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道
见道(梵语:),又称见谛道、见谛,佛教术语,为修行位阶之一,由说一切有部提出。是以无漏智来观察四圣谛之后得到的成果,经由修行顺决择分而成。见道、修道与无学道,为进入涅槃的三个位阶;见道位之后,就进入修道位,相当于四向四果中从须陀洹果至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即无学位。瑜伽行派则以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与无学道合称。
佛教 |
---|
![]() |
佛教大纲 ![]() |
概论
见道的方法,是现观四圣谛[1],断见所断[2]随眠烦恼[3];根据修行者本身的状况,可分为随信行(梵文:śraddhānusārin)与随法行(梵文:dharmānusārin)二者[4],离凡夫地,入「正性离生」(梵语:samyaktva-niyāma[5];巴利语:sammatta-niyāma)[6],或称入「正性决定」(梵语:samyaktva-niyata;巴利语:sammatta-niyata)[7],尚未得须陀洹果。若未得须陀洹而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8]。见道时要断除的烦恼,也称为见惑。
各派见解
《阿含经》有二十七贤圣[9],见道则脱离凡夫而入贤圣[10]。
说一切有部
说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论》,将人分为凡夫和对应四沙门果的七圣者[11],凡夫可有三种善根:顺福分、顺解脱分和顺决择分[12]。顺决择分中有四法:煖(梵语:ūṣman)、顶(梵语:mūrdhan)、忍(梵语:kṣānti)、世第一法(梵语:laukikā agra-dharma),有关学说是《发智论》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13]。
从世第一法,入苦法智忍,就名为入「正性离生」,八智八忍的十六心中,前十五心为见道位,特称见道十五心,而第十六心属修道位,亦有异说「十六心皆是见道」[14]。对于次第证者而言,「见道位」就是预流向,而预流果,一来向、果,不还向、果,阿罗汉向,这六个阶位称为「修道位」。见道位与修道位属于有学位,最后阿罗汉果属于无学位。
对凡夫位之超越证者而言,以世俗道修有漏之六行观[15],已断除修惑之一部份,故随其断惑程度[16],可于第十六心证得预流果、一来果或不还果之一。修道,则指以上之果位乃至阿罗汉向之间之阶段。
汉传佛教传统判教理论,总结一切有部学说,在其七圣位之前立七贤位,依次为合称「三贤位」(外凡位)的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及合称「四加行位」(内凡位)的煖法等四善根;也称七加行,即是进入圣位之前的加行位[17]。
说一切有部以四念处是初业地,四正勤是煖位,四如意足是顶位,五根是忍位,五力是世第一法,八正道是见道位,七觉支是修道位。
犊子部
《异部宗轮论》记载犊子部宗义:「即忍、名(梵语:nāma)、相(梵语:nimitta)、世第一法[18],名能趣入正性离生[19]。若已得入正性离生,十二心顷说名行向[20],第十三心说名住果[21]。」。
犊子部说「世第一法」后而入见道,立十二心见道说,即四谛各有三心,每一谛皆具有法智、法忍、类智三心,于十二心为预流向。第十三心住果,或说此为道类智第二念相续心,或说为总观四谛心,从此进入预流果,故第十三心以后为「修道位」。
婆薮跋摩的《四谛论》引用犊子部「忍、名、相、世第一法」之说,并称:四念处观是「发行位」。「发行位」之后是「决了位」,其中四正勤名忍位,四如意足是名位,五根名相位,五力名第一法位,此四通摄属「决了位」,在见道之前。八圣道为见(道)位。七觉分是修(道)位[22]。
大众部及分别论者
相对于说一切有部等所立「渐现观」,大众部和分别论者立「顿现观」。大众部立「以一刹那现观边智[27],遍知四谛诸相差别[28]」,化地部立「于四圣谛一时现观[29],见苦谛时能见诸谛[30],要已见者能如是见[31]」,赤铜鍱部立「一刹那一智分别四谛[32]」。
大众部认为「第八地中亦得久住」[33],其住预流向的时间可长于说一切有部所说十五心。说一切有部学说,在见道时,「世第一法唯一念现前」而入「正性离生」,大众部和分别论者某部《舍利弗阿毘昙论》等,在见道之前,立相似相续之「世第一法」为「种性地法」[34]。南传上座部《清净道论》在紧邻见道位之前立「种姓智」[35]。
窥基按「现观智谛现观」顿断见所断烦恼[36],来解释大众部的顿现观,并将其与紧随其后的「现观边智谛现观」,合称四心观[37]。
南传上座部
南传上座部《清净道论》,立七清净之说,即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
在谈论定学的「心清净」,搜罗了十遍处、十不净、十随念、四无量心、食厌想、界分别、四无色定,一共四十种业处。此阶段相当于说一切有部的「三贤位」中最初位的五停心观[38]。
从「见清净」到「智见清净」,觉音尊者分为十六观智(巴利语:Vipassanā-ñāṇa),当到达越过第十一智「行舍智」的阶段,以灭为所缘,一旦「道智」生起,就能于同一刹那现观四谛,进入「智见清净」的位阶[38]。
