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谛

四圣谛梵文:,;巴利语标准藏语),又称四真谛四谛,四种神圣的,即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和苦灭道圣谛,简称为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是释迦牟尼佛之轴心教法[1]。已证初果后,依圣智能名四圣谛;未证初果前,依凡夫智能学习名四谛。

简介

梵语 [2] 义翻译为真实的道理即真理;古汉语字翻译原义是审知事物的内在含义或者意义[3]。佛教支派分化,根本原因未依四谛精进,却各自创出新方法,舍弃四谛为修行次第轴心,故此最终不断异变。人乘及天乘的四谛,知苦的定义、积集的定义、寂灭的定义与灭苦的次第方法。知已,依八苦次第精进至三苦,谛思外身内身,目标是断三结。

巴利语,[4] 既可以是名词中性,亦可以是形容词。若是名词,意思是谛、事实或真理;若是形容词,指真实的,真正的。四圣谛(catu-ariya-saccāni)由数词四(catu)、圣者的(ariya)、谛(saccāni)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即指四种由圣者所证悟的真理,不能推翻,由佛陀辅陈传授,外道所排斥。

四圣谛

释迦牟尼佛于菩提伽耶菩提树下成道后,至鹿野苑初转法轮,即为憍陈如、跋堤、跋波、摩诃男及阿说示五位沙门宣说四圣谛,五人各有所证悟,而求出家成为五比丘僧,故此知道,四圣谛就是凡夫断三缚结,进入圣道的关键。

《杂阿含经·三七九·转法轮经》:

“ 一时,佛住波罗奈鹿野苑中仙人住处。尔时,世尊告五比丘: 「此苦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复次,苦圣谛智当复知,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苦集圣谛已知当断,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集灭,此苦灭圣谛已知当作证,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以此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当修,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维,时,生眼、智、明、觉。」 「复次,比丘!此苦圣谛已知、知已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此苦集圣谛已知、已断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灭圣谛已知、已作证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出,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觉者,我终不得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为解脱、为出、为离,亦不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已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生眼、智、明、觉,故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得出、得脱,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说是法时,尊者憍陈如及八万诸天远尘垢,得法眼净


杂阿含经·三九三经》等记载圣弟子证二乘四沙门果辟支佛果,及大乘菩萨果,皆得如实知见四圣谛,可知四圣谛就是修行之主轴,知四圣谛,见四圣谛,依无间等增上精进。

《杂阿含经·三九三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彼一切所应当知四圣谛法。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修无间等,如此章句,一切四圣谛经,应当具说。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悉应当说。

又三结尽,得须陀洹,一切当知四圣谛。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如是当见无间等。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若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于四圣谛如实知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如是当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五下分结尽,生般涅槃阿那含,不还此世,彼一切知四圣谛。何等为四?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若一切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彼一切悉知四圣谛。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若得辟支佛道证,彼一切知四圣谛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若得无上等正觉,彼一切知四圣谛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苦谛

苦谛(Dukkha):佛陀一开始就是开演四圣谛,谛有真理及不可推翻的意思,不会因时代文化科技进步而改变。苦的定义,外道说是痛苦不恒久等;凡夫译义的苦谛,苦的意思是无常。初果译义的苦,苦的意思是有漏洞。[5]苦谛(Dukkha),由前缀的du与名词的kha两词合成。“du”有恶、难、不好的、坏、困难、不舒服之义。“kha”指虚空、空间或天空之义。合在一起的dukkha 译义为有漏洞。[6]

佛陀教授凡夫,从外身(外世间)八苦入门寻(粗搜索)伺(细观察):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寻伺已,知(已知道)、见(已证实)外身(外世间)皆不离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有漏故苦。八苦可再细分十一苦等,根据南传佛教中的《长部》描述,佛陀也把“苦”分为十一种(“十一苦法”):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7]。无论如何细分,寻伺的最后重点放在「三苦」行苦、坏苦、苦苦,因为人天乘目标断三结中「断五蕴身见」,就是依「五蕴炽盛苦」及「三苦」而断。[8]

