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 (佛教)

方便梵語藏語ཐབས་威利转写thabs),又稱善巧方便善權方便等,音譯烏波野漚和傴和,佛教術語,意為用各種權宜辦法引導眾生進入於佛道[1]。有時也稱方便勝智梵語羅馬化:upāya-jñāna-kuśalaḥ[2],或梵語羅馬化:upāya-kaushályam[3]巴利語藏語ཐབས་ཤེས་པ་ལ་མཁས་པ།威利转写thabs shes pa la mkhas pa[2],或藏語ཐབས་ལ་མཁས་པ།威利转写thabs-la-mkhas-pa[3]),音譯漚和俱舍羅傴和俱舍羅憂婆嬌舍羅[4]

佛教
波羅蜜(度)
 
南傳十波羅蜜
(十波羅蜜)
佈施
持戒
出離
忍辱
真實
決意
精进
智慧
   
北傳六波羅蜜
六度/十度)
佈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禪定
般若
方便
 
 

詞源

梵語upāya本義為方法、辦法、教導法,在佛教中用作權宜之法。漢地譯作方便,方爲方法,便為便用。

另外,為修正行之預備前行,譯作加行,舊譯又作方便,其梵語為prayoga,而非權巧方便、善巧方便的梵語upāya。

大乘辨义

大乘佛教認為說明佛的道理,不一定要使用语言[5],传法者甚至可以言語道斷,由此建立两种方便[6]

第一种方便义同权宜、能力,佛弟子应该将它们用于解脱众生,一切语言的教义都属于这种方便。善用方便的佛弟子是模范。[7]

第二种方便义同入口,狭义上指判教体系下不同教下的连接,广义上指结缘。一种教义并不真实,但修习这种教义却能让人接触到更真实的教义,这个教义就是方便出现的;邀请他人与传教无关,但邀请他人让人更容易被传教,这个邀请就基于方便的名义。

如,某甲追殺某乙,某乙从菩薩面前逃過,某甲尾隨而至,問菩薩:「某乙逃往何道?」若菩薩如實回答,可能會害某乙被殺,在這種情況下,菩薩可以「方便妄語」答非符實,幫助某乙逃命。雖方便法為戒律開緣,但仍可能造,因此要謹慎運用。比如,《大般涅槃经》提到,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用各种方便法斥责作恶众生,止行十恶,令行十善,趋入佛道,因此在成佛後,感召来外道的恶骂诋毁。另外,方便法可能成為破壞戒律的藉口,因濫用而導致惡劣的後果,因此有「方便出下流」之說。

為避免犯戒,方便法的運用需要攝於四摄法,即慈悲爱语利行同事

分類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佛學大辭典/方便
  1. 體外方便[8]
  2. 體內方便[8]

參見

註釋

  1. 《法華玄贊》曰:「權巧方便,實無此事,應物權現,故言方便,謂以三業方便化也。此對實智名為方便,利物有則曰方,隨時而濟名便。」
  2. . [2019-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3. . [2019-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5).
  4. 吉藏《法華義疏》卷三:外國稱傴和俱舍羅。傴和稱為方便,俱舍羅名為勝智,為方便勝智也。
  5. 《入楞伽经》:或有佛土瞪视显法,或现异相,或复扬眉,或动目睛,或示微笑嚬呻謦欬忆念动摇,以如是等而显于法。
  6. 《佛学大辞典》:有二释:一对般若而释。二对真实而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7. 維摩詰經·方便品》:「長者維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
  8. 《佛學大辭典》【方便】:蓋法華已前之方便,為對真實之方便,方便之外有真實,因而謂之為體外之方便。今三乘之方便,即顯一乘之實法者,是乃方便品中所說,故謂之為體內之方便,又曰同體之方便。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