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
- 部派佛教的《大般涅槃经》,主要是叙述佛陀(释迦牟尼)入般涅槃前三个月间的游行教化,以及入灭后八国分得舍利供养。此经在上座部佛教的巴利语《巴利大藏经》中收于长部尼柯耶第十六经,相当于汉译《长阿含·游行经》。其版本计有:
- 巴利语:《Mahaparinibbana Sutta》(长部第十六经,DN 16)
- 梵语:《Mahāparinirvāṇa Sūtr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在吐鲁番发现,和义净本大致相合[2])
- 《长阿含·游行经》(DA 2)(长阿含经由佛陀耶舍口诵,竺佛念传译)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三十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至卷三十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义净三藏译)
- 《大般涅槃经》三卷本(智升《开元释教录》录为东晋法显译[3]。有人认为从译语来看,本经非法显译。[2])
- 《佛般泥洹经》两卷本(智升《开元释教录》录为西晋白法祖[4]译[5]。此译本与两卷本《般泥洹经》相近。[2])
- 《般泥洹经》两卷本(智升《开元释教录》录为失译附东晋录[6]。按僧祐所撰《释迦谱》的引文及《出三藏记集》的记载,本经当为支谦译。[7] )
- 大乘佛教的《方等般泥洹经》,此经为月氏三藏竺法护西晋时译出两卷。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隋朝时出三卷《四童子三昧经》(Caturdārakasamādhi Sūtra)是同本异译。此经叙述佛陀涅槃前来自四方的童子前来谒佛陀,佛陀为他们开示各种三昧。
- 大乘佛教的《大般涅槃经》,是大乘五大部(般若部、宝积部、大集部、华严部、涅槃部)涅槃部之首。先有东晋沙门法显[8] 出六卷《大般泥洹经》[9][10],后有天竺三藏昙无谶于北凉出《大般涅槃经》四十卷(称北本涅槃经)。另有南朝宋沙门慧严等人依法显本和北本会集成三十六卷(称南本涅槃经)。讲述如来常住、涅槃常乐我净、众生皆有佛性等教义。
- 有关佛经还有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佛遗教经》)一卷,玄奘三藏译《佛临涅槃记法住经》一卷(参见失译《佛般泥洹后变记》[11]、《法灭尽经》等),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于高齐译《大悲经》五卷等。
佛教 |
---|
![]() |
佛教大纲 ![]() |
引用
- 僧祐《出三藏记集》卷第三:般泥洹经(支谶出胡般泥洹经一卷、支谦出大般泥洹经二卷、竺法护出方等泥洹经二卷、昙摩谶出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释法显出大般泥洹经六卷、方等泥洹经二卷、释智猛出泥洹经二十卷、求那跋陀罗出泥洹经一卷)。右一经。七人异出。其支谦大般泥洹。与方等泥洹大同。昙摩谶涅槃。与法显泥洹大同。其余三部并阙。未详同异。
- 长谷川滋. . 密教文化. 1974 [2020-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1).
- 唐朝智升《开元释教录》:「大般涅槃经三卷或二卷。是长阿含初分游行经异译。群录并显出方等泥洹者。非即前大泥洹经加方等字。此小乘涅槃文。似显译。故以此替之。……大般涅槃经三卷(或二卷或涅槃)五十一纸」
彦琮《众经目录》:「大般涅槃经二卷(是游行经) 吴黄武年支谦译」
静泰《众经目录》:「大般涅槃经二卷(是游行经四十八纸) 吴黄武年支谦译」 - 僧祐《出三藏记集·法祖法师传》:「帛远字法祖。本姓万氏。河内人。……祖才思俊彻敏朗绝伦。诵经日八九千言。研味方等妙入幽微。世俗坟索多所该贯。乃于长安造筑精舍。以讲习为业。白黑禀受几出千人。……祖既博涉多闲。善通胡汉之语。常译惟逮(惟逮菩萨经一卷)、弟子本(弟子本行经一卷)、五部僧((五部僧服经))等三部经。又注首楞严经。又言。别译数部小经值乱零失不知其名。」
-
唐朝智升《开元释教录》:「佛般泥洹经一卷(出长阿含是初分游行经异译,亦直泥洹经,见长房录)……佛般泥洹经二卷(或直泥洹经)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佛般泥洹经二卷(或直泥洹经)四十七纸」
彦琮《众经目录》:「佛般泥洹经二卷(是游行经) 晋世竺法护译」
静泰《众经目录》:「佛般泥洹经二卷(亦是游行经五十五纸) 晋世竺法护译」 - 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其般泥洹经群录皆宋代求那跋陀罗译者,非也。寻其文句多是古译与功德贤所翻全不相类,诸藏之中但有上卷无其下卷。今为失源编在晋录……今寻此单卷泥洹上下文句非是跋陀所翻,似是谦护等译。今寻得二卷,且附东晋录中……般泥洹经二卷(或直泥洹经亦大般泥洹经。诸藏中一卷者唯是上卷欠下卷,四十五纸) 失译附东晋录)
彦琮《众经目录》:「般泥洹经一卷 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罗译」
静泰《众经目录》:「般泥洹经一卷(二十纸) 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罗译」 - 僧祐撰《释迦谱》引用此译本「后一亿四千余岁,乃当复有弥勒佛耳」之语,称出自于「双卷大般泥洹经」。依《出三藏记集》所记载,「大般泥洹经二卷」为支谦所译。又硕法师《三论游意义》称「双卷泥洹即支谦法师翻。」。又本经译语「鹞山(灵鹫山)、沟港(初果)」等词,多见于支谦或同时代的译经者。
- 法显《高僧法显传》:是以远涉乃至中天竺。于此摩诃衍僧伽蓝得一部律。…… 又得一卷《方等般泥洹经》。可五千偈。
- 僧祐《出三藏记集》卷第八《六卷泥洹记第十八·出经后记》:摩竭提国。巴连弗邑。阿育王塔。天王精舍。优婆塞伽罗。先见晋土道人释法显远游此土。为求法故。深感其人。即为写此大般泥洹经如来秘藏。愿令此经流布晋土。一切众生悉成平等如来法身。义熙十三年十月一日。于谢司空石所立道场寺。出此方等大般泥洹经。至十四年正月二日挍定尽讫。禅师佛大跋陀。手执胡本。宝云传译。于时坐有二百五十人。
- 硕法师《三论游意义》:「又法显法师自天竺将六卷泥洹。初双卷、后六卷也。此二部多行世也。双卷者但说涅槃第一第二卷也。六卷者唯说第一至第一(第十?)卷也。」
- 印顺《华雨集》:「宋、元本等,在这部经的末后,附有『佛般泥洹后变记』,叙述佛泥洹后,从百岁到千岁,佛教出家众渐渐堕落的过程。在『出三藏记集』(卷四)「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中,有『泥洹后诸比丘经』一卷,异名有『泥洹后变记经』等,可见这是另一经文,与『佛母般泥洹经』无关,应别立为一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