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經 (大乘佛教)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收於大正藏律部,藏譯本是從漢語轉譯[1]。其下卷又稱為《梵網菩薩戒經》、《菩薩波羅提木叉經》、《菩薩心地戒本》,為漢傳佛教菩薩戒所據法本之一。本經與《巴利三藏·長部·梵網經》同名,但為不同經本,內容亦無關係。
佛教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佛教专题 |
經序說《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為鳩摩羅什所譯,然其流傳史實不詳。許多佛教學者認為此經可能為為5世紀中於漢地所造。
題解
蓋以大梵天王之因陀羅網,重重交錯無相障閡,諸佛之教門亦重重無盡,莊嚴法身無所障閡,一部所詮之法門重重無盡,譬如梵王之網,故稱梵網。[2]
心地,心為萬法之本,能生一切諸法,故曰「心地」。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說:「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又修行者依心而修行,長養諸善根功德,亦是「心地」[3][4]。一切眾生之本覺真性為心地、佛性[5]。
傳譯
《出三藏記集》未載本經,僅在經序收錄「菩薩波羅提木叉後記」。梁武帝世沙門慧皎作梵網戒疏,其著作《高僧傳》載羅什譯《菩薩戒本》。《法經錄》載「菩薩波羅提木叉經一卷 失譯、菩薩戒本一卷(後秦弘始年羅什譯)、梵罔經二卷(諸家舊錄多入疑品)」,這是以《梵網經》為疑惑,其戒本一載失譯,一載鳩摩羅什譯。《開元釋教錄》是以《梵網經》為羅什譯,菩薩戒本為下卷。
據經序所說,《梵網經》有一百十二卷六十一品,鳩摩羅什譯出第十品〈菩薩心地品〉兩卷。[6][7][8]屈大成指《梵網經》並非羅什所譯,而是約於五世紀中至末之間集出並流傳,他並認為梵網經是漢人作的可能性不高,特殊詞彙是中土人士加筆。[9]
不過,學術界大多認為《梵網經》應為中國人於劉宋末年所編述,並非譯自印度。[10]船山徹校勘現存全部的《梵網經》版本,得出現存《梵網經》共兩個系統:一是開元寺本與思溪藏本系統、二是高麗藏本系統,以前者較古老。他對此經中的特殊詞彙加以研究,認為《梵網經》並不是一部譯經,而且,其上下卷為不同人所撰出,下卷更要早於上卷,是於五世紀撰成於中國[11]。
內容
本經上卷風格似《華嚴經》,下卷為教示戒律的戒本,說明菩薩修道之階位及應受持之十重四十八輕戒相。
上卷為釋迦佛於第四禪天普接大眾,使歸蓮華藏世界之紫金剛光明宮中,向臺上盧舍那佛請問菩薩之行因,盧舍那佛乃對千百之釋迦廣說十發趣心、十長養心、十金剛心等三十心及十地等四十法門。
下卷則論及菩薩戒,列舉十重禁戒、四十八輕戒;係釋迦佛於娑婆世界閻浮提之菩提樹下所揭示。爲常用的菩薩戒本之一。
地位
此經被視為漢傳大乘律之第一經典,頗為中國、日本佛教界所重視。學界一般認為惠能之「無相戒」屬於《梵網經》系統。日本天台宗開祖最澄,承天台大師智顗,依法華開顯之精神,採用梵網經中三聚淨戒,提出「圓頓戒」的說法,公開舉行圓頓戒授與式。
唐密祖師之一的不空三藏以廣本《金剛頂經》為諸佛大菩薩甚深祕密境界相,把梵網經兩卷本視為源出於廣本《金剛頂經》的淺略行相[12]。
漢傳佛教素食以及不食五辛的文化,主要源自梁武帝、北齊文宣帝下令斷酒禁肉,隋文帝、唐高祖制詔斷殺,以及梵網經菩薩戒和如來藏系佛經,如楞伽經、涅槃經、央掘魔羅經之中的相關規定。由於帝王敕斷葷腥以及禁殺生,使得素食風氣逐漸深入中國民間[13]。如來藏系佛經以及著重佛性的梵網菩薩戒經都強調悉斷肉食,使得素食得到推崇,蔚爲風氣。文殊師利問經則採取長養慈悲心為說悉斷肉食,但也開許三淨肉,為藥用、保健開許五辛的見解,瑜伽菩薩戒本亦無斷肉和五辛的規定,較能兼容聲聞戒律。
注解
- (隋)智顗《菩薩戒義疏》二卷
- (唐)明曠《天台菩薩戒疏》三卷
- (唐)法藏《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六卷
- (新羅)勝莊《梵網經菩薩戒本述記》四卷
- (新羅)義寂《梵網經菩薩戒本疏》三卷
- (新羅)太賢《菩薩戒本宗要》一卷《梵網經古記》三卷
- (日本)空海《梵網經開題》一卷
- (日本)凝然《梵網戒本疏日珠鈔》五十卷
- (明)祩宏《梵網經心地品菩薩戒義疏發隱》五卷《戒疏發隱事義》一卷《菩薩戒問辯》一卷
- (明)智旭《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註》七卷《梵網經菩薩心地品玄義》一卷《菩薩戒羯磨文釋》一卷
- (清)弘贊《梵網經菩薩戒略疏》八卷
- (清)寂光《梵網經直解釋經》四卷
- (清)今釋《菩薩戒疏隨見錄》一卷
- (清)書玉《梵網經菩薩戒初津》八卷
- 釋靈源《梵網經菩薩道》,2016年,法鼓文化(原名:《梵網經集義句解》)
考證
相傳此經由印度傳來,原有112卷61品,但是現代並沒有發現它的梵文本,在梵文經典記載中也沒有提到此經。因流傳、譯著者之史實不詳,且所載多引用他經,故亦被推定非譯自梵夾,係於中國所偽造,編述時代約為劉宋末年。
此經的來歷在中國古代已經備受質疑,因為鳩摩羅什自言,不敢傳授戒律,學者懷疑此經可能不是傳自於鳩摩羅什[14],故隋代《法經錄》將其歸為疑品[15]。現代佛教學者如望月信亨、大野法道、鎌田茂雄、呂澂、湯用彤等人皆考證此經為在中國偽造。
太虛大師認為此經上卷與《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內容類似,必有梵文本根據。湯用彤認為此經為北魏太武滅佛後,北方僧人由《菩薩地持經》、《曼殊千臂經》等經典中抄錄、改寫而成。
參考文獻
- Jonathan A. S ILK. . 2019 [2022-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6).
