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戒
菩萨戒(梵语:,菩萨尸罗戒),大乘佛教菩萨道中菩萨修行者遵守的戒律,为尸罗的一种,又叫大乘戒、佛性戒。有《梵网菩萨戒经》的梵网菩萨戒、《瑜伽师地论》的瑜伽菩萨戒等数种。 其种种戒条,可摄为三聚净戒(梵语:,菩萨净戒),为菩萨戒的三种概括。声闻戒律重视种种律仪事相的防护,而菩萨戒则重在菩提心的守护。
佛教 |
---|
![]() |
佛教大纲 ![]() |
概论
大乘佛教将菩萨戒总结为三大类,因为戒的精神及戒相乃是为令众生无漏清净,所以称为“净戒”[1],即三聚净戒,或叫三聚戒'[2],分别是:
- 摄律仪戒:以禁防为体
- 摄善法戒:以勤勇为体
- 摄众生戒(饶益有情戒):以勤勇为体
汉传佛教
汉传佛教的菩萨戒来自二大传统,第一个传统来自瑜伽行唯识学派的《菩萨地持经》及其《菩萨戒本》,出自《瑜伽师地论》,由昙无谶传入。后来有其他的译本传出,包括求那跋摩的《菩萨善戒经》、失译的《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以及玄奘的《瑜伽菩萨戒本》,不同译本之轻戒数目不一,以玄奘本的「四重四十三轻戒」最为通行(又因开合不同,玄奘本的轻戒尚有四十二、四十四、四十五之分法),有慧远、窥基、道伦等疏;第二个传统来自《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的“十重四十八轻戒”,特别着重于佛性,相传是由鸠摩罗什译出,有智𫖮、法藏、明旷等疏。
天监十八年(519年)五月梁武帝敕写《出家人受菩萨戒法卷第一》,其〈序〉中详记菩萨戒法所依据的经典以及编撰旨趣[3]:
「戒本宗流,大抵有二:一出菩萨地持经,二出梵网经。……后有求那跋摩于祇洹寺,译出菩萨善戒经。地持、善戒,大意相似,曲细推检,多有不同。......世间所传菩萨戒法,似欲依二经(地持经、梵网经),多附小乘行事。撰菩萨戒法,乃有多家。鸠摩罗什所出菩萨戒法。高昌昙景口所传受菩萨戒法。罗什是用梵网经。高昌弥勒所集。亦梵网经,长沙寺玄畅所撰菩萨戒法[4]。京师有依优婆塞戒经撰菩萨戒法。复有依璎珞本业经撰菩萨戒法。复有依观普贤行经撰菩萨戒法。粗是所见,略出六家。......今所撰次,不定一经。随经所出,采以为证。于其中间,或有未具,参以所闻,不无因缘。不敢执己怀抱,妄有所作。唯有撰次,是自身力集,为在家、出家受菩萨戒法」。
按照法藏大师《华严经探玄记》所示菩萨戒,枚举十项如下[5]:
- 依《梵网》等,有菩萨三归戒。
- 依《优婆塞戒经》,列五戒、六重二十八轻戒,在家菩萨受。
- 依《文殊师利问经》,列八戒(八关斋戒),名为世间菩萨戒。
- 依《文殊师利问经》,列沙弥十戒,名为出家菩萨戒。
- 依《大方等陀罗尼经》,列二十四重戒,亦在家菩萨受。
- 依《璎珞》、《梵网》,列十无尽戒(梵网又多四十八轻戒),通在家、出家菩萨。
- 依《瑜伽》、《地持》,列四重四十三轻戒,多分出家、亦兼在家。
- 依《善戒经》,列声闻四重戒、菩萨四重戒,局为出家菩萨受。
- 依《毘奈耶瞿沙方广契经》,菩萨戒有十万种差别。
- 依《华严经·十无尽藏品》、《华严经·离世间品》,列十无尽戒藏、菩萨十种清净戒。
法鼓山的圣严法师论及菩萨戒时,认为「十善法不仅是贯串世出世间凡圣五乘的基本善法,也是从凡入圣乃至成等正觉的根本轨范,故被以印度大乘佛教为依归的汉藏诸大论师们,将之当作菩萨戒的共轨。……以十善法配合三聚净戒为菩萨戒受持准则的观念和作法;这是回归佛陀本怀的无上功德……在他种菩萨戒无法一一遵守的情况下,能以十善戒作为菩萨戒而来涵盖一切戒,应该是最合佛旨的。」[6]。
历史发展
汉传佛教菩萨戒之起源:
- 据《高僧传》所载,《梵网经菩萨戒本》是由道融请鸠摩罗什所出。不过《出三藏记集》于罗什译作不列《菩萨戒本》或《梵网经》,仅于「总经序」收录《菩萨波罗提木叉》后记。屈大成认为《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有其梵本根据,但非罗什译出,而是在五世纪中至末之间集出流传[7]。