八苦

八苦是专门为「凡夫」初学人天乘四谛而创建,简易入门,寻伺容易,解说依凡夫知见为宜。二乘及大乘圣佛弟子,依三苦次第深入。[9]它们是:

  1. 生苦,有生必有死,生是一切苦的起源。
  2. 老苦,众生因衰老而造成的苦。
  3. 病苦,四大假合之身体,必然会得病。
  4. 死苦,世事无常,人必然会死亡,即使一生健康无病无灾,也必然会经历最大的无常——死亡。
  5. 爱别离苦,所爱、所欲,总有分别之日。
  6. 怨憎会苦,所憎,所怨,会面、往来,致使心生嗔怒、煎熬之苦。
  7. 求不得苦,欲求而得不到的苦。
  8. 五蕴炽盛苦。凡夫次第寻伺前七苦已,最后寻伺五蕴炽盛苦。一学习正见「五蕴定义」,依次第八正道五蕴,然后学习正见「炽盛原因」,最后依「无间等」寻伺「五蕴炽盛苦」。依四圣谛如实知见五蕴炽盛苦,能「断五蕴身见」。[10]

八苦归纳为「五取蕴苦」,因为不知五蕴炽盛,或知五蕴炽盛但不知五蕴炽盛苦,无量苦随无知不断长养。

三苦

  1. 行苦,三世流迁(行)的漏洞(苦)。知见「行」,依流迁创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依「无间等」知见行苦,知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漏洞,离无间地狱。
  2. 坏苦,生住坏(坏)创建的漏洞(苦)。知见坏苦已,知见一切作苦(一切作用的漏洞),不会迷于「能作」及「所作」,能离断灭见。
  3. 苦苦,苦谛也是依三世流迁及依生住坏而创建,故(苦谛)不离漏洞(苦)

集谛

集谛(samudaya),集者集起之义,又称缘集,又称苦集或爱集[11]

集是前缘积集的意思,又翻译为「心」,积集名心。学习寻伺前缘时,必须已知见苦谛,知道一切前缘不离苦。不知见苦谛而说集谛,穷尽探索前缘,必堕「梵我想」,有我生一切想;穷尽推猜后缘,则必堕「断灭想」,一切法住坏消失,外道所困惑。

依苦谛知见苦集谛:知见「未来」依现在而创建,故现在就是未来的集因;知见「过去」也是依现在而创建,故现在也是过去的集因;知见「坏」是依成住而创建,故成住就是坏的集因;知见三世依流迁而创建,故流迁是三世的集因;知见一切前缘皆不离苦,寻伺前缘无量。但外道不依四谛,不知苦谛,不知过去现在未来的漏洞(不知行苦),故此不能知见坏苦及苦苦,最终必堕梵我见。

知见苦集谛已,依苦谛知见爱集谛:知见现在瞋,是未来贪的集因(不满于现在,期盼未来);知见现在贪,是未来瞋的集因(满足于现在,厌恶未来将失去)。知见过去贪瞋,是现在苦受乐受的集因,寻伺无量。但外道不依四谛,不知爱是贪瞋痴,不知寻伺前缘积集的用途,故此不能修爱集谛,故「无明」是其集因。[12]

灭谛

灭谛的灭是「寂灭」的意思,「不是坏灭」的意思。略释:依苦圣谛和苦爱集圣谛,谛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如实知见一切法无间等,如实知见一切缘爱积集所依皆不离苦[13]。解脱于苦已,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无余苦依,即苦集灭圣谛。外道不知四圣谛,没有次第精进依苦圣谛和苦爱集圣谛,故误会灭谛就是等同「坏」的意思,不知坏苦故,误解灭谛就是不要想痛苦,想去除痛苦就要消灭产生痛苦的原因“贪、嗔、痴”。[14]