- 智顗《菩薩戒義疏》:「此經題名梵網,上卷文言:佛觀大梵天王因陀羅網千重文綵不相障閡,為說無量界猶如網目,一一世間不同。法佛教門亦復如是,莊嚴梵身無所障閡,從譬立名,總喻一部所詮,參差不同,如梵王網也。」
- . [2017-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 .
- 禪源諸詮集都序:
- 《梵網經》高麗本序:「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窮於玄原之境,萬行起於深信之宅。是以天竺法師鳩摩羅什,誦持此品,以為心首。此經本有一百十二卷六十一品。什少踐於大方,齊異學於迦夷。弘始三年,淳風東扇,秦主姚興,道契百王,玄心大法。於草堂之中,三千學士,與什參定。大、小二乘五十餘部,唯《梵網經》最後誦出。時融、影三百人等,一時受菩薩十戒。豈唯當時之益,乃有累劫之津。故與道融別書出此心地一品。當時有三百餘人誦此一品,故即書是品八十一部。流通於後代,持誦相授。囑諸後學,好道君子。願來劫不絕,共見龍華。」
- 《房錄》:「弘始八年,於草堂寺,三千學士最後出此一品,梵本有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譯訖融、影等三百人,一時共受菩薩十戒,見經前序,僧肇筆受。」
- 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第十一《菩薩波羅提木叉後記第九·未詳作者》:「夫窮像於玄原之無始,萬行始於戒信之玄兆。是故天竺鳩摩羅什法師,心首持誦。什言:此戒出梵網經中。而什法師少翫大方,齊異學於迦夷,淳風東扇。故弘始三年,秦王道契百王之業,奉心大法。於逍遙觀中,三千學士與什參定大小乘經五十餘部。唯菩薩十戒四十八輕,最後誦出。時融影三百人等,一時受行修菩薩道。豈唯當時之益,乃有累劫之津也。故慧融書三千部,流通於後代,持誦相授,屬諸後學。好道之君子,願來劫不絕,共見千佛,龍華同坐。」
- 屈大成. (PDF). 普門學報. 2007年5月, (39): 5,18 [2018-01-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1-03).
第5頁:此外,《梵網經》的十地說有取於《大事》,而《大事》從無漢譯本,也反證《梵網經》非漢人偽作。第18頁:《梵網經》多次用到佛性一詞...這詞的出現,已足證明《梵網經》非羅什所譯,但這不代表《梵網經》是偽經。...又經文所提到的新的說法、法數、譯語等,不見於早期譯典,無從抄襲。因此,《梵網經》乃偽作的可能性甚低。
- . 人間福報. [2017-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2).
- 紀贇. (PDF). 華林國際佛學學刊. 2019, 2 [2022-03-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3-09).
- 《金剛頂經大瑜伽祕密心地法門義訣》:「此經有百千頌廣本。非此土所聞。竝是諸佛大菩薩等甚深祕密境界相。亦非聲聞緣覺及人天小智之所聞知。此地梵網經兩卷從此經中出淺略之行相也。其中廣相根未有堪。此略瑜伽西國得灌頂者說授相付。」
- 林伯謙. . 東吳中文學報. 1998, 4: 93-138 [2018-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9).
- 鳩摩羅什從卑摩羅叉受《十誦律》,但因他被迫還俗,所以他不敢為其他人授戒。參見《祐錄》卷14:「初什在龜茲,從卑摩羅叉律師受律。卑摩後入關中,什聞至欣然,師敬盡禮。卑摩未知被逼之事,因問什曰:『汝於漢地大有重緣,受法弟子可有幾人?』什答:『漢境經律未備,新經及律,多是什所傳,出三千徒眾,皆從什受法。但什累業障深。故不受師教耳。』」
- 《法經錄》卷5:「《梵罔經》二卷,諸家舊錄,多入疑品。右一戒經,依舊附疑。」