- 昙无谶(或载昙无忏、昙摩忏),中天竺人,受学于沙门达摩耶舍(译为法明),后遇白头禅师,授以涅槃经本。昙无忏携涅槃经、菩萨地持经等东来传法,约在北凉玄始元年(412年)至姑臧。有张掖沙门道进向其求受菩萨戒,道进于三年且禅且忏,而得传授。
- 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时,祇洹慧义请求那跋摩出《菩萨善戒》,始得二十八品,其弟子代出二品,成三十品。未及缮写,失序品及戒品,故今犹有两本,或称《菩萨戒地》。
- 禅宗菩萨戒起自四祖道信禅师(580-651)作《菩萨戒法》。北宗《大乘无生方便门》载神秀传菩萨戒仪,认为「菩萨戒是持心戒,以佛性为戒性」,末后跏趺坐念佛看心净,其与署名慧思(作者或为慧威)[8][9]的《受菩萨戒仪》有许多相似处,而更为简要[10]。敦煌本《坛经》载南宗惠能授「无相戒」之内容,其菩萨戒仪依次是:见自三身佛、发四弘誓愿、无相忏、受无相三归依戒、末后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无相戒是南宗禅门独创的弘戒法门,结合《金刚经》的中道思想,与《维摩诘经》的戒律观[10]。神秀的「佛性戒」和惠能的「无相戒」,提倡「戒禅合一」,是以自性清净为戒的心地法门,不重戒相。其根源来自《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11][10]。
- 玄奘于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出《菩萨戒本》一卷、《菩萨戒羯磨文》一卷,瑜伽师地论第四十卷末至第四十一卷即《菩萨戒本》。窥基着有《受菩萨戒法》为敦煌法藏P.2147号抄本。慧沼《劝发菩提心集》收有「大唐三藏法师所传西域正法藏受菩萨戒法」,并阐述菩萨戒之内涵。道世(?-683)律师解释四分律的《毘尼讨要》,其中有「受菩萨戒章」,窥基及慧沼的受菩萨戒法在结构和内容上与其有诸多类似处[12]。
- 天台宗荆溪湛然(711-782)的《授菩萨戒仪》依古德及《梵网》、《璎珞》、《地持》、并高昌等文,编撰授菩萨戒行事之仪式,分为十二门。之后诸多的菩萨戒仪,皆以此为定准[13]。慧沼的受菩萨戒法对湛然的授菩萨戒仪有重大影响[12]。
藏传佛教
西藏佛教的菩萨戒(藏语:byang chub sems dpa'i sdom pa)有两个传承,第一个传承,主要依用《虚空藏菩萨经》,出自寂天《入菩萨行论》与《大乘集菩萨学论》,十八重八十轻戒,谓为龙树深见传承,仪轨由胜敌(Jetāri)等人据寂天著作编成。第二个传承,依用《菩萨地·戒品》,即瑜伽师地论的藏译本,其注释有月官《菩萨律仪二十颂》等,分为「愿菩提心戒」:四不可毁犯共戒及八不可轻弃戒,以及「行菩提心戒」:四重四十六轻戒,谓为无着广行传承,仪轨由阿底峡等人据月官著作编成[14]。
最早将菩萨戒传入西藏的是寂护,其内容及形式未见记载。不过藏史《拔协》记录了当时有「二十根本教诫」的传译,或许即是依寂天《大乘集菩萨学论》作为菩萨律仪的行持与仪轨。该书将《虚空藏菩萨经》十八重戒摄为十四,《大方广善巧方便经》二重戒摄为一,再加上《菩萨地·戒品》的三戒,总成十八数。而二十根本教诫可能就是虚空藏的十八重戒与善巧方便的二重戒[14]。
参见
- 佛教戒律
- 菩萨戒本
参考来源
- 《大乘庄严经论》卷8〈17 度摄品〉:「菩萨有三聚戒。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摄众生戒。初戒以禁防为体。后二戒以勤勇为体。诸菩萨一切时恒守护故。离戒及善趣者。谓不着得戒及不求爱果故。」 (CBETA, T31, no. 1604, p. 630, c13-16)
