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法句经》(梵语印度俗语巴利语 ),又译为昙钵经昙钵偈[1],为佛教重要典籍;是佛陀所说偈颂的合集,也是传播广泛,相当知名的佛教经典。根据传统说法,这些是佛陀在不同场合中所说的偈颂,其内容涉及有关佛教戒律修行清净生活,为教导佛法的言说[2],后来再经由佛教僧侣编定而成。


上座部佛教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上座部佛教巴利三藏的《小部》保有 Dhammapada 的早期版本,计有26品423颂,由了参法师在1953年时译成中文[3]汉文大藏经收有支谦等人所译出的《法句经》以及天息灾译出的《法集要颂经》。支谦本混编了维祇难以及竺将炎分别所出的偈颂,计有39品758颂[4]。天息灾本则是译自说一切有部譬喻师法救所编辑的33品梵语 Dharmapada(称为《自说品》)。另外还有穿插譬喻故事的《法句譬喻经》以及《出曜经》两个版本。

名称

Dhammapada 为 Dhamma」和 Pada「足」 组成的一个复合字,各自有几个不同的字义与衍伸的意涵。大致来说, Dhamma 指「佛陀的教导」、「真理」、「公正」或「现象」[5]。此字的字根 pada 则意为「脚、足」和因此衍伸出的意涵「道」和「诗颂(韵脚)」,或同时包含这两种意思;引申是句,故名为法句[6]。因为「法句」为佛所说,故将之归为「经」类,称之为《法句经》。

说一切有部将其法句经命名为《自说品》(Udānavarga),据说是由法救尊者集出。Udāna音译优陀那,意译作「自说[7],《出曜经》译为「出曜」[8][9],《法集要颂经》译作「法颂」[9]

起源

《法句经》乃集录自四阿含及其他经典中的佛陀自说偈,加以分类编辑而成[10],《经序》中说:

版本

现今存世的印度语系版本:

  1. 巴利《法句经》 Dhammapada, 简称Dhp, 全本,26品423偈。(了参法师在1953年译为文言文
  2. 犍陀罗语《法句经》 Gāndhārī Dhammapada,简称GDhp,现知犍陀罗语本有三本,都不全。出土的那本法句经26品,以婆罗门品(Brammaṇa)为首,末后四品佚失不知其名,现存354偈,估计原有540±10偈[12]
  3. Patna《法句经》,复件存于巴特那地区的佛教混合梵语版本,原件来自西藏寺院,22品414偈,从双品(Jama)至蛇品(Uraga)。
  4. 梵文《法句经》有以Udāna-varga(《自说品》)为名的版本,和说一切有部根本说一切有部关系密切。其中Franz Bernhard所精校的《自说品》版本接近全本,33品。藏传大藏经所收录的法句经,以及汉译的《出曜经》、《法集要颂经》都源出于此一系统。

汉译有四个不同版本:

  1. 《法句经》,东吴天竺沙门维祇难、竺将炎所传,由竺将炎、支谦共译,是混编了维祇难及竺将炎分别所出偈颂的合本[13]称共39品752偈[14],实算则有758首偈颂。其39品中有26品,品名和巴利本26品可相对应,不过偈颂数则有落差。另外,末后的吉祥品则对应收录于小部经集的《吉祥经》;
  2. 《法句譬喻经》,又作《法句本末经》,西晋沙门帛法炬共法立译,主要依从支谦编译的《法句经》而增添譬喻故事,39品;
  3. 《出曜经》,僧伽跋澄执梵本,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33品(或分为34品,乃误将第四品拆分为两品)[15]
  4. 《法集要颂经》,北宋中印度惹烂駄啰国(Jalandhar)密林寺沙门天息灾译,33品。

现代中文的翻译本有:

  1. 净海法师《真理的语言:法句经》(正闻出版社,1974年)
  2. 马来西亚达摩难陀长老着,周金言居士译《法句经故事集》(新雨杂志社,1996年)
  3. 敬法比丘《法句经》(高雄正觉学会,2000年)
  4. 葛雷·斯帕汉英译,孙一居士中译《白话藏传法句经》(中华印经协会,2004年)
  5. 黄宝生《巴汉对勘法句经》(百家出版社,2005年)。

内容

根据上座部佛教论师觉音的说法,此经是佛陀和其僧团,在各个不同特定事件时所说偈颂的纪录。他的《法句经注》(Dhammapada Atthakatha)描述了每一事件的详细经过,这些也是关于「佛陀一生与其时代」传说的丰富资源。通过阅读《法句经》,可以学习佛教基本的生活之道,使大众能于今世或未来世过上快乐而充实的生活,此外还指向了通往涅槃的重要修行方法。[16]