《清净道论》认为在「行道智见清净」之前是属于「异生位」,而见道位、修道位是在「智见清净」;而有谈到七清净的北传论典(如《成实论》、《瑜伽师地论》)则认为戒清净与心清净是位于「异生位」、见清净、度疑清净与道非道清净是「见道位」,而行道智见清净、和智见清净则为「修道位」[39][40]。
学术研究
印顺法师认为,说一切有系诸部,说见谛要从见苦谛开始,所以是「见苦得道」;大众部及上座部系分别说部各派,都说一心见道,属于「见灭得道」,与大乘佛教的「无生法忍」血脉相通。[41]
《大智度论》记载,声闻性地为四加行[42],菩萨有共十地[43],在此基础上,印顺法师称,对大众分别说系乃至赤铜鍱部,「正性离生」是见道之前的「法住[44]」位,意义相近于十地中的性地[45],故而类似声闻四加行中的顶位,法住位者虽未见道,却已经超越了凡夫[46]。
注释与引用
-
《杂阿含经·四三五经》:「佛告长者:此四圣谛,渐次无间[等],非顿无间等()。佛告长者:若有说言,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于彼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此说不应,所以者何?若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欲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
《集异门论》:「梵行求者,从世第一法,趣苦法智忍时,有梵行求非有梵行,所以者何?八支圣道,说名梵行;彼于尔时,未得、未近得,未有、未现有。从苦法智忍,趣苦法智时,有梵行求亦有梵行,……彼于尔时,已得、已近得,已有、已现有。如是,从苦法智,趣苦类智忍;从苦类智忍,趣苦类智;从苦类智,趣集法智忍;从集法智忍,趣集法智;从集法智,趣集类智忍;从集类智忍,趣集类智;从集类智,趣灭法智忍;从灭法智忍,趣灭法智;从灭法智,趣灭类智忍;从灭类智忍,趣灭类智;从灭类智,趣道法智忍;从道法智忍,趣道法智;从道法智,趣道类智忍;从道类智忍,趣道类智;从道类智,趣道类智,或趣所余无漏智时,有梵行求亦有梵行。……」
《大毘婆沙论》:「谓或有说:于四圣谛一时现观,如分别论者。问:彼何故作是说?答:彼依契经,如世尊说:『若于苦谛,无有疑惑,于集、灭、道谛,亦无有疑惑。』既于四谛顿无疑惑,故知现观定顿非渐。为遮彼意,显:现观时,于四圣谛,定渐非顿。若不尔者,便违契经,如契经说:『给孤独长者,来诣佛所,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诸瑜伽师,于四圣谛,为顿现观?为渐现观?佛告居士:诸瑜伽师,于四圣谛,定渐现观,如渐登上四桄梯法。』」 -
《品类论》:「云何见苦所断?谓:若意处,随信、随法行,苦现观边忍所断;此复云何?谓:见苦所断,二十八随眠,相应意处。云何见集所断?谓:若意处,随信、随法行,集现观边忍所断;此复云何?谓:见集所断,十九随眠,相应意处。云何见灭所断?谓:若意处,随信、随法行,灭现观边忍所断;此复云何?谓:见灭所断,十九随眠,相应意处。云何见道所断?谓:若意处,随信、随法行,道现观边忍所断;此复云何?谓:见道所断,二十二随眠,相应意处。云何修所断?谓:若意处,学见迹,修所断;此复云何?谓:修所断,十随眠,相应意处,及不染污有漏意处。」
《众事分阿毘昙论》:「云何见断?若意入,随信行、随法行人,无间忍等断。」
《大毘婆沙论》:「问:何故名见所断?何故名修所断耶?见不离修,修不离见,如何创建二所断名?答:虽见道中,亦有如实修可得;修道中,亦有如实见可得;而见者,是慧修者;是不放逸如实者,是增广义,或猛利义。见道中,慧多,不放逸少;修道中,不放逸,多慧少。……复次、若以随信、随法行道断者,名见所断;若以信胜解、见至、身证道断者,名修所断。复次、若以初顿起道而断者,名见所断;若以后数起道而断,名修所断。……」
「现观者,谓见道;此忍近彼故,名为边。」「云何为见?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他宗,显正理故。……或复有说:现观边忍,亦是智性,如譬喻者;彼作是说:无漏智眼,初堕境时,说名为忍,后安住境,说名为智;如涉路者,于平坦处;初念止息,后便安住。大德亦说:下智名忍,上智名智。为遮彼意,显:无漏忍,是见非智。……复次、此智蕴中,应具分别,见、智、慧,三自性差别,故作斯论。」 -
《品类论》:「此九十八随眠,几见所断?几修所断?答:八十八见所断,十修所断。」
迦多衍尼子《发智论》:「九十八随眠中,二十八见所断,十修所断。余若异生,断修所断;世尊弟子,断见所断。」
《大毘婆沙论》:「九十八随眠中,二十八见所断,谓:有顶前四部;十修所断,谓:三界修所断部。余若异生,断修所断;世尊弟子,断见所断,谓:下八地前四部。问:若二十八见所断,十修所断,余不定者,《品类足论》何故说『九十八随眠中、八十八见所断、十修所断』耶?答:此文是了义,彼文是不了义。……」
「譬喻者作如是说:异生不能断诸烦恼。大德(觉天)说曰:异生无有断随眠义,但能伏缠。若作是说,于理无损。问:彼何故作此执?答:依契经故,谓契经说:『若以圣慧见法断者,是名真断。』非诸异生已有圣慧故,未能断。……为遮彼意显:诸异生,以世俗道,亦能断结。」「圣者见道,现在前时,断见所断;后若修道,现在前时,断修所断。异生修道,现在前时,总断五部,以诸异生,不能分别五部差别,唯能总断。」 -
