋代,吉藏《华严经游意》一卷
- 唐代,智俨
- 《华严经搜玄记》十卷(六十华严)
- 《华严孔目章》四卷(六十华严)
- 唐代,贤首法藏
- 《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六十华严)
- 《华严经文义纲目》一卷(纲要)
- 《华严经旨归》一卷(纲要)
- 《华严经义海百门》一卷
- 唐代,慧苑
- 《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八十华严音义)
-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八十华严)
- 唐代,荆溪湛然《大方广佛华严经愿行观门骨目》一卷
- 唐代,清凉澄观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八十华严)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九十卷(八十华严)
- 《华严经疏钞玄谈》九卷
- 《华严经行愿品疏》十卷(四十华严)
- 《大华严经略策》一卷(纲要)
- 《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一卷(纲要)
- 唐代,宗密《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四十华严)
- 唐代,李通玄
- 《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八十华严)
-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
-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卷卷大意略叙》一卷(纲要)
- 宋代,复庵
- 《华严纶贯》一卷(纲要)
- 明代,憨山德清《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八十卷(八十华严)
- 清代,永光《大方广佛华严经三十九品大意》一卷(纲要)
- (日本)镰田茂雄《华严经讲话》(六十华严)
论书引用
「净行品」、「十地品」、「十回向品」、「如来出现品」、「离世间品」、「入法界品」等华严单经(品),在大乘论书中得到频繁引用。这表明《华严经》在印度相当流行,也得到印度大乘论师的重视[36]。
华严宗
《金狮子章》全称《华严金狮子章》,是华严宗三祖贤首国师向武则天阐述华严宗义理的讲记,比喻巧妙,深入浅出,结构严谨,言简意赅,令武则天茅塞顿开,大为赞赏。此章采用以十代表圆满的华严结构,共分十个部分:一名缘起,二辨色空,三约三性,四显无相,五说无生,六论五教,七勒十玄,八括六相,九成菩提,十入涅槃。
注解
- 在《维摩诘所说经》中另有「华严菩萨」(罗什译本),来自另一个梵语词汇Padmavyūha,他本译作莲华净(支谦本)、莲华严(玄奘本),根据《注维摩诘经》的解释,「以三昧力现众华,遍满虚空大庄严」称为华严。又《放光般若经》:「昔者我于花严国」,在他本译作「华严城、众华城」(罗什译本)、「众华王都、莲华王都」(玄奘译本)、「华严大城」(《佛本行经》)、「莲花城」(《四分律》、《大宝积经·菩萨藏会》)、「钵摩大国」(《增壹阿含经》、《太子瑞应本起经》、《四分律》)、「钵摩国」(《六度集经》)、「钵摩诃」(《异出菩萨本起经》)、「莲华具足」(《大乘菩萨藏正法经》)。
- 健拏gaṇḍa是指瘤或茎节,用于复合语gaṇḍa-时,有大或最上的意思。骠诃vyūha意指装饰、庄严、壮丽、分布、安排[15][16]。
- 《六十华严》没有在普光明殿说法的〈十定品〉,故从「十明品」至「宝王如来性起品」皆划入第六「他化自在天宫」会。
- 《六十华严》为第七会。
- 《六十华严》为第八会。
参考文献
- 《佛学大辞典》:【杂华经】(经名)华严经之异名。万行譬如华,以万行庄严佛果,谓之华严。百行交杂,谓之杂华。其意一也。华严玄谈九曰:‘今经受称多种不同……其二从譬受名,如涅槃及观佛三昧经,名此经为杂华经,以万行交杂缘起集成故。 ’观佛三味经本行品曰:‘佛实相好,我初成道摩伽陀国寂灭道场,为普贤贤首等诸大菩萨,于杂华经中已广分别。’
- 曹郁美. . 人间福报. 2014 [2021-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8).
- 萨尔吉. (PDF). 2013 华严专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0-05-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4-16).
- . [2021-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7).
- 曹郁美. . 人间福报. [2021-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8).
- 张兰石. . 玄奘佛学研究. 2013-03-30, (19): 75–111 [2017-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9).