道谛

又称为苦集灭道圣谛。就是寻伺四圣谛的过程,必定随顺八正道[15]。正见就是依四圣谛为主轴,闻正见但不思惟,就不能成就正语。正思惟已但记念不住,就不能成就正定(即禅定,智能的确定),应检查加强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或正精进,如斯类推。八步帮助定证成绩,于苦圣谛成就正定,就必能记忆不忘,过程必历经正思惟正语等。而佛陀劝勉常精进勿懈怠,就是劝勉佛子,应精进勤方便增上正定,但闻知而少正道,即懈怠障碍进步。八正道再细分,可化成三十七道品。

四圣谛三转十二行

佛陀在鹿野苑五比丘开示三转十二行,贵霜帝国西元2世纪犍陀罗浮雕。

四圣谛分为三转十二行[16]

  1. 初转四行:
    1. 知苦;
    2. 观察到苦的集起之因;
    3. 知道苦的集起之因,而知苦的因若灭去则苦能灭去;
    4. 知道苦的集起之因,从而发展出灭苦的方法。
  2. 二转四行:
    1. 对苦更深入了解;
    2. 对苦因更深入了解;
    3. 已经有些许的苦,因为运行灭苦的方法后而灭去;
    4. 对于灭苦方法积极的运行。
  3. 三转四行:
    1. 知道苦已不再来;
    2. 苦因已消除完毕;
    3. 所有苦皆灭尽;
    4. 灭苦方法已经彻底运行完成。

此处的知苦和知苦因,是和十二因缘密不可分,而四圣谛三转十二行,即为十二因缘从了解到灭尽的过程。四圣谛与十二因缘并非分开的两种理论,是次第和内容的不同面向叙述。

四谛十六行相

北传《集异门论[17]

  1. 苦谛四相:非常(anitya)、苦(duḥkha)、空(śūnyatā)、非我(anātmaka);
  2. 集谛四相:因(hetu)、集(samudaya)、生(prabhava)、缘(pratyaya);
  3. 灭谛四相:灭(nirodha)、静(śānta)、妙(praṇīta)、离(niḥsaraṇa);
  4. 道谛四相:道(mārga)、如(nyāya)、行(pratipad)、出(nairyāṇika)。

南传《小部·无碍解道[18]

  1. 苦谛四相:逼迫(pīḷana)、有为(saṅkhata)、热恼(santāpa)、变易(vipariṇāma);
  2. 集谛四相:堆积(āyūhana)、因缘(nidāna)、结缚(saṃyoga)、障碍(palibodha);
  3. 灭谛四相:出离(nissaraṇa)、远离([pa]viveka)、无为(asaṅkhata)、不死(amata);
  4. 道谛四相:出(niyyāna)、因(hetu)、见(dassana)、增上(ādhipateyya)。