迦多衍尼子《发智论》:「又世尊说:『大目干连!底沙梵天,不说第六无相住者耶?』云何名第六无相住者耶?答:随信行、随法行,名为第六无相住者,所以者何,此二无相,不可安立,不可施设,在此在彼。若苦法智忍,若苦法智,广说乃至,若道类智忍,以此无相,不可安立,不可施设,在此在彼,故名第六无相住者。」
《大毘婆沙论》:「问:云何得知随信、法行,名为第六无相住者?答:一切圣者,总有七种,底沙梵天,已说五种,未说随信、随法行者故,知此二合为第六无相住者。」
「云何随信行补特伽罗?谓有一类,本来禀性多信、多爱、多恩、多乐、多随顺、多胜解,不好思量、观察、简择。由彼禀性多信等故,……渐次引起世第一法。次复引生苦法智忍,从此见道十五刹那,一切皆名随信行者。此随信行补特伽罗,或是预流向,或是一来向。或是不还向。谓:- 若具缚,或乃至断五品结已,入正性离生,彼于见道十五心顷,名预流向。
- 若断六品,或乃至断八品结已,入正性离生,彼于见道十五心顷,名一来向。
- 若离欲染,或乃至离无所有处染已,入正性离生,彼于见道十五心顷,名不还向。
- 《大毘婆沙论》:「有作是言:……以此『尼夜摩』声,亦显『任持』义。……譬喻部师作如是说:……以『夜摩』声,亦显『系』义;『尼』谓遮止,亦显『离』义。……声论者言:……以『夜摩』声,亦显『往』义;『尼』谓遮止,亦显『不』义。……」
- 《大毘婆沙论》:「能入『正性离生』者,谓:此心、心所法,能入见道。问:一切圣道,皆是正性,亦是离生,何故此中独说见道?答:一切烦恼,或诸贪爱,令诸善根,不得成熟,及令诸有,润合起过,虽皆名生;而见所断,于此所说生义增上,见道能为毕竟对治,是故见道独说离生。诸不正见,要由见道,能毕竟断,故名正性。世第一法,无间引起,故说能入正性离生。复次、一切烦恼,或诸贪爱,……皆名为生;见道起已,摧彼势力,令不复为增上生过,由此见道独名离生。……由此义故,尊者妙音作如是说:诸有情类,善根成熟,能入见道,是故见道名为离生。复次、见所断惑,令诸有情堕诸恶趣,受诸剧苦,……是故此惑说名为生;见道能灭故,名离生。……复次、有身见等,刚强难伏,……说名生;见道能灭故,名离生。……复次、此中生名,显异生性,能起暴恶诸惑业故;见道舍彼故,说离生。……复次、见修所断,诸烦恼聚,展转相助,引无穷生;见道起已,摧彼势力,令不能招无穷生过,是故见道独谓离生。……复次、异生身中,烦恼恶业,极不调顺故,说为生;诸瑜伽师,于此沦没;见道拔彼,置圣位中故,名离生。……复次、见所断惑,犹如根栽,生无穷过;见道永拔故,名离生。」
-
《阿毘昙毘婆沙论》:「得『正决定』者,见道是也。问曰:一切圣道,是正决定,何故独称见道是也?答曰:或有说者:诸烦恼,令众生,善根不熟,爱润增长,染着不离;彼见谛道,能令众生,善根成熟,干竭爱水,离诸染着,不作覆障,不为所坏,不杂余心,是故见道名正决定。或有说者:众生根熟,入于圣道,是故见道名正决定。复有说者:拔烦恼根,入于圣道,是故见道名正决定。复有说者:舍五人种,入八人性,是故见道名正决定。或有说者:扶持长养,名正决定;犹如牛马,因于水草,长养性命;一切圣人,因于见道,长养慧命,是故见道名正决定。或有说者:此法解缚,永更不系,是故见道名正决定。或有说者:正必定义,是决定义,自有决定而非正,所谓邪定,是故必定名正决定。或有说者:相应如法义,是决定义;见道相应如法故,名正决定。」
《大毘婆沙论》:「有余师说:此文应言,入『正性决定』,所以者何?谓:于此时,从不定聚出,入正定聚故。复次、行者尔时,舍邪定聚所依异生性,入正定聚所依见道,是故名为入正性决定。复次、行者尔时,舍五同分,入八同分;五同分者,谓:诸异生所有同分,依彼能造五无间故;八同分者,谓:诸圣者所有同分,依彼能得四向、果故。彼于尔时,舍邪定分,入正定分,是故名入正性决定。复次、所入见道,非邪定聚,故名正性;非不定聚,故名决定。……
尊者世友作如是说:有诵名入『正性离生』,谓:诸圣道永灭颠倒故,名正性;离隔生故,复名离生,谓:无始来,见、修所断,二分烦恼,展转和合,作诸恶事,性刚强故,说名为生。见道起已,断彼一分,令彼展转永乖离故。世第一法,为此一分等无间缘故,名为入。有诵名入『正性决定』,谓:见道位,无漏相续,必无余隔故,名决定。后位不然,余如前说。」 -
《杂阿含·61经》:「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比丘!若于此法以智能思惟、观察、分别、忍,是名随信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比丘!若于此法增上智能思惟、观察、忍,是名随法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
《杂阿含·892经》:「世尊告诸比丘:有内六入处。……于此六法观察忍,名为信行,超升离生,离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命终,要得须陀洹果。若此诸法增上观察忍,名为法行,超升离生,离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命终,要得须陀洹果。」 -
《中阿含经·大品·福田经》:「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二种福田人,云何为二?一者、学人,二者无学人;学人有十八,无学人有九。居士!云何十八学人?信行、法行,信解脱、见到、身证,家家、一种;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是谓十八学人。居士!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