- 云栖袾宏《竹窗三笔》:「成就慧身。不繇他悟者。华严经之口诀也。」
- 贤首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1:「故西域相传,龙树菩萨往龙宫,见大不思议解脱经。有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颂四天下微尘数品。四中本者,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此上二本,并秘在龙宫,非阎浮提人力所受持,故此不传。五下本者,有十万颂三十八品。龙树将此本出现传天竺,即摄论百千为十万也。西域记说,在于阗国南遮俱槃国山中具有此本。」
- . [2014-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 《华严经传记》:「又如真谛三藏:西域传记说,龙树菩萨往龙宫,见此华严大不思议解脱经,有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其上中二本及普眼等,并非凡力所持,隐而不传。下本见流天竺。盖由机悟不同,所闻宜异,故也是以。」
- 《大智度论》卷49:「问曰:此中是何等十地?答曰:地有二种:一者、但菩萨地,二者、共地。共地者,所谓干慧地乃至佛地。但菩萨地者,欢喜地、离垢地、有光地、增曜地、难胜地、现在地、深入地、不动地、善根地、法云地。此地相,如《十地经》中广说。」
- 《大智度论》卷50:「如《不可思议经》中说:瞿毘耶是大菩萨,一切眷属皆是住阿毘跋致地菩萨;以方便三昧变化力,为男、为女,共为眷属。如转轮圣王居士宝,是夜叉、鬼神现作人身,与人共事。」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华严经》是不同部类的综集。集出的时间,应大分为三期:一、初编,如《兜沙经》、《菩萨本业经》等所表示的,在西元150年时,一定已经集成。二、〈入法界品〉与〈世界成就品〉等,《大智度论》已加以引用,推定为龙树以前,西元150-200年间所集成。三、集成现存《华严经》那样的大部,近代学者作出不同的推论,依个人的意见,赞同西元三世纪中说。当然,在大部集成以后,补充几段,或补入一品,都是有可能的。」
- 黄夏年. (PDF). 玄奘佛学研究. 2006 [2017-01-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3-11).
- Douglas Osto. . 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 2009 [2020-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0).
- 木村清孝. . 2020 [2020-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6).
- . [2014-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5).
- . [2014-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9).
- . [2014-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7).
-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按梵本。此品具名萨婆噜鸡印拏俫骠诃柰耶钵攞叵婆娜忙钵里勿多。此名一切世主庄严法门威德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若别对者:萨婆(sarva)一切也。噜鸡(loka)世间也。印拏俫(indra)主也。骠诃(vyūha)庄严也。柰耶(naya)法门也。钵攞叵婆(prabhāva)威德也。𮘖忙(nama)名也。钵里勿多品也。」 -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若依梵本。噜迦駄都(世界,lokadhātu)三慕达罗(海也,samudra)涅第奢(演说,nirdeśa)⿺辶𭆋缚怛囊(观察,vibhāvana?)三牟陀俭摩(合集,samudāgama)娜忙(名也)钵里冗(勿?)多。(品也)若依逈文。总名观察十方世界海演说合集品(Lokadhātu-samudra-nirdeśa-vibhāvana-samudāgama)。今但名世界成就品者。译家存略太甚也。⿺辶𭆋缚怛囊亦照曜(vibhā-?)义。谓智照于境观察同也。合集成就也。谓说诸缘合集能成就世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若具梵。噜迦驮都(世界也)三慕达罗(海也)湿第奢(演说也)匿缚怛囊(观察亦照曜)三牟陀(十方也)俭摩(合集也)娜𭑬(名也)钵里勿多(品也)。若依回文。总观察十方世界海演说合集名品。」 -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梵本于此品中分为五品。初一是本品,后四是子品。今此本品梵本具名拘苏摩(kusuma)多罗(tala)骠诃(vyūha)阿楞伽(alaṅkāra, alaṃkāra)噜迦駄超(噜迦駄都? lokadhātu)三牟达罗(samudra)钵履轮陀(钵履输陀? pariśuddhā)惧囊(guṇa)三牟达罗(samudra)阿缚婆婆(阿缚婆娑? avabhāsa)。此华藏庄严严具世界海之遍清净功德海光明。谓:地山河海等住在种种光明蘂香幢大莲华中所含藏故,名为华藏。……后四子品者:一名说华藏庄严世界海轮围庄严品。此即说轮围山处是也。二名说世界海大地上庄严品。此即说大地上河海等处是也。三名说刹种安立品。此名在说诸世界种前安也。四名说世界安立品。此名在说二十层诸世界前安也。而翻译之家。以随方当简故。略子留本。于本名中。复取省易。唯存四字。今所具载者。欲使传灯之人和(知?)本末矣。」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梵拘苏磨(华也)多罗(藏也)骠诃(庄严也)阿楞伽(严具也)噜迦驮都(世界也)三牟达啰(海也)钵履输陀(遍清净也)惧曩(功德也)三牟达啰(海也)阿罗婆娑(光明也)钵履勿多(品也)。此华藏庄严严具世界海遍清净功德海光明品」 - IMRE HAMAR. (PDF). [2020-05-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3-11).