- 《法门名义集》:「三聚净戒 一切恶无不断。是摄律仪戒。一切善无不修。是摄善法戒。一切众生无不度。是摄众生戒。此三聚戒者菩萨道。」
- 颜尚文. . 东方宗教研究: 43–89. [2018-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3).
- 菩萨戒义疏:「高昌本者或题畅法师本,原宗出地持而作法小广......已三说受一切(地持)菩萨律仪戒竟,次说(梵网)十重相竟。......自齐宋已来多用此法......宗出彼郡故名高昌本......又元嘉末有玄畅法师......宣授菩萨戒法大略相似,不无小异,故别有畅法师本。」
- 法藏《华严经探玄记》:「菩萨戒以三业善为性。二约本亦以真如为性。……一、依梵网等经有菩萨三归戒。二、依善生经五戒,是在家菩萨戒。三、依文殊问经八戒名世间菩萨戒。四、亦依彼经十戒。谓即沙弥所持者名出家菩萨戒。五依方等经二十四戒亦在家菩萨受。六依璎珞梵网十无尽戒通在家出家菩萨所受。七依瑜伽地持四波罗夷戒。观此戒相多分似是出家所受。亦兼在家。八善戒经及重楼戒经等八重戒。谓声闻四重上加瑜伽中四重。故为八。此文局为出家菩萨受。以先受五戒十戒具戒方得受菩萨戒。如四重楼阁渐次成等故也。九依梁摄论戒学如毘奈耶瞿沙毘佛略经说。菩萨戒有十万种差别。十依华严经有十十等无尽戒品。如十藏品及离世间说。」
- 释圣严. . 中华佛学学报. 1995: 17–40 [2020-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9).
- 屈大成. (PDF). 普门学报. 2007年5月, (39): 5,18 [2018-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3.
- 按吕姝贞 〈慧沼《劝发菩提心集》的戒律思想初探 〉一文,本书题为慧思撰,但在《续高僧传》卷十七、《大唐内典录》卷五、《佛祖统纪》卷二十五等所载慧思之著作中,均未见著录。仅在《传教大师将来台州录》、《天台宗章疏》及《大唐国法华宗章疏目录》诸录中始有记载。
- 陈英善. .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 [2022-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5).
如其所言的「天宫之具缘」,可能是指天宫慧威所作的《受菩萨戒仪》(《卍续藏》册105,页1下),此戒仪一向被视为慧思之作,但近代日本学者研究之下,认为天宫慧威之作
- 高毓婷. . [201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4).
- 释印顺. . [201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1).
- 雒少锋. .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8.
- 吕姝贞. (PDF). [2020-05-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21).
- 释坚慧. (PDF).
外部链接
- 敦煌本「出家人受菩萨戒法巻-序-」について--智〔ギ〕述・灌顶记「菩萨戒义疏」との関连を中心とし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汉传「受戒法」之考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湛然《授菩萨戒仪》初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佛学大辞典/菩萨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