《杂阿含经·八二三经》:「- 何等为增上戒?是比丘戒满足,少定,少慧,于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贪、恚、痴薄,得一种子道;若彼地未等觉者,得斯陀含;彼地未等觉者,名家家;彼地未等觉者,得须陀洹;彼地未等觉者,得随法行;彼地未等觉者,得随信行,是名增上戒学。
- 何等为增上意学?是比丘戒满足,定满足,少于慧,于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如是知、如是见,断五下分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断此五下分结,得中般涅槃;于彼未等觉者,得生般涅槃;于彼未等觉者,得无行般涅槃;于彼未等觉者,得有行般涅槃;于彼未等觉者,得上流般涅槃,是名增上意学。
- 何等为增上慧学?是比丘学戒满足,定满足,慧满足。如是知、如是见,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是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名增上慧学。」
- 摩诃男!圣弟子,于佛,一向净信,于法、僧,一向净信,于法,利智、出智、决定智;八解脱具足,身作证;以智能见,有漏断知;如是,圣弟子,不趣地狱、畜生、饿鬼,不堕恶趣,说阿罗汉俱解脱。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一向于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能;不得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然彼知见有漏断;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慧解脱。
- 复次,……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而不见有漏断;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身证。复次,……不得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然于正法、律,如实知见;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见到。复次,……于正法、律,如实知见,不得见到;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信解脱。
- 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信于佛,言说清净,信法、信僧,言说清净;于五法,增上智能,审谛堪忍,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随法行。复次,……乃至五法少慧,……;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随信行。」
-
《杂阿含经·六五二经》:「若比丘,于此五根,若利、若满足,得阿罗汉。若软、若劣,得阿那含。若软、若劣,得斯陀含。若软、若劣,得须陀洹。满足者,成满足事;不满足者,成不满足事;于此五根,不空无果。若于此五根一切无者,我说彼为外道凡夫之数。」
《杂阿含经·六五三经》:「若比丘,于彼五根,增上明利,满足者,得阿罗汉俱分解脱。若软、若劣者,得身证。于彼若软、若劣,得见到。于彼若软、若劣,得信解脱。于彼若软、若劣,得一种。于彼若软、若劣,得斯陀含。于彼若软、若劣,得家家。于彼若软、若劣,得七有。于彼若软、若劣,得法行。于彼若软、若劣,得信行。……如是,满足者,作满足事;减少者,作减少事;彼诸根,则不空无果。若无此诸根者,我说彼为作凡夫数。」
《增一阿含经·九众生居品·七经》:「今有九种之人,离于苦患,云何为九?所谓: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须陀洹,得须陀洹,种性人()为九。」 -
《大毘婆沙论》:「云何随信行补特伽罗?……云何随法行补特伽罗?……
云何信胜解补特伽罗?谓:随信行,得道类智,舍随信行,得信胜解。问:彼于尔时,何所舍得?答:舍名得名,舍道得道。舍名者,舍随信行名;得名者,得信胜解名。舍道者,舍见道;得道者,得修道。此信胜解补特伽罗,或是预流果,或是一来向;或是一来果,或是不还向;或是不还果,或是阿罗汉向。谓: 云何见至补特伽罗?谓:随法行,得道类智,舍随法行,得见至。问:彼于尔时,何所舍得?答:……舍道者,舍见道;得道者,得修道。此见至补特伽罗,或是预流果,乃至或是阿罗汉向,如信胜解,应说其相。
云何身证补特伽罗?谓:信胜解,或见至,以身具证八解脱,未以慧尽诸漏,彼舍信胜解,或见至,得身证。……
云何慧解脱补特伽罗?谓:信胜解,或见至,但以慧尽诸漏,未以身具证八解脱,彼舍信胜解,或见至,得慧解脱。问:彼于尔时,何所舍得?答:……舍道者,舍修道;得道者,得无学道。