The word dousha in Lokakṣema's title is a transliterated Sanskrit word; however, it cannot be unmistakably identified. One possible solution is daśa, which means ten……Alternative solutions are tathāgata, toṣa (satisfaction).
- 《翻梵语》:「兜沙经(译曰欢喜)」
《一切经音义》:「兜沙(上斗侯反梵语也。古译为业行或行业)。」。 -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梵本具折罗波唎戍提。言具折啰者,所行也。波唎者,皆也、遍也。戍提者,清净也。谓:由善用心,令三业、六根于所行三性境,皆随所应,成信、愿、行,故所行皆清净也。」
-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依梵本中具名演说菩萨十住品」。
- Étienne Paul Marie Lamotte; Gelongma Karma Migme Chödrön(trans.). . [2020-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6).
Ten bodhisattva vyavasthānas (rnam par dgod pa bcu, che tchou), named and explained, in the Avataṃsaka in the chapter on the bodhisattvadaśavyavasthānas
-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达摩阿噜迦娜忙钵里勿多。达摩(dharma)法也。阿噜迦(āloka)光明。娜忙(nama)名也。钵里勿多品也。」
- 张兰石. (PDF). 玄奘佛学研究. 2013 [2020-05-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3-12).
由图博文华严的对应品名"de-bshin-gśegs-pa skyeba ḥbyuv-ba"可构拟「如来性起」之梵本原词为:"tathāgatôtpattisaṃbhava"(=tathāgata+utpatti-saṃbhava)
-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依大慈恩寺华严梵本……善财离贪藏品第四十二(从入法界品初已下。至尔时文殊说此偈已告善财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曰可乐已前是) 弥勒离贪名善财所问品第四十三(从有国土名可乐已后。至尔时善财得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知识已前是) 普贤离贪名竟(在普贤长行后说偈前有此语) 说如来功德不思议境界上境界入品第四十四竟(从尔时善财得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已后尽。说如来功德不思议界上境界入品已前是)」
- 《翻梵语》:「罗摩伽三昧法门(译曰罗摩伽者游戯也)」
-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题作『罗摩伽经』,不知是什么意义!近代虽有所推测,也没有满意的解说。「罗摩伽」,经中也作「毘罗摩伽」,都是形容「法门」──「解脱」、「三昧」的。」
- 释惠敏; Dhammadinnā. (PDF). [2020-05-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8-08).
-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五卷,赵宋法天译。卷一与卷二的偈颂,与「唐译本」的『十住品』,大体相合。从卷三「佛子谛听贤吉祥」起,到卷五「一一面前经劫住,最胜福报未为难」止,与「唐译本」的『贤首品』第十二相合。这是取『十住品』、『贤首品』为主,加入「宝光明总持陀罗尼」──咒等,重为纂集而成的别部。」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0).
- 萨尔吉. (PDF). 2013华严专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3 [2020-05-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4-16).
外部链接
![]()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华严经 |
- 大方广佛华严经: 60卷, Volumes 1-8 By 佛陀跋陀罗 (刻经处) 1881
- 华严经藏汉比对 (测试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新修华严经疏钞 (数字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Imre Hamar(2015):〈Buddhāvataṃsak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Peter Skilling & Saerji(2013):〈The Circulation of the Buddhāvataṃsaka in Ind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萨尔吉(2013):〈试论《华严经》的构成与流布——以梵藏文献为中心〉,《2013华严专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张兰石(2014):〈于经教中拣别启蒙精神与蒙昧杂质 --- 华严之本怀与种姓沙文主义之复辟〉,《玄奘佛学研究》(THCI)第21期(2014.3.30出版),页131-16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Chang, Nam-Sat (2014). Discriminate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from the Unenlightened Impurities in Religious Scriptures -- the Spirit of the Flower Ornament Scripture and the Restoration of the Caste Chauvinism. Hsuan Chuang Journal of Buddhism Studies, 21, 131-163.]
- 张兰石(2013):〈「性起」的本意与比附---「灵性起心」与「体性起用」〉,《玄奘佛学研究》(THCI)第十九期(2013.3.30出版),页75-1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Chang, Nam-Sat (2013). The Original Meanings and the Analogical Interpretations of “Xing Qi” -- “Intersubjective Awakening” and “Essence-Function”. Hsuan Chuang Journal of Buddhism Studies, 19, 7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