参见

参考文献

  1. 长部·大般涅槃经》:“因为未通晓、证悟四圣谛,我与汝等,长久以来,流转于生死。何谓四圣谛?一者苦圣谛,二者苦集圣谛,三者苦灭圣谛,四者苦灭道迹圣谛。”
    杂阿含经·三九五经》:“一时,佛住波罗[木*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日月不出世间者,一切众星亦不出于世间,昼夜、半月、一月、时节、岁数、尅数、须臾,皆悉不现,世间常冥,无有明照,唯有长夜,纯大暗苦现于世间。若如来、应供、等正觉不出世间时,不说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现于世间,世间盲冥,无有明照。如是长夜,纯大暗冥现于世间。」「若日月出于世间,众星亦现,昼夜、半月、一月、时节、岁数、尅数、须臾,悉现世间,长夜明照,出于世间。如是,如来、应、等正觉出于世间,说苦圣谛现于世间,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现于世间,不复暗冥,长夜照明,纯一智能现于世间。」”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复告阿难陀:「世尊复于何处说第二经?」时阿难陀以清彻音答言:「世尊亦于婆罗痆斯。」「为谁说耶?」「为五苾刍。」「所说云何?」答言:「作如是说:『汝等苾刍当知有四圣谛。云何为四?所谓苦、集、灭、道圣谛。云何苦圣谛?谓生苦、病苦、老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若略说者,谓五趣蕴苦,是名为苦。云何苦集圣谛?谓喜爱俱行随处生染,是名为集。云何苦灭圣谛?谓此喜爱俱行随处生染更受后有,于如是等悉皆除灭弃舍变吐,染爱俱尽证妙涅槃,是名苦灭。云何趣灭道圣谛?谓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是名趣灭道圣谛。』说此法时具寿阿若憍陈如,于诸烦恼心得解脱,余四苾刍离诸尘垢得法眼净。」时具寿阿若憍陈如,告具寿大迦摄波曰:「如是等法我于佛所亲自听闻,我闻法已于诸烦恼心得解脱,余四苾刍离诸尘垢得法眼净。」「我已结集世尊第二所说经教,于同梵行处无有违逆亦无诃厌,是故当知此经是佛真教。」
  2. 《Monier Williams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सत्य  : n. truth , reality ( सत्येन , " truly " , " certainly " , " really " ; क्/अस्मात् स्/अत्यात् , " for what reason , how is it that? " त्/एन सत्य्/एन , " for that reason , so truly " ; यथा-तेन [or एवं] सत्येन , " as-so truly " ; with Buddhists truth is of two kinds , viz. संवृति- and परमा*र्थ-सत्यम् , " truth by general consent " and " self-evident truth " Dharmas. 95 ; for the four fundamental truths of Buddhists » MWB. 43 ; 56 ) RV. &c
  3. 康熙字典·谛》:【说文】审也。【书·洪范·孔传】必微谛。【疏】听当别彼是非,必微妙而审谛也。【后汉·祭祀志】褅之为言谛也。谛𬤊昭穆尊𤰞之义。又【李云传】帝者,谛也。【注】审谛于物也。【魏志·明帝纪】君谛视之勿误也。【关尹子·九药篇】谛毫末者,不见天地之大。【刘勰·新论·专学篇】心不在学而强讽诵,虽入于耳而不谛于心。
  4. 《巴汉词典》:【中】 事实,谛。 【形】 真实的,真正的。
  5. Arvon:《佛教》,页33-34。
  6. 《PTS Pali-English dictionary》
  7. 长部》(卷25):“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所求不得也是苦。简而言之:五取蕴即苦。”
  8. 增壹阿含经·四谛品》:「彼云何名为苦谛。所谓苦谛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名为苦谛。」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云何苦圣谛?谓生苦、病苦、老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若略说者,谓五趣蕴苦,是名为苦。」