云何俱解脱补特伽罗?谓:慧解脱,或见至,或身证,以身具证八解脱,亦以慧尽诸漏,彼舍慧解脱,或见至,或身证,得俱解脱。……舍道者,舍修道;得道者,得无学道。若诸菩萨,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彼尽智时,舍见至,得俱解脱。……」
「此中家家,是预流差别;一间,是一来差别。家家有二种,谓:生二家、三家别故。生二家者,谓:断欲界前四品结,余有欲界二有种子。生三家者,谓断欲界前三品结,余有欲界三有种子。……一间者,谓:断欲界前七品或八品结,余有欲界一有种子。问:彼或犹有二品结在。何故说彼为一间耶?答:不以一品烦恼在故,名为一间,但以彼有一有种子名一间故。」
「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
「阿罗汉有六种:一、退法,二、思法,三、护法,四、安住法,五、堪达法,六、不动法。」 -
《大毘婆沙论》:「善根有三种,一、顺福分,二、顺解脱分,三、顺决择分。」
「诸异生,总有二种:一内、二外。不断善根,说名为内;断善根者,说名为外。」 -
《大毘婆沙论》:「预流果先广加行者:谓彼先求解脱果故,精勤修习惠施、净戒,不净观、持息念、念住、闻思修慧,及煖顶忍世第一法,并见道中十五心顷,即此总名安足坚固。」
「闻所成慧者,如观十八界自、共相等。思所成慧者,如持息念、四念住等。修所成慧者,如煖、顶、忍、世第一法等。」 - 《大毘婆沙论》:「外国师说:十六心刹那,皆是见道。」
-
《大毘婆沙论》:「问:以世俗道,离诸染时,无间、解脱,有几行相?答:诸无间道,有三行相:一、麁行相,二、苦行相,三、障行相;诸解脱道,有三行相:一、静行相,二、妙行相,三、离行相。」
《俱舍论》:「非寂静故,说名为麁。由大劬劳方能越故,非美妙故,说名为苦。由多麁重能违害故,非出离故,说名为障;由此,能碍越自地故,如狱厚壁,能障出离。静、妙、离三,翻此应释。」 - 《俱舍论》:「见道位中,圣者有二:一、随信行,二、随法行。由根钝、利,别立二名,诸钝根,名随信行者;诸利根,名随法行者。……即二圣者,由于修惑,具断有殊,立为三向,谓:彼二圣,若于先时,未以世道断修断惑,名为具缚,或先已断欲界一品,乃至五品,至此位中,名初果向,趣初果故。言初果者,谓预流果,此于一切沙门果中,必初得故。若先已断欲界六品,或七八品,至此位中,名第二果向,趣第二果故。第二果者,谓一来果,遍得果中,此第二故。若先已离欲界九品,或先已断初定一品,乃至具离无所有处,至此位中,名第三果向,趣第三果故。第三果者,谓不还果,数准前释。」
- 智𫖮《妙法莲华经玄义》:「阿毘昙有门,明七贤七圣,断伏之位,委在两论,今略出有门中草之位,初明七贤,次明七圣位。七贤者:一、五停心,二、别相念处,三、总相念处,四、煗法,五、顶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通称贤者,隣圣曰贤,能以似解伏见,因似发真,故言隣圣。又天魔外道,爱见流转,不识四谛,此七位人,明识四谛,大经云:『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 (云云) 。』见四谛者,识属爱四谛,识属见四谛,皆能明了,若解四谛,则所见真正,无有邪曲,故是贤人相也。……七圣位者,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得,五、身证,六、时解脱罗汉,七、不时解脱罗汉。通名圣者,正也,苦忍明发,舍凡性入圣性,真智见理,故名圣人。」
- 《三法度论》:「近行禅者,忍、名、想。近于思惟,故曰近行禅。问:为近谁?答:如前说善胜。问:如前已说四禅,何故重说?答:前说禅,是趣生死胜,此趣出要胜,此次第观真谛。如人始度旷野,见种种妙好华池,若干清泉盈满,及园观种种华树严饰;见已作是念:『此非空野中可得,必近城邑。』如是,行者在生死旷野,婬怒痴烦劳,得真知识故,
- 正思惟,观阴、界、入,无常、苦、空、无我时,若欲乐,是谓忍。
- 正思惟,意不动,是谓名。
- 如梦中见亲,如镜中像,如是苦观,想。
《四阿鋡暮抄解》:「思惟疾行阴、界、处,无常、无我、苦所有观,若欲,是有忍(三忍)增。思惟不动,如梦中见乐,见其形像,苦时相见,是想增。世间最好法,世尊想。如是,是禅行,其中间觉见喜,是圣谛时。」
. [2017-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
《部执异论》:「忍、名、相、世第一法,此四位名正定。」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即忍、名、相、世第一法。初观四谛,但总忍可,名『忍』。亦观四谛,名『名』。次观四谛所诠体,名『相』,世第一法可知。此根本所诵,但说此四,而为善根。」 -
《三法度论》:「见地者,法、观、未知智。法智,观智,未知智,此是见地智。
- 于中法智者,是现智义,譬如良医,知痈已熟,以利刀破痈,然后以指贯信道,令不伤脉,而后破痈;彼修行人,亦如是,正思惟,观欲界苦时,断见苦所断烦恼,然后生第二智;如欲界苦、无常,色、无色界,亦如是,从此比智,断色、无色界烦恼,是谓见苦三智。
- 欲界,爱苦因,是法智,即是观智;如是,色、无色界,未知智,是见习三智。
- 欲界灭止,是法智,即是观智;如是,色、无色界,未知智,是谓见尽三智。
