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
沙门(梵文: ;巴利语: ),又译为桑门、丧门、娑门、沙门那、沙迦懑曩、室摩那弩、舍罗摩弩,意译为道士、道人、贫道等,意为「勤息」、「止息」等意,原为古印度宗教名词,泛指所有出家,修行苦行、禁欲,以乞食为生的宗教人士,后为佛教所沿用,成为佛教男性出家众(比丘)的代名词,在汉传佛教中,意义略同于和尚。
佛教大纲 ![]() |
佛教 |
---|
![]() |
佛教大纲 ![]() |
起源

耆那教沙门
沙门原义为能舍离世间贪爱[1]、断除停止种种不善之恶法[2]、已灭除种种有漏的染污的法[3]。
印度吠陀时代晚期,婆罗门教因过度世俗化,权威受到挑战,印度诞生了数个反对婆罗门特权、关心人民福祉的新兴教派,普遍存在出家求道为沙门的传统,此一思想潮流称为“沙门思潮”,此一时期称为“沙门时期”,印度诸宗教皆以沙门作为出家修道者的代称。佛教也是印度沙门的其中一个教,其他还有耆那教、印度苦行僧等皆是沙门。沙门诸教不承认后期婆罗门所提出祭祀升天的说法,而是相信原来的轮回。如之,沙门不再接受婆罗门的思想,并对其思想提出新的解释,佛教、耆那教等都属于此一系统。
沙门后来成为佛教男性出家众、比丘的代名词,指能够脱离烦热苦报,生、老、病、死的因,能解脱生死的苦的人,也就是能证沙门果的人,才能真正算得上是真正的沙门,佛陀称作是实行沙门[4]。沙门的意义不同于和尚,佛教传入中国时称僧侣为道士、道人。后来由于北魏太武灭佛才改称道教神职人员,如祭酒、鬼卒之名为道士。但在当时还并未太流行,南朝陆修静将道教授第一次所录的神职人员为“散气道士”,隋唐道教神职人员统称为道士,但是佛教沙门们还是自称为贫道,差不多到了宋朝才多自称为贫僧。
佛教中的沙门
参考文献
- 《翻译名义集》:「 沙门,或桑门,名沙迦懑(门字上声)曩,皆讹。正言室摩那拏,或舍罗磨拏。此言功劳,言修道有多劳也。什师:佛法及外道,凡出家者,皆名沙门。肇:出家之都名也。秦言义训勤行,勤行取涅槃。」
- 《玄应音义》:「沙门,此云止息,谓止息一切诸不善法。又曰劬劳,谓修一切劬劳苦行。又曰听闻,谓多闻薰习是常业也。」
- 《俱舍论》:「诸无漏道是沙门性,怀此道者名曰沙门,以能勤劳息烦恼故。」
- 《中阿含经》卷48〈4 双品〉:「「云何沙门?谓息止诸恶不善之法、诸漏秽污,为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是谓沙门。」《 (CBETA, T01, no. 26, p. 725, c4-6)
- 《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卷4:「云何名行色相沙门。迦叶。此一沙门。虽复剃除须发着佛袈裟受持钵器色相具足。而身不清净。口不清净。意不清净。不自调伏麁恶不善。广贪财利命不清净。得破戒罪法。迦叶。此名行色相沙门。」 (CBETA, T12, no. 352, p. 212, c13-17)
- 《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卷4:「迦叶白言云何名密行虚诳沙门。迦叶。此一沙门。虽知行业亦具威仪。吃麁恶饮食。诈欢诈喜。于行住坐卧。恒搆虚诳。又不亲近在家出家四圣种族。诈默无言诳赚有情。心无清净亦无调伏。亦不息念虚妄推度。住着我人之相。若遇空法而生怖畏如登崖险。若见比丘善谈空者如遇冤家。迦叶。此说名为密行虚诳沙门。」 (CBETA, T12, no. 352, p. 212, c18-25)
- 《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卷4:「此一沙门。为求名闻称赞诈行持戒。惑乱他人恃衒多闻要他称赞。或居山野。或处林间。诈现少欲无贪。假行清净之行。于其心内无其离欲。无其寂静无其息虑。无证菩提亦不为沙门。亦不为婆罗门。亦不为涅槃。而求称赞名闻。迦叶。此名求名闻称赞沙门。」 (CBETA, T12, no. 352, p. 212, c27-p. 213, a3)
- 《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卷4:「此一沙门。不为身命而行外事。亦不言论名闻利养。唯行空无相无愿。若闻一切法已。正意思惟涅槃实际。恒修梵行不求世报。亦不论量三界喜乐之事。唯见性空不得事法。亦不议论我人众生寿者及补特伽罗。见正法位离诸虚妄。于解脱道断诸烦恼。达一切法自性清净。内外不着。无集无散。于彼法身如来明了通达。无其见取。亦不言论色身离欲。亦不见色相。亦不见三业造作。亦不执凡圣之众法无所有。断诸分别自性凝然。不得轮回不得涅槃。无缚无解无来无去。知一切法寂静湛然。迦叶。此说名为实行沙门。」 (CBETA, T12, no. 352, p. 213, a4-16)
- 《瑜伽师地论》卷97:「诸沙门略有四种。一者胜道沙门。二者论道沙门。三者命道沙门。四者污道沙门。」 (CBETA, T30, no. 1579, p. 853, c22-24)
- 《瑜伽师地论》卷29:「沙门复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胜道沙门。二说道沙门。三活道沙门。四坏道沙门。」 (CBETA, T30, no. 1579, p. 446, c8-1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