  9. 增壹阿含经·四谛品》:「彼云何名为苦谛。所谓苦谛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名为苦谛。」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云何苦圣谛?谓生苦、病苦、老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若略说者,谓五趣蕴苦,是名为苦。」
  10. 中阿含经》(卷七):「诸贤!说略五盛阴苦者,此说何因?谓色盛阴,觉、想、行、识盛,诸贤!说略五盛蕴苦者,因此故说。诸贤!过去时是苦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不离于无间等),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苦圣谛。」。
  11.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云何苦集圣谛?谓喜(nandi)爱(rāga)俱行,随处生染,是名为集。」
    《舍利弗阿毘昙论》:「云何苦集圣谛?此爱(taṇhā)复有喜欲,彼彼染,是名苦集圣谛。」
    《中部141经》:「而,学友们!什么是苦集圣谛?是这导致再生(ponob-bhavikā)、伴随欢喜与贪(nandī-rāga-sahagatā)、到处欢喜(tatra-tatrābhinandinī)的渴爱(taṇhā),即:欲的渴爱(kāma-taṇhā)、有的渴爱(bhava-taṇhā)、虚无的渴爱(vibhava-taṇhā),学友们!这被称为苦集圣谛。」
    安世高《转法轮经》:「何谓苦习?谓从爱故,而令复有乐性不离,在在贪憙,欲爱、色爱、不色之爱,是习为苦。」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云何名集圣谛?所谓爱欲(tṛṣṇā)、更受后有爱(paunar-bhavikā)、喜贪俱行爱(nandī-rāga-sahagatā)、彼彼欣乐染爱(tatra-tatrābhinandinī)。」
  12. 舍利弗阿毘昙论·绪分·假心品》:「心性清净。为客尘染。凡夫未闻故。不能如实知见。亦无修心。圣人闻故。如实知见。亦有修心。心性清净。离客尘垢。凡夫未闻故。不能如实知见。亦无修心。圣人闻故。能如实知见。亦有修心。」
    杂阿含经·二六七经》:「诸比丘。当善思惟观察于心。所以者何。长夜心为贪欲使染。瞋恚.愚痴使染故。比丘。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
  13. 巴利三藏·相应部》(12卷):“由无明之无余、离贪灭,有行灭。由行灭,有识灭。由识灭,有名色灭。由名色灭,有六处灭。由六处灭,有触灭。由触灭,有受灭。由受灭,有爱灭。由爱灭,有取灭。由取灭,有有灭。由有灭,有生灭。由生灭,有老死、愁、悲、苦、忧、恼等灭。如是全苦蕴之灭。”
  14. 《中阿含分别圣谛经》:「诸贤!云何爱灭苦灭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
    安世高《四谛经》:「何等为,贤者!苦尽贤者谛?有,贤者!为人六自身中种入,为不受,得从是解,不共更,已断已舍、相离已尽、不复望、已灭、寂然,是苦灭。」
  15. 巴利三藏·长部》(22卷):“诸比库,何谓导至苦灭之道圣谛?此即八支圣道,这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16. 瑜伽师地论》:「复次由五种相。转法轮者当知。名为善转法轮。一者世尊为菩萨时为得所得所缘境界。二者为得所得方便。三者证得自所应得。四者得已树他相续。令于自证深生信解。五者令他于他所证深生信解。当知此中。所缘境者。谓四圣谛。此四圣谛安立体相。如前应知。若略若广如声闻地。得方便者。谓即于此四圣谛中。三周正转十二相智。最初转者。谓昔菩萨入现观时。如实了知是苦圣谛。广说乃至。是道圣谛。于中所有现量圣智。能断见道所断烦恼。尔时说名生圣慧眼。即此由依去来今世有差别故。如其次第。名智明觉。第二转者。谓是有学以其妙慧。如实通达我当于后犹有所作。应当遍知未知苦谛。应当永断未断集谛。应当作证未证灭谛。应当修习未修道谛。如是亦有四种行相。如前应知。第三转者。谓是无学已得尽智无生智故。言所应作我皆已作。如是亦有四种行相。如前应知。此差别者。谓前二转四种行相。是其有学真圣慧眼。最后一转。是其无学真圣慧眼。得所得者。谓得无上正等菩提。树他相续令于自证生信解者。谓如长老阿若憍陈。从世尊所闻正法已。最初悟解四圣谛法。」