- 此道灭欲界苦,是法智,即是观智;如是、色无色界,未知智,是谓见道三智。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若已入正性离生、十二心等者。此中谛别,有三心,一、苦法智,即观欲界苦;二、苦法忍,后观欲界苦谛惑,断未断,以犹有上界惑故,重观断等;三、苦类智,即合观色、无色界苦。以苦谛三界尽故,不复重观故,合十二心。第十三心,或说即道类智第二念相续心,或总观四谛心。次第超越得果,皆尔;次第得第二、三果,如常。」
- 婆薮跋摩《四谛论》:「四念处观是初发行位,即解脱分。四正勤名忍位,四如意足是名位,五根名相位,五力名第一法位,此四通名决了位。八圣道名见位。七觉分名修位。尽智无生智名究竟位,是果非因故,不立为道。」
- 《成实论》:「以说灭尽,名知见净,故知见灭,名见圣谛。又先法住智,后泥洹智,故见灭谛,名得圣道。」「又《城喻经》说:『我若未知老死、老死生、老死灭、老死灭道,乃至诸行、诸行生、诸行灭、诸行灭道,不自说我得无上道,若如实知,自说得佛。』如是等见,若是得道见者,则十六心不名得道。」
- 印顺. . [2017-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无为法,但立一灭谛,所以说:「见灭谛故,名为得道」,与大众及分别说者相同。但证入灭谛的修证次第,却是渐入的,如『论』卷二(大正三二‧二五一中)说:「假名心,法心,空心;灭此三心,故名灭谛」。……这一现观次第,从一时见谛来说,同于大众、分别说者。但修行过程,实融摄了说一切有部的渐入。说一切有部论宗,本立假名有与实法有。但以为见道,是渐见四谛的理性。在那时,已形成假实二谛,事理二谛的二重二谛。所以本论的二重二谛,与说一切有部有密切关系,只是以灭谛代四谛理而已。就是在见谛以前,也立暖、顶、忍、世第一法,与说一切有部论宗相同。
- 《顺正理论》:「此中上座,违越百千诸瑜伽师,依真现量证智所说,展转传来,如大王路谛现观理,率意别立现观次第,谓:瑜伽师,于四谛境,先以世智,如理观察,次引生忍、欲、慧、观、见。此忍增进,作无间缘,亲能引生正性决定,引起圣道光明相故。此忍现前,如后圣道,于四谛境,忍可、欲乐,简择、观察,推度、分明,如隔轻纱,光中观像,此位名入正性决定。后于四谛,以妙决择,无动智见,名为预流。佛说涅槃名为正性,此能定趣,得决定名故,前名入正性决定,即能入位,名谛顺忍,此忍非在世第一前。……此复何殊世第一法?由圣定忍,与前有异,谓:出世故,此名为圣;无动摇故,此名为定;由圣定故,名为见谛。然此犹名未得圣道,若得圣道,转名预流。……若尔,何缘名为圣者?由此已得圣定忍故。住此忍位,为经久如?引圣道力强故非久,然阙缘故,有时暂出,作余事业,非不得果可于中间有命终理。此圣定忍,有何为障?虽已现行,而未断惑,智未满故,未决定故。次起苦法智,名预流初心,尔时便能顿断三结,能永断彼,旧随界故,从此引生苦类智等,是故现观定有八心。」
- 印顺. . [2017-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这一现观次第,最能看出上座的出入于说一切有部,及大众、分别说部,而进行协调的精神。室利逻多的现观次第,的确可以自成一部了。
-
《大毘婆沙论》:「问:何故此智名现观边()?答:现观苦边、集边、灭边,得此智故,名现观边。有说:此是诸瑜伽师,观圣谛时,傍修得故,名现观边。尊者妙音说曰:此智近现观故,名现观边,如近村物,名曰村边。问:此现观边,所修世俗善法,四蕴、五蕴为自性,何故但说世俗智耶?答:以智增故,说名为智。……复次、此智,现观边修故,名现观边世俗智。」
《阿毘昙毘婆沙论》:「问曰:何故言『此智是见道边』耶?答曰:以二事故,一、从见道中得,二、从见道后边得;行人见道中得故,言『见道中』;见苦、集、灭,最后得故,言『后边』。……复有说者:此智,以见道后边得故,名见道边智。」 -
《部执异论》:「一心正对观四圣谛,一智通四圣谛及四圣谛相。」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谓见道后边,更别起智,一刹那顷,能知四谛诸相差别。其见道中,虽亦一刹那,能知四谛,然但总了,未能别知,意断惑故,未正分别,未能取四谛差别之相。若即说『此知差别智』是见道者,何故名边?若不言边,本宗、末宗二复何异?俱真现观差别智故。」 -
《大毘婆沙论》:「问:若非我行相,与空行相,俱能缘一切法者,此二行相,有何差别?答:非我行相,对治我见;空行相,对治我所见。……有说:观蕴非我,是非我行相;观蕴中无我,是空行相;如观蕴非我,蕴中无我;观界、界中,观处、处中,应知亦尔。」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化地部,于四圣谛,一时现观。此是见道,作共相空、无我观,入空、无我,遍观四谛。」
婆薮跋摩《四谛论》:「四相不同,云何一时而得并观者?答:- 由想故,经中说:『修习无常想,拔除一切贪爱。』是想境界,即是苦谛;一切贪爱,即是集谛;拔除,即是灭谛;无常想,即是道谛;以是义故,虽四不同,一时得见。
- 复次、由思择故,如经言:『因无常等想,思择五阴,贪爱,未生不得生,已生则灭。』此中五阴,即是苦谛;贪爱,即集谛;不生及灭,即是灭谛;无常等思择,即是道谛;以是义故,一时得见四谛。
- 复次、由观失故,如经言:『观结处过失,贪爱即灭。』结处,即苦谛;贪爱,即集谛;灭,即灭谛;过失观,即是道谛;以是义故,一时见谛。
- 复次、一时见谛,譬如火,火者,是可烧等物,一时烧、熟、热、照;观者亦尔,害、生、静、出,各各自相离灭,证、修,同在一时。