对照

法句经对照表 [17][18][19][20]
巴利本法句经
《南传法句经》
(26品423偈)
支谦本法句经
《法句经》
(39品758偈)
梵本法句经(自说品
《出曜经》/《法集要颂经》
(33品930偈)
犍陀罗《法句经》
(26品540±10偈)
Patna《法句经》
(22品414偈)
---(01) 无常品(01) 无常品/有为品
Anitya
------
---(02) 教学品---------
---(03) 多闻品---------
---(04) 笃信品(10) 信品/正信品
Śraddhā
------
---(05) 戒慎品(06) 戒品/持戒品
Śīla
------
---(06) 惟念品(15) 惟念品/忆念品
Smṛti
------
---(07) 慈仁品---------
---(08) 言语品(08) 诽谤品/语言品
Vāca
------
(01) 双品
Yamaka
(09) 双要品(29) 双要品/相应品
Yuga
(13) Yamaka(01) Jama
(02) 不放逸品
Appamāda
(10) 放逸品(04) 无放逸品/放逸品
Apramāda
(07) Apramadu(02) Apramāda
(03) 心品
Citta
(11) 心意品(31) 心意品/护心品
Citta
(08) Cita(19) Citta
(04) 花品
Puppha
(12) 华香品(18) 华品/华喻品
Puṣpa
(18) [Puṣpa](08) Puṣpa
(05) 愚品
Bāla
(13) 愚暗品---(09) Bala(11) Bāla
(06) 智者品
Paṇḍita
(14) 明哲品---(14) [Paṇida](15) Āsava
(07) 阿罗汉品
Arahanta
(15) 罗汉品---(05) Araha---
(08) 千品
Sahassa
(16) 述千品(24) 广演品/广说品
Peyāla
(19) [Sahasa](21) Sahasra
(09) 恶品
Pāpa
(17) 恶行品(09) 行品/业品
Karma
(04) Pavu(07) Kalyāṇī
(28) 恶行品/罪障品
Pāpa
(10) 刀杖品
Daṇḍa
(18) 刀杖品------(12) Daṇḍa
(11) 老品
Jarā
(19) 老耗品---(10) Jara---
(12) 自己品
Atta
(20) 爱身品(23) 我品/己身品
Ātma
---(17) Ātta
(13) 世品
Loka
(21) 世俗品---------
(14) 佛陀品
Buddha
(22) 述佛品(21) 如来品/如来品
Tathāgata
------
(15) 乐品
Sukha
(23) 安宁品(30) 乐品/乐品
Sukha
(11) Suha---
(16) 喜爱品
Piya
(24) 好喜品(05) 念品/爱乐品
Priya
------
(17) 忿怒品
Kodha
(25) 忿怒品(14) 忿怒品/怨家品
Droha
(17) [Kodha](16) Vācā
(20)恚品/瞋恚品
Krodha
(18) 垢秽品
Mala
(26) 尘垢品------(10) Mala
(19) 法住品
Dhammaṭṭha
(27) 奉持品---------
(20) 道品
Magga
(28) 道行品(12) 道品/正道品
Mārga
(06) Magu(20) Māgga
(21) 杂品
Pakiṇṇak
(29) 广衍品---(16) [Prakiṇaka?]---
(22) 地狱品
Niraya
(30) 地狱品---------
(23) 象品
Nāga
(31) 象喻品(19) 马喻品/马喻品
Aśva
(22) [Naga/Aśa?]---
(24) 爱欲品
Taṇhā
(32) 爱欲品(02) 欲品/爱欲品
Kāma
(03) Tasiṇa(09) Tahna
(03) 爱品/贪品
Tṛṣṇā
---(33) 利养品(13) 利养品/利养品
Satkāra
------
(25) 比丘品
Bhikkhu
(34) 沙门品(11) 沙门品/沙门品
Śramaṇa
(02) Bhikhu(04) Bhikṣu
(32) 沙门品/苾刍品
Bhikṣu
(26) 婆罗门品
Brāhmaṇa
(35) 梵志品(33) 梵志品/梵志品
Brāhmaṇa
(01) Brammaṇa(03) Brāhmaṇa
---(36) 泥洹品(26) 泥洹品/圆寂品
Nirvāṇa
------
---(37) 生死品---------
---(38) 道利品---------
经集·吉祥经
Maṅgala Sutta
(39) 吉祥品---------
------(07) 学品/善行品
Sucarita
------
------(16) 杂品/清净品
Prakirṇaka
------
------(17) 水品/水喻品
Udaka
------
------(22) 闻品/多闻品
Śruta
------
------(25) 亲品/善友品
Mitra
------
------(27) 观品/观察品
Paśya
------
---------(12) Thera---
---------(15) [Bahoṣuda]---
---------(20) [Śila?]---
---------(21) [Kica?]---
---------(23) ?---
---------(24) ?---
---------(25) ?---
---------(26) ?---
------------(05) Attha
------------(06) Śoka
------------(13) Saraṇa
------------(14) Khānti
------------(18) Dadantī
经集·蛇经
Uraga Sutta
---------(22) Uraga