  17.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复有四智。谓苦智、集智、灭智、道智。苦智云何。答于五取蕴。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所起无漏智。是名苦智。集智云何。答于有漏因思惟因、集、生、缘所起无漏智。是名集智。灭智云何。答于诸择灭思惟灭、静、妙、离所起无漏智。是名灭智。道智云何。答于无漏道思惟道、如、行、出所起无漏智。是名道智。」
    大毘婆沙论》:「问何故名行相。行相是何义。答于诸境相简择而转是行相义。问何故名苦广说乃至何故名出。答(1)伤痛逼迫如荷重担。违逆圣心故名为苦。(2)由二缘故说名非常。一由所作。二由属缘。由所作者。诸有为法一刹那顷能有所作。第二刹那不复能作。由属缘者。诸有为法系属众缘方有所作。(3)违我所见故名为空。(4)违于我见故名非我。(5)如种子法故名为因。(6)能等出现故名为集。(7)令有续起故名为生。(8)能有成办故名为缘。譬如埿团轮绳水等众缘和合成办瓶等。(9)取蕴永尽故名为灭。(10)有为相息故名为静。(11)是善是常故名为妙。(12)最极安隐故名为离。是离自体非有离故。(13)违害邪道故名为道。(14)违害非理故名为如。(15)趣涅槃宫故名为行。(16)能永超度故名为出。是能出性非没性故。复次(1)麁重所逼故名为苦。(2)性不究竟故名非常。(3)内离士夫作者受者遣作受者故名为空。(4)性不自在故名非我。(5)引发诸有故名为因。(6)令有等现故名为集。(7)能有滋产故名为生。(8)有所造作故名为缘。(9)性不相续尽诸相续故名为灭。(10)三火永寂故名为静。(11)脱诸灾横故名为妙。(12)出众过患故名为离。(13)是出要路故名为道。(14)能契正理故名为如。(15)能正趣向故名为行。(16)永超生死故名为出。」
  18. 元亨寺译《小部·无碍解道》:「于苦有害之义、有为之义、烦热之义、变坏之义、遍智之义,于集有存续之义、因缘之义、结之义、障碍之义、断之义,于灭有出离之义、离之义、无为之义、不死之义、现证之义,于道有出之义、因之义、见之义、增上之义、修习之义。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
    叶均译《清净道论》:「如何依如实之义而四谛一时通达呢?依十六行相的如实之义而四谛是一时通达的。即(1)逼迫义,(2)有为义,(3)热恼义,(4)变易义,这是苦的如实之义;(5)增益义,(6)因缘义,(7)结缚义,(8)障碍义,这是集的如实之义;(9)出离义,(10)远离义,(11)无为义,(12)不死义,这是灭的如实之义;(13)出义,(14)因义,(15)见义,(16)增上义,这是道的如实之义。依此等十六行相的如实之义,则四谛为一摄。此一摄为一性;那一性由一智而通达,所以说四谛是一时通达的。」
    清净道论》:「此中:「什么是苦的智?即由苦缘所生起的慧及知解」,由此等方法,亦即以一一谛为所缘而说谛智。又依这样的方法:「诸比丘,见苦者亦见其集」等,是说以一谛为所缘,亦得完成在其余诸谛的作用。此中:以一一谛为所缘之时,先由于见「集」,亦得明暸于其自性的「逼迫」相的苦的「有为」之义;(何以故?)因为这(苦)是由于增益相的集所增益、作为及聚集的。又因为道是去烦恼之热而极清凉的,所以由于见「道」,而明暸它(苦)的「热恼」之义;正如尊者难陀,由于见天女而明暸弥陀利的不美。其次由于见不变易的「灭」,而明暸它的「变易」之义,更不必说了。同样的,由于见「苦」,亦得明暸于其自性的「增益」相的集的「因缘」之义;正如因见由于不适的食物所生的病,而明暸食物是病的因缘。由于见离系的「灭」,亦明暸(集的)「障碍」之义。同样的,由于见不远离的「集」,亦得明暸「出离」相的灭的「远离」之义。由于见「道」,明暸(灭的)「无为」之义;然而此瑜伽者,虽于无始的轮回而未曾见道,但因为彼(道)是有缘故有为,所以无缘法(灭)的无为而极其明白。由此见「苦」,亦明暸此(灭的)「不死」义。因为苦是毒,而涅槃是不死。同样的,由于见「集」,亦得明暸于「出」相的道的「因」义,即知此(集)非(至涅槃之)因,而此(道)是得涅槃之因。由于见「灭」,亦明暸(道的)「见」义;正如见极细微之色者,明暸其眼睛的明净说:「我的眼睛实在明净」。由于见「苦」,亦明暸(道的)「增上」,义,正如见种种病痛贫穷之人,而明暸自在之人的庄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