- 复次、譬如日,日者,是可干等物,谓:水、种、暗、花,各各异相,干、熟、破、开,同在一时,观谛亦尔。
- 复次,譬如灯,灯者,是可烧等物,谓:炷、油、暗、物,各各异相,烧、干、破、照,皆是一时,观谛亦尔。
- 复次、譬如船,船者,是可到等不同相物,谓:彼、此两岸、物、流,到、离、载、断,皆在一时,观谛亦尔。」
- 《大毘婆沙论》:「谓或有说:于四圣谛一时现观,如分别论者。问:彼何故作是说?答:彼依契经,如世尊说:『若于苦谛无有疑惑,于集、灭、道谛,亦无有疑惑。』既于四谛顿无疑惑,故知现观定顿非渐。」
-
《大毘婆沙论》:「问:若于四谛渐现观者,云何释通分别论者所引契经?答:彼所引经应作是说:『若于道谛,无有疑惑,于苦、集、灭谛,亦无有疑惑。』而不作是说者,应知有别意趣,谓:彼经说已得果者,若于苦谛,无有疑惑,于余三谛,亦无疑惑,迷四谛疑,皆已断故。」
《部执异论》:「四圣谛一时观,若见苦谛,即见一切谛,见已曾见诸谛。」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是修道,若别观四谛相。于修道中,见苦谛时,能观余三谛。如一意识,总缘五蕴,十种色,一时之中,能差别知。此非见道,要已总观,见谛理者,方能如是故,修道中,能如是见。」 -
《解脱道论》:「相似智,无间次第,从一切诸行相起,作泥洹事,生性除智。问:云何义名性除?答:除凡夫法,名性除;非凡夫法所除,亦名性除;性者,是泥洹。复次、种殖泥洹者,名性除。如阿毘昙所说:除生,名性除;度无生,亦名性除。复、除生因,名性除;度无生、无相,名性除。于泥洹,是初引路,从外起转慧,此性除总语言。……
性[除]智,无间次第,现知苦,现断集,现作证灭,现修道,生须陀洹道智,及一切菩提法。彼坐禅人,于此时,以寂寂,现见有边无为醍醐戒,于一刹那,以一智,非初非后,分别四谛,以知苦分别,以断集分别,以作灭证分别,以修道分别,成分别。……
如船度水。……如灯共生。……如日共生,非初非后,于一刹那,作四事:令现色,除暗,令灭寒,令起光明;如令现色,如是智分别苦;如除暗,如是分别断集;如令灭寒,如是作证分别灭;如令起光明,如是修道分别;如日,如是圣智。」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从阿罗汉为第一数,至预流向正当第八。此部意说:如须达长者,一时施食,供养僧时,于空中有天语曰:此预流向,此预流果,乃至广说。既许初向,受施食饭,明知亦得出见道观;虽知一心观四谛理,断惑未尽,亦得出观;如先观欲界四真谛理,断欲界惑,而且出观。受须达施,后时复入,方双断上故,预流向亦住多时,不言经生得住向理。旧说:初果但有七生,据欲界说,然上界处处,各有一生,此向亦尔,故得经生。未详此理,不言初向经几生故。」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性地法者,即世第一法,如毗婆沙第三卷说。此说:从发心,乃至第一法,皆说有退;以世第一法,多念相续故,便有退;非退初果时,其亦随退,今名为退;未至初果,住性地时,便有退故。」
《舍利弗阿毘昙论·非问分·人品》:「云何性人?若人,次第住凡夫胜法,若法即灭,上正决定,是名性人。」
《大毘婆沙论》:「煖、顶、忍、世第一法,各有六种种性差别,谓:退法种性,思法、护法、住法、堪达、不动法种性。……世第一法,六种种性,及三乘种性,皆不可转,一刹那故。」
「他于此世第一法,起多诽谤。……于名起诽谤者,谓或有说:此名种性地法,不应名世第一法。」
「如分别论者执:世第一法,相续现前;彼说相续总有三种:一、时相续,二、生相续,三、相似相续;世第一法,虽无前二,而有后一。今欲遮遣彼所执义,显:世第一法,唯一念现前。」 - 《清净道论》:「其次是种姓智,转入于道之处故,非属于行道智见清净,亦不属于智见清净。在此两者之间无清净之名称。然,入此观之流故称为观。……时,一切相及转起之所缘为障碍而现起时,有「随顺智」彼瑜伽者,其习行之后,以无相、不转起、离有为行、涅槃为所缘,超越凡夫种姓、凡夫名称、凡夫之地,进入圣者种姓、圣者名称、圣者之地——对涅槃所缘行最初之转入、最初之念虑、最初之专念——对于道完成无间、等无间、习行、亲依、非有、离去之六种缘之状态,达顶点为观之最高——不转入而生起「种姓智」。」
-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修六种现观,应知何等为六?谓:思现观,信现观,戒现观,现观智谛现观,现观边智谛现观,究竟现观。」
《瑜伽师地论·摄决择分》:「见断烦恼,顿断非渐,所以者何?由现观智谛现观故,能断见道所断烦恼,然此现观,与坏缘谛作意相应,是故三心,顿断一切迷苦谛等,见断烦恼。修断烦恼,渐次而断,数数修道,方能断故。」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前本宗义,真现观中,一刹那智,知四谛理。……若本宗者,可四心观,既言『以边智知诸相差别』故。」
- 释有信. (PDF). 福严学生论文集. [2017-01-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1-07).
- 庄春江. . [2017-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 林维明. (PDF). [2017-01-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1-07).