注释与引用

  1. 《法句经》卷1:「昙钵偈者,众经之要义;昙之言法,钵者句也。」(CBETA, T04, no. 210, p. 566, b15-16)
  2. ethical sayings,虽然 ethical 意为「伦理的、伦理学的、道德的」,但是初期欧美佛教学者的翻译是以「ethical」来代表「戒律的」。细读汉巴《法句经》诗颂,不能说是全部与「戒律」或「道德教导」有关,很多诗偈是佛法定、慧相关的教导。参考:http://yifertw.blogspot.tw/2016/12/dhammapada-and.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 . cbeta. [2018-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4. 除了与巴利《法句经》品名对应的「内核26品」之外尚有13品,这13品不是译自巴利《法句经》,即使是「内核26品」,1995年起,法光法师等人的著作也指出无法单纯论列「内核26品」译自巴利《法句经》。(Ven. Dhammajoti, K. L., Bhikkhu, (1995), The Chinese Version of Dharmapada, Transla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Annotation, University of Kelaniya, Sri Lanka.)
  5. . [2018-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5).
  6. Wisdom Library. . [2018-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3).
  7. 《阿毘达磨顺正理论》:「言自说者,谓不因请,世尊欲令正法久住,覩希奇事悦意自说妙辩等流,如说此那伽由彼那伽等。」
  8. 《出曜经》:「六者出曜,所谓出曜者从无常至梵志,采众经之要藏,演说布现以训将来,故名出曜。」
    《大智度论》:「又如佛涅槃后,诸弟子抄集要偈:诸无常偈等作无常品,乃至婆罗门偈等作婆罗门品,亦名优陀那。」
  9. 《Udānavarga》〈无常品〉:「已遣除惛沈与睡眠,已令心欢喜之后,你们应该专心听我将说的法,此法为佛所宣说的自说颂。(stīnamiddhaṃ vinodyeha sampraharṣya ca mānasam | | śṛṇutemaṃ pravakṣyāmi udānaṃ jina bhāṣitam)」
    《法句经》(T210) 〈无常品〉:「睡眠解寤,宜欢喜思,听我所说,撰记佛。」
    《出曜经》(T212) 〈无常品〉:「睡眠解寤,宜欢喜思,听我所说,撰记出曜。」
    《法集要颂经》(T213) 〈有为品〉:「能觉悟烦恼,宜发欢喜心,今听我所集,佛所宣法颂。」
  10. 释传道. . [2018-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11. . [2016-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6).
  12. Miroslav Rozehnal. . [2018-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3. 《出三藏记集》:「法句经二卷 右一部。凡二卷。魏文帝时。天竺沙门维祇难。以吴主孙权黄武三年赍胡本。武昌竺将炎共支谦译出……始者维祇难出自天竺。以黄武三年来适武昌。仆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炎为译……昔传此时有所不出。会将炎来。更从咨问受此偈等。重得十三品。并挍往故有所增定。第其品目合为一部。」
  14. 〈《法句经》序〉说:「第其品目合为一部三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十二章」(http://tripitaka.cbeta.org/T04n0210_001#0566c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CBETA, T04, no. 210, p. 566, c24-25,印顺法师及黄忏华等人已经指出实际计数的偈颂数目并非 752颂,原因未明。
  15. 僧叡《出曜经序》:「出曜经者,婆须密舅,法救菩萨之所撰也,集比一千章,立为三十三品,名曰法句录。其本起系而为释,名曰出曜,出曜之言,旧名譬喻,即十二部经第六部也。」
  16. Ven. Balangoda Ananda Maitreya Maha Nayaka Thero在《真理的宝藏--法句经》的序。
  17. 苏锦坤. (PDF). 正观. 2014, 72: 102-104 [2018-05-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5-04).
  18. Ānandajoti Bhikkhu. . [2018-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3).
  19. . [2018-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6).
  20. . [2018-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4).

外部链接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 法句譬喻经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