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

皈依巴利语),又作归依归命归信入信,佛教术语,是成为正式佛教徒之前的宣誓仪式。佛教信徒在完成皈依仪式后,就是正式佛教徒,依性别之男女可以称为「优婆塞」或「优婆夷」。在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的多数派别,都主张三皈依巴利语),即皈依佛、法、僧等三宝,又称皈依三宝,誓愿终生信从三宝,直至未来解脱成佛藏传佛教将三皈依加上皈依上师,成为四皈依


上座部佛教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概论

巴利文中,三皈依(Tisarana)是由三(ti)与庇护所(sarana)所组成,意为「由佛、法、僧构成的一个三重庇护所」[1]

皈依(saranam gacchami)则是由动词gacchami(到达、前往)与名词saranam(庇护所)组成。在《阿毘达磨俱舍论》十四,解释皈依的意义时说:「如是,皈依以何为义?救济为义。由彼为依,能永解脱一切苦故。如世尊言,众人怖所逼,多皈依诸山,园苑及丛林,孤树制多等。此皈依非胜,此皈依非尊,不因此皈依,能解脱众苦。诸有皈依佛,及皈依法僧,于四圣谛中,恒以慧观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众苦,知八支圣道,趣安隐涅槃。必因此皈依,能解脱众苦。」因此,皈依的涵义在于,只有了解四圣谛,遵从八圣道,才是达到涅槃,得到解脱的有效方法。

「皈依」本意为「皈依三宝」,因而也称“三皈依”。接受三皈依并受持五戒的男、女居士,称为终身优婆塞、终身优婆夷,也称为近事男、近事女,也就是亲近三宝、承事三宝的男女居士。受持八关斋戒者,称为一日一夜优婆塞、一日一夜优婆夷,又叫做近住男、近住女。受持三皈依与五戒者,可以在解脱的道路上前进,至少轮回不会堕落到畜生饿鬼地狱道三恶道中去。

三皈依

《大庄严经论》中,认为只有三皈依,即为皈依佛、法、僧三宝,没有四皈依[2]

四皈依

藏传佛教之中,除三皈依外,又加上皈依金刚上师一项,称为四皈依。

其他宗教

今日的华语,时常把信奉一种宗教统称为皈依,比如「非回教徒一旦皈依回教,若要脱离并不容易」[3]、「伊凡卡皈依犹太教,两人修成正果」[4]君士坦丁大帝是否真正皈依基督教的猜测等等[5]

参考文献

  1. 三皈依探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 《大庄严论经》卷6:「我昔曾闻,有一比丘常被盗贼,一日之中坚闭门户,贼复来至扣门而唤,比丘答言:「我见汝时极大惊怖,汝可内手于彼向中,当与汝物。」贼即内手置于向中,比丘以绳系之于柱,比丘执杖开门打之,打一下已语言:「归依佛。」贼以畏故,即便随语归依于佛。复打二下语言:「归依法。」贼畏死故复言归依法。第三打时复语之言:「归依僧。」贼时畏故言归依僧。即自思惟:「今此道人有几归依?若多有者必更不见此阎浮提,必当命终。」尔时比丘即放令去,以被打故身体疼痛久而得起,即求出家。有人问言:「汝先作贼造诸恶行,以何事故出家修道?」答彼人言:「我亦观察佛法之利然后出家。我于今日遇善知识,以杖打我三下,唯有少许命在不绝。如来世尊实一切智者,若教弟子四归依者,我命即绝。佛或远见斯事教出比丘打贼三下,使我不死,是故世尊唯说三归不说四归,佛愍我故说三归依不说四归。」」(CBETA, T04, no. 201, p. 292, a23-b13)
  3. . [2020-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
  4. . [2020-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
  5. 鲁青. .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0-08-01. ISBN 9787502178482.

参见

维基词典中的词条「」。

外部来源

  • 格西阿旺洛卓法师. . 佛门网. 2013-05-01 [2023-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