本论文并剖析南传论典中在「行道智见清净」之前是属于「异生位」,而见道位是在「智见清净」;而北传的论典则认为戒清净与心清净是位于「异生位」、见清净、度疑清净与道非道智见清净是「见道位」,而行智见清净、和行断智见清净则为「修道位」
- 印顺法师. . [2017-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说一切有系是次第见(四)谛的,如说一切有部十六心见谛,犊子部Vātsīputrīya系十二心见谛,经部室利逻多Śrīrāta八心见谛,都属于渐见系统。见谛要从见苦谛开始,所以是「见苦得道」的。……在这二系中,大众部及上座部系分别说部各派,都一心见道。灭──涅槃空寂的契入,虽修道次第方便不同,而「见灭得道」,与大乘佛法的「无生忍」,实是血脉相通的。
- 《大智度论》:「毕定众者,性地人、八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初发心菩萨,乃至阿鞞跋致地菩萨。……所谓性地人,是圣人性中生,故名为性。如小儿在贵家生,虽小未有所能,后必望成大事。是地,从煖法,乃至世间第一法。」
- 《大智度论》:「问曰:此中是何等十地?答曰:地有二种,一者、但菩萨地,二者、共地。共地者,所谓干慧地乃至佛地。但菩萨地者,欢喜地、离垢地、有光地、增曜地、难胜地、现在地、深入地、不动地、善根地、法云地;此地相,如《十地经》中广说。」「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是十地中。以方便力故,行六波罗蜜,行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过干慧地、性地、八忍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萨地。过是九地,住于佛地,是为菩萨十地。」
- 《杂阿含经·三四七经》:「佛告须深:彼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法,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 《大智度论》:「问曰:是一事,何以故名为顶?名为位?名为不生?答曰:于柔顺忍、无生忍中间,所有法,名为顶。住是顶,上直趣佛道,不复畏堕,譬如声闻法中,煖、忍中间,名为顶法。………得顶者,智能安隐,则不畏堕。……顶增长坚固,名为菩萨位。入是位中,一切结使,一切魔民,不能动摇,亦名无生法忍。所以者何?异于生故;爱等结使,杂诸善法,名为生。」「性地者,声闻人,从煖法乃至世间第一法;于菩萨,得顺忍,爱着诸法实相,亦不生邪见,得禅定水。」「菩萨住是性地中,不堕顶。」
-
- 印顺. . [2017-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法住决定无为──『舍利弗毘昙』的九种无为中,有此二种。南传『论事』第六品说案达罗四派同计「决定道是无为」;可见这二无为,在大众分别说系中采用的很多。「决定」就是正性离生;(正性离生,古译即为正性决定)。这,有部说是在见道,离惑得无生时的境界。但大众分别说系乃至现在锡兰的铜鍱学者,都不说它是见道的境界,而移置在前面,与三乘共十地的性地意义相近,有似于四加行中的顶位。龙树『智论』就讨论到顶、决定、无生三名是同是异的问题,论中自有解说;不过依此可见正性离生是有着前后的诤论,不必尽如有部所说在见道位。『异部宗轮论』说菩萨「得决定道不退」的决定道,也就是这个。法住,也是修行过程中的一个位次,经说「得法住智」;『成实论』说,以闻思慧见诸法的必然理则,叫法住位。从此以后,实际修习禅定,就是决定道。法住道与决定道,二者都是在见道以前的事。有部以见道分凡圣,见道以前都是凡夫;大众分别说系及成实论师等不然,见道后得初果,固然是圣人,见道以前,从闻思修慧得见法住理性,已经不是凡夫,也可以说是无漏的,即初果向的圣者(他们把初果向的时间拉长,不像有部的局在十五心)。所以见法住智得决定道,虽不是见道以后的圣者,但已超过了凡夫,已获证到一种不可更动不可转变不再退堕的无为常住性,这就是法住无为与决定无为。
- 释开仁. . [2017-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此类「法住无为」的说法,导师说相当于有部四加行的「顶位」程度,也就是说拥有相似有部顶位的五相──「有忍、有见、有欲乐、有行解、有见审虑忍」。这在别的部派来说,就是「出凡夫位」的阶段了。导师会说大众部、分别说部及成实论师对「法住位」判为「正性离生」的说法,实是有根据的。
- 印顺. . [2017-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7).
「世第一法」,是本论的初章。旧阿毘达磨师,持经师,与说一切有部的近支──犊子部,都是说「五根为性」。这显明的分别了与大众分别说系的不同。大众分别说系,以为五根唯是无漏的、出世的;有部与犊子部,说世第一法五根为性,这当然通于有漏了。到了『发智论』,却说「心心所法为性」,这为什么呢?犊子部以为「唯是五根为性」,而『发智论』主,从融和综合的观点,知道心与心所是相应的,是营为同一事业的,所以不应如犊子部那样说。到了『大毘婆沙论』,从三世有的,融和综合的见地,推论得更深细。……这样,世第一法到达了「五蕴为性」的毘婆沙师义。『大毘婆沙论』的五蕴为性,实本于『发智论』的思想原则发展而来。『发智论』但说「世第一法」、「顶」、「煖」,并没有说到忍。……经中说暖,说顶,是否合于这样的次第,也还有问题。这样,犊子部立忍、名、相、世第一法为四加行,就不觉得稀奇了。进一步说,大众部称世第一法为性地,不是一刹那;不立四加行,还是古代素朴的教说呢!例如顶,有部列为四加行的第二位。有的解说为登峰造极,所以到达顶,就是入正位──入正性离生了。这些问题,从『发智论』、『毘婆沙』去研究,对部派思想的分流与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 释悟殷. . [2017-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而印公导师说:「世第一法为性地」;大众部的「性地」,不是有部的「正性离生」——见道位。他与「三乘共十地的性地意义相近,有似于四加行中的顶位」。
- 印顺. . [2017-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